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的婴儿拖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7712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的婴儿拖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架,具体是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拖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折叠式婴儿拖车随着脚踏车行驶于路面时,可能发生幼儿的脚部碰到凸出物 而影响安全性的情形,如图1所示的婴儿拖车9,当要折叠收合时,将支撑架91的一侧 或两侧的插接件911、 912操作而脱离左、右支架92、 93,然后必须先将其中的一个支 架,例如左支架92,向底框架90收合之后才能再将另一支架,例如右支架93,向底框 架90收合,因此前述左、右方向的折叠动作较麻烦,而且整体结构而言,稳固性稍嫌 不足,而设于前述左、右支架92、 93与底框架90之间的底垫布(图未示)提供幼儿乘 坐时,幼儿的脚部接近于底框架90,因此当拖车杆94与脚踏车(图未示)连接,而令 婴儿拖车随着脚踏车行驶于凹凸不平的路面时,幼儿的脚部有可能碰到地面的凸出部而 发生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可折叠的婴儿拖车,具有较佳的安全 性,且折叠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拖车包括
底框架,两侧后方的底部预定部位固设有后轮架座,分别枢设车轮,而其一侧的底 部前侧设有两个相对壁面,通过枢轴与拖车杆的一侧杆体枢接,且所述两个相对壁面的 前后分设有前、后定位孔,通过插销选择其中的一个定位孔,而将底框架与拖车杆插接
定位;拖车杆,由一侧杆体枢接于所述底框架的两个相对壁面,且所述侧杆体还具有定
位孔,通过插销与所述两个相对壁面插接定位,而所述拖车杆的另一侧则供与脚踏车的
预定部位连接;后支架;把手杆,为空心杆体,包括位于上方的把手部以及连接于把手 部两侧的侧杆,所述把手部还具有一开放槽孔;折叠控制装置,包括两个止挡件、两个 弹性元件、连动绳、操作钮等构件,其中所述两个止挡件与所述两个弹性元件分别设于 所述把手杆两侧的侧杆的下方杆体内,并通过弹性元件给予止挡件的弹性压力,使各止挡件的下方分别伸出于侧杆的下端适当长度,且各止挡件的上方还与连动绳连接,而操 作钮设于把手部,并使操作钮的一部分伸出于把手的开放槽孔;两侧支架;支撑架; 所述底框架,其两侧上方接近于中间部位另分别设有枢接座;
所述后支架,包括位于上方的上杆以及接近于上杆两侧的侧杆,所述后支架的两个 侧杆的上方分别通过枢接元件与把手杆的两侧枢接,而所述后支架的两个侧杆的下端则 分别通过枢轴与底框架的后方两侧枢接,且所述后支架的两个侧杆的下方还另通过枢轴 与支撑架两侧的后端枢接;
所述把手杆,其两侧的侧杆的中间偏上方部位分别与所述后支架的两个侧杆的上方 枢接,所述把手杆的两个侧杆的下端还分别通过锁固元件锁固连结一上定位座,且各上 定位座的一侧的槽孔的下端被把手杆的各侧杆的下端伸出,而各上定位座的另一侧还具 有两个壁面,通过枢轴与两侧支架的下定位座枢接;
所述两侧支架,分别由其下端通过枢轴与所述底框架两侧上方的枢接座枢接,所述 两侧支架的上方还分别通过锁固元件连结一下定位座,所述两个下定位座的上方具有供 收合控制装置的止挡件的下方伸入的卡槽,且所述两个下定位座另一侧上方则另具有枢 接杆,通过枢轴与所述把手杆的上定位座枢接;
所述支撑架,包括前支杆,以及连接于前支杆两侧的侧杆,所述支撑架两侧的侧杆 的后端还分别通过枢轴与所述后支架的两个侧杆枢接,通过所述前支杆供与座垫布的一 侧连结固定,并由所述座垫布的另一侧与所述后支架的上杆连结固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较佳的安全性,另外,本实用新型折叠操作简单方便,且折叠收合 后的体积小,不占空间,可便于空间的灵活运用,以利于储放、包装或运输作业。


图1是现有婴儿拖车的车架的部分构件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架的部分立体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架的部分底部立体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门形杆向上收合后的部分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动作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收合后的底视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底框架、后支架、支架杆与座垫布的关系位置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拖车包括
