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26427发布日期:2020-07-29 02:33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拆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磁悬浮列车部件的拆装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拆装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磁悬浮列车用的拆装设备,通常通过多个升降组件同时对磁悬浮列车轨道的轨枕进行支撑以实现拆卸运输,由于需要人工分别对多个升降组件进行操作以调节多个升降组件的伸缩距离,存在多个升降组件的升降不同步而使轨枕产生变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拆装设备。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拆装设备,包括:连接件;至少两个升降组件,至少两个升降组件通过连接件连接,其中,任一升降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下方,且第二连接部与连接件相连接;升降结构,升降结构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并被配置为调节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其中,升降结构与第一连接部铰接。

本发明提供的拆装设备,包括连接件和至少两个升降组件,至少两个升降组件通过连接件相连接,有利于使多个升降组件形成一个整体,通过多个升降组件共同对待拆卸件(如磁悬浮列车轨道的轨枕)进行支撑或移动,有利于提高拆装设备对待拆卸件支撑或移动的稳定性。具体地,任一升降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升降结构,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下方,升降结构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并被配置为调节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由于第一连接部能够与待拆卸件可拆卸连接,进而通过升降结构能够使位于第一连接部上的待拆卸件实现竖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升降结构与第一连接部铰接,使得在多个升降结构沿竖直方向的伸缩距离不一致时,多个升降组件之间不会出现卡死的情况,进而减小结构变形,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具体地,拆装设备为磁悬浮列车用的拆装设备,拆装设备还包括具有轨枕的轨道,在不进行检修作业时,其本身作为磁悬浮轨道的一部分固定在车辆段线路之中以供列车通行。此时,需要多个升降组件同时对轨枕进行支撑以保证磁悬浮列车能够稳定可靠的与轨道相连接。由于拆装设备包括多个升降组件,存在多个升降结构的伸缩距离不一致而使轨枕变形的问题,通过将任意升降组件的第一连接部与升降结构进行铰接来调节多个升降结构的伸缩距离的距离差,使得多个升降组件之间不会出现卡死的情况,进而能够减小因升降组件的伸缩距离不一致而卡死产生的结构变形,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拆装设备,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升降组件还包括:行走组件,行走组件与升降结构相连接,并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升降结构被配置为调节行走组件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行走组件与升降结构相连接,并位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升降结构调整行走组件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使得在需要对待拆卸件进行支撑或竖直方向的移动时,第二连接部与固定物(如地基)连接,以实现对待拆卸件的稳定支撑,在需要对待拆卸件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时,调节行走组件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使行走组件与地基接触受力,第二连接部与地基分离,进而通过行走组件移动实现对位于第一连接部上的待拆卸件的水平移动,以将待拆卸件移动至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升降结构能够调节行走组件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二连接部与地基接触或分离,进而能够实现对待拆卸件的支撑或移动的目的,能够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升降组件还包括:铰接部,铰接部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升降结构包括:第一转筒,第一转筒与铰接部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套筒,套筒远离第一转筒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丝杠,丝杠的一端位于第一转筒的内部并与第一转筒相连接,丝杠的另一端位于套筒内部并与套筒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转筒转动带动丝杠沿套筒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升降结构包括第一转筒、套筒和丝杠,其中,第一转筒和第一连接部通过铰接部连接,即铰接部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活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筒转动连接,套筒远离第一转筒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具体地,套筒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丝杠设于第一转筒和套筒的内部,丝杠的一端与第一转筒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筒转动连接,进而通过转动第一转筒带动丝杠沿套筒移动,能够实现升降结构沿竖直方向的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升降结构还包括:保护套,保护套套设于丝杠的外部,保护套的一端与第一转筒转动连接,保护套的另一端与套筒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升降结构还包括保护套,保护套套设在丝杠的外部对丝杠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进而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通过保护套的一端与第一转筒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套筒连接,使得在转动第一转筒的过程中不需要将保护套与第一转筒和套筒进行拆卸,操作方便,避免了相关技术中保护套与第一转筒和套筒均为可拆卸连接,在转动第一转筒前需要将保护套拆卸下来操作繁琐,进而方便用户操作,适于推广应用。

