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防爬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95844发布日期:2021-02-02 09:1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车辆防爬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防爬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轨道交通车辆所拥有的防爬吸能结构装置一般是按照欧洲标准来设计的,而现有欧洲标准对防爬吸能结构能够的结构单一,导致在轨道交通车辆发生碰撞时吸能元件受垂向弯曲变形影响,吸能效果明显降低,造成传递到乘客身上的减速度过大、以及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损失过大。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其克服了以上技术问题。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呈拱形设置的防爬边梁、活动防爬梁、吸能伸缩组件、以及车钩安装部件;所述车钩安装部件固定于所述防爬边梁的两端;所述防爬边梁的外侧端面上开设有活动安装凹槽,而且,所述活动安装凹槽的内壁上设有滑动轨道,而所述活动防爬梁通过所述滑动轨道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安装凹槽;所述吸能伸缩组件放置于活动安装凹槽内,且在车辆受到撞击时,所述活动防爬梁沿所述滑动轨道滑入所述活动安装凹槽内以压缩所述吸能伸缩组件吸能,在所述吸能伸缩组件被压缩至最大程度时,所述活动防爬梁通过所述吸能伸缩组件挤压所述防爬边梁,使得呈拱形设置的所述防爬边梁发生弯曲变形吸能。
[0005]
可选的,还包括:开设于所述防爬边梁内侧端面上的至少两个用于安装吸能组件的吸能安装孔、以及与所述吸能安装孔一一对应的吸能组件;其中,所述吸能安装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活动安装凹槽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吸能组件的一端伸入对应的所述吸能安装孔,另一端抵接所述车钩安装部件。
[0006]
可选的,所述吸能组件包括:外压溃箱,呈筒状设置;安装孔,数量设置为多个,沿所述外压溃箱的长度方向均匀开设于所述外压溃箱上;隔板,数量设置为多个,通过所述安装孔平行设置于所述外压溃箱的内部;堵板,固定于所述外压溃箱的端部。
[0007]
可选的,所述吸能组件包括:中间吸能件,开设于所述防爬边梁的中部;侧边吸能件,数量设置为多个,均匀设置于所述中间吸能件的两侧。
[0008]
可选的,在垂直于所述隔板的投影面上,所述中间吸能件中的所述隔板与所述侧边吸能件中的隔板呈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隔板之间的距离相同。
[0009]
可选的,在所述中间吸能件中的外压溃箱在靠近所述防爬边梁的堵板及第一个隔板之间设置有诱导压型孔;在所述侧边吸能件中的外压溃箱在靠近所述防爬边梁的堵板及第一个隔板之间、相邻所述隔板之间均设置有诱导压型孔。
[0010]
可选的,所述防爬边梁的两侧呈圆弧过渡状设置。
[0011]
可选的,所述吸能伸缩组件包括:可更换吸能铝蜂窝。
[0012]
可选的,还包括:边梁安装件,数量设置为两个,对应设置于所述防爬边梁的两端,
所述边梁安装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防爬边梁的端部,且所述两个边梁安装件分别与所述车钩安装部件的端部固定。
[0013]
可选的,还包括:地板梁,数量设置为多个,沿所述防爬边梁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所述地板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防爬边梁的内侧端面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钩安装部件上。
[0014]
通过本发明的车辆防爬吸能装置,使得在车辆碰撞过程中,该车辆防爬吸能装置中的吸能伸缩组件首先变形吸能,当吸能伸缩组件被压缩至极限时,在所述吸能伸缩组件被压缩至最大程度时,所述活动防爬梁通过所述吸能伸缩组件挤压所述防爬边梁,使得呈拱形设置的所述防爬边梁发生弯曲变形吸能,由此构建变形复合吸能,而这样的复合吸能方式大大增大了车辆防爬吸能装置的吸能容量,可以有效吸收车辆碰撞过程中撞击动能,而这就可以避免造成传递到乘客身上的减速度过大,从而可以有效减小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损失。