底框架1,两侧后方的底部预定部位固设有后轮架座11,可分别枢设车轮(图未示),
而其一侧的底部前侧设有两个相对壁面12,可通过枢轴121与拖车杆2的一侧杆体21 (参看图4)枢接,且该两个相对壁面12的前后分设有相对的前、后定位孔122,可通 过插销123选择其中的一个,而将该底框架1与拖车杆2插接定位,另外底框架1两侧 上方接近中间部位另分别设有枢接座13;
拖车杆2,由一侧杆体21枢接于底框架1的两个相对壁面12,而且所述侧杆体21 还设有定位孔(图未示),可通过插销123与前述两个相对壁面12插接定位,而该拖车 杆2的另一侧22则可供与脚踏车(图未示)的预定部位(图未示)连接;
后支架3,包括位于上方的上杆31以及接于上杆31两侧的侧杆32,该两个侧杆32 的上方分别通过枢接元件33与把手杆4的两侧枢接,而该两个侧杆32的下端则分别通 过枢轴34与底框架1的后方两侧枢接,且该两侧杆32的下方还另通过枢轴35与支撑 架7两侧的后端枢接;
把手杆4,为空心杆体,包括位于上方的把手部41,以及连接于把手部41两侧的 侧杆42,该把手部41还具有一开放槽孔411,而两侧的侧杆42的中间偏上方部位分别 与后支架3的两个侧杆32的上方枢接,该两个侧杆42的下端还分别通过锁固元件43 (参看图3)锁固连结一上定位座44,且各上定位座44一侧的槽孔442 (参看图8)的 下端可被把手杆4的各侧杆42的下端422伸出,而各上定位座44的另一侧还具有两个 壁面441 (参看图8),可通过枢轴45与两侧支架6的下定位座64枢接;
现有折叠控制装置5,为现有技术,包括两个止挡件51 (参看图8)、两个弹性元件 (图未示)、操作按钮52等构件,其中两个止挡件51与两个弹性元件(图未示)分别 设于把手杆4两侧的侧杆42的下方杆体内,并通过弹性元件给予止挡件51弹性压力, 使各止挡件51的下方可分别伸出于侧杆42的下端422适当长度,且各止挡件51的上 方还与连动绳(图未示)连接,而操作钮52设于把手部41,并使操作钮52的一部分伸 出于把手部41的开放槽孔411,当操作钮52被向侧边方向施力并按压时,可带动连动 绳所连结的止挡件51压縮弹性元件,并使止挡件51向上縮回侧杆42的杆体内;
两侧支架6,分别由其下端61 (参看图4),通过枢轴62与底框架1两侧上方的枢 接座13枢接,该两侧支架6的上方还分别通过锁固元件63连结一下定位座64,该两个下定位座64的上方具有可供收合控制装置5的止挡件51的下方伸入的卡槽641,且该 两个下定位座64另一侧上方则另具有枢接杆642 (参看图3、图8),可通过枢轴45与 把手杆4的上定位座44枢接;
支撑架7,包括前支杆71以及连接于前支杆71两侧的侧杆72,该两侧的侧杆72 的后端还分别通过枢轴35与后支架3的两个侧杆32枢接,通过该前支杆71,可供与座 垫布70 (参看图6、图9)的一侧701连结固定,并由该座垫布70的另一侧702与后支 架3的上杆31连结固定,使该座垫布70可供幼儿乘坐,该支撑架7两侧的侧杆72可 进一步通过锁固元件721与一可挠性连接件73 (例如尼龙布或绳索)的一侧731 (参看 图6、图9)连结,再由各可挠性连接件73的另一侧732与后支架3两侧的侧杆32上 方(参看图9)连结固定,使支撑架7的前侧向上倾斜,且使其前支杆71与底框架1 之间形成较大的间距,进而使幼童可稳定地乘坐,且乘坐时可避免其脚部碰到地面而发 生危险,相对可提高其安全性。
再者,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增设现有的遮阳装置8,主要在前述底框架1的两侧后 方分别固设枢接座84,由该两侧的枢接座84可供与数个门形杆81下方枢接,使各门形 杆81可以展开或向后支架3方向收合(参看图6),而通过各门形杆81可以装设遮阳布 82 (参看图5),另外也可进一步在底框架1的前侧装设一现有定位装置80,通过该定 位装置80可将在前述各门形杆81呈展开状态时,将位于最下方的门形杆81的前侧811 与底框架1的前侧16扣合定位。
另外,前述底框架1的底部可另外设有两个枢接座17 (参看图4),以供枢接两个 前轮杆18,该两个前轮杆18在不使用时,收合在底框架1的底部,当两个前轮杆18 向前枢转展开之后,并将前述拖车杆2向内收合于底框架1之后,可通过该两个前轮杆 18枢接前轮(图未示),进而具有手推车的使用功能。
实际上可以不装设前述的两个前轮杆18与两个枢接座84,而且利用可以枢转而展 开或收合的两个前轮杆18与两个枢接座84等构件的相关技术,使婴儿拖车兼具手推车 的功能为公开的现有技术,故不另赘述。
另参看图5所示装设遮阳布82、罩布74、座垫布70、底衬布75之后的外观立体图, 通过前述构件的组成,当要折叠收合时,将操作钮52向侧边方向施力,并向把手部41 的杆体方向按压时,可带动连动绳(图未示)所连结的止挡部51,压縮着弹性元件(图 未示),并使止挡件51向上移而縮回把手杆4的两侧杆42的杆体内,相对使止挡件51 脱离两侧支架6的下定位座64的卡槽641 ,使把手杆4可向后下方枢转(参看图7),