进一步地,保护套为弹性件,由于保护套套设在丝杠的外部,而第一转筒转动过程中,丝杠的伸缩距离发生了变化,即位于套筒和第一转筒之间的丝杠的长度发生了变化,因此,将保护套设置为弹性件,第一转筒转动过程中保护套的弹性变形与丝杠的长度变化一致,进而能够通过弹性的保护套实现对伸缩距离发生变化的丝杠的保护,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升降结构还包括下筒,第一转筒的下端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下筒形成转动副,保护套上端面通过螺钉连接下筒,保护套的下端面通过螺栓连接套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升降结构还包括:连接筒,连接筒设于套筒的外周并与第二连接部间隔分布,连接筒的外周设置有螺纹结构和滑动部,螺纹结构位于滑动部的上方,滑动部与行走组件滑动连接;第二转筒,第二转筒设于连接筒的外部,第二转筒被配置为与螺纹结构相适配以驱动行走组件沿套筒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升降结构还包括连接筒和第二转筒,通过在套筒的外周设置连接筒,连接筒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上方且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连接筒的外周设置有螺纹结构和滑动部,螺纹结构位于滑动部的上方,滑动部与行走组件滑动连接,即行走组件位于螺纹结构的下方,通过第二转筒设于连接筒的外部与螺纹结构相适配,能够驱动行走组件沿套筒移动,进而调节第二连接部和行走组件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螺纹结构为梯形螺纹,第二转筒设置有与螺纹结构相适配的梯形螺纹,使得梯形螺纹相配合具有良好的自锁效果,进而无需加装额外的锁紧机构,简化结构,减少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升降组件还包括:定位件,套筒设置有第一限位孔,行走组件设置有第二限位孔,连接筒设置有通孔,定位件被配置为穿过第二限位孔、通孔与第一限位孔相连接以对行走组件进行限位;其中,第二限位孔为沿竖直方向分布的长条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套筒设置有第一限位孔,行走组件设置有第二限位孔,连接筒设置有通孔,第二限位孔为沿竖直方向分布的长条孔,通过定位件穿过第二限位孔、通孔后与第一限位孔相连接,能够在将行走组件与套筒、连接筒连接的情况下对行走组件进行限位,使得行走组件在第二限位孔的限定下只能沿竖直方向移动,并不能沿水平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定位件为定位螺栓,第一限位孔与定位螺栓相适配,定位螺栓穿过第二限位孔和通孔后与第一限位孔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行走组件包括:轮筒,轮筒与滑动部滑动连接,并位于第二转筒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限位孔设于轮筒;轮臂,轮臂分布于轮筒的周侧;轮子,设置于轮臂。

在该技术方案中,行走组件包括轮筒、轮臂和轮子,轮筒与滑动部滑动连接,并位于第二转筒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限位孔设于轮筒,通过轮臂分布于轮筒的周侧,轮子设于轮臂,具体地,将多个轮臂均匀地焊接于轮筒的周侧,从而将多个轮子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得第二转筒转动即可整体将多个轮子沿竖直方向移动,操作简单。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升降组件还包括:手柄,手柄与第一转筒和/或第二转筒可拆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一方面,手柄包括第一手柄,第一手柄与第一转筒可拆卸连接,另一方面,手柄包括第二手柄,第二手柄与第二转筒可拆卸连接,再一方面,手柄包括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第一手柄与第一转筒可拆卸连接,第二手柄与第二转筒可拆卸连接。

