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防撞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9323发布日期:2018-07-13 17:5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车防撞系统。



背景技术:

轨道车是铁路设备维修、大修、基建等施工部门执行任务的主要运输工具。轨道车分重型和轻型两种,能由搭乘人员随时撤出线路的,称为轻型轨道车;轨道车在轨道上进行移动时,需要保证前后轨道车之间的距离,避免其距离过劲而发生碰撞,现阶段大多数均依靠总控制室的车速和GPS定位系统实现距离的测定,其可能在隧道或者GPS信息较差的情况下无法稳定的测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轨道车防撞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轨道车防撞系统,包括无线电测距仪和语音提示器,所述无线电测距仪与所述语音提示器电连接,所述无线电测距仪包括无线电发射器和无线电接收器,所述无线电接收器固定安装在位于后侧的所述轨道车的前端,所述无线电发射器通过活动装置活动安装在位于前侧的所述轨道车的后端,不同的所述轨道车上安装的所述无线电测距仪的发射频率不同。

具体地,所述活动装置包括安装块、转动轮、驱动齿轮和驱动电机,所述转动轮的侧面与所述安装块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轮通过转轴与所述轨道车的后端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轮的外侧面设置有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的齿纹,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转矩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无线电发射器与所述安装块的后端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所述安装块上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有磁铁槽和安装槽,所述磁铁槽 的两侧设置有隔板槽,所述隔板槽内设置有可拆卸的隔磁板,所述磁铁槽内设置有永磁铁,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与所述永磁铁吸合的铁磁块,所述无线电发射器通过连接块与所述铁磁块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后侧面设置竖槽,所述隔板槽和所述安装槽的上端均开口。

优选地,所述铁磁块的尺寸大于所述竖槽的尺寸,所述竖槽的尺寸不小于所述连接块的尺寸。

进一步,所述安装块的上端设置有封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一种轨道车防撞系统通过在轨道车的外端和后端安装无线电发射器和无线电接收器,并通过对比无线电的发射时间和接收时间,来判断无线电发射器和无线电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距离的判断,测量准确,能够避免出现轨道车距离过近而发生碰撞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轨道车防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活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活动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轨道车防撞系统,包括无线电测距仪和语音提示器,无线电测距仪与语音提示器电连接,无线电测距仪包括无线电发射器3和无线电接收器2,无线电接收器2固定安装在位于后侧的轨道车1的前端,无线电发射器3通过活动装置活动安装在位于前侧的轨道车1的后端,不同的轨道车1上安装的无线电测距仪的发射频率不同。

如图2和图3所示,活动装置包括安装块4、转动轮8、驱动齿轮10和驱动电机11,转动轮8的侧面与安装块4的前侧面固定连接,转动轮8通过转轴9与轨道车1的后端可转动连接,转动轮8的外侧面设置有与驱动齿轮10啮合的齿纹,驱动齿轮10与驱动电机11的转矩输出轴固定连接,无线电发射器3与安装块4的后端可拆卸连接,安装块4上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有磁铁槽和安装槽7,磁铁槽的两侧设置有隔板槽6,隔板槽6内设置有可拆卸的隔磁板,磁铁槽内设置有永磁铁5,安装槽7内设置有与永磁铁5吸合的铁磁块14,无线电发射器3通过连接块12与铁磁块14固定连接,安装槽7的后侧面设置竖槽,隔板槽6和安装槽7的上端均开口,铁磁块14的尺寸大于竖槽的尺寸,竖槽的尺寸不小于连接块12的尺寸,安装块4的上端设置有封盖。

本实用新型一种轨道车防撞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位于前侧的轨道车1后端的无线电发射器3发送一定频率的无线电信号,位于后侧的轨道车1前端的无线电接收器2接收到该信号后,将无线电发射器3和无线电接收器2内的时间进行对比,计算发射与接收的间隔,然后计算出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实现对前后车的距离测定。

轨道车1在发生转弯时,可能出现无线电发射器3和无线电接收器2无法对准的情况,因此将无线电发射器3安装在安装块4上,并且安装块4可以在驱动电机11的驱动下转动方向,从而可是先将发射器始终对准接收器。

为了便于无线电发射器3的拆除,将隔磁板置于永磁铁5与铁磁块14之间,使得永磁铁5与铁磁块14之间的吸引力消失,便于发射器的拆卸。在安装时,先将隔磁板置于永磁铁5和安装槽7之间,铁磁块14安装完成后,将隔磁板移动至永磁铁5的另一侧,通过永磁铁5和铁磁块14的吸引,将发射器固定。并通过封盖,进一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