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0976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车体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加强柱(14)的下部从而确保下部的刚性的车体侧部结构。在车体侧部结构(10)中,遍及侧梁(13)和前柱(14)而连续的闭合截面部(61)被隔板(21)分隔成多个部分。该隔板(21)具备与梁外侧件上壁(33)结合的后端凸缘(74)、与柱外侧件前壁(53)结合的前端凸缘(73)、以及间隔壁部(72)。间隔壁部(72)与梁外侧件侧壁(32)和梁外侧件下壁(34)一起形成第3U字状截面部(78),该第3U字状截面部(78)形成为U字状截面,并且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第3U字状截面部(78)与侧梁内侧件(23)一起形成到达柱外侧件前壁(53)的闭合截面延长部(65)。
【专利说明】车体侧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车体侧部结构,其中,侧梁在车体侧部的下方侧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柱从侧梁的前端向上方侧延伸。
【背景技术】
[0002]在车体侧部结构中,已知这样的结构:在侧梁上具备加强部件(摇臂加固构件),使该加强部件从侧梁的前端延伸至与柱加固构件的结合部,利用加强部件来确保结合部的刚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车体侧部结构中,通过加强部件确保结合部的刚性,由此能够承受侧面碰撞时的冲击力。
[0003]这样,通过使加强部件从侧梁的前端伸出至与柱加固构件的结合部,由此能够将加强部件的前端设置于侧梁的前端。在该侧梁的前端立起设置有前柱。因此,能够将加强部件的前端兼用作隔板(间隔壁),从而能够利用加强部件的前端来分隔前柱的下部空间。由此,能够将从车体前方传递至前柱的下部的载荷经加强部件的前端传递至侧梁。
[0004]而且,作为确保车体的刚性的方法,已知在需要强度的部位设置坯料的拼焊板法(Tailor Welded Blank)(以下,简记为“TWB”)(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关于该TWB,例如,在车体侧部结构的外板中,通过在需要强度的部位设置坯料,能够使外板形成为一体物。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53786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437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通过采用TWB,能够从侧梁去除专利文献I所示的加强部件。可是,在从侧梁去除了加强部件的情况下,无法利用加强部件对前柱的下部进行加强。因此,要求进行用于加强前柱的下部的研究。
[0011]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加强柱的下部从而确保下部的刚性的车体侧部结构。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3]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提供一种车体侧部结构,所述车体侧部结构具备:侧梁内侧件,其构成侧梁的车室内侧面,该侧梁在车体侧部的下方侧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柱内侧件,其构成柱的车室内侧面,该柱从所述侧梁的前端向上方侧伸出;外部件,其通过与所述侧梁内侧件和所述柱内侧件的车室外侧结合而构成了遍及所述侧梁和所述柱而连续的闭合截面部;以及隔板,其将所述闭合截面部隔成多个部分,其中,所述外部件具备:第I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IU字状截面部通过梁外侧件侧壁、梁外侧件上壁和梁外侧件下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梁外侧件侧壁面对车宽方向,所述梁外侧件上壁和所述梁外侧件下壁分别从该梁外侧件侧壁的上端和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央侧伸出,所述第IU字状截面部与所述侧梁内侧件一起形成侧梁闭合截面部;和第2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2U字状截面部通过柱外侧件侧壁、柱外侧件前壁和柱外侧件后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柱外侧件侧壁面对车宽方向,所述柱外侧件前壁和所述柱外侧件后壁分别从该柱外侧件侧壁的前端和后端向车宽中央侧伸出,所述第2U字状截面部与所述柱内侧件一起形成柱闭合截面部,所述隔板具备:后端凸缘,其与所述梁外侧件上壁结合;前端凸缘,其与所述柱外侧件前壁结合;以及间隔壁部,其与所述梁外侧件侧壁和所述梁外侧件下壁一起形成第3U字状截面部,该第3U字状截面部形成为U字状截面,并且到达所述柱外侧件前壁,所述第3U字状截面部与所述侧梁内侧件一起形成为到达所述柱外侧件前壁的闭合截面延长部。