通过第一手柄与第一转筒可拆卸连接,使得在需要转动第一转筒时,将第一手柄与第一转筒相连接对第一转筒进行转动,当不需要对第一转筒进行转动时,将第一手柄从第一转筒上拆卸下来,能够防止第一手柄与其他部件干涉或误撞,进而有利于行走组件带动升降组件顺利移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通过第二手柄与第二转筒可拆卸连接,使得在需要转动第二转筒时,将第二手柄与第二转筒相连接对第二转筒进行转动,当不需要对第二转筒进行转动时,将第二手柄从第二转筒上拆卸下来,能够防止第二手柄与其他部件干涉或误撞,进而有利于行走组件带动升降组件顺利移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具体地,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的结构相同,二者可以互换,进而有利于提高零件的标准化率,同时,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手柄,既与第一转筒配合使用,也可以与第二转筒配合使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升降结构还包括:丝杠螺母,设于套筒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套筒和丝杠通过丝杠螺母连接;其中,丝杠螺母设置有梯形螺纹,丝杠设置有梯形螺纹。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套筒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设置丝杠螺母,使得套筒和丝杠通过丝杠螺母转动连接,进而使得丝杠与丝杠螺母相适配并相对丝杠螺母转动能够实现在竖直方向上沿套筒移动。通过丝杠螺母设置有梯形螺纹,丝杠设置有梯形螺纹,使得梯形螺纹相配合具有良好的自锁效果,进而无需加装额外的锁紧机构,简化结构,减少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包括顶板和顶筒,顶板位于顶筒的上方并与顶筒相连接;铰接部包括球铰、球铰环、卡环,球铰的一端与顶筒活动连接,球铰的另一端与转筒转动连接,球铰环与顶筒连接以对球铰与顶筒相连接的端部进行限位,卡环与球铰相连接以对球铰与转筒相连接的端部进行限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包括顶板和顶筒,铰接部包括球铰、球铰环、卡环,其中,顶板位于顶筒的上方并与顶筒相连接,球铰的一端与顶筒活动连接,通过球铰环与顶筒连接以对球铰与顶筒相连接的端部进行限位,使得球铰不会由顶筒脱落下来,且在正常受载荷的情况下留有一定间隙;而球铰的另一端与转筒转动连接,具体地,球铰通过推力球轴承与转筒组成转动副,通过卡环与球铰相连接以对球铰与转筒相连接的端部进行限位,使得推力球轴承不会脱离,且在正常受载荷情况下留有一定间隙。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轨道,轨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走行轨和轨枕,两个走行轨平行设置,至少一个轨枕设置于两个走行轨之间,且轨枕的长度方向与走行轨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连接部与轨枕可拆卸连接;立柱,立柱与轨枕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拆装设备还包括轨道和立柱,即为拆装设备提供了拆卸平台,具体地,轨道包括走行轨和轨枕,两个走行轨平行设置并与磁悬浮列车的行走轨迹对应,轨枕与走行轨相连接,立柱与轨枕相连接以对走行轨进行支撑,进一步实现对走行轨上的磁悬浮列车的支撑,以方便对磁悬浮列车的部件进行拆卸或维修。

轨枕与走行轨可拆卸连接,多个轨枕设置于两个走行轨之间并与任一走行轨垂直设置,即轨枕的长度方向与走行轨的长度方向垂直,当需要对磁悬浮列车的部件进行维修或拆卸时,将轨枕与走行轨之间的连接螺栓拆卸下来,由于轨枕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使得升降组件移动即可将轨枕下降至走行轨的下方,然后通过行走组件带动升降组件移动,进而能够将轨枕移动至指定位置,增大了两个走行轨之间的空间,方便对磁悬浮列车的部件进行维修或拆卸,并为较大部件进行维修或拆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立柱上设置有与磁悬浮列车原运行线路的轨枕的连接接口,使得现有轨道能够与原线路相连接,进而在不进行检修作业时,其本身作为磁悬浮轨道的一部分固定在车辆段线路之中以供列车通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轨枕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轨枕之间的距离大于1.2m。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轨枕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轨枕之间的距离大于1.2m,由于通常情况下磁悬浮列车用的轨道的轨枕之间的距离为1.2m,而本申请的拆装设备将相邻的轨枕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大于1.2m,使得在将其中的一个轨枕从走行轨拆卸下来并由升降组件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剩余的轨枕之间的距离增大,进而为磁悬浮列车较大的部件的拆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避免相邻轨枕之间的距离较小而不利于大部件的拆卸,扩大了产品的适用范围。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是在保证拆除位于中间的轨枕之后的走行轨的强度的基础上,适当加大轨枕间距,为磁悬浮列车较大的部件的拆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进一步地,轨枕的数量为3个,相邻两个轨枕之间的距离为1.35m。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拆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拆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拆装组件的第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所示实施例的拆装组件的第二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拆装设备,100连接件,200升降组件,202第一连接部,204第二连接部,206升降结构,208行走组件,210铰接部,212第一转筒,214套筒,216丝杠,218保护套,220连接筒,222第二转筒,224定位件,226第二限位孔,228轮筒,230轮臂,232轮子,234第一手柄,236第二手柄,238丝杠螺母,240顶板,242顶筒,244球铰,246球铰环,248卡环,250轨道,252走行轨,254轨枕,256立柱,258下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拆装设备1。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拆装设备1,包括:连接件100和至少两个升降组件200,至少两个升降组件200通过连接件100相连接。

