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2820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起飞发展,未来将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然而我们处处可以发现到,社会的结构形态日新月异,人们所需求的生活品质相对提高,对事物的要求也从『能用就好』的老旧思维,变得相当细腻,唯有不断进步或创新的构想,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请参阅图5所示,为惯用的『可调整角度之竖管结构』,该惯用结构是包括有直杆10与横杆20,且该直杆10顶端与横杆20相对设有结合端11、21,两结合端11、21的其中一侧是形成可相互对合的凹部111、211,且凹部111、211上相对设有呈套合状啮合的齿部112、212,并该结合处设有一可将直杆10与横杆20螺固的螺栓12。
上述惯用结构虽已具有基本可调整角度的功效,但如此的结构仍具有下列缺点其调整时,需将横杆20横向位移一适当距离,以使原本啮合的二齿部112、212脱离,待调整所需角度后,再回复原先啮合状态,也就是说,该惯用结构每一次的调整皆需重复上述动作,其过程不免繁杂,实有待改进;另外,该惯用结构仅以单一平面卡制的形态,其结合面积着实有限,且,在单一平面卡制的情况下,该惯用结构仅以单支螺栓12螺固,其固定力量十分有限,难以达到确实迫紧定位的目的,倘若螺栓12松开时,其横管20即易脱离定位,相对增加了骑乘时的危险,实有其改进的必要。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经过多次深思研究,并针对上述缺点,精心研制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其可克服上述习式制品的所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所欲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该惯用结构仅以单一平面卡制,其结合面积着实有限,且在单一平面卡制的情况下,该惯用结构仅以单支螺栓螺固,其固定力量亦十分有限,实难以达到迫紧定位的目的,倘若螺栓松开时,其横管极易因此脱离定位,相对增加了骑乘时的危险,故该惯用结构实有其改进的必要。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包括有一夹具,其一端结合于自行车竖管,另端则设有一结合部,且该结合部设有一孔;二相对卡掣件,是设置于夹具结合部的二侧,且具有凸部以卡掣结合部的孔,使该二卡掣件与夹具可紧结合,另该凸部周缘系设有定位部;一横管,其一端系可结合自行车把手,另端则设有二耳,且该二耳可结合于夹具结合部与二卡掣件之间,并可相对该夹具旋转,另该二耳系相对卡掣件设有耳定位部,使该横管可与二卡掣件作一限止定位。设置于横管二耳的耳定位部为一啮齿部,且所述二卡掣件相应的卡掣件定位部为一啮齿部,横管与二卡掣件的啮齿部相互啮合。夹具结合部的孔,其内壁凹设有齿槽,而所述二卡掣件的凸部对应设有齿部,所述夹具结合部孔的齿槽与所述卡擎件凸部的数个齿部相互啮合。横管二耳是径向穿设有孔,二掣件的凸部穿过该孔与夹具结合部的孔结合。夹固装置通过螺栓,可螺固结合自行车把手。二卡掣件采用径向穿设有弹簧的螺栓固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其横管二耳的耳定位部与二卡掣件的卡掣件定位部是呈相互锥度配合卡掣的结构形态,如此可形成一大面积的卡掣配合,且由具有锥度的啮齿部相互啮合,可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极为稳固的定位功效。
2.本实用新型『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其夹具是由二卡掣件以夹持于横管二耳间,如此不仅改善了惯用只能单一平面卡制的缺失,更可通过二卡掣件齿部与夹具齿槽相互的卡固而具有更佳的结合关系,使该横管相对于夹具枢摆时,能具有极佳的稳定度而不易脱离造成危险。
其它目的、优点和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将通过以下详细的描述与相关的附图更加显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状态;图5为惯用现有技术的状态参考图。
图标中之参照号数10横管11夹固装置 12半圆凹部A
13盖件 14半圆凹部B 15螺栓16耳 17穿孔A 18耳定位部20夹具 21穿孔B 23结合部24孔 241齿槽 30卡掣件31凸部 311齿部 32卡掣件定位部34弹簧 40自行车竖管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标详述如后。
