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索轨交通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8322发布日期:2018-07-24 21:49阅读:7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交通运输系统领域,尤其是一种钢索轨道相结合的空中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城市空中轨道系统,大多采用空轨或者类似结构,这类设计需要使用较重的钢轨以及支撑钢轨的基础。建设成本较高,且施工周期较长,只能建设在较宽阔的道路上方,为实际的使用造成了诸多不便。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索轨交通运输系统,其通采用索轨和钢轨相结合的方案,大大降低基建规模、造价,且更为方便灵活。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该系统包括自动行驶车辆、索轨组件以及控制组件;

所述自动行驶车辆包括车体、连接杆、车轮以及轮轴,所述车体通过一组连接杆连接到一组轮轴上,所述自动行驶车辆设有两组车轮,其中一组车轮为驱动轮,另一组为导向驱动轮,且导向驱动轮位于运动方向的前方,所述车轮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钢索相匹配;

所述索轨组件包括钢索部和结构轨部,所述钢索部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钢索,所述结构轨部包括一组结构轨,所述结构轨上设有站点、岔道口以及支撑节点;

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整个系统中自动行驶车辆路线规划、车辆调配。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结构轨的两端设有结合部,所述结合部连接钢索的端头,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卡槽相匹配。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结构轨上设有承接部和通行槽,所述承接部用于承载自动行驶车辆的重量,所述通行槽用于连接杆的通行。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承接部的剖面为向下凸的弧形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节点包括支撑组件和承托组件,支撑组件设置于地面上,承托组件设置到支撑组件上,承托组件连接结构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站点包括第一乘车区、第二乘车区以及车辆存放区,车辆存放区通过轨道分别与第一乘车区、第二乘车区连通。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岔道口设有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能够转动的铰接在轨道上,用于自动行驶车辆在岔道口切换。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自动行驶车辆设有一组力臂,每个所述力臂上均设有安全扣,所述安全扣扣在钢索上,所述安全扣设有与所述结合部相匹配的开合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自动行驶车辆为电力驱动,通过且顶部设置的导电杆触接导电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接收模块、处理模块、监控模块、发送模块;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站点反馈的目的地信息以及自动行驶车辆行驶中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根据接收模块反馈的目的地,规划行驶路线以及处理自动行驶车辆行驶中的信息,并将反馈数据分别发送给发送模块和监控模块,所述监控模块用于与乘客交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钢索和轨道结合的形式,减少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施工更灵活化,同时,实现路线的灵活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交通网格图;

图2是本发明岔道口和支撑节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车辆和结构轨配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车辆和结构轨配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站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控制组件的连接框图;

图8是岔道口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切换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具体附图标记如下:

10、自动行驶车辆;11、车体;12、连接杆;121、力臂;122、安全扣;13、车轮;131、卡槽;14、轮轴;15、导电杆;

20、索轨组件;21、钢索部;211、钢索;22、结构轨部;221、结构轨;2211、结合部;2212、承接部;2213、通行槽;222、站点;2221、第一乘车区;2222、第二乘车区;2223、车辆存放区;223、岔道口;2231、切换组件;2232、支撑板;2233、复位弹簧;2234、转动轴;224、支撑节点;2241、支撑组件;2242、承托组件;

30、控制组件;31、接收模块;32、处理模块;33、监控模块;34、发送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一种索轨交通运输系统,参考附图1和2所示,该系统包括自动行驶车辆10、索轨组件20以及控制组件30;

所述自动行驶车辆10包括车体11、连接杆12、车轮13以及轮轴14,所述车体11通过一组连接杆12连接到一组轮轴14上,所述自动行驶车辆10设有两组车轮13,两组车轮13为驱动轮,每组内的两个车轮13通过轮轴14相连,所述车轮13上设有卡槽131,所述卡槽131与所述钢索211相匹配;

所述索轨组件20包括钢索部21和结构轨部22,所述钢索部21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钢索211,所述结构轨部22包括一组结构轨221,所述结构轨221上设有站点222、岔道口223以及支撑节点224;

所述控制组件30用于控制整个系统中自动行驶车辆10路线规划、车辆调配。

本发明通过轨道和钢索211结合的形式,极大的减少了结构轨221的重量,减少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施工更灵活化,同时,实现路线的灵活化。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参见附图5所示,所述结构轨221的两端设有结合部2211,所述结合部2211连接钢索211的端头,所述结合部2211与所述卡槽131相匹配。通过结合部2211的设置,一是方便了钢索211的固定,二是结合部2211方便车轮13从钢索211平稳的过度到结构轨221上。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结构轨221上设有承接部2212和通行槽2213,所述承接部2212用于承载自动行驶车辆10的重量,所述通行槽2213用于连接杆12的通行。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参考附图4所示,所述承接部2212的剖面为向下凸的弧形结构,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很好对车轮13进行限位。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节点224包括支撑组件2241和承托组件2242,支撑组件2241设置于地面上,承托组件2242设置到支撑组件2241上,承托组件2242连接结构轨221。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参考附图6所示,所述站点222包括第一乘车区2221、第二乘车区2222以及车辆存放区2223,车辆存放区2223通过轨道分别与第一乘车区2221、第二乘车区2222连通。第一乘车区2221和第二乘车区2222分别用于乘坐相反向行驶的车辆。

为了便于车辆在岔道口223能够平稳切换方向,参考附图8-9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岔道口223设有切换组件,所述切换组件能够转动的铰接在轨道上,用于自动行驶车辆10在岔道口223切换。所述切换组件2231包括支撑板2232、复位弹簧2233、转动轴2234;在默认状态下,所述复位弹簧2233驱动所述支撑板2232使支撑板2232处于支撑状态。当车辆向其中的一个方向运动车辆上的连接杆12会将该方向上的支撑板2232推开,车辆经过后,支撑板2232又回归初始的闭合状态。

由于一辆车上有四个车轮13,沿两根钢索211行驶,一般情况下会是平稳运行的,但为了防止发生意外情况,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参考附图3所示,所述自动行驶车辆10设有一组力臂121,两个力臂121分别位于前后车轮13组的外侧,所述力臂121上均设有安全扣122,所述安全扣122扣在钢索211上,所述安全扣122设有与所述结合部2211相匹配的开合部。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自动行驶车辆10为电力驱动,通过且顶部设置的导电杆15触接导电线。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参考附图7所示,所述控制组件30包括接收模块31、处理模块32、监控模块33、发送模块34;所述接收模块31用于接收站点222反馈的目的地信息以及自动行驶车辆10行驶中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处理模块32,所述处理模块32根据接收模块31反馈的目的地,规划行驶路线以及处理自动行驶车辆10行驶中的信息,并将反馈数据分别发送给发送模块34和监控模块33,所述监控模块33用于与乘客交互。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