具体地,如图1所示,拆装设备1包括连接件100和至少两个升降组件200,至少两个升降组件200通过连接件100相连接,有利于使多个升降组件200形成一个整体,通过多个升降组件200共同对待拆卸件(如磁悬浮列车轨道250的轨枕254)进行支撑或移动,有利于提高拆装设备对待拆卸件支撑或移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任一升降组件200包括:第一连接部202,第二连接部204和升降结构206,第二连接部204位于第一连接部202的下方,且第二连接部204与连接件100相连接;升降结构206连接第一连接部202和第二连接部204,并被配置为调节第一连接部202和第二连接部204之间的距离;其中,升降结构206与第一连接部202铰接。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任一升降组件200包括第一连接部202、第二连接部204和升降结构206,第二连接部204位于第一连接部202的下方,升降结构206连接第一连接部202和第二连接部204,并被配置为调节第一连接部202和第二连接部204之间的距离,由于第一连接部202能够与待拆卸件可拆卸连接,进而通过升降结构206能够使与第一连接部202相连接的待拆卸件实现竖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升降结构206与第一连接部202铰接,使得在多个升降结构206沿竖直方向的伸缩距离不一致时,多个升降组件200之间不会出现卡死的情况,进而减小结构变形,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具体地,拆装设备1为磁悬浮列车用的拆装设备,拆装设备1还包括具有轨枕254的轨道250,在不进行检修作业时,其本身作为磁悬浮轨道的一部分固定在车辆段线路之中以供列车通行。此时,需要多个升降组件200同时对轨枕254进行支撑以保证磁悬浮列车能够稳定可靠的与轨道250相连接。由于拆装设备包括多个升降组件200,存在多个升降结构206的伸缩距离不一致而使轨枕254变形的问题,通过将任意升降组件200的第一连接部202与升降结构206进行铰接来调节多个升降结构206的伸缩距离的距离差,使得多个升降组件200之间不会出现卡死的情况,进而能够减小因升降组件200的伸缩距离不一致而卡死产生的结构变形,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拆装设备1包括:连接件100和至少两个升降组件200,任一升降组件200包括:第一连接部202,第二连接部204、升降结构206和行走组件208,其中,行走组件208与升降结构206相连接,并位于第一连接部202和第二连接部204之间,升降结构206被配置为调节行走组件208和第二连接部204之间的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行走组件208与升降结构206相连接,并位于第一连接部202和第二连接部204之间,通过升降结构206调整行走组件208和第二连接部204之间的距离,使得在需要对待拆卸件进行支撑或竖直方向的移动时,第二连接部204与固定物(如地基)连接,以实现对待拆卸件的稳定支撑,在需要对待拆卸件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时,调节行走组件208与第二连接部204之间的距离使行走组件208与地基接触受力,第二连接部204与地基分离,进而通过行走组件208移动实现与第一连接部202相连接的待拆卸件的水平移动,以将待拆卸件移动至指定位置。

进一步地,升降结构206能够调节行走组件208和第二连接部204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二连接部204与地基接触或分离,进而能够实现对待拆卸件的支撑或移动的目的,能够满足不同工况的需求,适用范围广泛。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拆装设备1,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升降组件200还包括铰接部210,铰接部21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02活动连接;升降结构206包括:第一转筒212,第一转筒212与铰接部21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套筒214,套筒214远离第一转筒212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204相连接;丝杠216,丝杠216的一端位于第一转筒212的内部并与第一转筒212相连接,丝杠216的另一端位于套筒214内部并与套筒214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转筒212转动带动丝杠216沿套筒214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升降结构206包括第一转筒212、套筒214和丝杠216,其中,第一转筒212和第一连接部202通过铰接部210连接,即铰接部21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02活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筒212转动连接,套筒214远离第一转筒212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204连接,具体地,套筒214与第二连接部204固定连接,丝杠216设于第一转筒212和套筒214的内部,丝杠216的一端与第一转筒2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套筒214转动连接,进而通过转动第一转筒212带动丝杠216沿套筒214移动,能够实现升降结构206沿竖直方向的移动。