[0014]在权利要求2涉及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侧梁内侧件具备第4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4U字状截面部通过梁内侧件侧壁、梁内侧件上壁和梁内侧件下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梁内侧件侧壁与所述梁外侧件侧壁对置,所述梁内侧件上壁和所述梁内侧件下壁分别从该梁内侧件侧壁的上端和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所述柱内侧件具备第5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5U字状截面部通过柱内侧件侧壁、柱内侧件前壁和柱内侧件后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柱内侧件侧壁与所述柱外侧件侧壁对置,所述柱内侧件前壁和所述柱内侧件后壁分别从该柱内侧件侧壁的前端和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所述隔板具备与所述梁内侧件上壁结合的内凸缘、和与所述梁外侧件侧壁结合的外凸缘,所述闭合截面延长部由所述梁外侧件侧壁、所述梁外侧件下壁、所述间隔壁部以及所述侧梁内侧件形成。
[0015]在权利要求3涉及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侧梁内侧件具备:梁内侧件上凸缘,其从所述梁内侧件上壁的车宽外侧端向上方伸出;和梁内侧件下凸缘,其从所述梁内侧件下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下方伸出,所述隔板的所述内凸缘从所述间隔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向上方伸出,并且与所述梁内侧件上凸缘结合。
[0016]在权利要求4涉及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柱通过配置在所述柱闭合截面部的柱加强件而得到加强,该柱加强件具备第6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6U字状截面部通过柱加强件侧壁、柱加强件前壁和柱加强件后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柱加强件侧壁与所述柱外侧件侧壁结合,所述柱加强件前壁和所述柱加强件后壁分别从该柱加强件侧壁的前端和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对于所述隔板,所述后端凸缘经所述柱加强件后壁与所述梁外侧件上壁结合,所述前端凸缘经所述柱加强件前壁与柱外侧件前壁结合,所述外凸缘经所述柱加强件侧壁与所述梁外侧件侧壁结合。
[0017]发明的效果
[0018]在权利要求1涉及的发明中,形成有遍及侧梁和柱而连续的闭合截面部,并且利用隔板将闭合截面部分隔成多个部分。通过该隔板的间隔壁部、梁外侧件侧壁和梁外侧件下壁形成了到达柱外侧件前壁的第3U字状截面部。通过该第3U字状截面部和侧梁内侧件形成了到达柱外侧件前壁的闭合截面延长部。
[0019]由此,由于第3U字状截面部和侧梁内侧件形成为闭合截面状的加强部位,因此能够通过闭合截面状的加强部位对柱的下端与侧梁的前端相交叉的交叉部进行加强。由此,由于能够确保交叉部的刚性,因此,能够将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经闭合截面状的加强部位高效地传递至侧梁。[0020]这样,通过设置隔板,能够形成闭合截面状的加强部位,因此,即使在因采用TWB而从侧梁去除了加强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柱的下端与侧梁的前端相交叉的交叉部进行加强,从而确保刚性。
[0021]在权利要求2涉及的发明中,在侧梁内侧件上具备梁内侧件上壁,使隔板的内凸缘与梁内侧件上壁结合。因此,仅通过在侧梁内侧件上具备梁内侧件上壁、且在隔板上具备内凸缘这样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使隔板的内凸缘与梁内侧件上壁结合。因此,能够在不使隔板或侧梁内侧件的形状复杂化的情况下形成闭合截面延长部。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持隔板的组装操作性和成型性。
