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部载物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08943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部载物连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尾部载物连接装置,在车架(7)的尾部对称安装有左右两个后尾框(1),在所述后尾框(1)的外侧面开设有长条形的条孔(2),车架(7)上对应条孔(2)的位置设置有活动杆(3),所述活动杆(3)与车架(7)相铰接,该活动杆(3)能够隐藏在条孔(2)中或者伸出后尾框(1)的外侧面。本实用新型在摩托车车架的尾部增设能够打开或收藏的活动杆,后尾框上对应活动杆的位置开设条孔,在确保乘员安全性的同时,为绳索及挂钩提供了连接点,有利于搭载货物,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改造容易、改造成本低等特点。
【专利说明】一种尾部载物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摩托车尾部载物绳索或挂钩的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摩托车后尾框多为装饰性面罩,无实际使用功能。而现实中骑行摩托车旅行的人越来越多,骑行者可能带东西很多;或者当需要用摩托车载物时,需要在摩托车的尾部捆绑行李,摩托车上需有连接点用于绳索的捆绑及钩挂连接。现在多数摩托车经常采用的方法,是装配大货架并在货架上焊接固定桩供绳索的钩挂,但无货架的摩托车需要载物时非常困难,有货架的摩托车因为连接桩固定,当不需要载物,而搭载两人时,后面的乘骑者易被连接桩挂倒,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方便载物的尾部载物连接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尾部载物连接装置,在车架(7)的尾部对称安装有左右两个后尾框(1),其关键在于:在所述后尾框(1)的外侧面开设有长条形的条孔
(2),车架(7)上对应条孔(2)的位置设置有活动杆(3),所述活动杆(3)与车架(7)相铰接,该活动杆(3)能够隐藏在条孔(2)中或者伸出后尾框(1)的外侧面。
[0005]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活动杆能够绕铰接点旋转,具有打开和收藏两者状态。当活动杆打开时,活动杆伸出后尾框的外侧面,使活动杆的部分杆身及外端部敞露在外,此时活动杆可用于绳索的捆绑及钩挂连接,以便于摩托车的尾部载物,满足了乘员的功能性要求。当转动活动杆至收藏状态时,活动杆完全隐藏在后尾框的条孔中,一方面不影响后尾框的外观,另一方面,在摩托车载人时,不会对搭载者造成任何不利影响,确保了乘员的安全性。活动杆的连接点设置在车架上,不仅易于装配,而且不会影响后尾框的结构强度。
[0006]在所述后尾框(1)外侧面的前部及中部均设有条孔(2),这样车架尾部的左右两边各有两根活动杆,为绳索及挂钩提供的连接点更多,有利于将所搭载的货物固定牢靠。
[0007]所述活动杆(3)为钢质圆棒结构,活动杆(3)的一端通过销子(4)与车架(7)相铰接,活动杆(3)的另一端为球头结构。以上结构一方面活动杆加工及装配容易,强度可靠,转动灵活;另一方面,活动杆端部的球头能够对绳索或挂钩限位,以防止绳索或挂钩从活动杆上滑落。
[0008]在所述活动杆(3)上靠近销子(4)的位置开设有盲孔,该盲孔中从内往外依次安装弹簧(5)和钢球(6),所述车架(7)上设置有两个与钢球(6)相配合的定位槽,钢球(6)的部分球体嵌入其中一个定位槽中。以上结构当活动杆处于打开状态或收藏状态时,钢球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嵌入对应的定位槽中,对活动杆进行定位,使活动杆在没有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在特定的状态,防止活动杆发生活动。而当需要改变活动杆的状态时,只需用手操作活动杆转动,使钢球克服弹簧的弹力离开当前定位孔,直至钢球进入另一个定位孔松手即可,操作既简单又方便。
[0009]为了便于加工制作,降低生产成本,所述后尾框(1)通过注塑成型。
[0010]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摩托车车架的尾部增设能够打开或收藏的活动杆,后尾框上对应活动杆的位置开设条孔,在确保乘员安全性的同时,为绳索及挂钩提供了连接点,有利于搭载货物,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改造容易、改造成本低等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也是活动杆的收藏状态图。
[0012]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0013]图3为活动杆的打开状态图。
[0014]图4为后尾框在摩托车上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6]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摩托车车架7尾部的左右两侧对称安装后尾框1,该后尾框1优选通过注塑成型。车架7、后尾框1的造型以及后尾框1在车架7上的安装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在后尾框1外侧面的前部及中部均设有条孔2,车架7上对应每个条孔2的位置均设置有活动杆3。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在后尾框1外侧面的合适位置只开设一个条孔2,并配备活动杆3。
[0017]如图1、图2、图3所示,活动杆3优选为钢质圆棒结构,活动杆3的一端通过销子4与车架7相铰接,活动杆3的另一端为球头结构。活动杆3能够绕铰接点相对于车架7旋转,具有打开和收藏两者状态。活动杆3打开时,活动杆3的球头端伸出后尾框1的外侧面;活动杆3收藏时,活动杆3完全隐藏在条孔2中。在活动杆3上靠近销子4的位置开设有盲孔,该盲孔中从内往外依次安装弹簧5和钢球6,所述车架7上设置有两个与钢球6相配合的定位槽,其中一个为收藏定位槽,另一个为打开定位槽。
[001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9]初始时,活动杆3处于收藏状态,钢球6在弹簧5的弹力作用下,部分球体嵌入收藏定位槽中,对活动杆3的收藏状态定位。当需要打开活动杆3时,用手操作活动杆3绕铰接点转动,使钢球6克服弹簧5的弹力离开收藏定位孔,当活动杆3转动至完全打开状态时(活动杆3转过90° ),钢球6进入打开定位孔,对活动杆3的打开状态定位;此时活动杆3基本与摩托车长度方向的轴心线垂直,活动杆3的球头端及部分杆身裸露在外,可用于绳索的捆绑及钩挂连接,以便于摩托车的尾部载物。
【权利要求】
1.一种尾部载物连接装置,在车架(7)的尾部对称安装有左右两个后尾框(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尾框⑴的外侧面开设有长条形的条孔(2),车架(7)上对应条孔(2)的位置设置有活动杆(3),所述活动杆(3)与车架(7)相铰接,该活动杆(3)能够隐藏在条孔(2)中或者伸出后尾框(1)的外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部载物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尾框(1)外侧面的前部及中部均设有条孔(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部载物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3)为钢质圆棒结构,活动杆(3)的一端通过销子(4)与车架(7)相铰接,活动杆(3)的另一端为球头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部载物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活动杆(3)上靠近销子(4)的位置开设有盲孔,该盲孔中从内往外依次安装弹簧(5)和钢球(6),所述车架(7)上设置有两个与钢球(6)相配合的定位槽,钢球(6)的部分球体嵌入其中一个定位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部载物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尾框(1)通过注塑成型。
【文档编号】B62J7/08GK204095970SQ201420531466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6日
【发明者】黄忱鑫, 邓泽燕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