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刹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2859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刹车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方面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施力负荷轻、 夹持力强及刹车效果佳的自行车刹车器。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习知的自行车刹车器,如中国台湾公告第M245157号专利所示,主要是 利用两固定螺栓分别将左、右两刹臂的近中段处以可摆动地方式结合在一承座上,然后再 将该承座固定在自行车车身上。如此,藉由刹车线拉动该刹车臂的上端,该刹车臂便可利用 杠杆原理以其近中段处的固定螺栓为轴心摆动,而使其下端的制动块夹住轮子,以达到刹 车的目的。其缺点在于刹车线在拉动时的力量需要较为费力,才能够带动制动块去夹住轮 子,造成其夹持力并不显著,致使刹车的功效较差。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自行车刹车器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 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 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 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自行车刹车 器,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自行车刹车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 结构的自行车刹车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藉由刹车线拉动第一或第二连动件,使 第一臂除受到第一连动件的拉力外,也受到第二连动件的杠杆作用所产生的推力,相对的, 第二臂除受到第二连动件的拉力外,也受到第一连动件的杠杆作用所产生的推力,进而使 得刹车线的施力负荷大幅减轻,且第一、二臂可以产生较强的夹持力,具有较佳的刹车效 果,非常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 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行车刹车器,其包括一第一臂,具有一第一制动部、一第一驱动部及 一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位于该第一制动部与该第一驱动部之间,该第一制动部上结 合有一第一制动块,且在该第一制动部的一侧有一第一导引面,该第一固定部可摆动地结 合在一自行车车身上;一第二臂,具有一第二制动部、一第二驱动部及一第二固定部,该第 二固定部位于该第二制动部与该第二驱动部之间,该第二制动部上结合有一第二制动块, 且在该第二制动部的一侧有一第二导引面,该第二固定部可摆动地结合在该第一固定部的 外侧面上;一第一连动件,具有一第一枢部、一第一推部及一第一拉部,该第一枢部可摆动 地结合在该第一驱动部上,该第一推部顶在该第二导引面上,该第一拉部可供一刹车线连 接,且该第一拉部至该第一枢部的距离大于该第一推部至该第一枢部的距离;以及一第二 连动件,具有一第二枢部、一第二推部及一第二拉部,该第二枢部可摆动地结合在该第二驱动部上,该第二推部顶在该第一导引面上,该第二拉部可供该刹车线连接,且该第二拉部至该第二枢部的距离大于该第二推部至该第二枢部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 现。前述的自行车刹车器,更包括一枢轴螺锁于该自行车车身上,该第一固定部上具 有一第一枢孔供该枢轴穿过,该第二固定部上具有一第二枢孔供该枢轴穿过。前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中所述的第一制动部朝向第二臂的一侧面具有一第一 凹槽供容纳该第二连动件,该第一导引面是位于该第一凹槽的底部,该第二制动部朝向第 一臂的一侧面具有一第二凹槽供容纳该第一连动件,该第二导引面是位于该第二凹槽的底 部。前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中所述的第一枢部具有可自由转动的一第一转轴,该第 一转轴可转动地结合在该第一驱动部上,该第二枢部具有可自由转动的一第二转轴,该第 二转轴可转动地结合在该第二驱动部上。前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中所述的第一推部具有可自由转动的一第一滚轮,该第 一滚轮顶于该第二导引面上,该第二推部具有可自由转动的一第二滚轮,该第二滚轮顶于 该第一导引面上。前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中所述的第一连动件为一呈三角形的块体,该第一枢部、 该第一推部及该第一拉部分别位于该第一连动件的三个角落处,该第二连动件为一呈三角 形的块体,该第二枢部、该第二推部及该第二拉部分别位于该第二连动件的三个角落处。