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及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66980发布日期:2023-12-30 08:1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车体及轨道交通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体及轨道交通系统。


背景技术:

1、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便捷及有益于环境的绿色能源装置,逐渐应用在车辆技术领域中。燃料电池利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的能量直接将其变换为电能,工作时需要连续不断地向其供给活物质--燃料与氧化剂,此时,车辆上需要布置燃料供给模块,例如需要布置供氢模块。一些技术中,在车辆内设置储藏室,通过储藏室储存燃料供给模块,但是,燃料供给模块的重量能达到几百至几千千克,重量较重,燃料供给模块移入或移出储藏室进行检修或维护作业时较为不便,往往需要借助叉车或吊运设备吊运至储藏室,由于叉车或吊运设备的升降或移动可控性相对较弱,容易造成燃料供给模块与储藏室的碰撞,安全性较低,或者需要留有较多的余量以避免燃料供给模块与储藏室碰撞,造成了空间浪费,且燃料供给模块的转移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如何兼顾储藏室内燃料供给模块的快速转移需求和提高储藏室内空间利用率的需求的问题。

2、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包括车本体、承载座和驱动单元,所述车本体形成有储藏室和位于所述储藏室下方的容置空间,所述储藏室用于储存燃料供给模块,所述储藏室周向上的一侧设置有检修门;所述容置空间与所述储藏室连通,所述承载座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承载座和所述车本体之间设置有升降导向连接结构,所述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承载座和所述车本体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承载座升降,当所述承载座上升至高于第一预设高度时,所述承载座形成对所述燃料供给模块的行走轮的支撑,当所述承载座下降至低于所述第一预设高度时,所述储藏室的底部形成对所述燃料供给模块的支撑部的支撑,所述支撑部在上下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行走轮的底端设置。

3、可选地,所述升降导向连接结构包括平行分布的多个摆杆,所述摆杆相对于所述承载座倾斜设置,一端与所述承载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本体转动连接,多个所述摆杆、所述承载座和所述车本体之间形成有平行四连杆结构;

4、或者,所述升降导向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设置于所述车本体上,所述第二导向结构设置于所述承载座上,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和所述第二导向结构沿上下方向滑动连接。

5、可选地,所述摆杆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所述检修门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所述摆杆远离所述检修门的一端为所述摆杆的上端,所述摆杆的上端与所述承载座连接,所述摆杆的下端与所述车本体连接。

6、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包括导向孔结构,所述导向孔结构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孔段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孔段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孔段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孔段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一体形成于所述承载座上。

7、可选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直线驱动结构,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结构与所述车本体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结构的直线运动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结构的自由端和所述承载座分别设置有第三导向结构和第四导向结构,所述第三导向结构和所述第四导向结构用于滑动接触,所述第三导向结构和所述第四导向结构的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倾斜设置,且相对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结构的直线运动方向倾斜设置;

8、或者,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直线驱动结构,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结构与所述车本体连接,且位于所述承载座的下方,所述第二直线驱动结构的直线运动方向与所述上下方向一致。

9、可选地,所述检修门包括第一门体,所述第一门体设置为下翻式门体,所述下翻式门体向下翻转以形成所述燃料供给模块的行走支撑。

10、可选地,所述承载座、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储藏室的底面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设置有用于所述行走轮行走的轨道。

11、可选地,所述承载座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燃料供给模块移入所述储藏室时所述燃料供给模块的运动路径上,当所述第一限位部对所述燃料供给模块进行限位时,所述燃料供给模块的远离所述检修门一侧的外端面与所述储藏室的设定侧壁间隔设置或相贴合,所述设定侧壁为所述储藏室的与所述检修门相对的侧壁。

12、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在所述上下方向的位置低于所述行走轮的顶端设置。

13、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燃料供给模块和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车体,所述燃料供给模块储存于所述车体的储藏室内。

