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1359阅读:35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尤指一崭新结构组成的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按,婴儿车为达到提升乘坐婴儿之舒适性,一般均在座位10的背方设有椅背20(其组成可如图1所示),因实际要求,通常会使椅背20可调整其后顷的角度,故传统者会在椅背20与把手杆30之间设有调节杆40(如图1),调节杆40具有数卡定凹槽401,调节其与把手杆30上的定位杆301卡掣,可达到调整椅背20后倾角度的目标。然后,由于一般只具数卡定凹槽401的调节(一般只设二段或三段调节,二段式调节可如图1及美国发明专利第5454584号),无法达到实际需要的随调随定位之目标,因此,业者逐开发无段式调节装置(如美国发明专利第6471222、公开第2003/0052474号)。在美国发明专利第6471222号前案中,该调整装置系直接采用习知帽带调节元件,虽可达到无段调节之目标,但对消费者而言却是新鲜度、价值性不高,常被视为次级品,且其内部具有弹性元件,再者,又如美国发明专利公开第2003/0052474号,但其构件繁多,组装不易,仍具弹性元件,因此,在使用日久之后,容易因弹性元件的弹性疲乏而失去效用,这样,均有待改进创新之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崭新结构组成的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主要是利用两端带反向外拉,迫使二嵌掣块的按压部侧形成被向外压掣,致二嵌掣块的另端咬掣齿紧紧咬掣两端带而调节定位,否则按压其按压部即可调节靠背斜躺的角度,在结构中无须弹性元件,可大大提升其价值性及使用寿命。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创作是靠背斜躺装置至少由二嵌掣块、一带体及一壳体所组成,二嵌掣块的相向内面各一体成型有穿筒及相向内面一端对应有数咬掣齿,另端外侧为按压部,二嵌掣块各供带体的两端带穿过后互组,使壳体包设于二嵌掣块外侧,并利用一插销穿组壳体及二嵌掣块的穿筒;据此,藉由两端带的反向外拉,迫使二嵌掣块的按压部侧形成被向外压掣,致二嵌掣块的另端咬掣齿紧紧咬掣两端带而调节定位,待按掣二嵌掣块的按压部时,该二嵌掣块的咬掣齿即未咬掣两端带,可被调节靠背斜躺的角度,进而构成崭新结构组成的靠背斜躺调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功效在于在组成构件中无须任何弹性元件,不但节省构件成本,而且精简构件,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组成确为崭新的创意组合,对于促进市场竞争力及消费者之购买欲而言,可说提增成效良多,此即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功效增进处。


图1为习用婴儿车具有调节杆的立体结构实施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实施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结构剖视图。(带体未绘出)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立体组合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构造实施例立体组合图。(带体未绘出)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实施例动作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咬掣齿紧掣两端的定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咬掣齿未咬掣两端带的松放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说明习用实施例10-座位;20-椅背;30-把手杆; 301-定位杆;40-调节杆; 401-卡定凹槽。
本实用新型1-婴儿车; 11-前脚杆;12-后脚杆; 13-把手杆;14-座位杆; 15-扣掣关节;16-枢接关节;2-座位装置;21-座位部; 22-椅背;23-连身部; a-靠背斜躺调节装置;3-嵌掣块; 31-穿筒;32-咬掣齿; 33-按压部;
34-墙边;35-嵌掣块本体;36-间隙;37-按块;4-带体; 41-端带;5-壳体; 51-穿设孔;52-透出孔; 53-半壳体;54-通孔;6-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婴儿车1包括前、后脚杆11、12、把手杆13及座位杆14,前脚杆11、后脚杆12的顶端分别利用一扣掣关节15、一枢接关节16与把手杆13枢接,其次,座位杆14上设置座位装置2,座位装置2包含有座位部21、椅背22及两侧连结的连身部23,连身部23的前方与座位部21结合,连身部23的后方主要结合椅背22,及其上方前侧接设在把手杆13。
