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647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折叠把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自行车的把手,尤其是指具有折叠功能的把手。



背景技术:

参考中国台湾专利第M270112号的车用的可收折把手,其包含有一基座、一枢设于该基座上而可相对该基座于一收折位置与一使用位置之间枢转的第一握杆、一枢设于该基座上而可相对该基座于一收折位置于一使用位置之间枢转的第二握杆,以及一固定手段,用以将该第一及第二握杆固定于该使用位置或该收折位置者。该基座提供有若干个定位凹孔,且该第一握杆及第二握杆分别具有若干凸块,所述的这些凸块可分别卡置于所述的这些凹孔中,用以将该第一握杆及该第二握杆定位于该使用位置或该收折位置者。于一实施例中,该固定手段包含有二固定件,分别穿过该第一握杆与该基座,以及该第二握杆与该基座,如此连接固定该第一握杆于该基座上,以及连接固定该第二握杆于该基座上者,该固定件包含有一用以穿过所述的这些握杆与该基座的螺杆,以及一锁合于该螺杆的一端的螺帽,该固定件更包含有一套合于该螺杆上的弹性件。于另一实施例中,该固定手段包含有:二螺杆,分别穿过该第一握杆与该基座,以及穿过该第二握杆与该基座;二螺帽,分别锁合于该二螺杆的一端;以及一板片,其具有二枢接端,分别枢接于该二螺帽上,使该板片可相对该二螺杆枢转;其中,该板片的二枢接端分别具有一突出部,可紧抵于该基座上,该固定手段更包含有二弹性件与二垫块,分别套合于该二螺杆上,分别位于该二螺杆的另一端与该二螺帽之间,二垫块分别套合于该二螺杆上,分别位于该二螺杆的另一端与该二螺帽之间。

前述的收折把手是利用凹孔与凸块的配合并利用固定手段将凹孔与凸块锁固,使得把手固定于收折位置或使用位置,然而其结构的强度不佳,如果遇到外力撞击,凸块与凹孔可能产生变形而导致无法变换使用位置与收折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在于收折把手无法具有较佳的强度,且遇到外力撞击可能产生变形而无法变换使用位置与收折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折叠把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杆体,其具有一固定部与一延伸部,且该固定部与该延伸部互相连接,该固定部远离该延伸部一端形成一顶面,该延伸部远离该固定部一端形成一容置空间,一通孔贯穿该顶面并连通该容置空间;

两个把手,其分别枢接该杆体,每一该把手包括一第一接合面与一第二接合面;

一顶块,其具有一抵顶面与一贯穿孔,该抵顶面选择性地抵顶该杆体的顶面与该两个把手的第一接合面或第二接合面,该贯穿孔贯穿该顶块;

一钳紧组,其包括一杆件、一定位件与一偏心件,该杆件穿设该杆体的通孔与该顶块的贯穿孔,该定位件容置于该杆体的容置空间并可脱离地连接该杆件,该偏心件枢接该杆件并选择性地抵顶该顶块。

所述的折叠把手,其中,该固定部包括两个凹槽,该两个凹槽分别设置于该固定部相反两端,且每一该凹槽相反两侧分别延伸一穿孔,两个该穿孔分别贯穿该固定部,每一该把手设置一穿孔,每一该把手的穿孔对齐每一该凹槽的穿孔,且每一该把手可枢转地容置于每一该凹槽,两个枢转销分别穿设该两个把手的穿孔与该两个凹槽的穿孔。

所述的折叠把手,其中,每一该把手邻近该第一接合面的一端设置一凸挡面,该顶块邻近该抵顶面的一端环设一挡壁,每一该凸挡面选择性地抵顶该挡壁。

所述的折叠把手,其中,每一该把手还包括一第三接合面,该第二接合面位于该第一接合面与该第三接合面之间,该第二接合面与该第三接合面之间设置一导圆角,该两个凹槽分别具有一底面,两个该底面分别垂直于该杆体的顶面,且该第二接合面、该第三接合面与该导圆角选择性地抵靠该凹槽的底面。

所述的折叠把手,其中,该凸挡面连接该第一接合面远离该第二接合面的一端,且该凸挡面与该第一接合面之间角度不大于90度。

所述的折叠把手,其中,该顶面为H形的平面,该第一接合面、该第二接合面、第三接合面与该凸挡面分别为平面并与该把手的穿孔互相平行,该抵顶 面为矩形平面,该杆体的顶面分别与该两个把手的第一接合面或第二接合面位于同一平面,该顶面与该第一接合面或该第二接合面可脱离地贴合该顶块的抵顶面。

所述的折叠把手,其中,该顶块设置一凹弧面,该凹弧面与该抵顶面分别位于该顶块相反两端,该偏心件具有一扳动部与一偏心部,该扳动部与该偏心部分别位于该偏心件相反两端,该偏心部枢接该杆件并可脱离地贴靠该顶块的凹弧面。