前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中所述的第一导引面及该第二导引面为一圆弧状。前述的自行车刹车器,更包括有一弹簧座、一弹簧及一固定座,该弹簧座是套设在 该枢轴上,且位于该第一臂的内侧面,该弹簧是固定在该弹簧座上,且两端顶于该第一制动 部及该第二制动部上,可提供该第一、二制动部向外张开的弹力,该固定座是螺锁在该枢轴 上,且位于该弹簧座相对于该第一臂的一侧面。如此,当拉动该第一拉部时,该第一连动件除可连动该第一臂以该第一固定部为 轴心摆动外,其也可同时以该第一枢部为轴心摆动以使该第一推部推动该第二导引面致使 该第二臂以该第二固定部为轴心摆动;相对的,当拉动该第二拉部时,该第二连动件除可连 动该第二臂以该第二固定部为轴心摆动外,其也可同时以该第二枢部为轴心摆动以使该第 二推部推动该第一导引面致使该第一臂以该第一固定部为轴心摆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 用新型自行车刹车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藉由该第一推部推动该第二导引面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或藉由该第二 推部推动该第一导引面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使该第一拉部或该第二拉部的施力负荷大 幅减轻。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刹车器的施力负荷远小于现有习知自行车刹车器的两刹 臂直接被刹车线拉动时的施力负荷。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臂以该第一固定部为轴心利用杠杆原理刹车时,除受 到该第一连动件的拉力外,也受到该第二连动件的杠杆作用所产生的推力;相对的,该第二 臂以该第二固定部为轴心利用杠杆原理刹车时,除受到该第二连动件的拉力外,也受到该 第一连动件的杠杆作用所产生的推力,所以该第一、二臂可产生较强的夹持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刹车器的两臂分别同时受到一拉力及一推力所产生的夹持力是远大于现有习知自行车刹车器的两刹臂仅分别单独受一拉力所产生的夹持力。所以本实用新型的自 行车刹车器的刹车效果会比现有习知自行车刹车器的刹车效果更佳。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刹车器,其包括相互对称设置的第一、 二臂及第一、二连动件;该第一臂具有一第一制动部、一第一驱动部及一第一固定部,该第 一固定部位于该第一制动部与该第一驱动部之间;该第二臂具有一第二制动部、一第二驱 动部及一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位于该第二制动部与该第二驱动部之间,且可摆动地 结合在该第一固定部上;该第一连动件可摆动地结合在该第一驱动部上,且具有一第一推 部顶在该第二制动部上,及具有一第一拉部可供一刹车线拉动以连动该第一推部推动该第 二制动部摆动;该第二连动件可摆动地结合在该第二驱动部上,且具有一第二推部顶在该 第一制动部上,及具有一第二拉部可供该刹车线拉动以连动该第二推部推动该第一制动部 摆动。藉由上述的结构使其具有施力负荷轻、夹持力强及刹车效果佳的功效。本实用新型 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 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结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未刹车状态的动作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刹车状态的动作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状态的示意图。1 枢轴2 第一臂20 第一制动部 21 第一驱动部22 第一固定部 23 第一制动块24:第一凹槽25:第一导引面26 第一枢孔27 第一"^块3 第二臂30 第二制动部31 第二驱动部 32 第二固定部33 第二制动块 34 第二凹槽35:第二导引面 36 第二枢孔37 第二卡块4 第一连动件40 第一枢部41 第一推部42 第一拉部43 第一转轴44 第一滚轮5 第二连动件50:第二枢部51 第二推部[0042]52 第二拉部53 第二转轴54 第二滚轮6 弹簧座7:弹簧8:固定座9:刹车线90:固定块91 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 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行车刹车器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 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 