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4446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架结构,详而言之,是指一种可提升车架纵、横向管体间接合强度和新颖接合装置,是属自行车技术发展领域。
背景技术
按,自行车的车架结构除需承载骑乘者本身重量外,若遇到崎岖路面或有凹陷路面时,自行车车架也需承受行经路面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因此负责承载所有外在重量的车架结构刚性则更突显其重要性。
谈到车架结构刚性问题,最需就构成自行车车架的各纵、横向管体间的接合构造深入探究,请配合参照图7所示,该习知的自行车车架结构,主要包括一纵向的头管,头管上、下端分别横向焊接有一上管及一下管,上管自由端则与纵向的立管上端焊固接合,下管则与立管底端的五通管相互焊接,然后于立管后端焊接一适长的套管,套管则供分歧的Y形后上叉套设,五通管后端则藉由焊固的两后下叉与后上叉相互焊接,藉以构成一完整的车架结构。
习知车架结构的各纵、横向管体至今仍采以焊接技术接合,从而车架结构承载外在重量多半集中于立管,但由图式中却能清楚窥知,习知车架结构的立管与上管焊接方式,是将上管的接合处开设成一与立管相配合的接合状,以利上管的端部与立管抵靠并予以焊固接合;前述纵向立管与横向上管接合技术手段,仅带给立管与上管单一焊接点(仅单一侧边焊固)的结合刚性,因此,自行车的车架结构因载重及承受崎岖路面较大反作用力情况下,则容易造成单一焊接点接合的立管与上管接合处产生结构破坏,进而衍生消费者最不乐见的骑乘危安情事。
为克服上述缺失,有美国专利第158197号专利案的车架结构,其主要是将三通管套接于立管,再利用三通管的接合部连接上管,另端分歧的两套合部则供后上叉接设,以达到车架纵、横管体间较佳的结合强度;然而三通管后端分歧的两套合部与立管呈斜向设置,故后上叉衔接段与套合部连结时会受限于两斜向套合部交会处纵设的立管阻挡,且因后上叉的衔接段与套合部黏固时,为得一安全的黏固强度,则三通管的套合部则需有一定的黏固长度,若换成小车架的各管体连结时,由于后上叉与套合部衔接长度固定无法改变,加上连接于立管后方的后上叉长度相对比例减缩,导致小车架无法顺利装入,使此结构无法适用于小车架使用;利用套设在立管的三通管接合部螺接上管,后端分歧的套合部螺接后下叉的美国专利第5129666号专利案,也存在三通管连接车架管体满足管体接合刚性条件下,却无法适用于小车架管体接设的相同缺失,因此,如何能达到车架管体间具较佳结合强度,又能兼具大、小车架皆适用的车架管体接合结构,则属自行车业界迫切突破的瓶颈。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能提升自行车架纵、横向管体接合强度同时,亦能兼具大小车架均可适用为目标。
为达上述预设完成的结构功效,现将由上管或下管分歧的两杆体夹设于立管两侧,两杆体内并设有沿立管切线方向设置的中空孔状套合部供后叉管接设之用,另外两杆体相异于套合部端则形成有一接合部,接合部则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固设于头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横向上、下管分歧出两杆体并利用两杆体夹设于立管两侧,故能提供纵、横向管体更稳固的二个以上焊接点功效,同时,又能让后叉管与套合部套接后,可借机拉大后叉管与剎车座间的距离,让小车架的后叉管得顺利安装使用,以维持自行车骑车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深值产业界大力推广的新颖车架的管体接合结构技术。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的车架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的车架结构完整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第二实施例的车架结构完整外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构造第三实施例的车架结构完整外观示意图。
图4a是第4图的中空ㄩ型管与立管接合处局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第四实施例的车架结构完整外观示意图。
图5a是图5的块体与立管接合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第五实施例的车架结构完整外观示意图。
