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0787阅读:8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行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座杆卡箍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随着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煤和石油)的即将消耗殆尽,且新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的技术不成熟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能源, 人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危机。面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人类唯有节约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可以理解为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其中,低碳出行便是提倡人们尽量使用传统的自行车出行,由于自行车的绿色、节能、环保, 使自行车再一次流行。近年来国内自行车的车座的升降及定位机构以捷安特为代表流行采用一种卡箍, 也叫束子,其结构、原理以及缺陷如下上端连接有车座的车座杆插于车架的车座管中,车座管最上端套上卡箍,卡箍具有扳手,所述扳手的一端为偏心凸轮,偏心凸轮连接有一螺杆,螺杆插于套环两端的穿孔中并与调节螺母连接,由于扳手的偏心凸轮为偏心,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提拉螺杆,进而使套环箍紧车座杆,以使车座杆定位固定,扳手扳开时,偏心凸轮推动螺杆,进而使套环放松车座杆,以使车座杆可以上下移动实现升降调节高度,这种结构的卡箍只能安装于车座管的最上端,使用有局限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该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能够将车座杆定位固定,进而使车座保持调整后的高度,且具有双重定位固定功能,又且适用范围更广泛。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包括套环、一端具有偏心凸轮的扳手、螺杆以及调节螺母,所述套环具有缺口,套环上位于所述缺口两端的部位开设有穿孔,扳手的偏心凸轮与螺杆一端固定连接,螺杆穿于套环的缺口两端的穿孔中,调节螺母拧于螺杆另一端,所述套环内设有滑块,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套环内滑动,滑块具有弧形槽,所述扳手的偏心凸轮与滑块接触并位于所述弧形槽中,所述螺杆穿于所述滑块中,设有抵顶块,所述抵顶块一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抵顶块的另一端具有圆弧形且凹型的接触面,所述套环的内表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穿出孔,所述接触面能够经所述穿出孔穿出所述套环的内表面, 所述接触面与所述车座杆的外立面相匹配。当本发明的车座杆卡箍安装于车座管的最上端时,由于扳手的偏心凸轮为偏心,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提拉螺杆,进而使套环箍紧车座杆,而且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推动滑块朝向套环内表面方向移动,从而推动抵顶块向车座杆移动,使所述接触面抵紧车座杆,由上可知,偏心凸轮提拉螺杆使套环紧箍车座杆起到了一重固定作用,偏心凸轮移动滑块使接触面抵紧车座杆起到了二重固定作用,因此本发明具有双重紧固定位功能;值得强调的是,本发明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安装于车座管最上端,其可以安装于车座管的任意位置,只要在车座管上的任意位置或多个位置预开设与所述接触面相配合的开口且将抵顶块的长度设计好即可,当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提拉螺杆,进而使套环箍紧车座管,而且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推动滑块朝向套环内表面方向移动,从而推动抵顶块向车座杆移动,使所述接触面穿入车座管内并抵紧车座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不同安装位置,其所用抵顶块的尺寸不同,且不同尺寸的车座杆或车座管所用的抵顶块的尺寸也不同,但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可通用。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抵顶块一端与所述滑块可拆卸连接。抵顶块与滑块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实现了抵顶块的快捷拆卸或更换,可以给本发明的车座杆卡箍配备多块不同尺寸的抵顶块,以实现本发明的多用途多功能性,以及对于不同尺寸自行车的适用性。若抵顶块的拆卸后不使用,本发明也具有传统车座杆卡箍的功用。所述抵顶块一端与所述滑块可拆卸连接的结构是所述滑块设有内螺纹,所述抵顶块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抵顶块一端拧于所述滑块中。所述抵顶块另一端套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具有所述接触面。接触面采用橡胶材质,摩擦系数大,且不易使车座杆或滑块变形或刮损,橡胶块磨损后可更换,且接触面是与车座杆外立面相配合的凹形圆弧面,增大了接触面积,使固定更牢靠。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较现有技术的卡箍增设了滑块和抵顶块,车座杆卡箍安装于车座管的最上端时,由于扳手的偏心凸轮为偏心,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提拉螺杆,进而使套环箍紧车座杆,而且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推动滑块朝向套环内表面方向移动,从而推动抵顶块向车座杆移动,使所述接触面抵紧车座杆,由上可知,偏心凸轮提拉螺杆使套环紧箍车座杆起到了一重固定作用,偏心凸轮移动滑块使接触面抵紧车座杆起到了二重固定作用,因此本发明具有双重紧固定位功能;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安装于车座管最上端,其可以安装于车座管的任意位置,只要在车座管上的任意位置或多个位置预开设与所述接触面相配合的开口且将抵顶块的长度设计好即可,当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提拉螺杆,进而使套环箍紧车座管,而且偏心凸轮提拉螺杆的同时会使滑块朝向套环内表面方向移动,从而推动抵顶块向车座杆移动,使所述接触面穿入车座管内并抵紧车座杆。


