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坐椅自行车及其制造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8380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折叠坐椅自行车及其制造工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及其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折叠自行车折叠速度慢,功能单一,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骑行、折叠快、半折叠成坐椅或推车、易携带的折叠自行车。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的制造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折叠自行车,包括前叉管及前叉管两端连接的把盘和前轮、前叉管中部套接的折叠机构,组成前车架;还包括后叉管及后叉管两端连接的管帽和后轮,后叉管中部焊接的定位板及座管和牙盘轴,组成后车架;后叉管与折叠机构为枢接连接,使前、后车架组成自行车整体。本发明特殊之处在于:折叠时,后车架可转动90度角度,两轮轴向叠合,两轴头插接定位后可拉动行走;半折叠时,将座杆和椭圆把盘栓接成斜撑状再装在叉肩上,可组成坐椅,座凳下装有万向轮,可组成推车;展开时,后车架转回90度角度,使前、后车架形成可骑行的稳定状态。其最大特点是折展轻快功能实用。

作为优选: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由提拉管、枢联管、下联杆、定碗管组成。套接在前叉管上的定碗管轴接下联杆、下联杆轴接枢联管、枢联管轴接提拉管、提拉管套接在前叉管上组成五边形态,提拉管沿前叉管上或下滑动则五边形成折叠或展开状态,定碗管上口为小六边管形,提拉管下口为大六边管形,展开时两管口重合套接使机构稳定。部件头部圆孔处采用同轴连接为轴接。

作为优选:所述枢接连接包括由枢联管、管帽、工颈栓、后叉管组成。管帽与后叉管头用工颈栓连接后,由枢联口套住,枢梢穿过帽孔固定管帽,形成枢接,枢接能使后车架随后叉管在枢联管中轴向转动而不脱离枢联管。枢接是使后车架能轴向转动的重要机能。

作为优选:所述坐椅或推车功能。不论折叠或展开,左手都握着提拉管,右手都握着座凳操作。折叠时提起提拉管,则下联杆头自动离开后车架定位板槽,后车架可转动90度角度,两轮轴向叠合时,前轮轴头设有的空心螺母被后轮轴头插入定位即可拉动行走;半折叠时,将座杆和椭圆把盘栓接成斜撑状再装在叉肩上,可组成坐椅,座凳下装有万向轮,可组成推车;展开时按压提拉管,后车架转回90度角度,下联杆头自动落入后车架定位板槽,使前、后车架形成可骑行的稳定状态。座杆内装有钢片凸键和板手钢丝便于单手调整高低或拔杆。把盘两头留有凸键,叉管肩侧开有小孔。把盘与把头设为两点接合,一点把槽与平头舌为插接、另一点把扣与把头为执手螺栓连接,即把扣盖住把头后,再将把撑执手螺栓拧紧。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折叠自行车的制造工艺,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组装前车架:

1.1.1.制做把盘,将把撑尾管套入把盘主杆中部,使把撑能转动;

1.1.2.把撑头部为半管槽状且带有执手螺栓;

1.1.3.把盘主杆上对称焊接椭圆把栏、把梁;

1.1.4.把梁中部下面焊接把槽,把槽为半圆硬币平状;

1.1.5.把栏中部侧面焊接槽状开孔把扣,使可以盖住把头;

1.2.1.折叠机构,定碗管固定在前叉管上,使只能绕前叉管转动;

1.2.2.提拉管套入前叉管使之可以上下滑动和转动;

1.2.3.提拉管与枢联管的圆头孔处轴接连接;

1.2.4.枢联管的双板头夹住下联杆中部孔处并轴接连接;

1.2.5.下联杆与定碗管圆头孔处轴接连接;

1.2.6.前叉管把头呈“y”形,一头焊有平头舌,一头开有内丝竖向把头孔;

1.3.1.安装把盘,把槽插入把头平头舌,把扣盖住把头;

1.3.2.把撑执手螺栓穿过把扣孔,再穿入把头内丝竖孔,拧紧执手;

组装后车架:

1.4.1.后叉管中部焊接定位板、座管、牙盘轴,安装后轮;

1.4.2.制做工颈栓,取短螺杆中部套入两个无丝大螺母,两端各焊1个小螺母,使大螺母2312可转动不脱出且螺母间有间隙;

制做管帽和坐杆:

1.5.1.后叉管头和管帽下口各开4个小对穿焊孔,将工颈栓置入后叉管头和管帽下口间,点焊两管口8个对穿焊孔内露出的大螺母边缘,使管帽能转动且不脱离,管帽上口开1个对穿帽孔,

1.5.2.座杆内点焊安装钢片凸键和板手钢丝便于单手调整高低或拔杆;

整车组装:

1.6.1.将管帽和后叉管插入枢联管内,

1.6.2.枢梢穿过帽孔固定锚闭。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所述的折叠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折叠时,左手上拉提拉管,右手握座凳使后车架转动90度,向前车架叠合,同时前叉管转动90度,两轮轴向叠合,轮轴头插接后可拉着提拉管行走。半折叠时,将座杆和椭圆把盘栓接成斜撑状再装在叉肩上,可组成坐椅或推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