图7是习知的自行车架外观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车架结构12-----立管121----五通管 14-----上管16-----下管18-----后上叉20-----后下叉 22-----头管30-----中空ㄩ形管 40-----块体181----衔接段 A------套合部B------接合部 C------剎车座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可强化自行车车架结构刚性的车架管体接合结构,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一般构成自行车车架的管体包括一纵向的立管12,立管12顶端的前、后两端分别接合一上管14及一后上叉18,立管12底端的中空五通管121前、后两端则分别接合一下管16及一后下叉20;立管12前端的上、下管14、16另一端则共同接合与立管平行的头管22;本实用新型主要改良在于车架的管体接合结构,为利于审查委员及熟习该项技术者能更明了本实用新型接合结构的技术特征,现配合图1至图5所示纵向立管与横向上管的接合结构详细说明首先参照图1及图2所示,该车架结构10的上管14,是利用一端分歧的两中空管体直接形成夹设于立管12侧边的两杆体,该两杆体内侧沿立管切线方向延伸出中空孔实施态样的两套合部A,以供后上叉18前端较小径宽之衔接段181套接结合之用;两杆体相异套合部端则形成有一接合部B,则直接以两中空上管14与头管22固设。
本实用新型的两杆体除图1、2所示以两分歧的中空上管实施态样外,也可如图3所示,连结该立管12与头管22之单一中空管状的上管14,可与立管12夹设焊固,靠近立管12端部则分歧出夹设于立管侧边的两中空管状杆体,两杆体内沿立管12切线方向亦设有中空孔状的套合部A,供后上叉18套接;
又如图4及图4a所示,该横向夹设于立管12两侧的两杆体,亦得为独立中空ㄩ形管30构件,两侧分歧的两中空管状杆体,可与立管夹设焊固,该中空ㄩ形管30则利用接合部B与上管14连接结合,间接透过上管与前端固设,另外中空ㄩ形管30侧边的两杆体内沿立管12切线方向延伸则形成有两套合部A,以供后上叉18套接;另,如图5及图5a所示,该横向夹设于立管12两侧的两杆体,是指独立块体40构件,两侧形成的中空管体,可与立管12固设焊固,两杆体内沿立管12切线方向形成有套合部A供后上叉18连接,块体40并透过相异于套合部端的接合部B与上管14连接,再通过上管间接固设于前端22。
本实用新型图1至图5实施例所示,利用上管14分歧的两杆体夹设于立管12两侧,使得上管14与立管12形成有两个以上的焊接点而能强化立管12与上管14间的结合强度功效,至于夹设于立管12两侧的两杆体沿立管12切线方向形成的平行套合部A,则可供后上叉18之衔接段181以超越立管12的态样结合,使后上叉18至剎车座C间距离长度不受黏固的必需长度所受限,是以,组装小车架也可顺利安装使用。
除上图1至图5所示利用上管分歧出两杆体夹设于立管两侧设计概念,也可导入图6所示立管12底端的中空五通管121与下管16间的接合,同样具备图1至图5实施态样下管与五通管二焊接点,以及适用小车架组装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透过夹设于立管两侧中空管状套合部设计,能满足车架纵、横向管体间具二个以上稳固焊接刚性条件下,也能将此技术导入小车架,不受限于黏固长度的限制,并能维持自行车整体的安全及稳固性,如此非显而易见的进步性功效,更突显出本实用新型确实增进既有自行车车架结构刚性效果,乃属一符合新颖性及进步性的新型创作。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接合装置包括有两杆体,该两杆体系夹设于立管两侧,该两杆体内侧沿立管的切线方向设有套合部,两杆体相异于套合部端则形成有一接合部,其中,该套合部可供后叉管接设,接合部则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固设于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杆体是指固设于头管与立管间分歧的两中空上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管体是指固设于头管与立管并于靠近立管端分歧出两杆体的单一上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管体是为一独立中空ㄩ形管且两侧分歧中空管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杆体是指为一块体且两侧为中空管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杆体是指固设于头管与立管底端五通管间的两分歧状中空下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提升自行车架各管体接合刚性的自行车架的管体接合装置,为达上述管体接合刚性提升目的,将由上管或下管分歧出两杆体并夹设于立管两侧,两杆体内并设有沿立管切线方向的中空孔状套合部,供后叉管接设之用,另外两杆体相异于套合部端则形成有一接合部,接合部则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固设于头管;以达到车架纵、横管体具较稳固结合刚性条件下,兼具适用小型车架可顺利安装。
文档编号B62K19/18GK2895221SQ200620008079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6日
发明者林俊宏 申请人:爱地雅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