所述的折叠把手,其中,该偏心部远离该扳动部的一端形成一弧面并具有一中心点,该偏心部沿一轴点设置一穿设孔,该轴点与该弧面的中心点相隔一间距,该杆件具有一横杆部,该横杆部穿设该穿设孔。

所述的折叠把手,其中,该偏心部设置一沟槽并连通该穿设孔,该杆件还包括一竖杆部,该竖杆部螺接该横杆部,该竖杆部与该横杆部分别位于该杆件相反两端,该竖杆部可滑动地容置于该沟槽并穿设该杆体的通孔与该顶块的贯穿孔,该定位件螺设于该竖杆部远离该横杆部的一端。

所述的折叠把手,其中,该钳紧组还包括一弹性体,该弹性体容置于该杆体的容置空间并套设该杆件,该弹性体相反两端分别弹性地抵顶该容置空间邻近该顶面的一端面与该定位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一使用位置与一收折位置,当该折叠把手位于使用位置,该二把手的第一接合面与该杆体的顶面为同一平面,该钳紧组的偏心件抵顶该顶块,使得该顶块的抵顶面抵顶该顶面与该第一接合面;当该折叠把手位于收折位置,该二把手的第二接合面与该杆体的顶面为同一平面,该钳紧组的偏心件抵顶该顶块,使得该顶块的抵顶面抵顶该顶面与该第二接合面。该折叠把手利用该抵顶面抵顶该顶面与该第一接合面或该第二接合面而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使得该折叠把手不会因外力的撞击而产生变形,进而导致无法变换使用位置与收折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折叠把手位于使用位置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折叠把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取的剖面图;

图4是图1由另一视角所取的剖面图;

图5是图3的延续,表示偏心件沿着箭头方向枢摆;

图6是图5的延续,表示二把手分别沿着所属箭头方向枢摆;

图7是图6的延续,表示折叠把手由使用位置转变至收折位置;

图8是本发明一种折叠把手位于收折位置的立体外观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杆体;101通孔;11固定部;111顶面;112凹槽;1121穿孔;1122底面;12延伸部;121容置空间;20把手;21第一接合面;22第二接合面;23第三接合面;24穿孔;25凸挡面;26导圆角;30顶块;31抵顶面;32贯穿孔;33挡壁;34凹弧面;40钳紧组;41杆件;411横杆部;412竖杆部;42定位件;43偏心件;431扳动部;432偏心部;4321弧面;4322穿设孔;4323沟槽;44弹性体;50枢转组;51枢转销;52衬套;A中心点;B轴点;C间距;D第一弧面;D1第二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4与图8。本发明一种折叠把手包括一杆体10、二把手20、一顶块30、一钳紧组40与二枢转组50,该杆体10能够连接自行车的前叉,使得使用者能够操纵自行车方向,该二把手20枢接该杆体10相反两侧,该顶块30选择性地抵顶该杆体10与该二把手20,该钳紧组40穿伸该杆体10与该顶块30并选择性地钳紧该杆体10、该二把手20与该顶块30,该二枢转组50贯穿该杆体10与该二把手20,使得该二把手20能够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该折叠把手具有一使用位置与一收折位置,当该折叠把手位于使用位置,该二把手20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并展开,使用者能够握持该二把手20并骑乘自行车;当该折叠把手位于该收折位置,该二把手20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并收折,减少自行车体积,进而方便收纳。

该杆体10具有一固定部11与一延伸部12,且该固定部11与该延伸部12互相连接,该固定部11远离该延伸部12一端形成一顶面111,该延伸部12远离该固定部11一端形成一容置空间121,一通孔101贯穿该顶面111并连通该容置空间121,该延伸部12远离该固定部11的一端能够连接自行车的前叉,于本实施例中,该顶面111为H形的平面。

该固定部11包括二凹槽112,该二凹槽112分别设置于该固定部11相反两端,且每一该凹槽112相反两侧分别延伸一穿孔1121,该二穿孔1121分别贯穿该固定部11,该二凹槽112分别具有一底面1122,该二底面1122分别位于该 二穿孔1121的一侧并垂直于该顶面111。

该二把手20分别枢接该杆体10相反两侧,每一该把手20包括一第一接合面21、一第二接合面22与一第三接合面23,该第一接合面21与该第三接合面23分别位于该把手20的相反两侧,且该第二接合面22相邻两面分别为该第一接合面21与该第三接合面23。

