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两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310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自动两轮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自动两轮车,在自动两轮车的骑乘者座(22)的后方,在前后方向上设有间隙(G)地配置有同乘者座(24)。将同乘者座(24)的周围覆盖的后座盖(34)由整体构件形成,后座盖(34)的一部分由左右一对的后罩(36、36)从外侧一方进行覆盖。在后座盖(34)的下部,连结有后挡泥板(38)。
【专利说明】自动两轮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了将后座(rear seat)的周围覆盖的后座盖(rear seat cover)和将后座盖的一部分覆盖的后罩(rear fairings)的自动两轮车(日语:自動二輪車)。
【背景技术】
[0002]将自动两轮车的后座的周围覆盖的后罩被分割为多个。具体而言,后罩通过从外侧一方对后座的下方的后车架进行覆盖的左右一对的侧部、在后座的前方从上方覆盖后车架的前部、以及在后座的后方覆盖尾灯的后部来形成(专利第4630758号公报的图2)。通过这样地将后罩分割成四部分,后罩的模具成型变得容易。
[0003]然而,在上述专利公报的后罩中,设计零件的后罩被分割,所以在后罩上形成接缝。另外,零件个数增加到四个,从而组装时的对合位置增加为四个,所以组装工时增加。

【发明内容】

[000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去除后罩的接缝而改善外观并且能够减少零件个数的自动两轮车。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自动两轮车具备:后座;将所述后座的周围覆盖的后座盖;以及将所述后座盖的一部分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后罩,所述后座盖由整体构件(日语:一体物)形成。
[0006]通过该结构,使设计零件即后座盖为整体构件从而去除接缝,能够改善外观。通过对后座盖和与之重叠的后罩施以不同的着色,能够容易地改善外观。另外,通过使后座盖为整体构件,从而零件个数减少,能够降低模具费用,并且组装时的对合位置为后座盖和一对后罩这两处即可完成,组装工时也减少。
[0007]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后座盖的下部,连结有后挡泥板(rear fender)。通过该结构,后挡泥板坚固地支撑在作为整体构件且刚性高的后座盖上。
[0008]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还具备前座,该前座与所述后座在前后方向上设有间隙而配置,所述后座盖堵住了所述间隙。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后罩的前部位于所述前座的后部的下侧。通过该结构,后座盖为整体构件,所以在前座与后座的间隙上也没有接缝,从上方看的外观改善。并且,后罩的前部进入到前座的后部的下侧,所以从前座的后部的下侧到后座的下侧的部分被后罩从侧方覆盖,所以从侧方看的外观也改善。
[0009]优选的是,在后座盖堵住了所述间隙的情况下,还具备侧盖(side cover ),该侧盖在所述后罩的前方从外侧一方将所述前座的下方覆盖,所述后罩安装于所述后座盖以及所述侧盖。通过该结构,通过以侧盖将前座的下方进行覆盖,从侧方看的外观进一步改善。另夕卜,后罩不是安装于后车架而是安装于后座盖以及侧盖,所以能够以先在后车架上安装了后座盖以及侧盖的状态下从后方安装后罩,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0010]权利要求书以和/或说明书以和/或附图中所公开的至少两个结构的任意组合也包含于本发明。尤其是权利要求书的各如权利要求的两个以上的任意组合也包含于本发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本发明通过参考了附图的以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被明确地理解。然而,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用于图示以及说明,不应当用于确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权利要求书)来确定。在附图中,多幅图中的同一零件编号表示同一部分。
[0012]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自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
[0013]图2是表示该自动两轮车的后部的左侧视图。
[0014]图3是表示该自动两轮车的后部的俯视图。
[0015]图4是表示该自动两轮车的后部的立体图。
[0016]图5是表不该自动两轮车的后座盖的立体图。
[0017]图6是从内侧观察该自动两轮车的后罩的图。
[0018]图7是表示该自动两轮车的后挡泥板的立体图。
[0019]符号说明
[0020]22 骑乘者座(前座)
[0021]24 同乘者座(后座)
[0022]32 侧盖
[0023]34 后座盖
[0024]36 后罩
[0025]38 后挡泥板
[0026]G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左侧”以及“右侧”是指乘坐车辆的驾驶员观看的左右侧。
