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避震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5584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避震童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自行车,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改进的避 震童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避震童车的避震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本申请人在先申请了中国专利文献CN2730731 "避震童车",包括两个车轮、车身架、后 轮架和避震装置,后轮架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车身架末端通过避 震装置固定在后轮架上,所述避震装置包括避震弹性元件和连杆缓冲 机构,连杆缓冲机构活动连接于车身架和后轮架之间,避震弹性元件 活动连接于连杆缓冲机构上。所述连杆缓冲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 上连杆的上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上连杆的下端和下连杆的上端活动 连接,下连杆的下端和后轮架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一端与上连杆 活动连接,另一端与下连杆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上连杆呈类"7"字 型。所述避震弹性元件可以采用弹簧,也可以采用避震器,或其它类 似的避震元件。由于设有连杆缓冲机构,因此改善了避震童车的避震 效果。但是,该结构的避震效果还不够理想,因此还需要对结构进行改 进,进一步的提高避震效果。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改进的避震 童车,可以进一步减少弹性元件压縮时产生的反向作用力,让使用者 感觉更舒适,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避震童车,包括至少两个车轮、车身架、车 座、后轮架和避震装置,车座固定在车身架上,后轮架前端与车身架 活动连接,车身架末端通过避震装置固定在后轮架上,避震装置包括避震弹性元件和连杆缓冲机构,连杆缓冲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 上连杆的上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上连杆的下端和下连杆的上端活动 连接,下连杆的下端和后轮架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一端与上连杆 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另一端与下连杆的中部活动连接,其特征在 于所述下连杆下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套筒,各套筒均可转动的套 在后轮架上。由于设有这两个套筒,因此下连杆下端与后轮架的连接 更加稳定,避震弹性元件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撑,进一步减少了车身架 受到的反向作用力,让使用者感觉更舒适。所述车轮的数目为三个,包括一个前车轮和两个后车轮,两个后车轮分别可转动的固定在固定轴的两端,后轮架呈类似"A"字形, 后轮架较尖的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后轮架分开的两端分别固定在 固定轴上,下连杆下端的两个套筒均可转动的套在后轮架中部的定位 轴上。所述车身架上还设有后轮架连接杆,后轮架连接杆上端固定在车 身架中部,后轮架连接杆下端与后轮架较尖的前端活动连接。这样, 车身架、后轮架连接杆、后轮架和避震装置形成一个四边形。其中, 后轮架为可转动的,避震装置为可伸縮的,这样避震装置和后轮架可 以活动的空间较大,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结构能够更好的起到避震的 效果。为了让上连杆能够和避震弹性元件更好的配合,所述上连杆呈类 "7"字型。所述避震弹性元件可以采用弹簧,也可以采用避震器,或其它类 似的避震元件。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对连杆缓冲机构的 结构进行了改进,避震弹性元件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撑,进一步减少了 车身架受到的反向作用力,让使用者感觉更舒适,因此避震童车的避 震的效果更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避震装置的零件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 2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改进的避震童车,包括三个 车轮、车身架4、车座7、后轮架5和避震装置6。车座7固定在车身架4上。所述三个车轮包括一个前车轮1和两个后车轮2、 3,两个后车 轮2、 3分别可转动的固定在固定轴8的两端。后轮架5前端与车身架4活动连接,车身架4末端通过避震装置 6固定在后轮架5上。避震装置6包括避震弹性元件61和连杆缓冲机构,连杆缓冲机 构包括上连杆62和下连杆63,上连杆62的上端与车身架4活动连 接,上连杆62的下端和下连杆63的上端活动连接,下连杆63的下 端和后轮架5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61 —端与上连杆62活动连接, 避震弹性元件61另一端与下连杆63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下连杆 63下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套筒631、 632,套筒631、 632均可转动 的套在后轮架5上。由于设有这两个套筒套筒631、 632,因此下连杆63下端与后轮 架5的连接更加稳定,避震弹性元件61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撑,进一 步减少了车身架4受到的反向作用力,让使用者感觉更舒适。后轮架5呈类似"A"字形,后轮架5较尖的前端与车身架4活 动连接,后轮架5分开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轴8上,下连杆63下 端的两个套筒套筒631、 632均可转动的套在后轮架5中部的定位轴 51上。所述车身架4上还设有后轮架连接杆9,后轮架连接杆9上端固 定在车身架4中部,后轮架连接杆9下端与后轮架5较尖的前端活动 连接。这样,车身架4、后轮架连接杆9、后轮架5和避震装置6形 成一个四边形。其中,后轮架5为可转动的,避震装置6为可伸縮的,这样避震装置6和后轮架5可以活动的空间较大,通过实践证明这样 的结构能够更好的起到避震的效果。为了让上连杆62能够和避震弹性元件61更好的配合,所述上连 杆62呈类"7"字型。所述避震弹性元件61采用避震器。当避震童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震动时,车身架4末端向下运动, 避震弹性元件61在压力作用下收縮,并向下运动。由于避震弹性元 件61的下端与下连杆63的中部活动连接,所以下连杆63的中部受 力,使下连杆63顺时针转动。因此,车身架4受到的反向作用力较 小,大大提高了避震童车的防震性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 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 均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覆盖。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避震童车,包括至少两个车轮、车身架、车座、后轮架和避震装置,车座固定在车身架上,后轮架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车身架末端通过避震装置固定在后轮架上,避震装置包括避震弹性元件和连杆缓冲机构,连杆缓冲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的上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上连杆的下端和下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下连杆的下端和后轮架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一端与上连杆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另一端与下连杆的中部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下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套筒,各套筒均可转动的套在后轮架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避震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 的数目为三个,包括一个前车轮和两个后车轮,两个后车轮分别可转 动的固定在固定轴的两端,后轮架呈类似"A"字形,后轮架较尖的 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后轮架分开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轴上,下 连杆下端的两个套筒均可转动的套在后轮架中部的定位轴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避震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 架上还设有后轮架连接杆,后轮架连接杆上端固定在车身架中部,后 轮架连接杆下端与后轮架较尖的前端活动连接。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进的避震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 杆呈类"7"字型。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改进的避震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 弹性元件采用弹簧,或避震器。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的避震童车,包括至少两个车轮、车身架、车座、后轮架和避震装置,车座固定在车身架上,后轮架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车身架末端通过避震装置固定在后轮架上,避震装置包括避震弹性元件和连杆缓冲机构,连杆缓冲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的上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上连杆的下端和下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下连杆的下端和后轮架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一端与上连杆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另一端与下连杆的中部活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下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套筒,各套筒均可转动的套在后轮架上。本实用新型由于对连杆缓冲机构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因此避震童车的避震的效果更好。
文档编号B62K9/02GK201124903SQ20072005977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4日
发明者杜怀东, 陈愈强 申请人:汕头华美乐童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