司机室门及轨道列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5141阅读:472来源:国知局
司机室门及轨道列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列车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司机室门及轨道列车。



背景技术:

动车组的客室与司机室之间通过司机室后墙分隔开,司机室后墙的顶部设有横梁,底部设有门槛。司机室后墙主要包括左墙板、右墙板、左侧门立柱、右侧门立柱和司机室门,其中,司机室门目前采用的都是折页门,例如通过折页安装至左侧门立柱上,且位于横梁、门槛、左侧门立柱与右侧门立柱围成的区域内。

上述司机室后墙的安装过程为:先通过车体侧墙、车体焊接座和地板固定左墙板和右墙板,然后将左侧门立柱和右侧门立柱分别固定至左墙板和右墙板上,最后将司机室门通过折页安装至左侧门立柱上。则左、右两侧的门立柱的安装精度会受左墙板、右墙板的影响,司机室门的安装精度直接受左侧门立柱的影响,间接受左墙板的影响,使得司机室门容易与右侧门立柱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而且当司机室门安装完成后,若与左、右两侧的门立柱的间距不均匀,调整起来非常困难,效率非常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司机室门及轨道列车,能够避免左、右两侧门立柱对门板安装精度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司机室门,包括:门板、设置在所述门板同一侧的第一转动装置和第二转动装置,所述门板通过第一转动装置转动连接在横梁上,所述门板通过第二转动装置转动连接在门槛上。

如上所述的司机室门,所述第一转动装置包括:门轴座和上门轴;

所述门轴座固定在横梁上;

所述门轴座的底端开设有沿竖直向上方向延伸的盲孔,所述上门轴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盲孔内;

所述门板的顶部设有上凹台,所述上门轴的第二端位于所述上凹台内。

如上所述的司机室门,所述第一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固定在所述上凹台内,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上门轴的第二端连接。

如上所述的司机室门,所述第一转动装置还包括:弹力件;所述弹力件压设在所述上门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盲孔的底部之间。

如上所述的司机室门,所述门轴座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盲孔连通;

所述上门轴还设有限位槽,以供安装扳手从限位孔插入限位槽内。

如上所述的司机室门,所述限位孔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宽度。

如上所述的司机室门,所述第二转动装置包括:下门轴;

所述门板的底部设有下凹台,所述下门轴的第一端位于所述下凹台内,所述下门轴的第二端固定于门槛上。

如上所述的司机室门,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固定于所述下凹台内,第二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下门轴的第一端相连。

如上所述的司机室门,所述门轴座的顶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横梁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列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司机室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门板分别通过第一转动装置与横梁转动连接,以及通过第二转动装置与门槛转动连接,将门板的安装与左、右两侧门立柱的安装分开进行,则门板的安装精度不再受左、右两侧门立柱的影响,降低了门板与左、右两侧门立柱之间的偏差。而且在门板安装完毕后,只需在门板与横梁或门槛之间的连接处进行调整即可,提高了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司机室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1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

1-门板;11-上凹台;12-下凹台;2-第一转动装置;21-门轴座;22-上门轴;23-盲孔;24-第一轴承;25-弹性件,26-限位孔,27-限位槽;3-第二转动装置;31-下门轴;32-第二轴承;4-横梁;5-门槛;6-安装扳手;7-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司机室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图3为图1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司机室门,包括:门板1、设置在门板1同一侧的第一转动装置2和第二转动装置3,门板1通过第一转动装置2转动连接在横梁4上,门板1通过第二转动装置3转动连接在门槛5上。

例如:第一转动装置2和第二转动装置3可以设置在门板1的左侧,则门板1可以左侧部分为转动轴相对于横梁和门槛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门板分别通过第一转动装置与横梁转动连接,以及通过第二转动装置与门槛转动连接,将门板的安装与左、右两侧门立柱的安装分开进行,则门板的安装精度不再受左、右两侧门立柱的影响,降低了门板与左、右两侧门立柱之间的偏差。而且在门板安装完毕后,只需在门板与横梁或门槛之间的连接处进行调整即可,提高了便捷性。

对于上述第一转动装置2和第二转动装置3,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来执行,也可以根据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以达到与上述技术效果。

对于第一转动装置2,具体可参照如下方式:

如图2所示,第一转动装置2包括:门轴座21和上门轴22。其中,门轴座21固定在横梁4上,例如可通过两个螺栓7固定在横梁4上。门轴座21的底端开设有沿竖直向上方向延伸的盲孔23,上门轴22的第一端位于盲孔23内,且上门轴22可在盲孔23内沿竖直方向移动。在门板1的顶部设有上凹台11,上凹台11位于上门轴22的正下方,以使上门轴22的第二端位于上凹台11内。则以上门轴22为转动中心,门板1可以相对于横梁4转动。