图1是本发明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种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包括套环1、一端具有偏心凸轮2的扳手3、螺杆4以及调节螺母5,所述套环具有缺口 6,套环上位于所述缺口两端的部位开设有穿孔,扳手的偏心凸轮与螺杆一端固定连接,螺杆穿于套环的缺口两端的穿孔中,调节螺母拧于螺杆另一端,所述套环内设有滑块7,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套环内滑动,滑块具有弧形槽,所述
4扳手的偏心凸轮与滑块接触并位于所述弧形槽中,所述螺杆穿于所述滑块中,设有抵顶块 8,所述抵顶块一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抵顶块的另一端具有圆弧形且凹型的接触面9,所述套环的内表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穿出孔,所述接触面能够经所述穿出孔穿出所述套环的内表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车座杆的外立面相匹配。当本发明的车座杆卡箍安装于车座管的最上端时,由于扳手的偏心凸轮为偏心,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提拉螺杆,进而使套环箍紧车座杆,而且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推动滑块朝向套环内表面方向移动,从而推动抵顶块向车座杆移动,使所述接触面抵紧车座杆,由上可知,偏心凸轮提拉螺杆使套环紧箍车座杆起到了一重固定作用,偏心凸轮移动滑块使接触面抵紧车座杆起到了二重固定作用,因此本发明具有双重紧固定位功能;值得强调的是,本发明由于其特殊的结构,使其不仅仅局限于安装于车座管最上端,其可以安装于车座管的任意位置,只要在车座管上的任意位置或多个位置预开设与所述接触面相配合的开口且将抵顶块的长度设计好即可,当扳手扣上时会使偏心凸轮提拉螺杆,进而使套环箍紧车座管,而且偏心凸轮提拉螺杆的同时会使滑块朝向套环内表面方向移动,从而推动抵顶块向车座杆移动,使所述接触面穿入车座管内并抵紧车座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不同安装位置,其所用抵顶块的尺寸不同,且不同尺寸的车座杆或车座管所用的抵顶块的尺寸也不同,但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内可通用。所述抵顶块一端与所述滑块可拆卸连接。抵顶块与滑块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实现了抵顶块的快捷拆卸或更换,可以给本发明的车座杆卡箍配备多块不同尺寸的抵顶块,以实现本发明的多用途多功能性,以及对于不同尺寸自行车的适用性。若抵顶块的拆卸后不使用,本发明也具有传统车座杆卡箍的功用。所述抵顶块一端与所述滑块可拆卸连接的结构是所述滑块设有内螺纹,所述抵顶块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抵顶块一端拧于所述滑块中。所述抵顶块另一端套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具有所述接触面。接触面采用橡胶材质,摩擦系数大,且不易使车座杆或滑块变形或刮损,橡胶块磨损后可更换,且接触面是与车座杆外立面相配合的凹形圆弧面,增大了接触面积,使固定更牢靠。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包括套环(1)、一端具有偏心凸轮O)的扳手(3)、螺杆 (4)以及调节螺母(5),所述套环具有缺口(6),套环上位于所述缺口两端的部位开设有穿孔,扳手的偏心凸轮与螺杆一端固定连接,螺杆穿于套环的缺口两端的穿孔中,调节螺母拧于螺杆另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内设有滑块(7),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套环内滑动, 滑块具有弧形槽,所述扳手的偏心凸轮与滑块接触并位于所述弧形槽中,所述螺杆穿于所述滑块中,设有抵顶块( ,所述抵顶块一端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抵顶块的另一端具有圆弧形且凹型的接触面(9),所述套环的内表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穿出孔,所述接触面能够经所述穿出孔穿出所述套环的内表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车座杆的外立面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块一端与所述滑块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块一端与所述滑块可拆卸连接的结构是所述滑块设有内螺纹,所述抵顶块一端设有外螺纹,所述抵顶块一端拧于所述滑块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块另一端套有橡胶块,所述橡胶块具有所述接触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行车的车座杆卡箍,包括套环、具有偏心凸轮的扳手、螺杆以及调节螺母,套环内设有滑块,滑块具有弧形槽,所述扳手的偏心凸轮与滑块接触并位于所述弧形槽中,螺杆穿于所述滑块中,设有抵顶块,抵顶块一端与滑块连接,抵顶块的另一端具有圆弧形且凹型的接触面,套环的内表面设有穿出孔,接触面能够经穿出孔穿出所述套环的内表面,本发明不仅能够将车座杆定位固定,进而使车座保持调整后的高度,且具有双重定位固定功能,又且适用范围更广泛。
文档编号B62J1/08GK102501923SQ20111034623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5日
发明者范莉花 申请人:昆山山下贸易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