[0028]图1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自动两轮车。该自动两轮车具有:主架I,构成车身架FR的前半部;以及后车架2,与主架I的后部连结,并构成车身架FR的后半部。在该主架I的前端安装有头管(head pipe) 3。转向轴(未图示)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插通到该头管3中。该转向轴(未图示)上安装有上支架4以及下支架5。上述上支架4以及下支架5上支撑有前叉8。在该前叉8的下端部支撑有前轮9,在前轮9的上方安装有前挡泥板15。在前叉8的上端部的上支架4上安装有手把10。
[0029]在所述主架I的后端部,设置有摆臂支架11。摆臂12经由被插通到前端部的枢轴13以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撑至该摆臂支架11。在该摆臂12的后端部,支撑有后轮14。在主架I的中央下部,支撑有引擎E。该引擎E经由如链条那样的动力传递机构16来驱动后轮14。
[0030]后车架2由座椅导轨26和加固架27构成,该座椅导轨26由左右一对的管构成,该加固架27对后车架2进行加固。作为前座的骑乘者座22和作为后座的同乘者座24支撑在该座椅导轨26上。如图2所示,骑乘者座22和同乘者座24在前后方向上设有间隙G而被配置。[0031]在图1的主架I的上部,在所述手把10与骑乘者座22之间,安装有燃料箱18。另夕卜,在主架I的前部,装配有树脂制的整流罩30。整流罩30覆盖从手把10的前方向主架I的前部的侧方的部分。
[0032]座椅导轨26上的骑乘者座22的下方被侧盖32从外侧一方覆盖。同乘者座24的周围被树脂制的后座盖34覆盖。图2的间隙G也被后座盖34堵住。侧盖32的后端部通过螺栓33固定于座椅导轨26,前部通过螺栓(未图示)支撑于座椅导轨26。侧盖32的后端部形成有两个向着左右方向的贯通孔(未图示)。在这些贯通孔中,插通用于安装后罩36的索环(grommet) 35。
[0033]图1的后座盖34的一部分被左右一对的树脂制的后罩36从外侧覆盖。后罩36的前部位于骑乘者座22的后部的下侧。在座椅导轨26的下方,配置有位于后轮14上方的树脂制的后挡泥板38,该后挡泥板38与后座盖34的下部连结。在后挡泥板38的后部经由放倒式后栏板支柱40安装有放倒式后栏板42。
[0034]图3以及图4分别是车身后部的俯视图以及斜上方立体图,将骑乘者座22、同乘者座24以及后挡泥板38省略。在后罩36上,为了清晰明了而加了网眼剖面线。
[0035]如图3所示,后罩36从外方覆盖后座盖34的外侧部以及上部的一部分。在图4的座椅导轨26的后部设置有前部支撑构件44,且在座椅导轨26的后端部设置有后部支撑构件46。前部支撑构件44以及后部支撑构件46架设于左右的座椅导轨26、26间,并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于座椅导轨26。
[0036]如图5所示,后座盖34由模具成型的整体构件来形成。在后座盖34上,形成有开口 47,该开口 47被支撑于座椅导轨26 (图4)的同乘者座24 (图1)堵住,在开口 47的内缘的前端部、前后方向中间部以及后端部,分别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引导片48a、48b、48c。
[0037]在开口 47的内缘的后部,详细而言在中间部的引导片48b与后端部的引导片48C之间,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安装组合件(tab) 50、50。在安装组合件50的前部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的整流罩安装螺孔52,在后部形成有朝向前斜上下方向的后座盖安装孔54。在开口47的内缘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前后方向长的缝隙状的第I卡合孔56。第I卡合孔56形成于中间部的引导片48b和后座盖34的上表面交叉的角部。
[0038]在开口 47的内缘的前部,详细而言在前端部的引导片48a与中间部的引导片48b之间,形成有左右一对的前部安装部58、58。前部安装部58、58位于开口 47的下方。在前部安装部58上,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前部插通孔60。
[0039]在后座盖34的外侧面上的第I卡合孔56的下方,形成有凹部61。在该凹部61的底部,形成有后挡泥板安装部62。在该后挡泥板安装部62,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后挡泥板安装孔64。在后座盖34的外侧面上的后挡泥板安装部62的下方,形成有左右一对的缝隙状的第2卡合孔66。
[0040]后座盖34的前缘部构成装配骑乘者座22 (图1)的开口 69的一部分,在该前缘部,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引导片68。在后座盖34的前端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的缝隙状的第3卡合孔70。第3卡合孔70形成在引导片68与后座盖34的上表面交叉的角部。
[0041]图6是从内侧观察左侧的后罩36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后罩36是左右对称形状,所以以左侧的后罩36为代表进行说明。如该图所示,后罩3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从侧面看时具有后部成为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状。在后罩36的后端部附近形成有安装片72,在该安装片72上形成有朝向上下方向的整流罩安装孔74。