每一该把手20远离该第一接合面21、该第二接合面22与该第三接合面23的一端能够供使用者握持并实施该折叠把手位于使用位置或收折位置的该二把手20枢转操作。

每一该把手20于该第一接合面21与该第二接合面22的一端设置一穿孔24,每一该把手20的穿孔24对齐该每一该凹槽112的穿孔1121,且每一该把手20可枢转地容置于每一该凹槽112,该第一接合面21、该第二接合面22与第三接合面23分别为平面并与该把手20的穿孔24互相平行。

每一该把手20邻近该第一接合面21的一端设置一凸挡面25,该凸挡面25连接该第一接合面21远离该第二接合面22的一端,该凸挡面25与该第一接合面21之间角度不大于90度,且该凸挡面25与该第一接合面21互相相邻的一端形成一第一弧面D(参考图4与图6),该凸挡面25为平面并平行于该把手20的穿孔24,该第二接合面22与该第三接合面23之间设置一导圆角26,该第二接合面22、该第三接合面23与该导圆角26选择性地抵靠该凹槽112的底面

1122(参考图4、6与7),并凭借该导圆角26的设置,使得该折叠把手变换使用位置与收折位置时,该二把手20滑顺地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使用者能够顺畅地操作该折叠把手。

该顶块30具有一抵顶面31与一贯穿孔32,该抵顶面31选择性地抵顶该杆体10的顶面111与该二把手20的第一接合面21或第二接合面22,该贯穿孔32相反两端分别贯穿该抵顶面31与该顶块30相反于该抵顶面31的一端。

于本实施例中,该抵顶面31为矩形平面,该杆体10的顶面111分别与该二把手20的第一接合面21或第二接合面22位于同一平面,该顶面111与该第一接合面21或该第二接合面22可脱离地贴合该顶块30的抵顶面31,并凭借上述的设计,使得该折叠把手具有稳固的固定结构,进而具有较佳的强度且不易因外力的撞击而变形。

该顶块30设置二挡壁33与一凹弧面34,该二挡壁33分别设置于该顶块30相反两侧,该抵顶面31位于该二挡壁33之间,该抵顶面31与该二挡壁33 互相相邻的两侧分别形成一第二弧面D1,每一该第一弧面D与每一该第二弧面D1互相可脱离地贴合(参考图4与图6),且该凹弧面34位于该顶块30相反于该抵顶面31的一端,每一该把手20的凸挡面25选择性地抵顶该挡壁33。

该钳紧组40包括一杆件41、一定位件42、一偏心件43与一弹性体44,该杆件41穿设该杆体10的通孔101与该顶块30的贯穿孔32,该定位件42与该弹性体44容置于该杆体10的容置空间121,该定位件42可脱离地连接该杆件41,该偏心件43枢接该杆件41并选择性地抵顶该顶块30,该弹性体44套设该杆件41且相反两端分别弹性地抵顶该杆体10与该定位件42。

该杆件41具有一横杆部411与一竖杆部412,该竖杆部412螺接该横杆部411,该横杆部411与该竖杆部412分别位于该杆件41相反两端,该竖杆部412穿设该杆体10的通孔101与该顶块30的贯穿孔32,于本实施例中,该竖杆部412具有螺纹。

该定位件42螺设于该竖杆部412远离该横杆部411的一端,使用者能够螺转该定位件42,并凭借该定位件42的螺转位移,调整该钳紧组40钳紧该杆体10、该二把手20与该顶块30的力量,于本实施例中,该定位件42为六角螺帽并螺设于该竖杆部412的螺纹。

该偏心件43具有一扳动部431与一偏心部432,该扳动部431与该偏心部432分别位于该偏心件43相反两端,该偏心部432枢接该杆件41并可脱离地贴靠该顶块30的凹弧面34,使用者能够扳动该扳动部431而使得该偏心部432选择性地抵顶该凹弧面34。

该偏心部432远离该扳动部431的一端形成一弧面4321并具有一中心点A,该偏心部432沿一轴点B设置一穿设孔4322,该轴点B与该弧面4321的中心点A相隔一间距C,并凭借该间距C,使得该抵顶面31选择性地抵顶该杆体10的顶面111与该二把手20的第一接合面21或第二接合面22,该偏心部432更设置一沟槽4323,该沟槽4323连通该穿设孔4322,使得该横杆部411穿设该穿设孔4322,且该竖杆部412可滑动地容置于该沟槽4323。

该弹性体44套设该杆件41的竖杆部412且相反两端分别弹性地抵顶该容置空间121邻近该顶面111的端面与该定位件42,于本实施例中,该弹性体44为弹簧。

每一该枢转组50包括一枢转销51与二衬套52,该二枢转销51分别穿设该二把手20的穿孔24与该二凹槽112的穿孔1121,每二该衬套52套设于该每一 枢转销51并分别伸入每一该把手20的穿孔24相反两端,该衬套52能够减少该枢转销51与该二把手20的穿孔24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使用者能够轻易地枢转该二把手20并变换该折叠把手位于使用位置或收折位置。

