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080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尤其适用于机动车改变前、后桥上二侧车轮之间距离以及前、后桥之间距离。
背景技术
摩托车具有使用快捷方便、机动性好、消耗燃料少、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在世界上得到及其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到2008年全球摩托车累计产量就已经突破2亿辆。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拥有机动车的比率还不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在城市和乡村摩托车及电动车应用需求将会越来越广泛。传统二轮机动车具有通过能力好,对路面条件要求低的优点,但是在慢速度行驶或湿滑冰雪路面条件存在站立困难,非常容易出现侧向倾倒现象;而四轮固定轮距机动车虽然能解决自身站立稳定性问题,但是就没有了二轮机动车的优点。变轮距悬架机构能同时具有传统二轮和四轮机动车双重优点,根据路面条件和车的行驶速度随时调节前后左右车轮之间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二轮机动车站立易侧向倾倒,而四轮固定轮距机动车通过能力差的缺点,提供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可变轮距悬架机构采用二个对开方式且具有相同轴线的旋转摆臂分别带动车桥上二侧车轮之间轮距发生改变,在分别改变前、后桥上车轮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改变了前、后桥之间的轴距大小。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结合


如下—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主要由前后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前后轮距调节机构和转向机构组成,所述前后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分别构成前后桥,所述前后两个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为对称结构的前后悬架,前后悬架分别由对称布置的左右旋转臂组成,所述左右旋转臂一端铰接且铰接端通过旋转臂套筒固定在中间横梁13上,所述左右旋转臂另一端固定有套装的立轴和立轴套筒,立轴的一端与滑动轴套铰接,所述滑动轴套分别安装在前轮上的光轴20和后轮上的花键轴30的两端,所述左右旋转臂间的夹角通过前后轮距调节机构调节,分别带动光轴20和花键轴30上的滑动轴套轴向滑动;所述前后轮距调节机构的结构相同并为对称结构,前悬架轮距Wl和后悬架轮距W2通过分别改变左右后旋转臂10、11之间的对开夹角E2和左右前旋转臂10'、11'之间的对开夹角El进行调整;所述转向机构按前后轮距调节机构的布置方式进行方向把式转向控制或方向盘式转向控制。所述前悬架的前左旋转臂10'、前右旋转臂11'、前旋转臂套筒12'之间采用减磨轴承同轴线套装,所述后悬架的后左旋转臂10、后右旋转臂11、后旋转臂套筒12之间同样采用减磨轴承同轴线套装,两轴线保持在同一个平面内布置。