请先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一横管10,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横管10的第一端设有一夹固装置11,横管10的第二端则设有二耳16;该夹固装置11在本实施例中,是于横管10第一端设有一半圆凹部A12,一具有相对半圆凹部B14的盖件13是可由数个螺栓15而螺合于该横管10第一端,并使二相对半圆凹部A12、半圆凹部B14可形成为一贯穿孔,以供自行车把手(图中未示)穿设;该横管10第二端的二耳16是径向设有穿孔A17,且穿孔A17的周缘设有略具内凹锥度的耳定位部18,于本实施例中,该耳定位部18为一啮齿部。
一夹具20,是具有一穿孔B21而可套设于自行车竖管40(请参阅图3),且该夹具20一端是可由数个螺栓15而迫紧穿孔B21内径,使该自行车竖管可夹紧于穿孔B21内,其迫紧穿孔B21内径的方式是属习知技术,故在此不另作赘述;该夹具20之另端设有一结合部23,且该结合部23结合于横管10二耳16之间,该结合部23穿设有一孔24,且该孔24与横管10二耳16的穿孔A17是为相连通,并该孔24内壁是凹设有预定数目的齿槽241。
二相对卡掣件30,设置于横管10二穿孔A17的外侧并可与二穿孔A17产生相对旋转,该二相对卡掣件30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其第一端设有一凸部31,其恰可卡掣于夹具20结合部23的孔24内,且该凸部31周缘设有相对于齿槽241的数个齿部311,使该结合部23不会与该二卡掣件30产生相对旋转;该二卡掣件30的第二端是环设有具外凸锥度的卡掣件定位部32,于本实施例中,该卡掣件定位部32为一啮齿部,且该啮齿部是可与该横管10二耳16的啮齿部相互啮合而产生定位功效;该二卡掣件30的凸部31与夹具20的孔24结合时,是可由一螺栓15及一弹簧34径向穿设于二卡掣件30内,使二卡掣件30可向内束紧,并将夹具20结合部23锁固于二耳16间。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状态,其中,该夹具20一端的穿孔B21是可供自行车竖管40穿设结合,另端的结合部23与横管10二侧的二卡掣件30作一结合,而使该横管10可相对该夹具20枢摆,当调整至一适当角度时,是可藉螺栓15及弹簧34将二卡掣件30向内迫紧,并将夹具20紧结合于二耳16间,另外,因该二卡掣件30与横管10相对设有卡掣件定位部32、耳定位部18,通过该卡掣件定位部32、耳定位部18的相互啮合,是可提供一定位功效,再者,因夹具20结合部23与二卡掣件30间是通过齿部321与齿槽241的相互稳固卡合,是可于自行车骑乘时具有较高的稳定度。
唯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夹具,其一端设有结合于自行车竖管的穿孔,另一端则设有一结合部,且该结合部设有一孔;二相对卡掣件,设置于夹具结合部的二侧,且具有可卡掣结合部的孔的凸部,另该凸部周缘设有定位部;一横管,其一端是可结合自行车把手的夹固装置,另一端则设有二耳,且该二耳可转动结合于夹具结合部与二卡掣件之间,另该二耳相对卡掣件设有耳定位部;其该设置于横管二耳的耳定位部为一啮齿部,且该二卡掣件相应的卡掣件定位部为一啮齿部,横管与二卡掣件的啮齿部相互啮合;该夹具结合部的孔,其内壁凹设有齿槽,而该二卡掣件的凸部对应设有齿部,所述夹具结合部孔的齿槽与所述卡擎件凸部的数个齿部相互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该横管二耳是径向穿设有孔,二掣件的凸部穿过该孔与夹具结合部的孔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固装置通过螺栓,可螺固结合自行车把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卡掣件采用径向穿设有弹簧的螺栓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立管高稳定度迫紧结构改良,其包括有一夹具,其一端设有结合于自行车竖管的穿孔,另一端则设有一结合部,且该结合部设有一孔;二相对卡掣件,设置于夹具结合部的二侧,且具有可卡掣结合部的孔的凸部,另该凸部周缘设有定位部;一横管,其一端是可结合自行车把手的夹固装置,另一端则设有二耳,且该二耳可转动结合于夹具结合部与二卡掣件之间,另该二耳相对卡掣件设有耳定位部,使该横管可与二卡掣件作一限止定位。横管二耳是径向穿设有孔,二掣件的凸部穿过该孔与夹具结合部的孔结合。二卡掣件采用径向穿设有弹簧的螺栓固定。夹固装置通过螺栓,可螺固结合自行车把手。
文档编号B62K21/16GK2863621SQ200520132799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8日
发明者巫猛良 申请人:巫猛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