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车厢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58399发布日期:2023-01-25 00:36阅读:36来源:国知局
加热装置、车厢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装置、车厢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2.轨道车辆是连结各城市的重要交通纽带,也逐渐成为城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车辆还是实现货物运输的主要载体。对于应用于北方地区或高寒地区的轨道车辆的车厢内通常设置有加热器,加热器安装在座椅下方的侧墙上。在加热器外侧设置加热器罩板,用于对加热器进行防护。
3.现有技术中往往是通过螺钉直接将加热罩板固定在加热底板上,在装配的过程中螺钉直接朝向加热器旋转进入,稍有不慎就会对加热器造成损伤,并且通过螺钉连接的加热罩板和加热底板在经过拆卸以后因为孔径的问题不能通过原有孔位重新安装,需要重新打孔、定位安装,留下的安装孔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乘客造成意外伤害,同时还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车厢及轨道车辆。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底板、加热罩板和加热罩板紧固件,所述加热底板包括加热底板主体部和分别位于加热底板主体部相对两侧的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和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所述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和加热底板主体部围成加热器容纳空间。
6.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设置于加热底板主体部上,且位于所述加热器容纳空间内。
7.加热罩板,所述加热罩板设置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和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之间,且所述加热罩板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之间通过加热罩板紧固件或加热罩板卡紧件连接,所述加热罩板与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之间通过插接的方式紧固连接。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厢,包括:底架,分别设置于底架两侧的侧墙,设置于两侧侧墙顶部之间的车顶,设置于底架、车顶、侧墙纵向端部的端墙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侧墙的内侧,加热罩板朝向车厢的内部方向。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的车厢。
10.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加热罩板紧固件配合预设在c型槽内部的紧固螺母进行连接,保证加热罩板紧固件不会触碰到加热器,避免了加热罩板紧固件对加热器造成损伤,同时加热罩板的加热罩板弯曲部末端的钩尖部插设于钩尖空间内部,同样避免了螺钉对加热器造成损伤的现象产生,而且便于拆卸,无需在加热罩板或加热底板上重新打孔,一方面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加热罩板的美观性。
11.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技术方案,卡紧件弹性部紧密卡接于c型槽内部,同时加热罩板的加热罩板弯曲部末端的钩尖部插设于钩尖空间内部,同样避免了螺钉
对加热器造成损伤的现象产生,而且便于拆卸,无需在加热罩板或加热底板上重新打孔,一方面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加热罩板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1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剖视图;
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部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1中a区域放大视图;
16.图4为图1中b区域放大视图;
1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罩板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罩板部分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罩板卡紧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8为图7中c区域放大视图;
21.附图标记:
22.221-加热底板;2211-加热底板主体部;2212-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1槽型安装部;2212-2-c形槽;2213-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1-第一叉臂;2213-2-第二叉臂;2213-3-钩尖空间;
23.2221-加热器座板;2222-加热支柱;2223-加热元件;
24.223-加热罩板;2231-加热罩板主体部;2231-1-加热罩板散热孔;2231-2-加热罩板通孔;2232-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1-钩尖部;2233-加热罩板连接部;
25.224-加热罩板紧固件;
26.225-加热罩板卡紧件;2251-卡紧件固定部;2252-卡紧件弹性部。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8.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往往是通过螺钉直接将加热罩板固定在加热底板上,在装配的过程中螺钉直接朝向加热器旋转进入,稍有不慎就会对加热器造成损伤,并且通过螺钉连接的加热罩板和加热底板在经过拆卸以后因为孔径的问题不能通过原有孔位重新安装,需要重新打孔、定位安装,留下的安装孔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乘客造成意外伤害,同时还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9.针对上述问题,如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底板221、加热罩板223和加热罩板紧固件224,加热底板221包括加热底板主体部2211和分别位于加热底板主体部2211相对两侧的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和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和加热底板主体部2211围成加热器容纳空间;
30.加热器设置于加热底板主体部2211上,且位于加热器容纳空间内;
31.加热罩板223设置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和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之间,且加热罩板223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之间通过加热罩板紧固件224连接,加热罩板223与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之间通过插接的方式紧固连接。
32.本技术中,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包括槽型安装部2212-1和c型槽2212-2,槽型安装部2212-1设置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与加热罩板223连接处,且槽型安装部2212-1内部预留有c型槽2212-1。
33.本技术中,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包括第一叉臂2213-1、第二叉臂2213-2,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设有朝向背离加热器方向延伸的第一叉臂2213-1和第二叉臂2213-2,第一叉臂2213-1和第二叉臂2213-2之间预留有钩尖空间2213-3,且钩尖空间2213-3的夹角为锐角。
34.本技术中,加热罩板223包括加热罩板主体部2231、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和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加热罩板主体部2231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和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与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相连,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用于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相连。
35.本技术中,加热罩板主体部2231表面还均匀设置有多个加热罩板散热孔2231-1。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设有多个加热罩板通孔2231-2。