所述立轴与立轴套筒之间采用滑动配合并由弹簧支撑,左右后滑动轴套19'通过内经轴承41套装在与花键轴30相配合的轴承花键套42上,左右后滑动轴套19'外部通过轮毂轴承43安装轮毂44,经花键轴30、超越离合器45、轮毂44驱动左右后车轮1、I'转动;所述左右前滑动轴套19内部与光轴20直接配合,滑动轴套19的外部通过轮毂轴承43'安装轮毂或通过二个轮毂式电机安装左右前车轮20、2Γ。所述前后轮距调节机构分别由销钉螺母架、正反销钉螺母和正反向螺杆组成,所述销钉螺母架对称固定在左右旋转臂上,并分别与正反销钉螺母铰接,正反销钉螺母与正反向螺杆两端的正反向螺纹配合,正反向螺杆通过电机驱动的蜗轮蜗杆机构控制旋转,以调节二个销钉螺母之间距离M大小,经左右旋转臂分别带动左右车轮之间的轮距改变,所述电机通过开关40控制由车载蓄电池48供电;所述前后轮距调节机构按上、下二种方式布置,其中上布置方式用于左右方向把14、14'式转向控制,下布置方式用于方向盘49式转向控制。所述前后轮距调节机构中的蜗轮蜗杆机构、电机、正反向螺杆和螺杆轴承座分别安装在前后滑板上,所述前后滑板分别安装在前后滑槽托架内,前后滑板随正反向螺杆与旋转臂套筒中心线距离的改变相对前后滑槽托架进行相对移动,所述后滑槽托架5固定在后横梁上,所述前滑槽托架5'能绕旋转臂套筒12'中心线整体转动。有益效果当轮距Wl、W2调节变小时,具有传统二轮机动车对路面条件要求低的优点,通过能力好;而当轮距W1、W2调节变大时适合慢速度行驶,以及在湿滑、冰雪路面条件下或停车状态具有很好站立稳定性。变轮距悬架机构能同时具有传统二轮和四轮机动车双重优点。

图-1把式方向变对 开夹角悬架机构主视示意-2把式方向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俯视示意-3把式方向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A向侧视示意-4把式方向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B向侧视示意-5把式方向调节为小轮距俯视示意-6盘式方向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主视示意-7盘式方向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俯视示意-8盘式方向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侧视示意-9机、电混合驱动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主视示意-10机、电混合驱动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侧视示意图1-后左车轮I'-后右车轮2-纵向杆3-短后横梁3'-长后横梁4_紧固螺钉5-后滑槽托架5'-前滑槽托架6'-后滑板6'-前滑板7-蜗杆8-蜗轮9-后电机V -前电机10-后左旋转臂1(V -前左旋转臂11-后右旋转臂IP -前右旋转臂12-后旋转臂套筒12'-前旋转臂套筒13-中间横梁14-左方向把If -右方向把15-前右立轴套筒15'-后右立轴套筒16-前右立轴16'-后右立轴17-前右弹簧17'-后右弹簧18-前右铰链轴18'-后右铰链轴19-前右滑动轴套19'-后右滑动轴套20-光轴21-前左车轮21'-前右车轮22-框架23-制动踏板24-发动机25-排气管26-双向涨紧轮27-小锁紧螺母28-大锁紧螺母29-链条30-花键轴31-链轮32-双叉33-后正反向螺杆(对丝)33'-前正反向螺杆(对丝)34-正向销钉螺母34'-反向销钉螺母35-正销钉螺母架35'-反销钉螺母架36-螺杆轴承座37-脚踏变速器杆38-燃料箱39-脚踏杆40-前变轮距开关40'-后变轮距开关41-轴承42-轴承花键套43-轮毂轴承44-后轮毂44'-前轮毂45-超越离合器46-车灯47-鞍座48-蓄电池4V -蓄电池组49-方向盘50-转向柱51-前横梁52-主动转向齿轮53-扇型内齿轮滑槽托架54-前左“N”型旋转臂54'-前右“N”型旋转臂55-制动钳56-制动盘57-驱动开关58-充电插座59-电枢线圈60-定子线圈61-定子壳体62-电刷63-换向器64-正极接线端65-搭铁螺钉66-负极接线端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述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式。