[0022]而且,使隔板的内凸缘与梁内侧件上壁结合,使隔板的外凸缘与梁外侧件侧壁结合。由此,隔板的前端凸缘、后端凸缘、内凸缘和外凸缘这4边与闭合截面部结合,从而能够利用隔板将闭合截面部的内部分隔开。由此,能够利用隔板将在闭合截面部的内部传递的声音或振动隔断,从而能够将隔板兼用作分离器。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分离器,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0023]在权利要求3涉及的发明中,将隔板的内凸缘设置成从间隔壁部向上方伸出,并与梁内侧件上凸缘结合。因此,能够将梁内侧件上壁和隔板的间隔壁部设置在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够将间隔壁部的高度相对于被设定在与梁内侧件上壁相同的高度的梁外侧件上壁,也设定为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使侧梁闭合截面部和闭合截面延长部的各截面形状大致一致,因此,能够将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经闭合截面状的加强部位更加高效地传递至侧梁。
[0024]在权利要求4涉及的发明中,由于在柱闭合截面部具备柱加强件,因此能够利用柱加强件对柱进行加强。而且,经该柱加强件使隔板的后端凸缘、前端凸缘以及外凸缘分别与梁外侧件上壁、柱外侧件前壁以及梁外侧件侧壁结合。
[0025]因此,能够通过柱加强件对设置隔板的各部位(梁外侧件上壁、柱外侧件前壁和梁外侧件侧壁)进行加强。这样,利用柱加强件对柱进行加强,并且,利用柱加强件对设置隔板的各部位进行加强,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柱和侧梁相交叉的部位(结合部)的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车体侧部结构的立体图。
[0027]图2是示出图1的车体侧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车体侧部结构的闭合截面部的剖视图。
[0029]图4是图2的区域4的放大图。
[0030]图5是沿图1的5-5线的放大剖视图。
[0031]图6是沿图1的6-6线的放大剖视图。
[0032]图7是示出图4所示的隔板的立体图。
[0033]图8是沿图1的8-8线的剖视图。
[0034]图9是不出从车辆前方对前柱输入冲击载荷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附图中所示的“前(Fr) ”、“后(Rr) ”、“左(L) ”,“右(R) ”是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
[0036]实施例
[0037]如图1、图2所示,车体侧部结构10具有:地板12,其形成地板部;侧梁13,其沿着地板12的外侧部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前柱(柱)14,其从侧梁13的前端13a立起。另外,车体侧部结构10具备:柱加强件18,其设置于前柱14内;和隔板21,其设在前柱14与侧梁13的边界16上。
[0038]侧梁13是在车体侧部结构10的下方侧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且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的部件(参照图5)。该侧梁13具备:侧梁内侧件23,其构成侧梁13的车室内侧面(车室15的内侧面);和第IU字状截面部(侧梁外侧件)31,其与侧梁内侧件23的车室外侧(车室15的外侧)结合。
[0039]前柱14是从侧梁13的前端13a向上方伸出且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的部件(参照图6)。该前柱14具备:柱内侧件41,其构成前柱14的车室15内侧面;和第2U字状截面部(柱外侧件)51,其与柱内侧件41的车室外侧结合。
[0040]侧梁外侧件31和柱外侧件51包含于外部件30中。外部件30具有形成车体侧部结构10的车室外侧部的面板形状。外部件30的侧梁外侧件31与侧梁内侧件23的车室外侧结合。外部件30的柱外侧件51与柱内侧件41的车室外侧结合。
[0041]如图3所示,侧梁13的内部和前柱14的内部在去除隔板21的状态下连通。由此,在除去隔板21的状态下,通过侧梁13和前柱14形成了遍及两部件13、14而连续的闭合截面部61。
[0042]如图2、图3所示,侧梁外侧件31与侧梁内侧件23的车室外侧结合而形成侧梁13,由此在侧梁13的内部形成有侧梁闭合截面部64。柱外侧件51与柱内侧件41的车室15外侧结合而形成前柱14,由此在前柱14的内部形成有柱闭合截面部62。
[0043]如图4、图5所示,侧梁内侧件23具有:梁内侧件侧壁24,其与梁外侧件侧壁32对置;梁内侧件上壁25,其从梁内侧件侧壁24的上端24a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以及梁内侧件下壁26,其从梁内侧件侧壁24的下端24b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0044]而且,侧梁内侧件23具有:梁内侧件上凸缘27,其从梁内侧件上壁25的车宽外侧端25a向上方伸出;和梁内侧件下凸缘28,其从梁内侧件下壁26的车宽方向外侧端26a向下方伸出。