进一步地,升降结构206还包括:保护套218,保护套218套设于丝杠216的外部,保护套218的一端与第一转筒212转动连接,保护套218的另一端与套筒214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升降结构206还包括保护套218,保护套218套设在丝杠216的外部对丝杠216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进而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通过保护套218的一端与第一转筒21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套筒214连接,使得在转动第一转筒212的过程中不需要将保护套218与第一转筒212和套筒214进行拆卸,操作方便,避免了相关技术中保护套与第一转筒和套筒均为可拆卸连接,在转动第一转筒前需要将保护套拆卸下来操作繁琐,进而方便用户操作,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并适于推广应用。

进一步地,保护套218为弹性件,由于保护套218套设在丝杠216的外部,而第一转筒212转动过程中,丝杠216的伸缩距离发生了变化,即位于套筒214和第一转筒212之间的丝杠216的长度发生了变化,因此,将保护套218设置为弹性件,第一转筒212转动过程中保护套218的弹性变形与丝杠216的长度变化一致,进而能够通过弹性的保护套218实现对伸缩距离发生变化的丝杠216的保护,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升降结构206还包括下筒258,第一转筒212的下端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下筒258形成转动副,保护套218上端面通过螺钉连接下筒258,保护套218的下端面通过螺栓连接套筒214。

进一步地,升降组件200还包括手柄,手柄包括第一手柄234,第一手柄234与第一转筒212可拆卸连接,使得在需要转动第一转筒212时,将第一手柄234与第一转筒212相连接对第一转筒212进行转动,当不需要对第一转筒212进行转动时,将第一手柄234从第一转筒212上拆卸下来,能够防止第一手柄234与其他部件干涉或误撞,进而有利于行走组件208带动升降组件200顺利移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实施例4: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升降结构206还包括:连接筒220,连接筒220设于套筒214的外周并与第二连接部204间隔分布,连接筒220的外周设置有螺纹结构和滑动部,螺纹结构位于滑动部的上方,滑动部与行走组件208滑动连接;第二转筒222,第二转筒222设于连接筒220的外部,第二转筒222被配置为与螺纹结构相适配以驱动行走组件208沿套筒214移动。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升降结构206还包括连接筒220和第二转筒222,通过在套筒214的外周设置连接筒220,连接筒220位于第二连接部204的上方且与第二连接部204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连接筒220的外周设置有螺纹结构和滑动部,螺纹结构位于滑动部的上方,滑动部与行走组件208滑动连接,即行走组件208位于螺纹结构的下方,通过第二转筒222设于连接筒220的外部与螺纹结构相适配,能够驱动行走组件208沿套筒214移动,进而调节第二连接部204和行走组件208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螺纹结构为梯形螺纹,第二转筒222设置有与螺纹结构相适配的梯形螺纹,使得梯形螺纹相配合具有良好的自锁效果,进而无需加装额外的锁紧机构,简化结构,减少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

进一步地,升降组件200还包括手柄,手柄包括第二手柄236,通过第二手柄236与第二转筒222可拆卸连接,使得在需要转动第二转筒222时,将第二手柄236与第二转筒222相连接对第二转筒222进行转动,当不需要对第二转筒222进行转动时,将第二手柄236从第二转筒222上拆卸下来,能够防止第二手柄236与其他部件干涉或误撞,进而有利于行走组件208带动升降组件200顺利移动,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具体地,第一手柄234和第二手柄236的结构相同,二者可以互换,进而有利于提高零件的标准化率,同时,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手柄,既与第一转筒212配合使用,也可以与第二转筒222配合使用,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拆装设备1,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升降组件200还包括:定位件224,套筒214设置有第一限位孔,行走组件208设置有第二限位孔226,连接筒220设置有通孔,定位件224被配置为穿过第二限位孔226、通孔与第一限位孔相连接以对行走组件208进行限位;其中,第二限位孔226为沿竖直方向分布的长条孔。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套筒214设置有第一限位孔,行走组件208设置有第二限位孔226,连接筒220设置有通孔,第二限位孔226为沿竖直方向分布的长条孔,通过定位件224穿过第二限位孔226、通孔后与第一限位孔相连接,能够在将行走组件208与套筒214、连接筒220连接的情况下对行走组件208进行限位,使得行走组件208在第二限位孔226的限定下只能沿竖直方向移动,并不能沿水平方向转动。