旋转臂对开方式悬架结构前桥的二个旋转 臂1(V、1Γ的旋转中心线位于Yl轴线位置,旋转臂1(V、1Γ之间对开方式具有对称性,旋转臂10'、1Γ之间的对开夹角用El表示,当改变对开夹角El时,旋转臂10'、11'分别带动前桥上车轮21、21'沿滑动光轴20改变二个车轮之间轮距W1。后桥的二个旋转臂10、11悬架的旋转中心线位于Υ2轴线位置,旋转臂10、11之间对开方式具有对称性,旋转臂10、11之间的对开夹角用Ε2表示,当改变对开夹角Ε2时,旋转臂10、11带动后桥上车轮1、1'沿花键轴31改变二个车轮之间轮距W2。前、后桥之间可变轴距为L。轮距W1、W2的控制改变前、后桥对开夹角E1、E2的控制结构完全相同。分别由前、后二套的轮距调节机构组成。其中以控制后桥轮距W2为例进行说明。旋转臂10、11之间的夹角E2是经电机9、蜗杆7、蜗轮8、正反向螺杆33、正销钉螺母34、反销钉螺母34'、正销钉螺母架35、反销钉螺母架35'控制。其中电机9、蜗杆7、蜗轮8、正反向螺杆33、螺杆轴承座36都安装在后滑板6上,而滑板6又安装在滑槽托架5内,使滑板6能相对滑槽托架5相对移动。二个正反销钉螺母架35、35'分别焊接在旋转臂10、11上,然后用正反销钉螺母34、34'分别经铰接结构与正反销钉螺母架35、35'连接,再利用正反向螺杆33的二头分别与正反销钉螺母34、34'配合。当经车载蓄电池、开关40为电机9供电,电机9经蜗杆7驱动蜗轮8带动正反向螺杆33正向旋转时,使二个销钉螺母34、34'之间距离M变大;而电机9朝反方向旋转时,使二个销钉螺母34、34'之间距离M变小。控制M大小就改变旋转臂10、11之间对开夹角E2大小,实现车轮1、I'之间轮距W2的改变。如附图-2所示,因旋转臂10、11的相对摆动而改变M大小,当改变M时会引发正反向螺杆33轴线与Y2轴线之间距离F的改变。因此采用滑板6和滑槽托架5结构适应F改变时保证滑板6的自由运动。同理,经开关4(V可以控制电机V旋转方向并且改变前桥旋转臂i(V ur之间夹角El的大小。如附图-5所示,当前、后桥悬架的对开夹角E1、E2分别变小时,不仅能把二个桥的轮距分别变小为Wl'、W2',也能把前、后桥的轴间距离变大为L'。转向机构控制用二个方向把14、lf分别驱动旋转臂1(V、1Γ并带动安装在光轴20上的车轮21、21'整体绕Yl轴转动实现转向过程。实施例1本实施例的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为发动机驱动方式、手把式方向、“η”型旋转臂、轮距调节机构为向上布置方式,结合附图_1、2、3、4、5所示进一步说明旋转摆臂结构可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分为前、后二个部分,二个旋转臂套筒12'、12分别焊接在中间横梁13的两端,旋转臂套筒12'、12的轴线分别位于Yl、Υ2轴线位置,二个Yl、Υ2轴线位置分别作为前、后可变对开夹角悬架的旋转中心。构成前桥悬架的二个旋转臂10'、1Γ摆动中心在Yl轴线位置,且旋转臂10'、11'之间可变对开夹角为Ε1。构成后桥悬架的二个旋转臂10、11摆动中心在Υ2轴线位置,且旋转臂10、11之间可变对开夹角为Ε2。前、后桥可变对开夹角悬架结构完全相同,其中用后桥悬架结构为例说明。套筒12内安装旋转臂11的轴套,而转臂11轴套内还安装有旋转臂10的轴颈,且套筒12、转臂11轴套、转臂10轴颈之间分别有减磨轴承结构能相对容易转动。即套筒12内径与转臂11轴套外径配合,转臂11轴套内径与转臂10外轴颈配合。在Υ2轴线方向套筒12和转臂11轴套之间的相对位置用大锁紧螺母28调节限制,而转臂11轴套与转臂10轴颈之间的相对位置用小锁紧螺母27调节限制,或经大、小锁紧螺母28、27承受来自中间横梁13、套筒12'的重力载荷。其四个旋转臂10、11、10'、11'在附图-1中的投影都为“η”型结构,把旋转臂10、11安装在套筒12内和把旋转臂10'、11'安装在套筒12'内的过程都是从上到下方式。后桥车轮与旋转臂连接结构后桥二个车轮1、Γ分别与旋转臂10、11的支撑连接方式相同。其中用旋转臂11连接后车轮P为例说明。首先旋转臂11的端头焊接有立轴套筒15',立轴套筒15'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立轴16',立轴套筒15'与立轴16'在Υ2轴方向采用弹簧17'支撑,立轴16'下端经铰链轴18'与滑 动轴套19'连接。