[0045]上述侧梁内侧件23包括由梁内侧件侧壁24、梁内侧件上壁25和梁内侧件下壁26形成为U字状截面的第4U字状截面部23A。
[0046]第IU字状截面部31与侧梁内侧件23—起形成侧梁闭合截面部64。该第IU字状截面部31具有:梁外侧件侧壁32,其面对车宽方向(箭头A方向);梁外侧件上壁33,其从梁外侧件侧壁32的上端32a向车宽方向中央侧伸出;以及梁外侧件下壁34,其从梁外侧件侧壁32的下端32b向车宽方向中央侧伸出。
[0047]而且,第IU字状截面部31具有:梁外侧件上凸缘35,其从梁外侧件上壁33的车宽内侧端33a向上方伸出;和梁外侧件下凸缘36,其从梁外侧件下壁3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34a向下方伸出。
[0048]第IU字状截面部31通过梁外侧件侧壁32、梁外侧件上壁33和梁外侧件下壁34形成为U字状截面。[0049]使梁内侧件上凸缘27和梁外侧件上凸缘35结合,并且使梁内侧件下凸缘28和梁外侧件下凸缘36结合,由此使侧梁内侧件23和第IU字状截面部31结合在一起。通过使侧梁内侧件23和第IU字状截面部31结合,由此,侧梁13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在该侧梁13内形成有侧梁闭合截面部64。
[0050]如图4、图6所示,前柱14的柱内侧件41具有:柱内侧件侧壁42,其与柱外侧件侧壁52对置;柱内侧件前壁43,其从柱内侧件侧壁42的前端42a向车宽方向(箭头A方向)外侧伸出;以及柱内侧件后壁44,其从柱内侧件侧壁42的后端42b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0051]而且,柱内侧件41具有:柱内侧件前凸缘45,其从柱内侧件前壁43的内端43a向车体前方伸出;和柱内侧件后凸缘46,其从柱内侧件后壁44的内端44a向车体后方伸出。
[0052]上述柱内侧件41包括由柱内侧件侧壁42、柱内侧件前壁43和柱内侧件后壁44形成为U字状截面的第5U字状截面部41A。
[0053]第2U字状截面部51与柱内侧件41 一起形成柱闭合截面部62。该第2U字状截面部51具有:柱外侧件侧壁52,其面对车宽方向(箭头A方向);柱外侧件前壁53,其从柱外侧件侧壁52的前端52a向车宽中央侧伸出;以及柱外侧件后壁54,其从柱外侧件侧壁52的后端52b向车宽中央侧伸出。
[0054]而且,第2U字状截面部51具有:柱外侧件前凸缘55,其从柱外侧件前壁53的内端53a向车体前方伸出;和柱外侧件后凸缘56,其从柱外侧件后壁54的内端54a向车体后方伸出。
[0055]第2U字状截面部51通过柱外侧件侧壁52、柱外侧件前壁53和柱外侧件后壁54形成为U字状截面。
[0056]使柱内侧件前凸缘45和柱外侧件前凸缘55结合,并且使柱内侧件后凸缘46和柱外侧件后凸缘56结合,由此使柱内侧件41和第2U字状截面部51结合在一起。通过使柱内侧件41和第2U字状截面部51结合,由此,柱内侧件41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在该柱内侧件41内形成有柱闭合截面部62。
[0057]在前柱14内、即柱闭合截面部62中配置有柱加强件18。柱加强件18具有:柱加强件侧壁66,其沿着柱外侧件侧壁52设置;柱加强件前壁67,其从柱加强件侧壁66的前端66a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柱加强件后壁68,其从柱加强件侧壁66的后端66b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以及柱加强件凸缘69,其从柱加强件后壁68的内端68a向车体后方伸出。
[0058]该柱加强件18包括由柱加强件侧壁66、柱加强件前壁67和柱加强件后壁68的各壁部形成为U字状截面的第6U字状截面部18A。
[0059]柱加强件侧壁66的上端66c和下端66d与柱外侧件侧壁52结合。另外,柱加强件前壁67与柱外侧件前壁53结合。而且,柱加强件凸缘69在被夹持于柱内侧件后凸缘46和柱外侧件后凸缘56之间的状态下结合。由此,柱加强件18在配置于第2U字状截面部51内的状态下以沿着第2U字状截面部51的方式结合。
[0060]如图3、图7所示,在前柱14的下端14a与侧梁13的前端13a的边界16上设置有隔板21。隔板21是通过设置于边界16来将闭合截面部61间隔成柱闭合截面部(上侧闭合截面部)62和下侧闭合截面部63等多个部分的间隔部件。
[0061]该隔板21具备:间隔壁部72,其将闭合截面部61隔成多个部分;前端凸缘73,其设置于间隔壁部72的前端72a ;后端凸缘74,其设置于间隔壁部72的后端72b ;内凸缘75,其设置于间隔壁部72的内端(车宽方向内侧端)72c ;以及外凸缘76,其设置于间隔壁部72的外端72d。