进一步的,第一转动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轴承24,第一轴承24的外圈固定在上凹台11内,第一轴承24的内圈与上门轴22的第二端连接,上门轴22的第一端与盲孔23过渡配合。则采用第一轴承24促使上门轴22与门板1之间的转动由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能够使得门板1的转动更加顺滑。

第一轴承24的外圈与上凹台11可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以使二者固定连接。

再进一步的,还可以在盲孔23的底部与上门轴22的第一端之间压设弹性件25,促使弹性件25具有一定的弹性势能,则在弹性件25的弹力作用下,上门轴22始终向下抵接在第一轴承24的内圈中。弹性件25具体可以为弹簧,尤其是直线弹簧。

在门板1的安装过程中,采用工具对上门轴22施加向上的压力,使其向盲孔23的底部方向移动并压缩弹性件25。将门板1上的第一轴承24的内圈对准上门轴22,释放上门轴22,使得在弹性件25的弹力作用下,上门轴22的第二端向下插入第一轴承24的内圈,完成门板1的安装。

在门板1的拆卸过程中,采用工具对上门轴22施加向上的压力,使其向盲孔23的底部方向移动并压缩弹性件25,当上门轴22的第二端从第一轴承24内脱离,则可以拆卸门板1。

一种优选的方案为:在门轴座21的右端开设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限位孔26,该限位孔26与盲孔23连通。还可以在上门轴22上开设限位槽27,限位槽27可位于上门轴22的中部。设置上述限位孔26和限位槽27的目的在于,可以使用安装扳手6从限位孔26内插入,且插入限位槽27内,便于向上门轴22施加向上的力。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孔26的形状可以为圆孔或方孔,以达到便于安装扳手6插入的目的。以限位孔26为方形为例,限位孔26的宽度需大于或等于第一轴承24的宽度,便于安装板手6向上推动上门轴22且能够使上门轴22脱离第一轴承24。安装扳手6具体可以为销。

采用上述方式,使得门板1安装的过程较为简单、快捷,并且在安装完毕后仅需略微调整左、右两侧门立柱的位置即可调整与门板1之间的间隙,无需大幅度调整门板1或与门板1相连的其它构件。

对于第二转动装置3,具体可采用如下实现方式:

如图3所示,第二转动装置3包括:下门轴31。相应的,在门板1的底部设置下凹台12,将下门轴31的第一端伸入下凹台12内,第二端固定于门槛5上,具体可通过螺栓固定在门槛5上。则以下门轴31为转动中心,门板1可以相对于门槛5转动。

结合上述第一转动装置2,上门轴22和下门轴31的中心线应当共线,作为门板1的转动中心。

进一步的,第二转动装置3还可以包括第二轴承32,第二轴承32的外圈固定于下凹台12内,第二轴承32的内圈与下门轴31的第一端相连。采用第二轴承32促使下门轴31与门板1之间的转动由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能够使得门板1的转动更加顺滑。

第二轴承32的外圈与下凹台12之间为过盈配合,以使二者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司机室门的司机室后墙的安装过程为:先安装左、右墙板,之后将左、右两侧的门立柱卡在对应的墙板上,然后通过紧固门立柱上与墙板连接的螺钉,调整门立柱的垂直度。

之后,将司机室门中的第二轴承32套上下门轴31,使用安装扳手6推动上门轴22向上移动,再将门板1垂直放置在待安装的位置,直至第一轴承24对准上门轴22,松开安装扳手6,以使上门轴22插入第一轴承24内,完成门板1的安装,安装过程较为简单、快速。

则司机室门安装的精确度完全取决于上门轴22、下门轴31分别与门板1中上凹台11、下凹台12尺寸的准确度,不再受左、右墙板或左、右门立柱的影响。在门板1安装完毕后,若需进行调整,仅调整与横梁4和门槛5之间的连接即可,调整工作量大幅度减少。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列车,包括:如上述内容所提供的司机室门,通过将门板分别通过第一转动装置与横梁转动连接,以及通过第二转动装置与门槛转动连接,将门板的安装与左、右两侧门立柱的安装分开进行,则门板的安装精度不再受左、右两侧门立柱的影响,降低了门板与左、右两侧门立柱之间的偏差。而且在门板安装完毕后,只需在门板与横梁或门槛之间的连接处进行调整即可,提高了便捷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