附图说明
[0015]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0016]
在附图中:
[0017]
图1为本发明车辆防爬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发明的车钩安装座、吸能伸缩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为本发明的活动防爬梁的三维结构轴测图;
[0020]
图4为本发明的活动防爬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
图5为本发明的防爬边梁的三维结构轴测图;
[0022]
图6为本发明的防爬边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3]
图7为本发明的中间吸能件的三维轴测图;
[0024]
图8为本发明的中间吸能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为本发明的侧边吸能件的三维轴测图;
[0026]
图10为本发明的侧边吸能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1为本发明的地板梁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8]
图12为本发明的边梁安装件三维轴测图;
[0029]
图13为本发明的边梁安装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0]
图14为本发明的车钩安装部件的三维轴测图(一);
[0031]
图15为本发明的车钩安装部件的三维轴测图(二);
[0032]
图16为本发明的车钩安装部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0033]
图17为本发明的车钩安装部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0034]
图18为本发明的车钩安装部件车钩中的安装座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5]
图19为本发明的吸能伸缩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6]
图中,1、活动防爬梁,1-1、盖板,1-2、立板,1-3、滑动轨道,1-4、盖板,1-5、盖板,1-6、筋板,1-7、立板,1-8、立板,1-9、螺杆及螺母,2、防爬边梁,2-1、中间盖板,2-2、中间支撑端梁,2-3、两侧盖板,2-4、中间盖板,2-5、滑动轨道,2-6、排水管,2-7、两侧盖板,2-8、两侧
盖板,2-9、立板,2-10、立板,2-11、筋板,2-12、筋板,2-13、立板,3、中间吸能件,3-1、外压溃箱,3-2、隔板,3-3、堵板,4、侧边吸能件,4-1、外压溃箱,4-2、隔板,4-3、堵板,5、地板梁,6、边梁安装件,6-1、外边梁,6-2、内边梁,6-3、连接板,6-4、连接板,6-5、堵板,6-6、立板,6-7、立板,6-8、立板,6-9、c型支撑板,6-10、l型支撑板,7、车钩安装部件,7-1、上盖板,7-2、后端斜支撑梁,7-3、中间斜加强筋板,7-4、后端加强筋板,7-5、中间加强筋板,7-6、两侧斜加强筋板,7-7、下盖板,7-8、立板,7-9、立板,7-10、前端加强筋板,7-11、内部两侧c型梁,7-12、内部两侧l型梁,7-13、内部中间c型梁,7-14、内部中间l型梁,7-15、加强筋板、7-16、加强筋板、7-17、加强筋板、7-18、加强筋板,8、车钩安装座,9、可更换吸能铝蜂窝。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8]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039]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0040]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下面通过几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
[0041]
