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933853发布日期:2018-07-13 18:51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为提高出行效率,轨道交通车辆可以分为站站停、大站停、直达等不同方式运营。以往轨道交通越行车站配线多采用如图1、图3所示的在车站平行设置方式,车站中间两条线路为站站停慢车线,两侧线路为越行快车线。以往越行车站由于采用平行布置方式,占地规模很大,经常遇到受周围构筑物限制无法设站,造成站点的被迫调整,难以发挥线路越行的功能效果。

在香港、重庆等山地城市,采用以往的平行布置越行线型式,受道路宽度及周边构筑物限制,很难实现在线路上的最佳站点设置越行车站,造成站点的被迫调整,难以发挥线路越行的功能效果。

同时,以往的双岛四线平行布置车站,受运营配线长度、宽度的限制,一般车站规模都较大。实现外侧的换乘需要通过站厅来组织,换乘距离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及其应用方法,通过立体交叠布置越行线,缩短展线距离,提高换乘的便捷度。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其中所述上行线路包括上行站台、上行正线及上行越行线,所述下行线路包括下行站台、下行正线及下行越行线,所述上行越行线通过单渡线与所述上行正线贯通,所述下行越行线通过单渡线与所述下行正线贯通,所述上行线路和所述下行线路在高度方向上叠置,所述上行线路和所述下行线路布置于单洞双向上下重叠的同一大断面结构之中。

所述上行正线和所述上行越行线分别位于所述上行站台的两侧,所述下行正线和所述下行越行线分别位于所述下行站台的两侧。

所述上行越行线和所述下行越行线在高度方向上叠置,所述上行正线和所述下行正线在高度方向上叠置。

所述上行站台和所述下行站台通过楼梯或扶梯相连通。

一种涉及上述的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行站台和下行站台实现上行正线和下行正线的换乘以及上行越行线和下行越行线的换乘。

本发明的优点是:解决地下越行车站设置问题:在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越行功能的前提下,采用立体交叠型式设置越行线,影响道路宽度大幅缩减,越行站点设置的可行性、灵活性大大提高;解决越行车站线路埋深要浅、展线距离要短的关键问题:在保障使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将车站融合在大断面的空间结构内,融合后空间结构高度上增加的部分,充分利用山地城市山体顶部空间,轨道交通线路走行的埋深基本不变;解决换乘便捷的运营需求:换乘乘客大多是同站台换乘,部分换乘只需通过中间楼梯就能解决,换乘效率高,总体车站规模小。

在线路埋深不变的情况下,有效解决越行站设置、展线距离短、换乘便捷等问题。同时有效减小地下越行车站总体长度、控制土建规模、缩短建造施工工期、减小了对地面道路交通的影响。而且线路运营车辆出现故障时,越行线可作为故障车待避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平行布置越行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平行布置越行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平行布置越行线的站台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站台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6所示,图中标号1-11分别表示为:上行站台1、上行正线2、上行越行线3、单渡线4、下行站台5、下行正线6、下行越行线7、单渡线8、大断面结构9、楼扶梯10、楼扶梯11。

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现有技术对于越行线均采用平行布置的配线结构。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车站内布置有上行站台1和下行站台5,其中在上行站台1的内侧设置有上行正线2,在上行站台1的外侧设置有上行越行线3,上行越行线3通过单渡线4与上行正线2贯通;在下行站台5的内侧设置有下行正线6,在下行站台5的外侧设置有下行越行线7,下行越行线7通过单渡线8与下行正线6贯通。此时,车站为双岛四线方案,对道路的宽度及周边构筑物间距有较大需求。

如图5所示,在上行站台2和下行站台5上分别设置有楼扶梯10,乘客需要在上、下行换乘时,需要从站台上乘坐楼扶梯10到站厅层,而后再从另一侧的楼扶梯10处回到站台方可完成换乘。这样一来,换乘的距离长,耗费时间。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采用立体交叠布置越行线。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上行站台1及其两侧的上行正线2和上行越行线3布置在下行站台5及其两侧的下行正线6和下行越行线7的上方,且上述结构均布置在同一个大断面结构9之中。这样一来,由于上下行先重叠布置,车站总占地面积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减少50%左右,规模缩小20%左右。由于利用了山地城市地形条件,立体布置断面增加的高度与山势相融合,走行线路埋深不变,可以实现越行车站线路埋深要浅、展线距离要短的关键要求。

与此同时,如图6所示,在上行站台1设置有与下行站台5相连通的楼扶梯11,乘客在需要进行上、下行换乘时,只需通过楼扶梯11即可方便地前往所需换乘线路的对应站台。

本实施例在应用时:通过上行站台1和下行站台5实现上行正线2和下行正线6的换乘以及上行越行线3和下行越行线7的换乘,乘客可短时间的完成正线和越行线之间的换乘以及上下行线路之间的换乘。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上行越行线3和下行越行线7在高度方向上叠置,上行正线2和下行正线6在高度方向上叠置,便于乘客乘车。

本实施例解决地下越行车站设置问题:在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越行功能的前提下,采用立体交叠型式设置越行线,影响道路宽度大幅缩减,越行站点设置的可行性、灵活性大大提高;解决越行车站线路埋深要浅、展线距离要短的关键问题:在保障使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将车站融合在大断面的空间结构内,融合后空间结构高度上增加的部分,充分利用山地城市山体顶部空间,轨道交通线路走行的埋深基本不变;解决换乘便捷的运营需求:换乘乘客大多是同站台换乘,部分换乘只需通过中间楼梯就能解决,换乘效率高,总体车站规模小。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车站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山地城市地下越行车站配线结构及其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线路和所述下行线路在高度方向上叠置,所述上行线路和所述下行线路布置于单洞双向上下重叠的同一大断面结构之中。本发明的优点是:在线路埋深不变的情况下,有效解决越行站设置、展线距离短、换乘便捷等问题。同时有效减小地下越行车站总体长度、控制土建规模、缩短建造施工工期、减小了对地面道路交通的影响。而且线路运营车辆出现故障时,越行线可作为故障车待避线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郭劲松;夏晨龙;刘俐;杨志豪;殷爽;曾毅;邢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8.03.09
技术公布日:2018.07.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