参考图2、图4与图7。该折叠把手具有一使用位置与一收折位置,当该折叠把手位于使用位置,该二把手20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该顶面111与该二第一接合面21为同平面,该抵顶面31抵顶该顶面111与该二第一接合面21,该二凸挡面25分别抵顶该二挡面33,且该二第一弧面D分别贴合该二第二弧面D1,使得该折叠把手具有稳固的固定结构,不易因外力的撞击而变形或是解锁而造成该折叠把手无法固定于使用位置,进而导致危险发生;当该折叠把手位于收折位置,该二把手20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该顶面111与该二第二接合面22为同平面,该抵顶面31抵顶该顶面111与该二第二接合面22,且该二把手20的第三接合面23分别贴靠该二凹槽112的底面1122,使得该折叠把手具有稳固的固定结构,不易因外力的撞击而变形而造成把手无法枢转至使用位置,进而增加该折叠把手的耐用程度。

接续参考图4至图7。使用者需将该折叠把手由使用位置转变至收折位置,首先,扳动该偏心件43的扳动部431,使得该偏心部432的弧面4321脱离该顶块30的凹弧面34,且凭借该弹性体44弹性抵顶该杆体10与该定位件42,使得该顶块30的抵顶面31可脱离地贴靠该杆体10的顶面111与该二把手20的第一接合面21,接续,将该二把手20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并压缩该弹性体44的长度,使得该顶块30的抵顶面31脱离该杆体10的顶面111与该二把手20的第一接合面21,该二把手20接续枢转至该二第三接合面23分别贴靠该二凹槽112的底面1122,最后,扳动该偏心件43的扳动部431,使得该偏心部432的弧面4321抵顶该顶块30的凹弧面34,该顶块30凭借该弹性体44的弹性抵顶沿着该杆件41的竖杆部412朝向该杆体10的方向滑移,该顶块30的抵顶面31抵顶该杆体10的顶面111与该二把手的第二接合面22。综上所述,使用者能够轻易地将该折叠把手位于使用位置与收折位置之间变换,具有快速收折的功效。

就以上所述可以归纳出本发明折叠把手具有以下优点:

1.该折叠把手由使用位置转变至收折位置,首先,扳动该偏心件43的扳动部431,使得该偏心部432的弧面4321脱离该顶块30的凹弧面34,且凭借该弹性体44弹性抵顶该杆体10与该定位件42,使得该顶块30的抵顶面31可脱 离地贴靠该杆体10的顶面111与该二把手20的第一接合面21,接续,将该二把手20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并压缩该弹性体44的长度,使得该顶块30的抵顶面31脱离该杆体10的顶面111与该二把手20的第一接合面21,该二把手20接续枢转至该二第三接合面23分别贴靠该二凹槽112的底面1122,最后,扳动该偏心件43的扳动部431,使得该偏心部432的弧面4321抵顶该顶块30的凹弧面34,该顶块30凭借该弹性体44的弹性抵顶沿着该杆件41的竖杆部412朝向该杆体10的方向滑移,该顶块30的抵顶面31抵顶该杆体10的顶面111与该二把手的第二接合面22。综上所述,使用者能够轻易地将该折叠把手位于使用位置与收折位置之间变换,具有快速收折的功效。

2.当该折叠把手位于使用位置,该二把手20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该顶面111与该二第一接合面21为同平面,该抵顶面31抵顶该顶面111与该二第一接合面21,该二凸挡面25分别抵顶该二挡面33,且该二第一弧面D分别贴合该二第二弧面D1,使得该折叠把手具有稳固的固定结构,不易因外力的撞击而变形或是解锁而造成该折叠把手无法固定于使用位置,进而导致危险发生。

3.当该折叠把手位于收折位置,该二把手20相对于该杆体10枢转,该顶面111与该二第二接合面22为同平面,该抵顶面31抵顶该顶面111与该二第二接合面22,且该二把手20的第三接合面23分别贴靠该二凹槽112的底面1122,使得该折叠把手具有稳固的固定结构,不易因外力的撞击而变形而造成把手无法枢转至使用位置,进而增加该折叠把手的耐用程度。

4.当折叠把手位于该使用位置,且使用者扳动该偏心件43的扳动部431时,该偏心部432的弧面4321脱离该顶块30的凹弧面34,该弹性体44弹性抵顶该杆体10与该定位件42,使得该顶块30的抵顶面31可脱离地贴靠该杆体10的顶面111与该二把手20的第一接合面21,并凭借该二第二接合面22分别抵顶该二凹槽112的底面1122,且该二凸挡面25分别抵顶该二挡壁33的结构,使得该二把手20无法朝向该偏心件43的方向枢转,进而保护使用者操作折叠把手的安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