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辆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95429发布日期:2019-11-25 21:40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轨道车辆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轨道车辆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车辆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选择轨道车辆出行。以轨道车辆当中的动车组为例,原有的动车组车辆均为单层结构,载客量有限,极大的限制了运输效率。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只能采用动车组重联或者长编组动车组运行。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市场对大容量的双层动车组需求越来越紧迫。为了满足车体内部空间需求以及车体结构强度需求,对轨道车辆底架提出了新的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底架、轨道车辆车体及轨道车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轨道车辆底架无法满足车体内部空间需求以及车体结构强度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底架,包括两根边梁,设置在两根所述边梁之间的下层地板,以及用于连接两根所述边梁端部的枕梁,其特征在于,沿着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上,所述轨道车辆底架中部相对两端形成凹陷区域,在两根所述边梁的内侧分别固定有抗蛇形减震器座,所述抗蛇形减震器座第一端连接所述枕梁,第二端沿着所述轨道车辆底架的纵向朝所述凹陷区域延伸,且在所述抗蛇形减震器座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边梁的纵截面从中部往上逐渐减小,且所述边梁的纵截面从中部往下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边梁通过圆滑过渡结构连接所述下层地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朝着靠近所述下层地板的方向,所述圆滑过渡结构的纵截面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轨道车辆底架采用双层型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边梁和/或下层地板和/或圆滑过渡结构采用铝合金型材制备得到,包括双层铝合金板,以及设置在双层铝合金板之间的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下层地板包括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在所述下层铝合金板的底部设置有防腐耐磨层。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车体,包括侧墙和上述轨道车辆底架,所述下层地板上方设置有中层地板,所述中层地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侧墙内侧伸出有安装平台,所述中层地板搭接在所述安装平台上并固定。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轨道车辆车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该种轨道车辆底架,由于沿着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轨道车辆底架中部相对两端形成凹陷区域,进而可以将车体内部空降向下延伸,以满足车体内部空间需求。尤其对于双层车而言,通过采用该种轨道车辆底架,可以使得车体内部上层客室和下层客室均满足乘客舒适性要求。此外,抗蛇形减振器座、第一横梁、枕梁和边梁组成的框架结构能够传递列车的纵向力,也能够传递车辆通过减振器座进行台车作业时的垂向力,提高轨道车辆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的轨道车辆底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轨道车辆车体的横截面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边梁、圆滑过渡结构和下层地板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的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上层客室;2、中层地板;3、第二横梁;4、下层客室;5、边梁;6、第一卡钩;7、第二卡钩;8、下层地板;9、圆滑过渡结构;10、枕梁;12、第一横梁;13、抗蛇形减振器座;14、台车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请参见图1,轨道车辆底架包括两根边梁5,设置在两根边梁5之间的下层地板(图1中未标出),以及用于连接两根边梁5端部的枕梁10。沿着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轨道车辆底架中部相对两端形成凹陷区域,在两根边梁5的内侧分别固定有抗蛇形减震器座,抗蛇形减震器座第一端连接枕梁10,第二端沿着轨道车辆底架的纵向朝凹陷区域延伸,且在抗蛇形减震器座第二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横梁12。

其中,“在两根边梁5的内侧分别固定有抗蛇形减震器座”当中的“内侧”指代的是靠近车体内部的一侧。图1中,位于上方的边梁5,其上侧是外侧,下侧是内侧。而对于位于下方的边梁5而言,其上侧是内侧,下侧是外侧。

此外,“第二端沿着轨道车辆底架的纵向朝凹陷区域延伸”并不要求抗蛇形减震器座的第二端延伸至凹陷区域。

该种轨道车辆底架,由于沿着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轨道车辆底架中部相对两端形成凹陷区域,进而可以将车体内部空降向下延伸,以满足车体内部空间需求。尤其对于双层车而言,通过采用该种轨道车辆底架,可以使得车体内部上层客室1和下层客室4均满足乘客舒适性要求。此外,抗蛇形减振器座13、第一横梁12、枕梁10和边梁5组成的框架结构能够传递列车的纵向力,也能够传递车辆通过减振器座进行台车作业时的垂向力,提高轨道车辆的结构稳定性。

请参见图1,在抗蛇形减振器座13上设置台车座14。进而,抗蛇形减震器座不仅可以起到安装转向架的抗蛇形减振器的作用,还具备抬车的功能。并且,从结构上而言,抗蛇形减振器座13、枕梁10、边梁5和第一横梁12组成的框架,其可以提高轨道车辆底架乃至车体的纵向强度和整体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只给出了轨道车辆底架的其中一端的结构。一般情况下,轨道车辆底架两端结构是相同的并且是对称设置在车体上的,因此此处省略了轨道车辆底架另一端的结构。也即,在轨道车辆底架的另一端也可以设置枕梁10,并且枕梁10连接一组抗蛇形减振器座13。此处的“一组抗蛇形减振器座13”包括至少两个抗蛇形减振器座13,且分别设置在两根边梁5的内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抗蛇形减振器座13的外立面和边梁5的内立面之间固定。此外,第一横梁12和抗蛇形减震器座之间可以焊接。

