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线的复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4823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启动线的复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启动线的复归装置,尤其是一种适用于组设于机车把手上且用于启动机车引擎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
背景技术
汽机车所排放的废气是造成空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机车在怠速中(如十字路口红灯暂停)所排放的废气浓度是正常行驶中的好几倍,因此若要有效防止机车在怠速中排放废气,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引擎熄火。此外,碍于环保法规日益严苛要求下,各国环保相关单位逐渐要求汽、机车于等待红绿灯、塞车、及路边暂停等情况下,亦即怠速超过一定时间(如2分钟)时,必须强制引擎 熄火。因此如何控制引擎于怠速下熄火,使能够抑制汽、机车的气体排放量、及减少汽油燃料的消耗量,是各车辆生产厂商所急欲解决的问题。请参阅图I及图2,其分别为已知机车油门把手的立体图及移除外套的分解图,其油门把手的外套90内套设有一具有卡合部95的套管91,油门线94的一端则卡合于卡合部95上,并通过上半壳体92和下半壳体93将卡合部95和部分油门线94包覆于内。有机车业者利用上述已知油门把手结构,在机车左侧的煞车把手上设置有一与机车控制单元联机的触控开关,当机车于怠速中,骑乘者可按压该触控开关,控制单元会输出信号而使引擎熄火,以防止机车于怠速时排放废气,当欲重新启动时,骑乘者可连续按压该触控开关二次,控制单元则会输出信号驱动启动马达,而再次启动引擎。但是,此种启动方式,如果骑乘者右手正好转动机车把手,易于再次启动时发生爆冲现象。为解决上述怠速熄火于再启动时发生爆冲现象,请参阅图3、图4及图5,其分别为另一已知机车俯视图、机车把手的分解图及壳体分解图。如图所示,引擎熄火启动机构系组设于机车60的把手61上,外套管70固设有一转盘72及一反向棘轮71 ;内套管80套设于外套管70内,内套管80固设有一与反向棘轮71相对应的正向棘轮81及一转盘82 ;壳体75由第一半壳体751及第二半壳体752所组成,壳体75具有二环凹槽77,可包覆外套管70的转盘72与内套管80的转盘82。此外,第一半壳体751及第二半壳体752是呈半球状并通过多个锁固件78相互锁合固定。请参阅图6是图4的外套管与启动线作动示意图,并请一并参阅图3与图4。启动线86的一端固设于壳体75内,另一端则连接至启动装置65。当外套管70往上旋转一预定角度,外套管70的转盘72上的顶掣部73会顶掣启动线86端缘的作用部861,启动线86进而输出一信号控制启动装置65启动引擎。因此,可解决机车引擎于熄火后再次启动时,发生爆冲之问题。请再参阅图7是图4的内套管与油门线作动示意图,并请一并参阅图4。当外套管70往下旋转,则外套管70利用其反向棘轮71与内套管80的正向棘轮81相互啮合,故外套管70可带动内套管80的转盘82 —同往下旋转,而油门线85端缘的卡合块851是卡合于内套管80的转盘82上的其中一卡合部83,故内套管80往下旋转时,可进而带动油门线85滑移,进而可控制油门大小,其即为已知油门结构的作动方式。上述启动机构虽可解决机车引擎于熄火后再次启动时,发生爆冲的问题,当骑乘者往下转动油门把手时,可拉动油门线85,再经由油门线85转动节流阀本体(图中未示出)上的蝶形阀,依据蝶形阀开度的大小而产生不同的动力输出,带动机车60向前行驶。当驾驶者松开油门把手时,靠着节流阀本体的扭转弹簧复归油门把手。然而当机车60怠速熄火后要再启动时,骑乘者必须将油门把手往上转动以拉动启动线86,并利用外套管70上的转盘72的顶掣部73触动感应组件来启动引擎。由于启动线86部份不像油门系统有回转弹簧帮助油门把手复归,启动线86只能经由反向棘轮71与正向棘轮81相互卡合的斜面来导引油门把手复归,复归效果非常不理想,尚有改善空间。发明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发明之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发明。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启动线的复归装置,其是在第一转盘的侧边与油门座油门座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一弹性件,使能够利用弹性件的回复力,使机车油门把手的外套管复归原位。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启动线的复归装置,其是在弹性件与油门座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一轴承,使能够滑顺地转动油门把手的外套管。