具体地,定位件224为定位螺栓,第一限位孔与定位螺栓相适配,定位螺栓穿过第二限位孔226和通孔后与第一限位孔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行走组件208包括:轮筒228,轮筒228与滑动部滑动连接,并位于第二转筒222和第二连接部204之间,第二限位孔226设于轮筒228;轮臂230,轮臂230分布于轮筒228的周侧;轮子232,设置于轮臂230。

在该实施例中,行走组件208包括轮筒228、轮臂230和轮子232,轮筒228与滑动部滑动连接,并位于第二转筒222和第二连接部204之间,第二限位孔226设于轮筒228,通过轮臂230分布于轮筒228的周侧,轮子232设于轮臂230,具体地,将多个轮臂230均匀地焊接于轮筒228的周侧,从而将多个轮子232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得第二转筒222转动即可整体将多个轮子232沿竖直方向移动,操作简单。

具体地,轮臂23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轮臂230间隔120°均匀地焊接在轮筒228的侧表面上,可跟随轮筒228上下运动,轮子232安装在轮臂230上作为升降组件200的移动轮。

实施例6: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3至实施例5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升降结构206还包括:丝杠螺母238,设于套筒214远离第二连接部204的一端,套筒214和丝杠216通过丝杠螺母238连接;其中,丝杠螺母238设置有梯形螺纹,丝杠216设置有梯形螺纹。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通过在套筒214远离第二连接部204的一端设置丝杠螺母238,使得套筒214和丝杠216通过丝杠螺母238转动连接,进而使得丝杠216与丝杠螺母238相适配并相对丝杠螺母238转动能够实现在竖直方向上沿套筒214移动。通过丝杠螺母238设置有梯形螺纹,丝杠216设置有梯形螺纹,使得梯形螺纹相配合具有良好的自锁效果,进而无需加装额外的锁紧机构,简化结构,减少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

实施例7: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3至实施例6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202包括顶板240和顶筒242,顶板240位于顶筒242的上方并与顶筒242相连接;铰接部210包括球铰244、球铰环246、卡环248,球铰244的一端与顶筒242活动连接,球铰244的另一端与转筒转动连接,球铰环246与顶筒242连接以对球铰244与顶筒242相连接的端部进行限位,卡环248与球铰244相连接以对球铰244与转筒相连接的端部进行限位。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202包括顶板240和顶筒242,铰接部210包括球铰244、球铰环246、卡环248,其中,顶板240位于顶筒242的上方并与顶筒242相连接,球铰244的一端与顶筒242活动连接,通过球铰环246与顶筒242连接以对球铰244与顶筒242相连接的端部进行限位,使得球铰244不会由顶筒242脱落下来,且在正常受载荷的情况下留有一定间隙;而球铰244的另一端与转筒转动连接,具体地,球铰244通过推力球轴承与转筒组成转动副,通过卡环248与球铰244相连接以对球铰244与转筒相连接的端部进行限位,使得推力球轴承不会脱离,且在正常受载荷情况下留有一定间隙。

实施例8: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3至实施例7中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轨道250,轨道25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走行轨252和轨枕254,两个走行轨252平行设置,至少一个轨枕254设置于两个走行轨252之间,且轨枕254的长度方向与走行轨252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一连接部202与轨枕254可拆卸连接;立柱256,立柱256与轨枕254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拆装设备还包括轨道250和立柱256,即为拆装设备提供了拆卸平台,具体地,轨道250包括走行轨252和轨枕254,两个走行轨252平行设置并与磁悬浮列车的行走轨迹对应,轨枕254与走行轨252相连接,立柱256与轨枕254相连接以对走行轨252进行支撑,进一步实现对走行轨252上的磁悬浮列车的支撑,以方便对磁悬浮列车的部件进行拆卸或维修。