根据图1-19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呈拱形设置的防爬边梁2、活动防爬梁1、吸能伸缩组件9、以及车钩安装部件7;所述车钩安装部件7固定于所述防爬边梁2的两端;所述防爬边梁2的外侧端面上开设有活动安装凹槽,而且,所述活动安装凹槽的内壁上设有滑动轨道,而所述活动防爬梁1通过所述滑动轨道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安装凹槽;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放置于活动安装凹槽内,且在车辆受到撞击时,所述活动防爬梁1沿所述滑动轨道滑入所述活动安装凹槽内以压缩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吸能、及剪断排水管,在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被压缩至最大程度时,所述活动防爬梁1通过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挤压所述防爬边梁2,使得呈拱形设置的所述防爬边梁2发生弯曲变形吸能。
[0042]
就此,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在车辆碰撞过程中,首先吸能伸缩组件9变形吸能,当吸能伸缩组件9被压缩至极限时,在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被压缩至最大程度时,所述活动防爬
梁1通过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挤压所述防爬边梁2,使得呈拱形设置的所述防爬边梁2发生弯曲变形吸能,由此构建变形复合吸能,而这样的复合吸能方式大大增大了车辆防爬吸能装置的吸能容量,可以有效吸收车辆碰撞过程中撞击动能,而这就可以避免造成传递到乘客身上的减速度过大,从而可以有效减小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损失。
[0043]
具体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在本实施例中,该车辆防爬吸能装置不仅可以应用于道路交通车辆(如:汽车),还可以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如:列车),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对该车辆防爬吸能装置的具体应用车辆进行限定,只需其满足本实施例的要求即可。
[0044]
其中,该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包括:呈拱形设置的防爬边梁2、活动防爬梁1、吸能伸缩组件9、以及车钩安装部件7;
[0045]
其中,该车钩安装部件7固定于所述防爬边梁2的两端;
[0046]
而且,防爬边梁2的外侧端面上开设有活动安装凹槽,根据图1、2、5、及6所示,该活动安装凹槽开设于防爬边梁2的外侧端面的中部位置,而且,所述活动安装凹槽的内壁上设有滑动轨道,而所述活动防爬梁1通过所述滑动轨道滑动连接于所述活动安装凹槽;
[0047]
而且,吸能伸缩组件9放置于活动安装凹槽内。在本实施例中,并不对该吸能伸缩组件9的具体结构及构建材料做出限定,只需其满足本实施例的要求即可,如:该吸能伸缩组件9包括但不限于:可更换吸能铝蜂窝,其中,该可更换吸能铝蜂窝为一种铝蜂窝吸能块。而且,根据图19所示,该吸能伸缩组件9呈长方形设置。
[0048]
在车辆受到撞击时,上述活动防爬梁1沿所述滑动轨道滑入所述活动安装凹槽内以压缩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吸能,在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被压缩至最大程度时,所述活动防爬梁1通过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挤压所述防爬边梁2,使得呈拱形设置的所述防爬边梁2发生弯曲变形吸能。
[0049]
可选的,上述车辆防爬吸能装置还包括:开设于所述防爬边梁2内侧端面上的至少两个用于安装吸能组件的吸能安装孔、以及与所述吸能安装孔一一对应的吸能组件;
[0050]
其中,上述的吸能安装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活动安装凹槽的长度方向相同;而且,上述吸能组件的一端伸入对应的所述吸能安装孔,另一端抵接所述车钩安装部件7。
[0051]
所以,在车辆受到撞击时,上述活动防爬梁1沿所述滑动轨道滑入所述活动安装凹槽内以压缩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吸能、及剪断排水管,在所述吸能伸缩组件9被压缩至最大程度时(当活动防爬梁1滑入活动安装凹槽的过程中,防爬齿与防爬边梁2的防爬齿对齐),所述活动防爬梁1将和防爬边梁2一起挤压吸能组件,使得吸能组件变形吸能,随着防爬边梁2的被持续压缩变形,使得呈拱形设置的所述防爬边梁2发生弯曲变形吸能,由此构建变形复合吸能,而这样的复合吸能方式大大增大了车辆防爬吸能装置的吸能容量,可以有效吸收车辆碰撞过程中撞击动能,而这就可以避免造成传递到乘客身上的减速度过大,从而可以有效减小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损失。
