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8902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特别是关于一种借由上下
纵向对位垂直锁付方式提高挡板的组装水平精确度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背景技术
现今,摩托车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便利交通工具。目前,大多数摩托车是借由引擎或电动马达做为动力来源。若摩托车是设置引擎时,该引擎的外壳主要区分为曲轴箱及汽缸头,其必需借由适当固定装置平稳的固定在车架上,且该车架同时搭配有主脚架及侧支架,该主脚架或侧支架可在使用者停放摩托车时供择一使用,以使摩托车能维持静止站立状态。在使用者欲骑乘摩托车时,则必需收起该主脚架或侧支架。因此,如何设计适当的主脚架相关配件,亦为生产制造摩托车不可或缺的一重要技术。[0003] 举例来说,请参照图1A及图1B所示,其揭示一种现有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包含一挡板10、二螺丝11及一橡胶片12。该挡板10是经冲压加工成型概呈L型的金属板体,其具有二组装孔13。该二螺丝11可对应的水平穿过该二组装孔13,并水平的组装于一摩托车引擎的曲轴箱14的底部的对应螺孔(未绘示)。该橡胶片12则是适当的粘贴设于该挡板10的上表面。在该挡板10组装于该曲轴箱14底部后,该橡胶片12将抵靠在该曲轴箱14的下表面。在使用者欲骑乘摩托车时,使用者收起一主脚架15,该主脚架15将向后上方弹起并枢转,直到该主脚架15的一橡胶抵靠部16抵靠于该挡板10的下表面为止。由于该主脚架15经由该橡胶抵靠部16、挡板10及橡胶片12暂时固定在该曲轴箱14底部,因此可以减少该主脚架15向后上方弹起时的撞击力道,以便降低该挡板IO敲击该挡板10的噪音。 然而,上述缓冲构造在实际使用上仍具有下述问题,例如该二螺丝11是水平穿过该二组装孔13,并水平组装于该曲轴箱14底部,但是由于该组装孔13的孔径与该螺丝
11的外径之间通常存在组装公差,而该挡板io上的二个组装点位置可能在水平锁付时分
别产生不同的组装高度公差,因此可能影响该挡板10原本的相对组装水平。结果,该挡板10的组装水平偏差进一步减小该橡胶片12与曲轴箱14之间的接触面积,造成该橡胶片12没有发挥应有缓冲作用。再者,该主脚架15通常枢接在一车架(未绘示)上,因此当该车架与该曲轴箱14相对晃动时,该主脚架15也会与该曲轴箱14相对晃动,而造成该橡胶片12发生摩擦、脱落;同时,该橡胶片12仅是粘贴于该挡板10上的一小片橡胶,因此该曲轴箱14的高温容易导致该橡胶片12的粘胶变质,而造成该橡胶片12发生失胶脱落,如此也会使该橡胶片12无法有效降低该挡板10敲击该曲轴箱14的噪音。 故,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中挡板的柱,并在曲轴箱的下表面凸设定位凸缘座,以便使挡板精准的上下
纵向对位垂直锁付组装定位在曲轴箱底部,进而提高挡板的组装水平精确度。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中挡板上
表面的结合部卡掣结合较大尺寸的弹性缓冲块,且在曲轴箱的下表面凸设限位凸缘,以避
免弹性缓冲块相对曲轴箱发生水平摩擦,进而确保弹性缓冲块的缓冲效果及提高组装精确
度,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是在一引擎的一 曲轴箱下表面利用至少二定位元件结合一挡板,以供一主脚架在枢转至一收藏位置时抵顶该挡板的下表面,其中,该挡板的上表面(即面对该曲轴箱的表面)凸设至少二定位孔柱,及另设有一结合部,该结合部结合一弹性缓冲块的底部;该曲轴箱的下表面(即面对该挡板的表面)凸设至少二定位凸缘座及一限位凸缘;其中该挡板的定位孔柱分别对应插设于该曲轴箱的定位凸缘座内,并利用该定位元件上下纵向对位垂直锁付该定位孔柱于该定位凸缘座内;该弹性缓冲块的顶部则卡入该曲轴箱的限位凸缘内,并受该限位凸缘所限位。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挡板的上表面是垂直凸设该至少二定位孔柱,该曲轴箱的下表面是垂直凸设该至少二定位凸缘座及该限位凸缘。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各该定位凸缘座内具有一螺孔及一定位肩
部,该螺孔对应结合该定位元件,及该定位肩部用以供该定位孔柱一端对应抵靠。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至少二定位孔柱是至少二T型套筒,其固