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 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获得一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 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请参阅图1 图4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 组合结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本实用新型 所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包括一枢轴1、一第一臂2、一第二臂3、一第一连动件4、一第二连动件 5、一弹簧座6、一弹簧7及一固定座8。其中该枢轴1是一端螺锁于自行车车身上(图中未示)。该第一臂2具有一第一制动部20、一第一驱动部21及一第一固定部22。该第一 制动部20上结合有一第一制动块23,且在该第一制动部20背向自行车车身的一侧面上具 有一第一凹槽24,在该第一凹槽24的底部具有呈圆弧状的一第一导引面25。该第一固定 部22是位于该第一制动部20与该第一驱动部21之间,且具有一第一枢孔26供该枢轴1 穿过,使该第一臂2可在该自行车车身上以该枢轴1为轴心摆动。另外在该第一制动部20 上又设有一第一卡块27。该第二臂3具有一第二制动部30、一第二驱动部31及一第二固定部32。该第二 制动部30上结合有一第二制动块33,且在该第二制动部30朝向该第一臂2的一侧面上具 有一第二凹槽34,在该第二凹槽34的底部具有呈圆弧状的一第二导引面35。该第二固定 部32是位于该第二制动部30与该第二驱动部31之间,且具有一第二枢孔36供该枢轴1 穿过,使该第二臂3可在该第一臂2外侧以该枢轴1为轴心摆动。另外在该第二制动部30 上又设有一第二卡块37。该第一连动件4为一呈三角形的块体,且下半部置于该第二凹槽34中。该第一连动件4的三个角落处分别具有一第一枢部40、一第一推部41及一第一拉部42。该第一枢部 40具有可自由转动的一第一转轴43,该第一转轴43可转动地结合在该第一驱动部21上, 使该第一连动件4可在该第一驱动部21上以该第一转轴43为轴心摆动。该第一推部41 具有可自由转动的一第一滚轮44,该第一滚轮44顶于该第二导引面35上。该第一拉部42 具有一半圆槽可供一刹车线9端部的固定块90嵌设。该第一拉部42至该第一枢部40的 距离大于该第一推部41至该第一枢部40的距离。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一连动件4也可为 其它形状的块体,而且该第一滚轮44也可由一体成形于该第一推部41上的凸块所取代。[0054]该第二连动件5为一呈三角形的块体,且下半部置于该第一凹槽24中。该第二连 动件5的三个角落处分别具有一第二枢部50、一第二推部51及一第二拉部52。该第二枢部 50具有可自由转动的一第二转轴53,该第二转轴53可转动地结合在该第二驱动部31上, 使该第二连动件5可在该第二驱动部31上以该第二转轴53为轴心摆动。该第二推部51 具有可自由转动的一第二滚轮54,该第二滚轮54顶于该第一导引面25上。该第二拉部52 具有一半圆槽可供套设在该刹车线9上的一滑块91嵌设。该第二拉部52至该第二枢部50 的距离大于该第二推部51至该第二枢部50的距离。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第二连动件5也可 为其它形状的块体,而且该第二滚轮54也可由一体成形于该第二推部51上的凸块所取代。该弹簧座6是套设在该枢轴1上,且位于该第一臂2的内侧面与该自行车车身之 间。该弹簧7是固定在该弹簧座6上,且两端延伸至该第一制动部20及该第二制动部 30,并卡在该第一卡块27及该第二卡块37的内侧,可提供该第一、二制动部20、30向外张 开的弹力。该固定座8是螺锁在该枢轴1上,且位于该弹簧座6的一侧面与该自行车车身之 间。请参阅图5、图6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未刹车状态的动作示意图。图6是本实 用新型刹车状态的动作示意图。当该刹车线9的固定块90拉动该第一拉部42时,该第一 连动件4连动该第一臂2以该枢轴1为轴心摆动,同时该第一连动件4也会同时以该第一 枢部40为轴心摆动以使该第一推部41推动该第二导引面35,致使该第二臂3以该枢轴1 为轴心摆动,因此便可使该第一制动块23及该第二制动块33向内夹在轮子上,以达到刹车 的目的。请参阅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状态的示意图。其中该第一连动件 4的第一拉部42及该第二连动件5的第二拉部52可供一端呈Y字形的刹车线9的两固定 块90嵌设,以使该刹车线9可同时拉动该第一连动件4与该第二连动件5动作。由于本实用新型中该刹车线9拉动该第一连动件4或该第二连动件5时,该第一 推部41推动该第二导引面35会产生一反作用力,该第二推部51推动该第一导引面25也 会产生一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可使该刹车线9的施力负荷大幅减轻。另外,该第一臂2以 该枢轴1为轴心利用杠杆原理刹车时,除受到该第一连动件4的拉力外,也受到该第二连动 件5的杠杆作用所产生的推力。