轨枕254与走行轨252可拆卸连接,多个轨枕254设置于两个走行轨252之间并与任一走行轨252垂直设置,即轨枕254的长度方向与走行轨252的长度方向垂直,当需要对磁悬浮列车的部件进行维修或拆卸时,将轨枕254与走行轨252之间的连接螺栓拆卸下来,由于轨枕254与第一连接部202相连接,使得升降组件200移动即可将轨枕254下降至走行轨252的下方,然后通过行走组件208带动升降组件200移动,进而能够将轨枕254移动至指定位置,增大了两个走行轨252之间的空间,方便对磁悬浮列车的部件进行维修或拆卸,并为较大部件进行维修或拆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立柱256上设置有与磁悬浮列车原运行线路的轨枕254的连接接口,使得现有轨道250能够与原线路相连接,进而在不进行检修作业时,其本身作为磁悬浮轨道250的一部分固定在车辆段线路之中以供列车通行。

当轨枕254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轨枕254之间的距离大于1.2m,由于通常情况下磁悬浮列车用的轨道250的轨枕254之间的距离为1.2m,而本申请的拆装设备将相邻的轨枕254之间的距离设置为大于1.2m,使得在将其中的一个轨枕254从走行轨252拆卸下来并由升降组件200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剩余的轨枕254之间的距离增大,进而为磁悬浮列车较大的部件的拆装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避免相邻轨枕254之间的距离较小而不利于大部件的拆卸,扩大了产品的适用范围。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是在保证拆除位于中间的轨枕254之后的走行轨252的强度的基础上,适当加大轨枕254的间距,为磁悬浮列车较大的部件的拆卸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进一步地,轨枕254的数量为3个,相邻两个轨枕254之间的距离为1.35m。

具体地,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发展,现有交通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比如高峰时段堵塞和拥挤严重、交通结构单一、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等。要根本解决交通问题,就必须调整现有的交通结构,发展各种轨道交通。作为中等运量的轨道交通,磁悬浮是符合我国城市需求的交通形式。中低速磁悬浮交通因为具有安全、舒适、爬坡能力强、噪声低的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磁悬浮列车车底有数个大部件,主要是悬浮、牵引、控制、制动等电气箱体,当磁悬浮列车运行一定里程后,需要在车辆段对其进行定期检修,检修时须将大部件从车底部完整拆下,由于这些箱体尺寸较大,车底原有磁浮轨道工作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大部件的拆装要求。因此,通过将相邻的两个轨枕254之间的距离较磁悬浮列车正常运行时两个轨枕之间的距离适当增大,例如磁悬浮列车正常运行时两个轨枕之间的距离为1.2m,将本申请的拆装设备1的两个轨枕254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35m,以拆装设备1的轨道250具有三个轨枕254为例,将位于中间的轨枕254拆卸并转移至指定位置后,剩余的两个轨枕254之间的距离为2.70m,大大增加了拆卸和维修空间,能够满足磁悬浮列车大部件的拆装要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具体实施例中:

如图1至图4所示,拆装设备1包括轨道250(磁浮轨道)、立柱256、多个升降组件200和连接件100,立柱256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安装轨道250,轨道250包括走行轨252和轨枕254连接,其中,走行轨252为f型钢,轨枕254为h轨枕,轨道250还包括感应板。立柱256由大方管和数块钢板拼焊连接组成。当多个升降组件200需要对轨枕254进行支撑时,多个升降组件200通过螺栓连接在轨枕254的下方,连接件100通过螺栓将多个升降组件200连接,连接件100由小方管和钢板焊接组成。具体地,立柱256的数量为四个,升降组件200的数量为两个。