然后滑动轴套19'经轮毂轴承43、轮毂44安装车轮I',把车轮Γ与旋转臂11连接在一起。其中,采用轮毂轴承43结构保证车轮I,相对滑动轴套19'之间自由旋转;采用立轴套筒15'、立轴16'结构保证二者之间既能上下相对运动也能相对G向旋转;采用铰链轴18'结构保证立轴16'、滑动轴套19'二者之间能相对H向旋转摆动。后桥驱动和支撑结构后桥二个车轮1、1'的驱动和支撑结构都相同,且具有对称性。用驱动车轮I'为例说明。首先滑动轴套W内部经轴承41、轴承花键套42与花键轴30连接。其一是经轴承41、轴承花键套42保持滑动轴套19'与花键轴30之间的径向支撑关系,还保证花键轴30与滑动轴套19/之间的自由转动关系;其二是实现轴承花键套42与花键轴30之间的J向滑动关系。然后采用花键轴30穿过超越离合器45的花键套结构,利用花键轴30经链轮
31、链条29从发动机24获得动力,再经超越离合器45驱动轮毂44带动车轮I,转动,把来自发动机24的转矩T经花键轴30传递给车轮I,。另外,当轮距W2改变时会引发链条29传动距离N的长短变化,采用双向涨紧轮26调节因N变化过程中链条29的涨紧程度。当轮距W2改变时可能引发链轮31在其轴线方向移动,采用双叉32结构经纵向杆2与后横梁3固定连接,利用双叉32限制链轮31的轴向位移。后面二个车轮1、1'分别采用对称布置的二个超越离合器45驱动结构,防止弯路条件行驶时二个车轮l、r之间产生转速干涉。前支撑桥的结构前车轮21、21'与旋转臂10'、11'作为前支撑桥。与后驱动桥的区别在于不需要花键轴30、超越离合器45驱动结构,也不需要轴承41、轴承花键套42的中间轴向支撑结构。前桥支撑也是对称结构,其中用车轮21'说明其具体支撑结构。首先与后桥相同的支撑结构是旋转臂IP的端头焊接有立轴套筒15,立轴套筒15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立轴16,立轴套筒15与立轴16在Yl轴方向采用弹簧17支撑,立轴16下端经铰链轴18与滑动轴套19连接,滑动轴套19经轮毂轴承43'、轮毂44'安装车轮2Γ,把旋转臂1Γ和车轮21'连接在一起。然后与后驱动桥不相同的支撑结构是采用光轴20直接穿过滑动轴套19作为径向支撑关系,还保证使轴套19与光轴20之间相对J向移动,或者车轮21'能轴向移动。轮距调节机构轮距调节机构分为前桥轮距Wl和后桥轮距W2调节,且轮距Wl、W2的调节方式完全相同,分别是对称结构。其中用调节后桥轮距W2为例说明。旋转臂10、11之间的对开夹角E2是先经电机9驱动蜗杆7带动蜗轮8、正反向螺杆33旋转;然后经正反向螺杆33的二个端头分别和正、反向销钉螺母34、34'配合;再经正、反向销钉螺母34、34'分别用铰接方式与正、反销钉螺母架35、35'连接;最后把正、反销钉螺母架35、35'分别焊接到旋转臂10、11上。当经车载蓄电池、开关40'为电机9供电,电机9驱动蜗杆7、蜗轮8、螺杆33正向旋转时,使二个销钉螺母34、34'之间距离M变大,而电机9朝反方向旋转时,使二个销钉螺母34、34'之间距离M变小,经M改变旋转臂10、11之间夹角E2大小,实现车轮1、P之间距离W2的改变。因M改变时会引发正反向螺杆33轴线与旋转臂10、11旋转轴线Y2之间距离F的改变,采用把滑板6安装在滑槽托架5内结构适应距离F的变化。分别把电机9、蜗杆7、蜗轮8、正反向螺杆33、螺杆轴承座36都安装在滑板6上,当距离F改变时滑板6跟随正反向螺杆33在滑槽 托架5内移动。同理,经开关40可以控制电机9'旋转而改变前桥旋转臂10'、11'之间夹角El的大小。当前、后桥悬架的对开夹角E1、E2分别改变时,如附图-5所示,不仅能把前、后桥轮间距离分别改变为Wl'、W2',也能把前、后桥的轴间距离改变为L'。由于车轮1、Γ、21、2Γ与分别地面之间存在摩擦,因此在横向改变轮距W2、Wl的过程中必须在车轮滚动中逐渐进行。转向控制结构前桥作为转向桥。其转向过程经过左右方向把14、lf分别驱动旋转臂10'、Ili带动二车轮21、2Γ绕Yl轴转动,同时前桥的轮距调节机构也跟随旋转臂1(V、1Γ一起转动。