14、相对于相关的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及轨道交通系统中,在车本体的储藏室下方设置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与储藏室连通,此时二者连通处形成连通口,将承载座设置在容置空间内,承载座和车本体之间设置有升降导向连接结构,通过升降导向连接结构确保承载座可按照预设路径进行升降,确保其升降可靠性,当承载座上升至高于第一预设高度时,承载座形成对燃料供给模块的行走轮的支撑,例如当承载座上升至高于第一预设高度的第二预设高度时,承载座的顶面与储藏室的底部用于行走轮行走的走行面例如储藏室的底面齐平,此时,承载座的顶端外露于该连通口,通过行走轮使得燃料供给模块经过检修门处推行转移至储藏室内部的预设位置,此时各行走轮支撑于承载座上,通过驱动单元驱动承载座下降,直至承载座下降至低于第一预设高度时,储藏室的底部例如底面形成对燃料供给模块的支撑部的支撑,承载座继续下降时,承载座低于燃料供给模块的行走轮,燃料供给模块通过支撑部支撑在储藏室的底部,而不是依靠行走轮进行支撑,一定程度上避免因车辆震动等原因而导致燃料供给模块在储藏室内的位移,避免行走轮因震动等而损坏,可以确保燃料供给模块在储藏室内的位置稳定性,在需要进行转移时,通过承载座的上升运动即可切换至通过对行走轮支撑实现对燃料供给模块进行支撑,从而可以满足燃料供给模块的快速转移需求;并且,相对于叉车或吊运设备吊运而言,承载座升降的可控性较高,从而可以降低储藏室为避免与燃料供给模块碰撞而预留的空间余量,从而可提高储藏室内的空间利用率,在储藏室的内腔的空间大小确定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大的燃料容量。本实用新型能够兼顾储藏室内燃料供给模块的快速转移需求和提高储藏室内空间利用率的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本体(1)、承载座(2)和驱动单元(3),所述车本体(1)形成有储藏室(13)和位于所述储藏室(13)下方的容置空间(14),所述储藏室(13)用于储存燃料供给模块(5),所述储藏室(13)周向上的一侧设置有检修门;所述容置空间(14)与所述储藏室(13)连通,所述承载座(2)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14)内,所述承载座(2)和所述车本体(1)之间设置有升降导向连接结构(4),所述驱动单元(3)分别与所述承载座(2)和所述车本体(1)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承载座(2)升降,当所述承载座(2)上升至高于第一预设高度时,所述承载座(2)形成对所述燃料供给模块(5)的行走轮(52)的支撑,当所述承载座(2)下降至低于所述第一预设高度时,所述储藏室(13)的底部形成对所述燃料供给模块(5)的支撑部(53)的支撑,所述支撑部(53)在上下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行走轮(52)的底端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导向连接结构(4)包括平行分布的多个摆杆(41),所述摆杆(41)相对于所述承载座(2)倾斜设置,一端与所述承载座(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本体(1)转动连接,多个所述摆杆(41)、所述承载座(2)和所述车本体(1)之间形成有平行四连杆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摆杆(41)的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所述检修门位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上,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所述摆杆(41)远离所述检修门的一端为所述摆杆(41)的上端,所述摆杆(41)的上端与所述承载座(2)连接,所述摆杆(41)的下端与所述车本体(1)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42)包括导向孔结构,所述导向孔结构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第一孔段(421)和第二孔段(422),所述第二孔段(422)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孔段(421)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导向结构(43)包括从上至下设置的第一段(431)和第二段(432),所述第一段(431)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孔段(421)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段(432)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孔段(421)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段(432)与所述第二孔段(422)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结构(43)一体形成于所述承载座(2)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3)包括第一直线驱动结构(31),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结构(31)与所述车本体(1)连接,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结构(31)的直线运动方向与水平方向一致,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结构(31)的自由端和所述承载座(2)分别设置有第三导向结构(321)和第四导向结构(21),所述第三导向结构(321)和所述第四导向结构(21)用于滑动接触,所述第三导向结构(321)和所述第四导向结构(21)的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倾斜设置,且相对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结构(31)的直线运动方向倾斜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门包括第一门体(15),所述第一门体(15)设置为下翻式门体,所述下翻式门体向下翻转以形成所述燃料供给模块(5)的行走支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座(2)、所述第一门体(15)和所述储藏室(13)中的一个或多个上设置有用于所述行走轮(52)行走的轨道。

8.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座(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所述燃料供给模块(5)移入所述储藏室(13)时所述燃料供给模块(5)的运动路径上,当所述第一限位部对所述燃料供给模块(5)进行限位时,所述燃料供给模块(5)的远离所述检修门一侧的外端面(511)与所述储藏室(13)的设定侧壁(131)间隔设置或相贴合,所述设定侧壁(131)为所述储藏室(13)的与所述检修门相对的侧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53)在所述上下方向的位置低于所述行走轮(52)的顶端设置。

10.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料供给模块(5)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车体,所述燃料供给模块(5)储存于所述车体的储藏室(13)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及轨道交通系统,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车体包括车本体、承载座和驱动单元,车本体形成有储藏室和位于储藏室下方的容置空间,储藏室用于储存燃料供给模块,储藏室周向上的一侧设置有检修门;容置空间与储藏室连通,承载座设置于容置空间内,承载座和车本体之间设置有升降导向连接结构,驱动单元分别与承载座和车本体连接,并用于驱动承载座升降,当承载座上升至高于第一预设高度时,承载座形成对燃料供给模块的行走轮的支撑,当承载座下降至低于第一预设高度时,储藏室的底部形成对燃料供给模块的支撑部的支撑,支撑部在上下方向的位置高于行走轮的底端。可兼顾燃料供给模块快速转移需求和提高储藏室空间利用率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谢波,张水清,刘勇,周飞,周厚益,左长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京兰空铁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