如图2所示,升降组件200包括顶板240、顶筒242、球铰环246、球铰244、卡环248、第一转筒212、第一手柄234、下筒258、保护套218、丝杠216、丝杠螺母238、套筒214、连接筒220(压轮螺纹筒)、第二转筒222、轮臂230、轮筒228、第二连接部204(筒底板)和轮子232(脚轮)。其中,如图3所示,顶筒242焊接在顶板240上,顶筒242另一端有凹球面,与球铰244的凸球面配合连接形成活动副,并由球铰环246通过螺栓连接顶筒242限制球铰244不脱落,且在正常受载荷情况下留有一定间隙;第一转筒212与球铰244之间装有推力球轴承以组成转动副,并由卡环248通过螺栓连接在球铰244上限制第一转筒212的台阶面使推力球轴承不分离脱落,且在正常受载荷情况下留有一定间隙。第一转筒212的侧面可拆卸地装有第一手柄234,以供施加力矩驱动第一转筒212旋转,第一手柄234通过末端的外螺纹与第一转筒212的内螺纹孔连接,不使用时可轻松拆卸,以防止误撞。第一转筒212下端的台阶面通过深沟球轴承连接下筒258形成转动副,保护套218上端面通过螺钉连接下筒258,下端面通过螺钉安装在丝杠螺母238上端;丝杠216的光轴端安装在转筒的内孔中,通过平键达到丝杠216的径向定位且传递转矩;丝杠216为梯形丝杠,梯形丝杠的螺纹端与丝杠螺母238的内梯形螺纹相配合连接并能自锁,丝杠螺母238焊接在套筒214内;套筒214外表面下部焊接有连接筒220,连接筒220上端是外梯形螺纹,下端是光端,上端的梯形螺纹与第二转筒222的内梯形螺纹相配合并能自锁,第二转筒222的侧面可拆卸地安装有第二手柄236,以供施加力矩驱动第二转筒222旋转,第二手柄236通过末端的外螺纹与第二转筒222的内螺纹孔连接,不使用时可轻松拆卸,以防止误撞;连接筒220的下端套有轮筒228构成滑动副,如附图4所示,轮筒228一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第二限位孔226(长条孔或腰形槽),定位螺栓穿过长条孔经连接筒220的通孔固定在套筒214的第一限位孔(螺纹孔)上,以限制轮筒228在水平方向的转动,从而使轮筒228仅有竖直方向的上下滑动;三个轮臂230焊接在轮筒228的侧表面上,且呈120°均匀布置,可跟随轮筒228上下运动,轮子232的丝口安装在轮臂230另一端的螺纹孔内,作为升降组件200的移动轮;套筒214下端焊接有第二连接部204,如底板,第二连接部204的四周均开孔以供升降组件200平稳安装固定在地基上。

本发明提供的拆装设备1,在不进行检修作业时,其本身作为磁悬浮轨道的一部分固定在车辆段线路之中以供列车通行,需要进行大部件的检修作业时,其步骤如下:

(1)拆除轨道250中与升降组件200连接的中间轨枕254和两个走行轨252的连接螺栓;

(2)同时转动两个升降组件200中与第一转筒212相连接的第一手柄234,使丝杠216下降,并带动轨枕254降低一定高度;

(3)拆卸升降组件200中连接第二连接部204与地基的螺栓;

(4)同时转动两个升降组件200中与第二转筒222相连接的第二手柄236,使轮筒228下压轮子232着地受力,进而抬升升降组件200的第二连接部204,使第二连接部204离开地面一定高度;

(5)推动轮子232将中间的轨枕254从轨道250下方移出,为列车底部的大部件的拆装提供工作空间;

(6)大部件箱体检修完成装回列车后,将中间轨枕254推回原来位置,按上述步骤(1)至步骤(5)反向步骤装回线路中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拆装设备1具有以下优点:

(1)轨道250中相邻的两个轨枕254之间的距离大于1.2m,适当加大了轨枕254间距,既保证拆除中间轨枕254后的走行轨252的强度,也提供充足的大部件拆装工作空间;

(2)立柱256上提供磁悬浮轨道250线路轨枕254接口,便于安装进线路中;

(3)升降结构206与第一连接部202通过铰接部210铰接,铰接部210结构的设计允许升降结构206之间存在一定的升降不同步,不会导致升降组件200卡死或轨枕254的结构变形;

(4)第一转筒212上下均加入滚动轴承,使得无需拆除保护套218的连接即可实现第一转筒212的转动,进而使得丝杠216的旋转升降更加轻松便捷;

(5)轮筒228焊接数个轮臂230从而将多个轮子232连成一体,通过第二转筒222的梯形螺纹,一次旋转下压动作即可使升降组件200的第二连接部204达到离地可移动的状态,且梯形螺纹能稳定自锁,无需加装额外的锁紧机构,简化结构,减少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