其中滑槽托架5'的左端设有大孔与旋转臂I广轴套外径配合,且在Yl轴方向滑槽托架5'位于套筒12'和转臂1Γ轴套法兰台阶之间。S卩套筒12'、旋转臂10'、旋转臂IP、滑槽托架5'四者中两两之间分别都能相对转动,都采用滑动配合结构。其中因改变夹角El需要旋转臂10'、1Γ之间相对转动,也需要旋转臂10'、11'分别相对套筒12'之间转动,还需要转臂10'、11'分别相对滑槽托架5'之间转动。还因为在转向过程中,旋转臂10'、11'和滑槽托架5'都相对套筒12'进行转动。如附图-2所示,当旋转臂10'、11'之间对开夹角El固定时,如果电机9'轴线或滑槽托架5'对称轴线与旋转臂10'之间夹角P增大时就朝左转向,而夹角P减小时就朝右转向。后桥不作为转向桥,不允许旋转臂10、11绕Y2轴线转动。限制后桥转动是通过固定滑槽托架5实现。即滑槽托架5的右端经大孔套在转臂11的轴套外径上,左端经二个紧固螺钉4把滑槽托架5固定在后横梁3上,使滑槽托架5不能绕Y2轴转动。然后经滑板
6、正反向螺杆轴承座36、正反向螺杆33和销钉螺母34、34'以及销钉螺母架35、35'限制旋转臂10、11不能绕Y2轴线转动。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方式I的区别在于第一是前桥采用盘式方向,第二是为适应盘式方向改变旋转臂为“N”型结构。结合附图_6、7、8所示进一步说明采用盘式方向经齿轮结构使得容易控制转向过程,减轻驾驶人员的劳动强度。为适应方向盘式控制方式,旋转臂采用“N”型结构;轮距调节机构采用向下布置方式。在前横梁51上安装有转向柱50,转向柱50的上端安装有方向盘49而下端安装有主动转向齿轮52,齿轮52驱动带有扇型内齿的滑槽托架53转动实现转向过程。后桥也不作为转向桥,用二个紧固螺钉4把滑槽托架5的左端固定在后横梁3'上,限制滑槽托架5后桥转动。采用“N”型旋转臂结构有利于改善小锁紧螺母27和大锁紧螺母28的受力状态,主要依靠转臂11轴套与转臂10轴颈的法兰台阶承受来自套筒12'的重力载荷。因前、后悬架结构相同,以前悬架为例,旋转臂54、54'的轴安装到旋转臂套筒12'内的方式从下向上安装,用小锁紧螺母27和大锁紧螺母28在上端分别锁紧旋转臂54、54'。不论本实施例的“N”型旋转臂,还是实施例1的“η”型旋转臂,它们二端头的核心连接结构方式相同。其中包括与旋转臂套筒12、12'的铰接结构相同,以及与滑动轴套19、19'的铰接结构相同,只是“中间位置形状弯曲方 向”和“安装方向”不同而已,核心结构的性能特征没有本质改变。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方式2的区别在于增加前支撑桥为电动机驱动方式,在原来支撑发动机24的框架22上组装上蓄电池组48',在滑动轴套19外径部位连接二个轮毂式电机分别驱动二个前车轮21、21'。结合附图-9、10所示进一步说明二个轮毂式电驱动车轮21、2Γ为对称结构。用车轮2Γ为例说明,电枢线圈59和电枢与车轮21'的轮毂相连接并且经轴承绕滑动轴套19转动,定子线圈60经定子壳体61与滑动轴套19固定连接承受驱动过程的反作用力。电枢线圈59的一端经换向器63、电刷62、导线与正极接线端64连接,而电枢线圈59的另一端与负极接线端66连接,经螺钉65搭铁接地构成电回路。定子线圈60的一端经导线与正极接线端64连接,而定子线圈60的另一端与负极接线端66连接,经螺钉65搭铁接地构成电回路。在有电源的固定场所经插座58为蓄电池组48'充电。在运动过程中经开关57控制电动车轮21、2Γ的工作方式,如驱动方式、制动或发电方式、断电方式。采用二个后车轮1、Ρ发动机驱动和二个前车轮21、21'电机驱动方式有利于驾驶稳定性和驾驶方向操控性;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越野能力以及利用前车轮制动过程回收电能。
权利要求
