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前桥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6813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前桥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转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前桥转向机构,包括直拉杆、Ⅰ桥侧拉杆、Ⅱ桥侧拉杆、支座、Ⅰ桥过渡臂、Ⅱ桥过渡臂和过渡拉杆,Ⅱ桥过渡臂位于Ⅱ桥前面,所述Ⅰ桥过渡臂位于Ⅰ桥后面,支座固定在车架上,Ⅰ桥过渡臂从上往下设有四个孔,上端的第一个孔通过销轴与支座连接,第二个孔通过销轴与过渡拉杆一端连接,第三个孔通过销轴与直拉杆后端连接,第四个孔与Ⅰ桥侧拉杆后端相连,Ⅰ桥侧拉杆前端通过球头销与Ⅰ桥左轮转向节上的轮边摆动臂相连。本实用新型将Ⅰ、Ⅱ桥过渡臂布置在Ⅰ、Ⅱ桥之间的位置,使得带平衡悬架的汽车行驶时因悬架跳动对转向桥车轮造成摆动的影响减到最小,有利于提高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
【专利说明】一种双前桥转向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转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前桥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0002]汽车转向机构是传输转向动力的关键部件,它将转向器输出的力和运动传到转向桥两侧的转向节,使两侧转向轮偏转完成汽车转向动作,同时转向机构应尽可能减小因悬架跳动对转向轮胎摆角的影响,以提高汽车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能。
[0003]目前,我国有部分汽车制造厂生产双前桥转向的汽车,其转向机构的共同点就是在I桥前有一根用于I桥、II桥联动的I桥过渡臂,这是为适应悬架跳动而设计的,该过渡臂在转向时以过渡臂支座为支点前后摆动,需要较大的回转空间。但是由于I桥前需要布置的系统比较集中,对空间利用率要求很高,将过渡臂布置在I桥前会占用其它系统的布置空间;传统的非平衡式钢板弹簧悬架,钢板弹簧的卷耳中心在车桥前方同车架固定在一起,因此,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悬架跳动引起车轮的摆动,前双桥使用非平衡式钢板弹簧悬架的汽车转向机构,将过渡臂固定端布置在各转向桥前方靠近卷耳的位置。汽车行驶时时因钢板弹簧的中部与车架固定并随车架一起跳动,而钢板弹簧两端与1、II桥车轮连接并随车轮一起跳动。汽车行驶时因悬架跳动导致车轮上下跳动,车轮上下跳动的轨迹为弧线、弧线的中心在平衡悬架的中部,即1、II桥之间的位置,而转向侧拉杆一端连接在车轮上,且长度不能改变,若转向侧拉杆与过渡臂连接点不在弧心位置,会因为车轮的轨迹与转向侧拉杆同车轮连接点的跳动轨迹不重合而引起车轮的摆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减小带平衡悬架的汽车在行驶时悬架跳动弓I起车轮摆动的双前桥转向机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双前桥转向机构,包括直拉杆、I桥侧拉杆、II桥侧拉杆、支座、I桥过渡臂、II桥过渡臂和过渡拉杆,II桥过渡臂位于II桥前面,所述I桥过渡臂位于I桥后面,支座固定在车架上,所述I桥过渡臂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所述第一孔通过销轴与所述支座连接,所述第二孔通过销轴与所述过渡拉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孔通过销轴与所述直拉杆后端连接,所述第四孔与所述I桥侧拉杆后端相连,所述I桥侧拉杆前端通过球头销与I桥左轮转向节上的轮边摆动臂相连。
[0007]优选的,所述II桥过渡臂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五孔、第六孔、第七孔,所述第五孔通过销轴与所述支座连接,所述第六孔通过销轴与所述过渡拉杆另一端连接,所述II桥过渡臂第七孔与所述II桥侧拉杆前端连接,所述II桥侧拉杆后端通过球头销与II桥左轮转向节上的轮边摆动臂相连。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1、II桥过渡臂布置在1、II桥之间的位置,使得汽车行驶时因悬架跳动对转向桥车轮造成摆动的影响减到最小,有利于提高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此外,I桥过渡臂布置在I桥后面,为I桥前各系统的布置腾出了空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汽车双前桥转向机构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0011]如图1所示的汽车双前桥转向机构包括转向器1、转向器支架2、转向摇臂3、直拉杆4、I桥侧拉杆5、II桥侧拉杆7、支座6、I桥过渡臂8、II桥过渡臂10、过渡拉杆9。