[0062]前端凸缘73从间隔壁部72的前端72a向上方突出。该前端凸缘73经柱加强件前壁67 (图4)的下端67a与柱外侧件前壁53结合。后端凸缘74从间隔壁部72的后端72b朝向车体后下方呈狗腿状突出。该后端凸缘74经柱加强件后壁68的下端68b与梁外侧件上壁33结合。
[0063]内凸缘75从间隔壁部72的内端72c向上方伸出。该内凸缘75与梁内侧件上凸缘27 (即,梁内侧件上壁25 (图5)结合。外凸缘76从间隔壁部72的外端72d向下方伸出。该外凸缘76经柱加强件侧壁66的下端66d与梁外侧件侧壁32结合。
[0064]这样,隔板21的前端凸缘73、后端凸缘74、内凸缘75和外凸缘76与侧梁13或前柱14结合。间隔壁部72 ( 即,隔板21)设置于侧梁13的前端13a与前柱14的下端14a的边界16上。由此,闭合截面部61被隔板21分隔成柱闭合截面部(上侧闭合截面部)62和下侧闭合截面部63。
[0065]如图7、图8所示,通过在侧梁13的前端13a与前柱14的下端14a的边界16上设置间隔壁部72,由此,通过间隔壁部72、梁外侧件侧壁32和梁外侧件下壁34形成了 U字状截面的第3U字状截面部78。
[0066]第3U字状截面部78和侧梁内侧件23的第4 ^字状截面部23A通过使梁内侧件上凸缘27和内凸缘75结合、并且使梁内侧件下凸缘28和梁外侧件下凸缘36结合而结合。通过使第3U字状截面部78和第4U字状截面部23A结合,由此,第3U字状截面部78和第4U字状截面部23A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即,通过第3U字状截面部78和第4U字状截面部23A形成了大致矩 形状的闭合截面加强部81。在闭合截面加强部81的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内形成有闭合截面延长部65。
[0067]在由梁外侧件侧壁32、梁外侧件下壁34、间隔壁部72和第4U字状截面部23A形成的闭合截面内具备闭合截面延长部65。该闭合截面延长部65形成为从侧梁闭合截面部64至柱外侧件前壁53 (图3)。
[0068]闭合截面加强部81形成在前柱14的下端14a与侧梁13的前端13a相交叉的部位。即,前柱14的下端14a与侧梁13的前端13a相交叉的部位通过闭合截面加强部81得到了加强。由此,能够将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经闭合截面加强部81高效地传递至侧梁13。
[0069]这样,通过设置隔板21,能够形成闭合截面加强部81,因此,即使在因采用TWB而从侧梁去除了加强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前柱14的下端14a与侧梁13的前端13a相交叉的部位进行加强,从而确保刚性。
[0070]而且,隔板21以下述方式形成:从间隔壁部72的内端72c向上方伸出内凸缘75,使内凸缘75与侧梁内侧件23的梁内侧件上凸缘27结合。这样,仅通过在侧梁内侧件23上具有梁内侧件上凸缘27、且在隔板21上具有内凸缘75的这样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使隔板21的内凸缘75与梁内侧件上凸缘27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在不使隔板21或侧梁内侧件23的形状复杂化的情况下容易地形成闭合截面延长部65。
[0071]如前所述,仅通过利用第3U字状截面部78和侧梁内侧件23形成闭合截面延长部65,就能够利用第3U字状截面部78和侧梁内侧件23形成闭合截面加强部81。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闭合截面加强部81,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闭合截面加强部81的组装操作性和成型性。
[0072]隔板21的前端凸缘73经柱加强件前壁67 (图3)的下端67a与柱外侧件前壁53结合,隔板21的后端凸缘74经柱加强件后壁68的下端68b与梁外侧件上壁33结合。而且,隔板21的内凸缘75与梁内侧件上凸缘27结合,隔板21的外凸缘76经柱加强件侧壁66的下端66d与梁外侧件侧壁32结合。
[0073]如图3所示,闭合截面部61被隔板21分隔(间隔)成柱闭合截面部(上侧闭合截面部)62和下侧闭合截面部63。由此,能够防止例如声音或振动从下侧闭合截面部63传递至柱闭合截面部62。即,通过利用隔板21间隔闭合截面部61,由此能够利用隔板21将在闭合截面部61中传递的声音或振动隔断,从而能够将隔板21兼用作分离器。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分离器,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0074]如图8所示,使隔板21的内凸缘75从间隔壁部72向上方伸出并与梁内侧件上凸缘27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够将梁内侧件上壁25和隔板21的间隔壁部72设置在相同的高度。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梁内侧件上壁25被设定在与梁外侧件上壁33相同的高度。