定结合于该挡板的至少二组装孔处。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挡板具有一第一平面部、一倾斜面部及一第二平面部,该倾斜面部连接于该第一及第二水平面部之间。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至少二定位孔柱位于该挡板的第一平面部。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结合部及弹性缓冲块位于该挡板的第二平面部。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结合部是一固定座,其固定结合在该挡板的上表面。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弹性缓冲块的底部具有一卡掣部,以卡掣结合于该结合部的一结合孔。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至少二定位元件是至少二螺丝。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限位凸缘的内底部是该曲轴箱的下表面。 所述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该限位凸缘的内底部相对该曲轴箱的下表面
具有一突出高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借由在该挡板每一组装点位置都利用该定位凸缘座、定位孔柱及定位元件来达到上下纵向对位垂直锁付精准控制垂直组装高度的目的,因此能相对减少各组装点位置之间发生组装高度偏差的可能性,进而有效的提高该挡板的组装水平精确度。再者,该曲轴箱的下表面凸设该限位凸缘可以提供限位效果避免该弹性缓冲块发生水平摩擦,进而有利于设置较大尺寸的该弹性缓冲块,确保该弹性缓冲块的缓冲效果及提
4高组装精确度,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图1A及图IB :现有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的立体图及组装剖视图。[0022] 图2A及图2B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的挡板的分解立体及组合立体图。 图3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的曲轴箱底部的下视图。
图4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的组合下视图。 图5A及图5B :本实用新型沿图4的A_A线及B_B线的组合剖视图。 图6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的使用示意图。10挡板11螺丝12橡胶片13组装孔14曲轴箱15主脚架16橡胶抵靠部20挡板201第一平面部202第二平面部203倾斜面部204组装孔21定位孔柱211凸缘22结合部221结合孔23弹性缓冲块231卡掣部30定位元件40曲轴箱41定位凸缘座411螺孔412定位肩部42限位凸缘50主脚架51弹性抵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将特举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A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主要是应用在具有引擎的摩托车等小型自动二轮车上,其中本实用新型是将一挡板20利用至少二定位元件30结合在一引擎的一 曲轴箱40的下表面,以供一主脚架50在枢转至一收藏位置时抵顶该挡板20的下表面。本实用新型于下文提及的上、下、左、右、内、外等方位用语是以图面中一般正常使用状态下摩托车的方向为参考基准,上述方位用语其仅是用来辅助说明相关构件的组装关系,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于此合先叙明。[0042] 请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挡板20是经冲压加工成型的金属板体,其中该挡板20本身具有一第一平面部201、一第二平面部202及一倾斜面部203,该倾斜面部203连接于该第一及第二水平面部201、202之间,且该第一平面部201开设有至少二组装孔204。再者,该挡板20另配置有至少二定位孔柱21、一结合部22及一弹性缓冲块23。在本实施例中,该至少二定位孔柱21是选自至少二 T型套筒,其一端呈中空