36.本技术中,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末端设置有钩尖部2232-1,钩尖部2232-1插设于钩尖空间2213-3内部。
37.本技术中,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下侧通过加热罩板通孔2231-2配合加热罩板紧固件224连接于c型槽2212-1内部。
38.本技术中,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下侧通过加热罩板通孔2231-2配合加热罩板紧固件224连接于c型槽2212-1内部时,通过加热罩板紧固件224配合预设在c型槽2212-1内部的紧固螺母进行连接。
39.加热罩板紧固件224的头部为长圆形或圆角平行四边形,其长度大于加热罩板通孔2231-2的宽度,小于加热罩板通孔2231-2的长度。加热罩板紧固件224的尾端固定于一滑块内,该滑块嵌设于c形槽中。加热罩板紧固件224的头部沿水平方向可从加热罩板通孔2231-2穿出。将加热罩板紧固件224转动90
°
沿垂向延伸,其头部与加热罩板通孔2231-2干涉以使加热罩板紧固件224不能从加热罩板通孔2231-2脱出。在需要拆卸罩板时,将加热罩板紧固件224转动90
°
沿水平延伸,其头部可以从加热罩板通孔2231-2脱出,则可以打开加热器罩板。
40.本技术中,加热器包括:加热器座板2221、加热器支柱2222和加热元件2223。其中,加热器座板2221通过螺纹紧固件固定于加热底板主体部2211上。加热器支柱2222垂直设置于加热器座板2221上,加热器支柱222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间隔布设。加热元件2223连接于各加热器支柱2222之间。
41.在装配过程中,先将加热器安装至加热底板221上,然后将加热罩板223的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末端的钩尖部2232-1插设于钩尖空间2213-3内部,完成加热罩板223与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的连接,然后将加热罩板223上设置的多个加热罩板通孔2231-2对准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外侧的c型槽2212-1,最后通过加热罩板紧固件224配合预设在c
型槽2212-1内部的紧固螺母进行连接,保证加热罩板223和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的紧固连接。
42.上述方案中,加热罩板紧固件224配合预设在c型槽2212-1内部的紧固螺母进行连接,将加热罩板紧固件224旋转至垂直状态即可锁紧,将加热罩板紧固件224旋转至水平状态即可完成拆卸,保证加热罩板紧固件224不会触碰到加热器,避免了加热罩板紧固件224对加热器造成损伤,同时加热罩板223的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末端的钩尖部2232-1插设于钩尖空间2213-3内部,同样避免了螺钉对加热器造成损伤的现象产生,而且便于拆卸,无需在加热罩板223或加热底板221上重新打孔,一方面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加热罩板的美观性。
43.如图2、图4-5、图7-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底板221、加热罩板223和加热罩板卡紧件225,加热底板221包括加热底板主体部2211和分别位于加热底板主体部2211相对两侧的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和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和加热底板主体部2211围成加热器容纳空间;
44.加热器设置于加热底板主体部2211上,且位于加热器容纳空间内;
45.加热罩板223设置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和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之间,且加热罩板223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之间通过加热罩板卡紧件225连接,加热罩板223与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之间通过插接的方式紧固连接。
46.本技术中,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包括槽型安装部2212-1和c型槽2212-2,槽型安装部2212-1设置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与加热罩板223连接处,且槽型安装部2212-1内部预留有c型槽2212-1。
47.本技术中,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包括第一叉臂2213-1、第二叉臂2213-2,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设有朝向背离加热器方向延伸的第一叉臂2213-1和第二叉臂2213-2,第一叉臂2213-1和第二叉臂2213-2之间预留有钩尖空间2213-3,且钩尖空间2213-3的夹角为锐角。
48.本技术中,加热罩板223包括加热罩板主体部2231、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和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加热罩板主体部2231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和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与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相连,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用于与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相连。
49.本技术中,加热罩板主体部2231表面还均匀设置有多个加热罩板散热孔2231-1。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设有多个加热罩板通孔2231-2。
50.本技术中,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末端设置有钩尖部2232-1,钩尖部2232-1插设于钩尖空间2213-3内部。
51.本技术中,加热罩板连接部2233下侧通过加热罩板通孔2231-2配合加热罩板卡紧件225连接于c型槽2212-1内部。
52.本技术中,加热罩板卡紧件225大致呈u形结构,包括卡紧件固定部2251和卡紧件弹性部2252,加热罩板卡紧件225前端设置有卡紧件弹性部2252,加热罩板卡紧件225末端对称设置有卡紧件固定部2251,且卡紧件弹性部2252紧密卡接于c型槽2212-1内部。在加热罩板223上对应开设供加热罩板卡紧件225穿过的通孔,卡紧件固定部2251露出于加热罩板
的外侧。
53.本技术中,加热器可采用上述相同的方式实现。
54.在装配过程中,先将加热器安装至加热底板221上,然后将加热罩板223的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末端的钩尖部2232-1插设于钩尖空间2213-3内部,完成加热罩板223与第二加热底板安装部2213的连接,然后将加热罩板223上设置的多个加热罩板通孔2231-2对准第一加热底板安装部2212外侧的c型槽2212-1。预先将加热罩板卡紧件225安装至加热罩板223上,对加热罩板223的下端施加推力,使得卡紧件弹性部2252发生变形并卡入c型槽2212-1内部。
55.在需要拆卸加热罩板223时,将两个卡紧件固定部2251相互靠近,使得卡紧件弹性部2252发生变形并从c型槽2212-1内脱出。
56.上述采用卡紧件弹性部2252的方案可应用于操作空间较小等不便于操作的场景中,操作人员仅用力推罩板或拉罩板即可实现罩板的拆装,方便快捷。
57.上述方案中,卡紧件弹性部2252紧密卡接于c型槽2212-1内部,同时加热罩板223的加热罩板弯曲部2232末端的钩尖部2232-1插设于钩尖空间2213-3内部,同样避免了螺钉对加热器造成损伤的现象产生,而且便于拆卸,无需在加热罩板223或加热底板221上重新打孔,一方面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加热罩板的美观性。
58.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厢,包括:底架、分别设置于底架两侧的侧墙、设置于两侧侧墙顶部之间的车顶、设置于底架、车顶、侧墙纵向端部的端墙以及上述任一内容所提供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设置于侧墙的内侧,加热罩板朝向车厢的内部方向。
59.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车厢,车厢包括头车车厢和中间车厢。头车车厢的前端下部设有端部转向架,头车车厢与中间车厢和/或中间车厢之间通过铰接转向架相连。
60.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车厢及轨道车辆具有与加热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
6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4.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
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65.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