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是组设于一机车把手上,包括有一外套管、一内套管、一油门座壳体、一油门线、一启动线及一弹性件。外套管固设有相连的一第一转盘及一反向棘轮;内套管套设于外套管内,内套管也固设有相连的一第二转盘及与反向棘轮相对应的一正向棘轮。油门座壳体包括有一第一半壳体及一第二半壳体,油门座壳体包覆第一转盘、反向棘轮、第二转盘与正向棘轮;油门线的一端卡合于第二转盘的一卡合部;启动线的一端固设于油门座壳体内;弹性件套设于外套管并夹设于第一转盘与油门座壳体的内壁之间,用以提供外套管一回复力。其中,当外套管往上旋转一预定角度,第一转盘的一顶掣部顶掣启动线的端缘;当外套管往下旋转时,则带动内套管与第二转盘一同往下旋转,进而带动油门线滑移。上述弹性件可为一弹簧或其它等效结构的弹性件。本发明可更包括有一轴承,轴承是套设于外套管,并夹设于油门座壳体的内壁与弹性件之间,能够使骑乘者滑顺地转动油门把手的外套管。本发明可更包括有一第一间隔片,第一间隔片可套设于外套管,并夹设于油门座壳体的内壁与轴承之间。此外,本发明可更包括有一第二间隔片,第二间隔片可套设于外套管,并夹设于轴承与弹性件之间。也就是说,轴承之二侧可各套设有一间隔片,能够使骑乘者更能滑顺地转动油门把手的外套管。上述第一半壳体及第二半壳体可通过多个锁固件相互锁合固定,进而固定外套管与内套管,使能够方便固定定位。又,外套管与该内套管同向凸伸出油门座壳体外。

[0019]图I是已知机车油门把手的立体图。图2是已知机车油门把手移除外套的分解图。图3是另一已知机车的俯视图。图4是另一已知机车把手的分解图。图5是图4的壳体分解图。图6是图4的外套管与启动线作动示意图。图7是图4的内套管与油门线作动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机车把手的分解图。图9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外套管与油门座壳体的剖视图。图10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外套管与油门座壳体的剖视图。图11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外套管与油门座壳体的剖视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0 外套管11 反向棘轮12 第一转盘 121 顶掣部20 内套管21 正向棘轮22 第二转盘 221 卡合部30 油门座壳体301 第一半壳体302 第二半壳体38 锁固件39 把手外套 40 油门线45 启动线 50 弹性件501 弹性件502 弹性件52 轴承54 第一间隔片56 第二间隔片 60 机车61 把手65 启动装置70 外套管71 反向棘轮72 转盘73 顶掣部75 壳体751 第一半壳体752 第二半壳体 77 环凹槽78 锁固件80 内套管81 正向棘轮82 转盘83 卡合部85 油门线851 卡合块86 启动线861 作用部90 外套91 套管92 上半壳体93 下半壳体 94 油门线95 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8及图9,其分别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机车把手的分解图及外套管与油门座壳体的剖视图。本实施例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系组设于一机车把手上,包括有一外套管10、一内套管20、一油门座壳体30、一油门线40、一启动线45及一弹性件50。如图所示,外套管10固设有相连的一第一转盘12及一反向棘轮11,外套管10并包覆一把手外套39,可方便骑乘者转动外套管10。内套管20套设于外套管10内,内套管20固设有相连的一第二转盘22及与反向棘轮11相对应的一正向棘轮21。油门座壳体30系由一第一半壳体301及一第二半壳体302所组成,油门座壳体30包覆并第一转盘12、反向棘轮11、第二转盘22与正向棘轮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壳体301及第二半壳体302呈半球状,并通过二锁固件38相互锁合固定成,油门座壳体30进而固定外套管10与内套管20。且外套管10与内套管20同向凸伸出油门座壳体30外,可方便于外套管10、内套管20、及油门座壳体30相互间的固定。油门线40的一端卡合于第二转盘22的一卡合部221 ;而启动线45的一端则固设于油门座壳体30内。而弹性件50则套设于外套管10上,并夹设于第一转盘12与油门座 壳体30的内壁之间,弹性件50可提供外套管10 —回复力。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为一弹簧。当外套管10往上旋转一预定角度,外套管10上第一转盘12的一顶掣部121会顶掣启动线45的端缘。换言之,本实施例于引擎熄火状态时,骑乘者可旋转外套管10往上一预定角度,促使外套管10的顶掣部121会顶掣启动线45端缘,启动线45进而输出一信号来启动引擎。