[0042]在后罩36的后部的上缘以及下缘,分别形成有第I卡合爪76以及第2卡合爪78。第I卡合爪76以及第2卡合爪78分别卡合于图5的后座盖34的第I卡合孔56以及第2卡合孔66。在图6的后罩36的前部的上缘,形成有第3卡合爪80。第3卡合爪80卡合于图5的后座盖34的第3卡合孔70。在图6的后罩36的前端部附近,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地形成有两个向车身内侧突出的卡合突起82。
[0043]图7是从上方左侧观察后挡泥板38的立体图。后挡泥板38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底板84、以及从底板84的两侧缘向上方竖起的左右的侧板86、86。在底板84的上表面,配置有零件、线束等。在后挡泥板38的侧板86的后部,形成有凸台部88,在凸台部88上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后部安装螺孔90。在后挡泥板38的侧板86的前部,形成有后挡泥板安装部92。在该后挡泥板安装部92,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的螺栓插通孔94。
[0044]接下来,对向车身安装后座盖34、后罩36、后挡泥板38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安装图5的后座盖34。将图3的紧固构件100 (螺栓)从上方插通到后座盖34的前部安装部58的前部插通孔60中,并钳紧到在座椅导轨26的前部支撑构件44上设置的螺孔(未图示)中。由此,后座盖34的前部支撑于座椅导轨26。
[0045]将图3的紧固构件102 (螺栓)从斜前上方插通到图5的后座盖34的安装组合件50的后座盖安装孔54中,并钳紧到在座椅导轨26的后部支撑构件46设置的螺孔(未图示)中。由此,后座盖34的后部支撑于座椅导轨26。座盖前部以及后部支撑支架44、46的所述螺孔例如通过焊接螺母而形成。
[0046]接下来,安装图7的后挡泥板38。将螺栓(未图示)从车身外侧一方插通到后挡泥板38的前部的后挡泥板安装部92的螺栓插通孔94,并钳紧到在图2的座椅导轨26上设置的螺孔(未图示)中。由此,后挡泥板38的前部支撑于座椅导轨26。
[0047]在图5的后座盖34的外侧部,设置有后挡泥板安装部62的后挡泥板安装孔64。将图2的紧固构件104 (螺栓)从上方插通到该后挡泥板安装孔64中,并钳紧到图7的后挡泥板38的凸台部88的后部安装螺孔90中。由此,后挡泥板38的后部与后座盖34连结。即,后挡泥板38的后部隔着后座盖34支撑于座椅导轨26。
[0048]接下来,安装图6的后罩36。使后罩36的前端部的两个卡合突起82、82与图2的侧盖32的索环35、35嵌合。并且,使图6的后罩36的前部的第3卡合爪80与图5的后座盖34的第3卡合孔70卡合。由此,后罩36的前部被安装到后座盖34以及侧盖32。
[0049]接下来,使图6的后罩36的后部的第I卡合爪76以及第2卡合爪78与图5的后座盖34的第I卡合孔56以及第2卡合孔66卡合。并且,使图4的后罩36的后端部的安装片72与后座盖34的安装组合件50的上表面重叠,将紧固构件106 (螺栓)从上方插通到后罩36的安装片72的整流罩安装孔74 (图6)中,并钳紧到后座盖34的安装组合件50的整流罩安装螺孔52中。由此,后罩36的后部被安装到后座盖34。这样,后罩36安装于后座盖34以及侧盖32,并不直接支撑于座椅导轨26。
[0050]在上述结构中,如图5所示,后座盖34以整体构件而形成,所以能够去除后座盖34的接缝而改善外观。另外,通过对后座盖34和与之重叠的后罩36施以不同的着色,能够容易地改善外观。并且,通过使后座盖34为整体构件,从而零件个数减少,能够降低模具费用。并且,组装时的对合位置为图3的后座盖34和一对后罩36这两处即可,组装工时也减少。
[0051]在图2的后座盖34的下部,连结有后挡泥板38。由此,能够使后挡泥板38坚固地支撑在作为整体构件且刚性高的后座盖34上。
[0052]并且,作为整体构件的后座盖34堵住了骑乘者座22与同乘者座24的间隙G,所以在骑乘者座22与同乘者座24的间隙G处也没有接缝,从上方看的外观改善。并且,后罩36的前部进入到骑乘者座22的后部的下侧,所以从骑乘者座22的后部的下侧到同乘者座24的下侧的部分被后罩36从侧方覆盖,所以从侧方看的外观也改善。
[0053]另外,骑乘者座22的下方被侧盖32覆盖,从而从侧方看的外观进一步改善。并且,后罩36不是安装于座椅导轨26,而是安装于后座盖34以及侧盖32,所以能够以先在座椅导轨26上安装了后座盖34以及侧盖32的状态从后方安装后罩36,组装操作变得容易。
[0054]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追加、变更或删除。因此这些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两轮车,具备:后座;将所述后座的周围覆盖的后座盖;以及将所述后座盖的一部分覆盖的左右一对的后罩,所述后座盖由整体构件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两轮车,在所述后座盖的下部连结有后挡泥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两轮车,还具备前座,该前座与所述后座在前后方向上设有间隙而配置,所述后座盖堵住了所述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两轮车,所述后罩的前部位于所述前座的后部的下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两轮车,还具备侧盖,该侧盖在所述后罩的前方从外侧一方将所述前座的下方覆盖,所述后罩安装于所述后座盖以及所述侧盖。
【文档编号】B62J17/00GK103847867SQ201310647879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4日
【发明者】冈田幸雄, 小柳树一 申请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