1.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主要由前后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前后轮距调节机构和转向机构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分别构成前后桥,所述前后两个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为对称结构的前后悬架,前后悬架分别由对称布置的左右旋转臂组成,所述左右旋转臂一端铰接且铰接端通过旋转臂套筒固定在中间横梁(13)上,所述左右旋转臂另一端固定有套装的立轴和立轴套筒,立轴的一端与滑动轴套铰接,所述滑动轴套分别安装在前轮上的光轴(20)和后轮上的花键轴(30)的两端,所述左右旋转臂间的夹角通过前后轮距调节机构调节,分别带动光轴(20)和花键轴(30)上的滑动轴套轴向滑动; 所述前后轮距调节机构的结构相同并为对称结构,前悬架轮距(Wl)和后悬架轮距(W2)通过分别改变左右后旋转臂(10、11)之间的对开夹角(E2)和左右前旋转臂(1(V、Ili )之间的对开夹角(El)进行调整; 所述转向机构按前后轮距调节机构的布置方式进行方向把式转向控制或方向盘式转向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悬架的前左旋转臂(1(V )、前右旋转臂(IP )、前旋转臂套筒(12,)之间采用减磨轴承同轴线套装,所述后悬架的后左旋转臂(10)、后右旋转臂(11)、后旋转臂套筒(12)之间同样采用减磨轴承同轴线套装,两轴线保持在同一个平面内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轴与立轴套筒之间采用滑动配合并由弹簧支撑,左右后滑动轴套(19')通过内经轴承(41)套装在与花键轴(30)相配合的轴承花键套(42)上,左右后滑动轴套(19')外部通过轮毂轴承(43)安装轮毂(44),经花键轴(30)、超越离合器(45)、轮毂(44)驱动左右后车轮(1、P )转动;所述左右前滑动轴套(19)内部与光轴(20)直接配合,滑动轴套(19)的外部通过轮毂轴承(43')安装轮毂(44')或通过二个轮毂式电机安装左右前车轮(20、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轮距调节机构分别由销钉螺母架、正反销钉螺母和正反向螺杆组成,所述销钉螺母架对称固定在左右旋转臂上,并分别与正反销钉螺母铰接,正反销钉螺母与正反向螺杆两端的正反向螺纹配合,正反向螺杆通过电机驱动的蜗轮蜗杆机构控制旋转,以调节二个销钉螺母之间距离(M)大小,经左右旋转臂分别带动左右车轮之间的轮距改变,所述电机通过开关(40)控制由车载蓄电池(48)供电;所述前后轮距调节机构按上、下二种方式布置,其中上布置方式用于左右方向把(14、14')式转向控制,下布置方式用于方向盘(49)式转向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轮距调节机构中的蜗轮蜗杆机构、电机、正反向螺杆和螺杆轴承座分别安装在前后滑板上,所述前后滑板分别安装在前后滑槽托架内,前后滑板随正反向螺杆与旋转臂套筒中心线距离的改变相对前后滑槽托架进行相对移动,所述后滑槽托架(5)固定在后横梁上,所述前滑槽托架(5')能绕旋转臂套筒(12')中心线整体转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走机械的变轮距悬架机构,尤其适用于机动车改变前、后桥上二侧车轮之间距离以及前、后桥之间距离。该机构主要由前后变对开夹角悬架机构、前后轮距调节机构和转向机构组成,前后悬架分别由对称布置的左右旋转臂组成,左右旋转臂一端铰接且铰接端通过旋转臂套筒固定在中间横梁上,左右旋转臂另一端固定有套装的立轴和立轴套筒,立轴的一端与滑动轴套铰接,滑动轴套分别安装在前轮上的光轴和后轮上的花键轴的两端,左右旋转臂间的夹角通过前后轮距调节机构调节;前后轮距调节机构的结构相同并为对称结构,转向机构进行方向把式转向控制或方向盘式转向控制。具有通过能力好、对路面条件要求低、站立稳定等优点。
文档编号B62K5/01GK103057631SQ20131000029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8日
发明者方显忠 申请人:吉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