5管柱状,及另一端具有一凸缘211,该T型套筒(即定位孔柱21)可由下而上穿过该挡板20的至少二组装孔204,并在该凸缘211处选择利用点焊、粘着或螺合等适当方式固定结合在该挡板20上,使该定位孔柱21凸伸于该挡板20的上表面(即面对该曲轴箱40的表面)一段长度,其中该定位孔柱21较佳实质垂直于该挡板20的第一平面部201的表面。依摩托车产品设计,该至少二定位孔柱21的长度可选择相同或不同。再者,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定位孔柱21亦可能利用冲压或铸造的方式直接一体成型于该挡板20的上表面。[0043] 请再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合部22是经冲压加工成型概呈「凸」字型的金属板体,其中该结合部22选择利用点焊、粘着或卡掣等适当方式固定结合在该挡板20的第二平面部202上。该结合部22上开设有一结合孔221。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结合部22亦可能指的是在该挡板20的上表面直接开设而成的结合孔(未绘示)。再者,该弹性缓冲块23是由橡胶、铁氟龙、软木或其他具缓冲效果的弹性材质所制成的大尺寸块体,该弹性缓冲块23的底部较佳凸设具有一卡掣部231,该卡掣部231可用以卡掣结合于该结合部22的结合孔221内,使该弹性缓冲块23固定结合于该结合部22,并稳固的设置在该挡板20及曲轴箱40之间的空间内。 请参照图3、图4、图5A及图5B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至少二定位元件30较佳选自至少二螺丝,其用以由下而上穿设通过该至少二定位孔柱21 ,以便将该挡板20固定在该曲轴箱40的底部。如图3的下视图所示,该曲轴箱40是摩托车引擎的一部分金属壳体,该曲轴箱40的下表面(即面对该挡板20的表面)凸设有至少二定位凸缘座41,及另设有一限位凸缘42。各该定位凸缘座41较佳是利用铸造方式一体成型实质垂直突出形成于该曲轴箱40的下表面,但亦可利用其他方法实质垂直突出形成于该曲轴箱40的下表面,且各该定位凸缘座41的内部具有一螺孔411及一定位肩部412。该定位肩部412围绕在该螺孔411的周围,以共同组成一阶梯状孔的型态。该定位凸缘座41的突出高度或该螺孔411及定位肩部412的凹陷长度是分别依该定位元件30及定位孔柱21的尺寸来进行设计及调整。 如图5A所示,在将该挡板20组装于该曲轴箱40的底部时,该螺孔411可供该定位元件30对应插入并螺设结合。该定位肩部412可用以供该挡板20的定位孔柱21 —端对应抵靠,以便使该挡板20精准的上下纵向对位及垂直组装定位在该曲轴箱40底部的定位凸缘座41内。由于每一组装点位置都利用该定位凸缘座41及定位孔柱21精准控制垂直组装高度,且利用该定位元件30垂直锁付确保该定位孔柱21结合于该定位凸缘座41内,因此能相对减少各组装点位置之间发生组装高度偏差的可能性,进而有效的提高该挡板20的组装水平精确度。再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亦可能使该挡板20配置该定位凸缘座(未绘示),及该曲轴箱40底部配置该定位孔柱(未绘示)。 另一方面,如图5B所示,该限位凸缘42是突出形成在该曲轴箱40底部的一环状凸缘,其形状是对应于该弹性缓冲块23的顶部形状,例如为圆形,但并不限于此。该限位凸缘42的内底部即为该曲轴箱40的下表面,但该限位凸缘42的内底部亦可能实质垂直突出于该曲轴箱40的下表面,而相对该曲轴箱40的下表面具有一突出高度(未绘示),该限位凸缘42是否形成突起状是依该弹性缓冲块23的尺寸来进行设计及调整。在本实用新型中,该限位凸缘42的内径是等于或稍小于该弹性缓冲块23的顶部的外径。因此,当该弹性缓冲块23的顶部卡入该曲轴箱的限位凸缘42内时,该弹性缓冲块23的顶部的外壁面将可紧密配合于该限位凸缘42的内壁面,而达到限位的效果。 请参照图4、图5A、图5B及图6所示,在使用者欲骑乘摩托车时,使用者收起一主脚架50,使得该主脚架50向后上方弹起并枢转,直到该主脚架50的一弹性抵靠部51抵靠于该挡板20的下表面(即该第二平面部202)为止。该弹性抵靠部51通常是由橡胶、铁氟龙或其他具缓冲效果的弹性材质所制成的滚轮或固定块。在一般摩托车构造中,该主脚架50通常枢接在一车架(未绘示)上,因此当该车架与该曲轴箱40相对晃动时,该主脚架50也会与该曲轴箱40相对晃动;但在某些摩托车上,该主脚架50亦可能直接枢接在该曲轴箱40的前半部上(未绘示),但该主脚架50仍会与该曲轴箱40发生相对晃动。在该主脚架50的弹性抵靠部51抵靠于该挡板20的期间,由于该挡板20每一组装点位置都利用该定位凸缘座41及定位孔柱21精准控制上下纵向垂直组装高度,且利用该定位元件30上下纵向垂直锁付来确保组装关系,因此能相对减少各组装点位置之间发生组装高度偏差的可能性,进而有效的提高该挡板20的组装水平精确度,使该弹性抵靠部51能抵靠于该挡板20的预设抵靠位置上。再者,由于该主脚架50经由该弹性抵靠部51、挡板20及弹性缓冲块23暂时固定在该曲轴箱40底部,因此可以减少该主脚架50向后上方弹起时的撞击力道,以便降低该挡板20敲击该曲轴箱40的噪音。在本实用新型中,该挡板20的结合部22利用该结合孔221卡掣结合较大尺寸的该弹性缓冲块23的卡掣部231,且在该曲轴箱40的下表面凸设该限位凸缘42,可以提供限位效果避免该弹性缓冲块23在骑乘摩托车期间相对该曲轴箱40的下表面发生水平摩擦,进而确保该弹性缓冲块23的缓冲效果及提高组装精确度,并延长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由于该倾斜面部203连接于该第一及第二水平面部201、202之间,因此该倾斜面部203将可用以缓冲及减弱由该弹性抵靠部51抵靠于该挡板20的第二平面部202所造成的晃动作用力,如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尽量减少晃动作用力传递到该第一平面部201,进而有效避免锁付在该第一平面部201上的定位元件30发生松脱的问题,也就是本实用新型能利用该倾斜面部203达到减少该挡板20的组装松脱机率,并相对提高该挡板20的组装可靠度与耐用性。 