相对的,该第二臂3以该枢轴1为轴心利用杠杆原理刹车 时,除受到该第二连动件5的拉力外,也受到该第一连动件4的杠杆作用所产生的推力。所 以该第一、二臂2、3可产生较强的夹持力,以增加其刹车效果。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 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 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自行车刹车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第一臂,具有一第一制动部、一第一驱动部及一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位于该第一制动部与该第一驱动部之间,该第一制动部上结合有一第一制动块,且在该第一制动部的一侧有一第一导引面,该第一固定部摆动地结合在一自行车车身上;一第二臂,具有一第二制动部、一第二驱动部及一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位于该第二制动部与该第二驱动部之间,该第二制动部上结合有一第二制动块,且在该第二制动部的一侧有一第二导引面,该第二固定部摆动地结合在该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面上;一第一连动件,具有一第一枢部、一第一推部及一第一拉部,该第一枢部摆动地结合在该第一驱动部上,该第一推部顶在该第二导引面上,该第一拉部供一刹车线连接,且该第一拉部至该第一枢部的距离大于该第一推部至该第一枢部的距离;以及一第二连动件,具有一第二枢部、一第二推部及一第二拉部,该第二枢部摆动地结合在该第二驱动部上,该第二推部顶在该第一导引面上,该第二拉部供该刹车线连接,且该第二拉部至该第二枢部的距离大于该第二推部至该第二枢部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枢轴螺锁于该自行车车 身上,该第一固定部上具有一第一枢孔供该枢轴穿过,该第二固定部上具有一第二枢孔供 该枢轴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制动部朝向第 二臂的一侧面具有一第一凹槽供容纳该第二连动件,该第一导引面是位于该第一凹槽的底 部,该第二制动部朝向第一臂的一侧面具有一第二凹槽供容纳该第一连动件,该第二导引 面是位于该第二凹槽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枢部具有自由转 动的一第一转轴,该第一转轴转动地结合在该第一驱动部上,该第二枢部具有自由转动的 一第二转轴,该第二转轴转动地结合在该第二驱动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推部具有自由转 动的一第一滚轮,该第一滚轮顶于该第二导引面上,该第二推部具有自由转动的一第二滚 轮,该第二滚轮顶于该第一导引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连动件为一呈三 角形的块体,该第一枢部、该第一推部及该第一拉部分别位于该第一连动件的三个角落处, 该第二连动件为一呈三角形的块体,该第二枢部、该第二推部及该第二拉部分别位于该第 二连动件的三个角落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导引面及该第二 导引面为一圆弧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车刹车器,其特征在于更包括有一弹簧座、一弹簧及一 固定座,该弹簧座是套设在该枢轴上,且位于该第一臂的内侧面,该弹簧是固定在该弹簧座 上,且两端顶于该第一制动部及该第二制动部上,提供该第一、二制动部向外张开的弹力, 该固定座是螺锁在该枢轴上,且位于该弹簧座相对于该第一臂的一侧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刹车器,其包括相互对称设置的第一、二臂及第一、二连动件;第一臂具有第一制动部、第一驱动部及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位于第一制动部与第一驱动部间;第二臂具有第二制动部、第二驱动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位于第二制动部与第二驱动部间,且摆动地结合于第一固定部;第一连动件摆动地结合在第一驱动部上,且具有第一推部顶在第二制动部上,及具有第一拉部供刹车线拉动以连动第一推部推动第二制动部摆动;第二连动件摆动地结合在第二驱动部上,且具有第二推部顶在第一制动部上,及具有第二拉部供刹车线拉动以连动第二推部推动第一制动部摆动。藉此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施力负荷轻、夹持力强及刹车效果佳的功效。
文档编号B62L1/10GK201592756SQ20092027053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25日
发明者温宜玲 申请人:上荏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