转向器支架2固定在车架上,转向器I安装在转向器支架2上,转向器I的输入轴通过花键与方向盘相连,输出轴通过花键与转向摇臂3连接,可以传递扭矩。直拉杆4前端为球头销,前端连接转向摇臂3,后端连接I桥过渡臂8。支座6固定在车架上,I桥过渡臂8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第一孔通过销轴与支座6连接,可以绕销轴前后摆动,第二孔通过销轴与过渡拉杆9连接,第三孔通过销轴与直拉杆4后端连接,第四孔与I桥侧拉杆5后端相连。此时I桥侧拉杆5与I桥过渡臂8的连接点靠近了板簧中部与车架连接的位置,拉近了与车轮跳动时的弧心位置的距离,从而保证了车轮跳动时画出的弧线与I桥侧拉杆画出的弧线基本重合,减小了车轮的摆动。I桥侧拉杆5两端为球头销,该球头销可以适应较大摆角,I桥侧拉杆5前端通过球头销与I桥11左轮转向节上的轮边摆动臂相连。II桥过渡臂10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五孔、第六孔、第七孔,第五孔通过销轴与支座6连接,可以绕销轴前后摆动,第六个孔通过销轴与过渡拉杆9连接。过渡拉杆9两端分别通过销轴与I桥过渡臂8和II桥过渡臂10连接。II桥过渡臂10下端的第七孔与II桥侧拉杆7前端连接。此时II桥侧拉杆7与II桥过渡臂10的连接点靠近了板簧中部与车架连接的位置,与车轮跳动时的弧心位置的距离近,从而保证了车轮跳动时画出的弧线与I桥侧拉杆画出的弧线基本重合,减小了车轮的摆动。II桥侧拉杆7两端为球头销,该球头销可以适应较大摆角,II桥侧拉杆7后端通过球头销与II桥12左轮转向节上的轮边摆动臂相连。
[0012]本汽车双前桥转向机构使用时,汽车方向盘逆时针旋转带动转向器I输出轴顺时针旋转,转向摇臂3以转向器I输出轴为轴线顺时针摆动,带动直拉杆4沿着车架纵向向汽车前方运动,直拉杆4后端与I桥过渡臂8连接,带动I桥过渡臂8以支座6上方的支点为轴线向前方摆动。I桥过渡臂8下端与I桥侧拉杆5后端相连,带动I桥侧拉杆5向汽车前进方向运动。I桥侧拉杆5前端与I桥11左轮转向节上的摆动臂相连,推动I桥左轮转向节向左转动。
[0013]I桥过渡臂8中部通过过渡拉杆9与II桥过渡臂10连接,I桥过渡臂8向前摆动带动II桥过渡臂10向前摆动。II桥过渡臂10下端与II桥侧拉杆7前端连接,带动II桥侧拉杆7向汽车前进方向运动。II桥侧拉杆7后端与II桥12左轮转向节上的摆动臂相连,拉动II桥12左轮转向节向左转动。
[0014]方向盘向逆时针转动带动I桥11和II桥12同时向左转动,实现了汽车的左转向。
[0015]同理,方向盘向顺时针转动将带动I桥11和II桥12同时向右转动,实现汽车的右转向。
[0016]本汽车双前桥转向机构将1、II桥过渡臂均布置在1、II桥之间的位置,此时侧拉杆与过渡臂的连接点靠近了板簧中部与车架连接的位置,与车轮跳动时的弧心位置的距离近,从而保证了车轮跳动时画出的弧线与侧拉杆画出的弧线基本重合,使得汽车行驶时因悬架跳动对转向桥车轮造成摆动的影响减到最小,有利于提高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此外,I桥过渡臂布置在I桥后面,为I桥前各系统的布置腾出了空间。
[0017]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前桥转向机构,包括直拉杆、I桥侧拉杆、II桥侧拉杆、支座、I桥过渡臂、II桥过渡臂和过渡拉杆,II桥过渡臂位于II桥前面,其特征在于,所述I桥过渡臂位于I桥后面,支座固定在车架上,所述I桥过渡臂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第四孔,所述第一孔通过销轴与所述支座连接,所述第二孔通过销轴与所述过渡拉杆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孔通过销轴与所述直拉杆后端连接,所述第四孔与所述I桥侧拉杆后端相连,所述I桥侧拉杆前端通过球头销与I桥左轮转向节上的轮边摆动臂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桥转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II桥过渡臂从上往下依次设有第五孔、第六孔、第七孔,所述第五孔通过销轴与所述支座连接,所述第六孔通过销轴与所述过渡拉杆另一端连接,所述II桥过渡臂第七孔与所述II桥侧拉杆前端连接,所述II桥侧拉杆后端通过球头销与II桥左轮转向节上的轮边摆动臂相连。
【文档编号】B62D7/16GK203511762SQ201320678120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0日
【发明者】李安元, 袁大学, 喻祖光, 冯炜 申请人: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