图2中,边梁5的纵截面从中部往上逐渐减小,且边梁5的纵截面从中部往下逐渐减小。也即,边梁5的最大纵截面形成在边梁5的中间高度。其中,边梁5的中部只是相对其上侧和下侧而言的,也即边梁5的中部可以是沿着高度方向上更加靠近边梁5上侧的位置,也可以是沿着高度方向上更加靠近边梁5下侧的位置。

其中,边梁5的最大纵截面的具体位置根据其所受应力进行设计。最大应力处对应边梁5的最大纵截面。并且,“边梁5的纵截面”指代的是垂直于纸面的平面截取边梁5所得到的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边梁5通过圆滑过渡结构9连接下层地板8。

该种情况下,将轨道车辆底架安装至轨道车辆车体上时,可以提升整个轨道车辆的稳定性,有效降低横风对车辆的影响。

图3中,朝着靠近所述下层地板8的方向,圆滑过渡结构9的纵截面逐渐减小。该种情况下,在控制轨道车辆的重量的同时,可以保证轨道车辆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轨道车辆底架采用双层型材,通过双层型材的采用,可以保证轨道车辆底架的结构强度,并且可以对轨道车辆底架进行变截面设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边梁5、下层地板8和圆滑过渡结构9当中的至少其中之一采用铝合金型材制备得到,包括双层铝合金板,以及设置在双层铝合金板之间的加强筋。通过采用双层铝合金板和加强筋的配合,可以进一步加强轨道车辆底架的结构强度。并且,由于轨道车辆底架不同位置处应力不同,进而还可以根据所受应力设计加强筋的分布。

图2中,下层地板8包括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

其中,由于下层铝合金板的底部距离地面较近,轨道上的碎石或者砂砾飞起时会对下层铝合金板的底部造成冲击。并且,外部环境也比较容易对下层铝合金板的底部造成影响,例如雨水会导致下层铝合金板的底部腐蚀。因此,在下层铝合金板的底部设置有防腐耐磨层。

此外,在上层铝合金板和下层铝合金板之间设置隔音材料、防寒材料和减振材料当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车体,包括侧墙和上述轨道车辆底架。其中,下层地板8上方设置有中层地板2,中层地板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横梁3。

该种轨道车辆车体,车体内部从中层地板2处划分为上层客室1和下层客室4,上层客室1和下层客室4可以分别设置座椅或者卧铺,进而可以大幅提高轨道车辆的运输效率。此外,由于在中层地板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横梁3,进而可以提高上层客室1和下层客室4的承载能力,保证轨道车辆车体的结构强度。

其中,中层地板2用于承受上层客室1所有设备及人员的垂向载荷,在中层地板2下方设置第二横梁3,增大了中层地板2的刚度和轨道车辆车体结构的稳定性。进一步的,通过设置第二横梁3,提升了上下两层空间的刚度和强度,降低了轨道车辆底架凹陷区域未设置横梁所带来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边梁5与侧墙,以及边梁5与圆滑过渡结构9之间插接。

请参见图4,边梁5与侧墙之间通过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插接。其中,第一接头包括背向设置的第一卡钩6,第二接头包括相向设置的第二卡钩7,第一卡钩6伸入第二卡钩7之间并与第二卡钩7卡接。通过卡钩(第一卡钩6和第二卡钩7)的配合,除了可以实现边梁5与侧墙的连接,还可以避免在车辆侧墙和边梁5之间形成凸起,保证轨道车辆车体内部表面的平整性。

其中,第一卡钩6和第二卡钩7卡接之后,在第二卡钩7和第一接头本体之间形成有焊缝,进而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焊接强化边梁5和侧墙之间的连接强度。

该种情况下,边梁5和车体其它部件之间组装快速便捷并且可靠。

图2中,侧墙内侧伸出有安装平台,中层地板2搭接在安装平台上并固定。其中,安装平台包括搭接台阶,在中层地板2的两侧形成有第一搭接边和第二搭接边,进而通过第一搭接边和第二搭接边与搭接台阶之间形成搭接配合,即保证了安装平台和中层地板2之间连接的快速性,又保证了安装平台和中层地板2之间连接处的可靠性。

当然,安装平台和中层地板2之间的搭接形式有很多中,任意一种现有技术公开的搭接形式都可以应用到本实用新型当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提到的轨道车辆车体。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