1、整车折叠速度快,折叠后可拉动行走,便于携带;

2、可组成坐椅或推车,工艺简单、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的整车部件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的部件对位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的把盘与座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的坐椅推车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的枢接构造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的定位板构造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折叠自行车的轴接构造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请参阅图1所示,为整车部件示意图。包括前车架总成1、后车架总成2。前车架总成1由前叉管11和前轮12、定碗管13、提拉管14、把盘15、枢联管16、下联杆17套接或轴接组成。后车架总成2由座杆21、后叉管22、管帽23、后轮24、座管25、定位板26、牙盘轴27组成。前、后车架通过枢联管16与管帽23枢接连接。

请参阅图2所示,为部件对位示意图。上六口131与下六口141为内六角形套接使机构更稳定,轴孔130/170、轴孔140/160、轴孔164/171为轴接连接,枢梢161和枢联口162及帽孔230为枢接连接,枢双板163与下联杆17轴接并约束联杆头172在其中间穿行。

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自行车的折叠过程图。

请参阅图4所示,为把盘和座杆示意图。把盘15由主杆、把撑151、把梁152、把栏153、把扣154、把槽155组成用作方向盘或椅面。其中弧形把撑151一端套接在主杆中部,另一端带有执手螺栓与把扣154栓接,把撑151可用作坐椅撑杆。平头舌112插入扁形把槽155,同时将把扣154盖上把头111拧紧执手,完成把盘15安装,反之可取下把盘15。座杆21内钢片凸键211由板手钢丝212拉动时,弧形钢片变直,突键沉入管内,可对座杆21套入座管25的深度定位,弧形弯曲为常态。

请参阅图5所示,为坐椅或推车示意图。卸下椭圆把盘15安装在叉管肩侧孔上,卸下座杆21与把扣154栓接,再与把撑151栓接成斜撑状,可组成坐椅或推车;把盘15两端设有锥形突键,挂孔时不会脱落,叉管肩侧开有高低对称小孔,可调整椅面高低和角度。

请参阅图6所示,为枢接构造示意图。管帽23与后叉管22用工颈栓231连接后,由枢联口162套住,枢梢161穿过帽孔230固定管帽23,形成枢接,枢接能使后车架2随后叉管22在枢联管16中轴向转动而不脱离枢联管16。枢接是使后车架2能轴向转动的重要机能。

请参阅图7所示,为定位板构造示意图。枢双板163与下联杆17轴接并约束联杆头172在其双板中穿行,展开时联杆头172下移被定位板26中部“v”形槽卡槽,后车架2转动被约束,反之,折叠时联杆头172上移与定位板26离槽。后车架2转动被放开。

请参阅图8所示,为轴接构造示意图。定碗管13与下联杆17为叉形轴接,提拉管14与枢联管16为叉形轴接,定碗管13上口为小六边管形,提拉管14下口为大六边管形,两管口套接使折叠机构抗扭稳定。

请参阅附图所示,该折叠自行车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工序:

1.组装前车架1:

1.1.1.制做把盘15,把撑151尾管套入把盘15主杆,使把撑151能转动;

1.1.2.把撑151头部为半管槽状且带有执手螺栓;

1.1.3.把盘15主杆上对称焊接椭圆把栏153、把梁152;

1.1.4.把梁152中部下面焊接把槽155,把槽155为半圆硬币平状;

1.1.5.把栏153中部侧面焊接槽状开孔把扣154,使可以盖住把头;

1.2.1.折叠机构,定碗管13固定在前叉管11上,使只能绕前叉管11转动;

1.2.2.提拉管14套入前叉管11使之可以上下滑动和转动;

1.2.3.提拉管14与枢联管16的轴孔140/160处轴接连接;

1.2.4.枢双板163夹住下联杆17中部的轴孔164/171孔处并轴接连接;

1.2.5.下联杆17与定碗管13的轴孔130/170处轴接连接。安装前轮12;

1.2.6.把头111呈“y”形,一头焊有平头舌112,一头开有把头孔110;

1.3.1.安装把盘15,把槽155插入把头平头舌112,把扣154盖住把头111;

1.3.2.把撑151执手螺栓穿过把扣154孔,再穿入把头孔110,拧紧执手;

2.组装后车架2;

2.1.后叉管22中部焊接定位板26、座管25、牙盘轴27,安装后轮24;

2.2.制做工颈栓231,取短螺杆中部套入两个无丝大螺母2312,两端各焊1个小螺母2311,使大螺母2312可转动不脱出且螺母有间隙;

2.3.制做管帽23,后叉管22头和管帽23管口各开4个焊孔,将工颈栓231置入管口,点焊8个焊孔内露出的大螺母2312边缘,使管帽23能转动且不脱离,管帽23上口开1个对穿帽孔230;

2.4.座杆21管内安装钢片凸键211和板手钢丝212便于调整高低或拔杆;

3.整车组装;

3.1.将管帽23和后叉管22插入枢联管口162内;

3.2.枢梢161穿过帽孔230固定锚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