[0052]
而且,车辆在整备状态下(车辆整备质量不大于37t,6辆编组)低速碰撞(相对碰撞速度不大于24km/h)时,结合车钩只有吸能伸缩组件9被压缩参与吸能,而呈拱形设置的防爬边梁2、吸能组件均未触发,可快速实现吸能伸缩组件9的更换,而车辆其他结构不发生损坏,可有效减少车辆在低速碰撞下的维护维修成本。
[0053]
其中,针对该吸能组件,根据图7-10所示,其包括:呈筒状设置的外压溃箱、安装
孔、隔板、及堵板。
[0054]
其中,根据图7及9所示,该外压溃箱呈四棱筒状设置,而且,该外压溃箱的侧面上均开设有安装孔,其中,该安装孔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如:该外压溃箱的每个侧面上安装有八个安装孔,而且该安装孔沿所述外压溃箱的长度方向均匀开设于所述外压溃箱上,该安装孔。
[0055]
而隔板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如:每个吸能组件包括有八个隔板,该隔板通过安装孔平行设置于所述外压溃箱的内部;
[0056]
而堵板固定于所述外压溃箱的端部,根据图7及9所示,每个吸能组件包括有两个堵板,而且每个外压溃箱的两端均固定有两个堵板。
[0057]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该吸能组件包括:中间吸能件3及多个侧边吸能件4,其中,该中间吸能件3开设于所述防爬边梁2的中部,而侧边吸能件4均匀设置于所述中间吸能件3的两侧。
[0058]
根据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一个中间吸能件3及两个侧边吸能件4。
[0059]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进行了以下设置:在垂直于所述隔板的投影面上,所述中间吸能件3中的所述隔板与所述侧边吸能件4中的隔板呈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隔板之间的距离相同。可选的,在所述中间吸能件3中的外压溃箱在靠近所述防爬边梁2的堵板及第一个隔板之间设置有诱导压型孔;在所述侧边吸能件4中的外压溃箱在靠近所述防爬边梁2的堵板及第一个隔板之间、相邻所述隔板之间均设置有诱导压型孔,如:侧边吸能件4的外压溃箱中靠近防爬边梁2的第一块隔板与靠近防爬边梁2的堵板之间、以及靠近防爬边梁2的第二块隔板与靠近防爬边梁2的第三块隔板之间均设置有诱导压型孔,使得在变形过程中,中间吸能件3的碰撞力波峰正好对应两侧的侧边吸能件4的碰撞力波谷,合成得到的整个碰撞力曲线呈平滑状态,保证了波动不会太大。
[0060]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该防爬边梁2的两侧呈圆弧过渡状设置。就此,在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变形过程中,防爬边梁2本身刚度很大,再加以防爬边梁2的两侧呈圆弧过渡状设置,同时与车体前端结构(如碰撞柱、角柱)连接,可以有效抑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垂向力、防止车辆发生爬车、保证车辆防爬吸能装置中的吸能模块(吸能伸缩组件9、中间吸能件3、侧边吸能件4、及防爬边梁2)的变形模式。
[0061]
此外,根据图1、2、11、及12所示,该车辆防爬吸能装置还包括:边梁安装件、及地板梁5。
[0062]
其中,该边梁安装件的数量设置为两个,而且,该地梁安装件对应设置于所述防爬边梁2的两端,所述边梁安装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防爬边梁2的端部,且所述两个边梁安装件分别与所述车钩安装部件7的端部固定。
[0063]
而地板梁5的数量设置为多个,而且,该地板梁沿所述防爬边梁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所述地板梁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防爬边梁2的内侧端面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车钩安装部件7上。
[0064]
以该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应用于轨道交通车辆为例对该车辆防爬吸能装置进行综合性描述,当轨道交通车辆发生碰撞时,活动防爬梁1首先开始被接触,此时活动防爬梁1受到沿车体纵向的冲击力作用沿着滑动轨道后退至活动安装凹槽,同时压溃可更换吸能铝蜂窝、及剪断排水管;当活动防爬梁1后退过程中防爬齿与防爬边梁2的防爬齿对齐后,可更换