如上所述,相较于现有缓冲构造的水平组装方式容易产生组装水平偏差,影响该橡胶片12与曲轴箱14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该橡胶片12无法有效降低该挡板10敲击该曲轴箱14的噪音等缺点,图2A至图6的本实用新型借由在该挡板20每一组装点位置都利用该定位凸缘座41、定位孔柱21及定位元件30来达到上下纵向对位垂直锁付精准控制垂直组装高度的目的,因此能相对减少各组装点位置之间发生组装高度偏差的可能性,进而有效的提高该挡板20的组装水平精确度。再者,该曲轴箱40的下表面凸设该限位凸缘42可以提供限位效果避免该弹性缓冲块23发生水平摩擦,进而有利于设置较大尺寸的该弹性缓冲块23,确保该弹性缓冲块23的缓冲效果及提高组装精确度,并延长其使用寿命。[0049]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项技艺的人士,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更动与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是在一引擎的一曲轴箱下表面利用至少二定位元件结合一挡板,以供一主脚架在枢转至一收藏位置时抵顶该挡板的下表面,其特征在于该挡板凸设至少二定位孔柱,及另设有一结合部,该结合部结合一弹性缓冲块的底部;及该曲轴箱的下表面凸设至少二定位凸缘座及一限位凸缘;其中该挡板的定位孔柱分别对应插设于该曲轴箱的定位凸缘座内,并利用该定位元件上下对位锁付该定位孔柱于该定位凸缘座内;以及,该弹性缓冲块的顶部卡入该曲轴箱的限位凸缘内,并受该限位凸缘所限位。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挡板垂直凸设 该至少二定位孔柱,该曲轴箱的下表面垂直凸设该至少二定位凸缘座及该限位凸缘。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各该定位凸缘座 内具有一螺孔及一定位肩部,该螺孔对应结合该定位元件,及该定位肩部用以供该定位孔 柱一端对应抵靠。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定位孔 柱是至少二 T型套筒,其固定结合于该挡板的至少二组装孔处。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挡板具有一第 一平面部、一倾斜面部及一第二平面部,该倾斜面部连接于该第一及第二水平面部之间。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定位孔 柱位于该挡板的第一平面部。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结合部及弹性缓冲块位于该挡板的第二平面部。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结合部是一固 定座,其固定结合在该挡板的上表面。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弹性缓冲块的 底部具有一卡掣部,以卡掣结合于该结合部的一结合孔。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定位元 件是至少二螺丝。
11.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限位凸缘的内 底部是该曲轴箱的下表面。
1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限位凸缘的内 底部相对该曲轴箱的下表面具有一突出高度。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二轮车主脚架的缓冲构造,其是在一引擎的一曲轴箱下表面利用至少二定位元件结合一挡板,以供一主脚架在枢转至一收藏位置时抵顶该挡板的下表面。该挡板的上表面垂直凸设至少二定位孔柱,及另设有一结合部,该结合部结合一弹性缓冲块的底部。该曲轴箱的下表面垂直凸设至少二定位凸缘座及一限位凸缘。该挡板的定位孔柱分别对应插设于该曲轴箱的定位凸缘座内,并利用该定位元件垂直锁付该定位孔柱于该定位凸缘座内。该弹性缓冲块的顶部则卡入该曲轴箱的限位凸缘内,并受该限位凸缘所限位。
文档编号B62H1/02GK201439360SQ200920155048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0日
发明者刘承恩 申请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