[0075]如图3、图7所示,间隔壁部72被设定在与梁外侧件上壁33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够使侧梁闭合截面部64和闭合截面延长部65大致一致。通过使各闭合截面部64、65大致一致,由此能够将侧梁13和闭合截面加强部81在大致一致的状态下沿车体前后方向配置成同一直线状。因此,能够将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经闭合截面加强部81更加高效地传递至侧梁13。
[0076]另外,如图4、图6、图7所示,由于在柱闭合截面部62具备柱加强件18,因此能够通过柱加强件18来加强前柱14。而且,使隔板21的前端凸缘73、后端凸缘74和外凸缘76经该柱加强件18分别与柱外侧件前壁53、梁外侧件上壁33和梁外侧件侧壁32结合。
[0077]因此,能够通过柱加强件18来加强设置隔板21的各部位(柱外侧件前壁53、梁外侧件上壁33和梁外侧件侧壁32)。
[0078]这样,利用柱加强件18来加强前柱14,并且利用柱加强件18来加强设置隔板21的各部位,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前柱14的下端14a与侧梁13的前端13a相交叉的部位、即闭合截面加强部81的刚性。
[0079]接下来,基于图9,对从车辆的前方向前柱14输入冲击载荷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9所不,从车辆的前方向前柱14输入冲击载荷F1。输入的冲击载荷Fl经前柱14后作为载荷F2传递至闭合截面加强部81。
[0080]在此,闭合截面加强部81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闭合截面,且相对于侧梁13在车体前后方向上配置成同一直线状。因此,能够将传递至闭合截面加强部81的载荷F2经闭合截面加强部81更加高效地传递至侧梁13。
[0081]本发明的车体侧部结构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例,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改良等。例如,在所述实施例中,作为柱,例示了前柱14,但并不限于此,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中柱或后柱等其他柱。
[0082]实施例所示的车体侧部结构10、侧梁13、前柱14、柱加强件18、第6U字状截面部18A、隔板21、侧梁内侧件23、第4U字状截面部23A、外部件30、第IU字状截面部31、柱内侧件41、第5U字状截面部41A、第2U字状截面部51、闭合截面部61、柱闭合截面部62、侧梁闭合截面部64、闭合截面延长部65和第3U字状截面部78等的形状或结构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内容,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
[0083]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84]本发明适用于具备下述这样的车体侧部结构的机动车:侧梁在车体侧部下方侧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柱从侧梁的前端向上方侧延伸。
[0085]标号说明[0086]10:车体侧部结构;13:侧梁;13a:侧梁的前端;14:前柱(柱);15:车室;18:柱加强件;18A --第6U字状截面部;21:隔板;23:侧梁内侧件;23A --第4U字状截面部;24 --梁内侧件侧壁;24a:梁内侧件侧壁的上端;24b:梁内侧件侧壁的下端;25:梁内侧件上壁;25a:梁内侧件上壁的车宽外侧端;26:梁内侧件下壁;26a:梁内侧件下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27:梁内侧件上凸缘;28:梁内侧件下凸缘;30:外部件;31:第IU字状截面部;32:梁外侧件侧壁;32a:梁外侧件侧壁的上端;32b:梁外侧件侧壁的下端;33:梁外侧件上壁;34:梁外侧件下壁;41:柱内侧件;41A:第5U字状截面部;42:柱内侧件侧壁;42a:柱内侧件侧壁的前端;42b:柱内侧件侧壁的后端;43:柱内侧件前壁;44:柱内侧件后壁;51 --第2U字状截面部;52:柱外侧件侧壁;52a:柱外侧件侧壁的前端;52b:柱外侧件侧壁的后端;53:柱外侧件前壁;54:柱外侧件后壁;61:闭合截面部;62:柱闭合截面部;64:侧梁闭合截面部;65:闭合截面延长部;66:柱加强件侧壁;66a:柱加强件侧壁的前端;66b:柱加强件侧壁的后端;67:柱加强件前壁;68:柱加强件后壁;72:间隔壁部;72a:间隔壁部的前端;72b:间隔壁部的后端;72c:间隔壁部的内端(车宽方向内侧端);72d:间隔壁部的外端;73:前端凸缘;74:后端凸缘;75:内凸缘;76:外凸缘;78 --第3U字状截面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体侧部结构,所述车体侧部结构具备:侧梁内侧件,其构成侧梁的车室内侧面,该侧梁在车体侧部的下方侧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柱内侧件,其构成柱的车室内侧面,该柱从所述侧梁的前端向上方侧伸出;外部件,其通过与所述侧梁内侧件和所述柱内侧件的车室外侧结合而构成了遍及所述侧梁和所述柱而连续的闭合截面部;以及隔板,其将所述闭合截面部隔成多个部分, 所述车体侧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件具备: 第I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IU字状截面部通过梁外侧件侧壁、梁外侧件上壁和梁外侧件下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梁外侧件侧壁面对车宽方向,所述梁外侧件上壁和所述梁外侧件下壁分别从该梁外侧件侧壁的上端和下端向车宽方向中央侧伸出,所述第IU字状截面部与所述侧梁内侧件一起形成侧梁闭合截面部;和 第2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2U字状截面部通过柱外侧件侧壁、柱外侧件前壁和柱外侧件后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柱外侧件侧壁面对车宽方向,所述柱外侧件前壁和所述柱外侧件后壁分别从该柱外侧件侧壁的前端和后端向车宽中央侧伸出,所述第2U字状截面部与所述柱内侧件一起形成柱闭合截面部, 所述隔板具备: 后端凸缘,其与所述梁外侧件上壁结合; 前端凸缘,其与所述柱外侧件前壁结合;以及 间隔壁部,其与所述梁外侧件侧壁和所述梁外侧件下壁一起形成第3U字状截面部,该第3U字状截面部形成为U字状截面,并且到达所述柱外侧件前壁, 所述第3U字状截面部与所述侧梁内侧件一起形成到达所述柱外侧件前壁的闭合截面延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侧梁内侧件具备第4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4U字状截面部通过梁内侧件侧壁、梁内侧件上壁和梁内侧件下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梁内侧件侧壁与所述梁外侧件侧壁对置,所述梁内侧件上壁和所述梁内侧件下壁分别从该梁内侧件侧壁的上端和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所述柱内侧件具备第5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5U字状截面部通过柱内侧件侧壁、柱内侧件前壁和柱内侧件后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柱内侧件侧壁与所述柱外侧件侧壁对置,所述柱内侧件前壁和所述柱内侧件后壁分别从该柱内侧件侧壁的前端和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所述隔板具备与所述梁内侧件上壁结合的内凸缘、和与所述梁外侧件侧壁结合的外凸缘, 所述闭合截面延长部由所述梁外侧件侧壁、所述梁外侧件下壁、所述间隔壁部以及所述侧梁内侧件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侧梁内侧件具备:梁内侧件上凸缘,其从所述梁内侧件上壁的车宽外侧端向上方伸出;和梁内侧件下凸缘,其从所述梁内侧件下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向下方伸出, 所述隔板的所述内凸缘从所述间隔壁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端向上方伸出,并且与所述梁内侧件上凸缘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柱通过配置在所述柱闭合截面部的柱加强件而得到加强, 该柱加强件具备第6U字状截面部,所述第6U字状截面部通过柱加强件侧壁、柱加强件前壁和柱加强件后壁形成为U字状截面,所述柱加强件侧壁与所述柱外侧件侧壁结合,所述柱加强件前壁和所述柱加强件后壁分别从该柱加强件侧壁的前端和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侦_出, 对于所述隔板,所述后端凸缘经所述柱加强件后壁与所述梁外侧件上壁结合,所述前端凸缘经所述柱加强件前壁与柱外侧件前壁结合,所述外凸缘经所述柱加强件侧壁与所述梁外侧件侧壁 结合。
【文档编号】B62D25/20GK103958332SQ201280057795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5日
【发明者】松浦广和, 山田誉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