吸能铝蜂窝被压到极限,可更换吸能铝蜂窝吸能完成;此时,防爬边梁2将与活动防爬梁1一起向后移动,中间吸能件3、侧边吸能件4在防爬边梁2的压缩作用力下产生压溃变形,而且,中间吸能件3的内部、及侧边吸能件4的内部在纵向长度放上下布置了隔板,使得变形更加稳定;随着防爬边梁2向后推移,防爬边梁2本身在两侧圆弧过渡部位发生弯曲变形进行吸能;为了降低初始碰撞力峰值,中间吸能件3的外压溃箱侧面的第一块隔板与前端堵板之间设计有诱导压型孔,侧边吸能件4的外压溃箱侧面的第1块隔板与前端堵板之间、第二块隔板与第三块隔板之间设计有诱导压型孔,同时中间吸能件3的内部隔板与侧边吸能件4中的隔板的位置正好错开,使得在变形过程中,中间吸能件3的碰撞力波峰正好对应侧边吸能件4的碰撞力波谷,合成得到的整个碰撞力曲线呈平滑状态,波动不会太大;整个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在变形过程中,因为防爬边梁2本身刚度很大,而且两侧呈圆弧过渡设计,同时与车体前端结构(如碰撞柱、角柱)连接,可以有效抑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垂向力,防止车辆发生爬车,保证吸能模块(吸能伸缩组件9、中间吸能件3、侧边吸能件4、及防爬边梁2)的变形模式;整个车辆防爬吸能装置在轨道车辆碰撞过程中,首先可更换吸能铝蜂窝会变形吸能,然后中间吸能件3与侧边吸能件4变形复合吸能,同时防爬边梁2左、右两端的圆弧结构发生弯曲变形吸能,这样的重复合吸能方式大大增大了车辆防爬吸能装置的吸能容量,可以有效吸收车辆碰撞过程中撞击动能,不会造成传递到乘客身上的减速度过大,可以有效减小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损失;列车在整备状态下(车辆整备质量不大于37t,6辆编组)相对碰撞速度不大于24km/h时,结合车钩只有可更换吸能铝蜂窝被压缩参与吸能,而防爬边梁2、中间吸能件3及侧边吸能件4均未触发,可快速实现可更换吸能铝蜂窝的更换,而车辆其他结构不发生损坏,可有效减少列车在低速碰撞下的维护维修成本。
[0065]
其中,根据图3-4所示,该活动防爬梁1包括:盖板1-1、立板1-2、滑道1-3、盖板1-4、盖板1-5、筋板1-6、立板1-7、立板1-8、及螺杆及螺母1-9。而且,该活动防爬梁1远离防爬边梁2的端部还设置有防爬齿,盖板1-1、盖板1-4、盖板1-5均固定于滑道1-3上,而且,通过立板1-2、立板1-7、立板1-8固定于相邻盖板之间,而且,盖板1-4上表面还固定有筋板1-6,盖板1-4上还开设有两个筒孔。
[0066]
根据图5-6所示,该防爬边梁2呈轴对称设置,其包括:中间盖板2-1、中间支撑端梁2-2、两侧盖板2-3、中间盖板2-4、滑动轨道2-5、排水管2-6、两侧盖板2-7、两侧盖板2-8、立板2-9、立板2-10、筋板2-11、筋板2-12、立板2-13。
[0067]
其中,该筋板2-11、立板2-9、立板2-10、两侧盖板2-8、立板2-13、滑道2-5(如:上述的滑动轨道)、中间盖板2-4构建该侧边该防爬边梁的一侧结构,其中,该排水管2-6设置于该中间盖板2-4上,且该中间盖板2-4为上述活动安装凹槽的底面,而两侧盖板2-7设置于两侧盖板2-8的外表面上,筋板2-12垂直固定于两侧盖板2-3上。
[0068]
根据图12-13所示,该边梁安装件6包括:外边梁6-1、内边梁6-2、连接板6-3、连接板6-4、堵板6-5、立板6-6、立板6-7、立板6-8、c型支撑板6-9、l型支撑板6-10。
[0069]
其中,该外边梁6-1、内边梁6-2、连接板6-3、连接板6-4、堵板6-5、立板6-6、立板6-7、立板6-8围成该边梁安装件6的壳体,该c型支撑板6-9、固定于l型支撑板6-10的表面上以构建该边梁安装件6的内部支撑件。
[0070]
根据图14-17所示,该车钩安装部件7包括:上盖板7-1、后端斜支撑梁7-2、中间斜加强筋板7-3、后端加强筋板7-4、中间加强筋板7-5、两侧斜加强筋板7-6、下盖板7-7、立板
7-8、立板7-9、前端加强筋板7-10、内部两侧c型梁7-11、内部两侧l型梁7-12、内部中间c型梁7-13、内部中间l型梁7-14、加强筋板7-15、加强筋板7-16、加强筋板7-17、加强筋板7-18、及车钩安装座8。其中,该下盖板7-7的上表面固定有组成网格状的立板7-8、立板7-9、前端加强筋板7-10、内部两侧c型梁7-11、内部两侧l型梁7-12、内部中间c型梁7-13、内部中间l型梁7-14、加强筋板7-15、加强筋板7-16、加强筋板7-17、及加强筋板7-18,而且,上盖板7-1覆盖在网格上,并通过后端斜支撑梁7-2、中间斜加强筋板7-3、后端加强筋板7-4、中间加强筋板7-5、两侧斜加强筋板7-6对该车钩安装部件7进行加固。
[007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72]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0073]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007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