7并牵动后支架3、两侧支架6与支撑架7向前下方枢转收合,而各遮阳装置8的门形杆 81也同时顺势向底框架1方向收合而完成折叠动作;此时若要进一步縮小空间,还可将 拖车杆2与底框架1的两个相对壁面12插接的插销123拔出,并将拖车杆2向底框架1 的底部收合,并利用插销123将拖车杆2与两个相对壁面12的后定位孔122插接定位 (参看图8);又当要恢复展开状态时,则可依前述相反顺序操作,其中当把手杆4向前 上方枢转后,止挡件51可顺势卡入两侧支架6的下定位座64的卡槽641内,而卡挡定 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归纳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 支撑架7呈向上倾斜状态,并使其前支杆71与底框架1之间形成较大的间距, 进而当幼童乘坐于设置在支撑架1与后支架3之间的座垫布70的上方时,幼童的脚步 可避免碰到地面而发生危险,相对具有较佳的安全性。
2、 折叠操作简单方便,折叠收合时,把手杆4向后下方枢转并牵动后支架3、两侧 支架6与支撑架7,向底框架l靠拢,进而可顺利且快速地完成折叠动作。
3、 折叠收合后的体积小,不占空间,可便于空间的灵活运用,以利于储放、包装 或运输作业。
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拖车,包括底框架,两侧后方的底部预定部位固设有后轮架座,分别枢设车轮,而其一侧的底部前侧设有两个相对壁面,通过枢轴与拖车杆的一侧杆体枢接,且所述两个相对壁面的前后分设有前、后定位孔,通过插销选择其中的一个定位孔,而将底框架与拖车杆插接定位;拖车杆,由一侧杆体枢接于所述底框架的两个相对壁面,且所述侧杆体还具有定位孔,通过插销与所述两个相对壁面插接定位,而所述拖车杆的另一侧则供与脚踏车的预定部位连接;后支架;把手杆,为空心杆体,包括位于上方的把手部以及连接于把手部两侧的侧杆,所述把手部还具有一开放槽孔;折叠控制装置,包括两个止挡件、两个弹性元件、连动绳、操作钮等构件,其中所述两个止挡件与所述两个弹性元件分别设于所述把手杆两侧的侧杆的下方杆体内,并通过弹性元件给予止挡件的弹性压力,使各止挡件的下方分别伸出于侧杆的下端适当长度,且各止挡件的上方还与连动绳连接,而操作钮设于把手部,并使操作钮的一部分伸出于把手的开放槽孔;两侧支架;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架,其两侧上方接近于中间部位另分别设有枢接座;所述后支架,包括位于上方的上杆以及接近于上杆两侧的侧杆,所述后支架的两个侧杆的上方分别通过枢接元件与把手杆的两侧枢接,而所述后支架的两个侧杆的下端则分别通过枢轴与底框架的后方两侧枢接,且所述后支架的两个侧杆的下方还另通过枢轴与支撑架两侧的后端枢接;所述把手杆,其两侧的侧杆的中间偏上方部位分别与所述后支架的两个侧杆的上方枢接,所述把手杆的两个侧杆的下端还分别通过锁固元件锁固连结一上定位座,且各上定位座的一侧的槽孔的下端被把手杆的各侧杆的下端伸出,而各上定位座的另一侧还具有两个壁面,通过枢轴与两侧支架的下定位座枢接;所述两侧支架,分别由其下端通过枢轴与所述底框架两侧上方的枢接座枢接,所述两侧支架的上方还分别通过锁固元件连结一下定位座,所述两个下定位座的上方具有供收合控制装置的止挡件的下方伸入的卡槽,且所述两个下定位座另一侧上方则另具有枢接杆,通过枢轴与所述把手杆的上定位座枢接;所述支撑架,包括前支杆,以及连接于前支杆两侧的侧杆,所述支撑架两侧的侧杆的后端还分别通过枢轴与所述后支架的两个侧杆枢接,通过所述前支杆供与座垫布的一侧连结固定,并由所述座垫布的另一侧与所述后支架的上杆连结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婴儿拖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两侧的侧 杆进一步通过锁固元件与一可挠性连接件的一侧连结,再由各可挠性连接件的另一侧与 所述后支架两侧的侧杆上方连结固定,使所述支撑架的前侧向上倾斜。
专利摘要一种可折叠的婴儿拖车,包括底框架、拖车杆、后支架、把手杆、现有折叠控制装置、两侧支架、支撑架等构件所组成,该支撑架呈向上倾斜状态,并使其前支杆与底框架之间形成较大的间距,进而当幼童乘坐于设置在支撑架与后支架之间的座垫布的上方时,幼童的脚部可避免碰到地面而发生危险,相对具有较佳的安全性;另外本实用新型折叠操作简单方便,折叠收合时,把手杆向后下方枢转并牵动后支架、两个侧支架与支撑架向底框架靠拢,进而可顺利且快速地完成折叠动作,且折叠收合后的体积小,不占空间,可便于空间的灵活运用,以利于储放、包装或运输作业。
文档编号B62K27/02GK201280197SQ20082015292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0日
发明者陈姿璇 申请人:陈姿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