本实用新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a至少包括二嵌掣块3、一带体1及一壳体5(如图3所示)其中嵌掣块3,其相互内面中央处各有一穿筒31,在相互内面的一端对应有数咬掣齿32,及相对于咬掣齿32的另端外侧为按压部33,其中,嵌掣块3的一侧边具有一墙边34,穿筒31自墙边34水平向内面延伸,穿筒31与嵌掣块本体35之间存在一间隙36。另外,嵌掣块本体35在穿筒31处呈设为弯曲状。
带体4,以中央为区分成二端带41(见图2),二端带41分别穿过二嵌掣块3的内面,且自嵌掣块3内面的咬掣齿32侧向另侧端呈纵向穿过(如图3),使嵌掣块3的间隙36适供端带41穿设。
壳体5,待带体4的二端带41穿过二嵌掣块3的内面,且使二嵌掣块3的穿筒31相互对接时(穿筒相互对接请见图4),壳体5包设在二嵌掣块3的外侧,利用一插销6穿组壳体5及二嵌掣块3的穿筒31而组成(请依序参阅图3、4、5、6),壳体5对应于二嵌掣块3的咬掣齿32侧及按压部33侧各设有穿设孔51及透出孔52。壳体5可为二半壳体53的对半组成(图中均以此为例)。
嵌掣块3的按压部33侧可分别另具一按块37,壳体5对应嵌掣块3的按块37设有通孔54,以供按块37突出壳体5的外侧(如图7)。
承上结构组成,其实施时(见图8),该带体4的两端带41末端分别固定在婴儿车1的把手杆13,使靠背斜躺调整装置a被设置在椅背22后方,因此使穿出壳体5的透出孔52的两端带41呈反向外拉(如图9),迫使二嵌掣块3的按压部33侧形成被向外压制,致其咬掣齿32逐紧掣两端带41而定位,如此即可使靠背斜躺调整装置a低紧椅背22后方,致椅背22的斜躺角度被调整定位,欲再调节椅背22的斜躺角度时,即由按掣二嵌掣块3的按压部33(或按块37),使该掣二嵌掣块3的咬掣齿32分开而未咬掣两端带41(如图10)如此即可调移二嵌掣块3及壳体5的组合相对于带体4的位置,同时连使椅背22的斜躺角度被调整(如图8),待至适宜斜躺角度时再松放按压部33(或按块37)之手,即有可调整定位。
据上述结构组成及实施操作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利用穿出壳体5的透出孔52的两端带41呈反向外拉的剪刀扩张原理(即二嵌掣块3的按压部33侧形成被向外压掣),即可使咬掣齿32紧掣两端带41而定位,否则按压该压部33(或按块37),即可使咬掣齿32侧张开而未咬掣两端带41,使可调整椅背22的斜躺角度。
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包括前、后脚杆、手把杆及座位杆,其特征在于靠背斜躺调整装置至少包括二嵌掣块、一带体及一壳体,其中,二嵌掣块的相互内面中央处各有一穿筒,在相互内面的一端对应有数咬掣齿,及相对于咬掣齿的另端外侧为按压部;壳体包设在二嵌掣块之外侧,利用一插销穿组壳体及二嵌掣块的穿筒而组成,壳体对应于二嵌掣块的咬掣齿侧及按压部侧各设有穿设孔及透出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嵌掣块的一侧边具有一墙边,穿筒自墙边水平向内面延伸,穿筒与嵌掣块本体之间存在一间隙,该间隙适可供带体的端带穿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嵌掣块本体在穿筒处呈设为弯曲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可为二半壳体对半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二嵌掣块的按压部侧可分别另具一按块,壳体对应按块设有通孔,以供按块突出壳体的外侧。
专利摘要一种婴儿车之靠背斜躺调整装置,该靠背斜躺调整斜躺调整装置至少包括二嵌掣块、一带体及一壳体,二嵌掣块的相向内面各具有一穿筒,其内面一端对应有数咬掣齿,另端外侧为按压部,二嵌掣块各供带体的两端带穿过后互组,使壳体包设在二嵌掣块外侧,并利用一插销穿组壳体及二嵌掣块的穿筒;靠背斜躺调整装置按装在椅背后侧,带体的两端带的两末端分别固定于婴儿车的把手杆上方处,藉由两端带的反向外拉,使二嵌掣块的咬掣齿紧紧咬掣两端带而调节定位,待按掣二嵌掣块的按压部时,二嵌掣块的咬掣齿即未咬掣两端带,可被调节靠背斜躺的角度,进而构成崭新结构组成的靠背斜躺调整装置,且节省构件成本,并促进市场竞争力及消费者之购买欲。
文档编号B62B9/00GK2830195SQ20052003926
公开日2006年10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6日
发明者黄明城 申请人:黄明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