另当外套管10往下旋转,则带动内套管20与第二转盘22 —同往下旋转,进而带动油门线40滑移,而油门线40之一端缘系卡合于内套管20上第二转盘22的一卡合部221,故内套管20往下旋转时,可进而带动油门线40滑移,进而可控制油门大小。藉此,本实施例利用弹性件50的回复预力,当骑乘者放手不转动机车油门把手,机车油门把手的外套管10不仅可复归原位,还也可消除外套管10的反向棘轮11与内套管20的正向棘轮21 二者之间的余隙。请再参阅图10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外套管与油门座壳体之剖视图,并请一并参阅图8。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其差异仅在于本实施例比第一实施例多一轴承52,轴承52套设于外套管10上,并夹设于油门座壳体30的内壁与弹性件501之间。藉此,本实施例不仅具有机车油门把手的外套管10可复归原位,且也可消除外套管10的反向棘轮11与内套管20的正向棘轮21 二者之间的余隙,且更具有可使骑乘者能滑顺地转动油门把手的外套管10的功效。请再参阅图11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外套管与壳体的剖视图,并请一并参阅图8。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大致相同,其差异仅在于本实施例比第二实施例多一第一间隔片54及一第二间隔片56。本实施例的轴承52、第一间隔片54及第二间隔片56皆套设于外套管10上,并夹设于油门座壳体30的内壁与弹性件502之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轴承52之二侧分别加装第一间隔片54及第二间隔片56。藉此,本实施例也如同第二实施例,不仅具有机车油门把手的外套管10可复归原位,且也可消除外套管10的反向棘轮11与内套管20的正向棘轮21 二者之间的余隙,且也具有可使骑乘者能滑顺地转动油门把手之外套管10的功效。上述实施例仅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自应以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为准,而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ー种启动线的复归装置,该复归装置组设于ー机车把手上,包括 一外套管,固设有相连的ー第一转盘及一反向棘轮; ー内套管,套设于该外套管内,固设有相连的ー第二转盘及与该反向棘轮相对应的ー正向棘轮; 一油门座壳体,包括有一第一半壳体及一第二半壳体,该油门座壳体包覆该第一转盘、该反向棘轮、该第二转盘与该正向棘轮; 一油门线,其一端卡合于该第二转盘的一卡合部; 一启动线,其一端固设于该油门座壳体内;以及 一弾性件,套设于该外套管并夹设于该第一转盘与该壳体的内壁之间,用以提供该外 套管一回复预カ; 其中,当该外套管往上旋转ー预定角度,该第一转盘的一顶掣部顶掣该启动线的端缘,当该外套管往下旋转,则带动该内套管与该第二转盘一同往下旋转,进而带动该油门线滑移。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其中,该弹性件为ー弹簧。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其还包括有ー轴承,套设于该外套管并夹设于该油门座壳体的内壁与该弹性件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其还包括有一第一间隔片,套设于该外套管并夹设于该油门座壳体的内壁与该轴承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其还包括有一第二间隔片,套设于该外套管并夹设于该轴承与该弹性件之间。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 其中,该第一半壳体及该第二半壳体通过复数锁固件相互锁合固定,进而固定该外套管与该内套管。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启动线的复归装置, 其中,该外套管与该内套管同向凸伸出该油门座壳体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启动线的复归装置,包括有一外套管、一内套管、一油门座壳体、一油门线、一启动线及一弹性件。其中,外套管固设有相连的一第一转盘及一反向棘轮;内套管套设于外套管内,固设有相连的一第二转盘及与反向棘轮相对应的一正向棘轮。油门座壳体包覆第一转盘、反向棘轮、第二转盘与正向棘轮;油门线的一端卡合于第二转盘的一卡合部;启动线的一端固设于油门座壳体内;弹性件套设于外套管并夹设于第一转盘与油门座壳体的内壁之间,用以提供外套管一回复力。
文档编号B62K23/04GK202641994SQ20122029791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9日
发明者杨瑞兴, 陈姵伶, 林玉资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