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坐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313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跨坐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跨坐型车辆具备布置于车体框架的头管的前方的前外壳。而且,于前外壳的下部布置有头灯。于所述跨坐型车辆中,为了使头灯的光量增加而采用相对大型的头灯。而且,于所述跨坐型车辆中,为了避免与布置于头灯的后方的构件干涉,而使头灯的前端位于较前轮的车轴更靠前方,于有限的空间布置大型的头灯。

另一方面,于所述跨坐型车辆中,于前外壳的上部中央布置有仪表单元。所述仪表单元具有透明外壳,驾驶员经由透明外壳而视认显示部的显示。而且,于前外壳的上部中央形成有前外壳上部,以使雨滴难以到达仪表单元。所述前外壳上部形成于仪表单元的前方且于车宽方向上与仪表单元重叠的位置。而且,所述前外壳上部朝向后方且上方延伸。而且,所述前外壳上部与仪表单元于上下方向重叠并且于前后方向重叠。因此,仪表单元布置于前外壳上部的后方的由所述前外壳上部所形成的空间(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5、6)。其结果,顺着前外壳上部流动的雨滴从较仪表单元的前端更靠后方且上方朝向后方排出。因此,雨滴难以到达仪表单元的显示部。

专利文献1:台湾专利特开2014297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台湾专利特开20161547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然而,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跨坐型车辆中,大型的头灯位于较前轮的车轴更靠前方。除此以外,形成于前外壳的上部中央的前外壳上部朝上方且后方大幅地延伸。因此,前外壳容易变成笨重的形象。因此,本发明者等人想到欲使前外壳成为轻便的设计。但是,如果为了使前外壳的下部小型化而使头灯变小,那么光量减少,而且,如果为了使前外壳的下部小型化而将头灯的位置变更为后方,那么布置于后方的构件的布局变难。因此,本发明者等人想到欲使前外壳的上部成为轻便的设计。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于布置在前外壳的下部的头灯位于较前轮的车轴更靠前方的构成中,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小型化的跨坐型车辆。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因此,首先,本发明者等人想到将仪表单元布置于把手。其原因在于:考虑到如果前外壳的上部的布置仪表单元的空间空出,那么能够相应于所述空间的大小而使前外壳的上部的前缘位于后方且下方,从而前外壳的上部变得小型化。

然而,实际上将仪表单元布置于把手,并按照专利文献1的思想使前外壳的上部相对于安装在把手的仪表单元于上下方向重叠并且于前后方向重叠,结果不会变得小型化。即,即使将仪表单元布置于把手,如果按照专利文献1的思想构成前外壳的上部,那么前外壳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也会变长到位于较仪表单元的上端更靠上方且较仪表单元的前端更靠后方为止,故前外壳的上部反而变得大型化。如果前外壳的上部大型化,那么无法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者等人改变了想法。于专利文献2中,使前外壳的上部相对于布置在把手的仪表单元既不于上下方向重叠也不于前后方向重叠。因此,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变得小型化。因此,本发明者等人想到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将仪表单元布置于把手的构成中,即使不使前外壳的上部成为雨滴难以到达仪表单元的构成,也不会损及乘坐者的舒适性,而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小型化。

然而,此处面临新问题。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跨坐型车辆中,头灯位于较前轮的车轴更靠前方,故而前外壳的下部也容易位于前方。因此,与头灯位于较前轮的车轴更靠后方的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跨坐型车辆相比,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到后端的倾斜角、即于侧视时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容易变小。即,倾斜容易变得平缓。

进而,如果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小型化,那么倾斜角容易进一步变小。即,如果通过连续的外壳面将位于较前轮的车轴更靠前方的前外壳的下部与较先前位于更靠下方且后方的前外壳的上部连接,那么倾斜角容易进一步变小。于所述构成中,如果前轮所卷起的泥水附着于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那么容易顺流到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为止。

即,如果如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跨坐型车辆般,前外壳的倾斜较陡,那么附着于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泥水于流动到后端之前,容易朝左方及右方排出。因此,泥水难以到达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另一方面,如果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为平缓的倾斜,那么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泥水难以朝右方及左方流动。因此,泥水容易到达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为止。

到达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的泥水朝向仪表单元飞散并撞击后成为飞沫而落下到仪表单元的显示部。此处,成为飞沫状的泥水弄脏仪表单元的显示部。关于雨水,虽然想到通过确保仪表单元的防水性而不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但附着于仪表单元的显示部的泥使乘坐者产生不快感,故而成为问题。

因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具备:车体框架,其具有头管;转向轴,其能够旋动地支持于上述头管;前轮,其经由上述转向轴而支持于上述车体框架;把手,其支持于上述转向轴的上端部;仪表单元,其具有透明外壳;前外壳,其布置于上述头管的前方;以及头灯,其布置于上述前外壳的下部;且上述头灯的前端位于较上述前轮的车轴更靠前方,上述仪表单元安装于上述把手的车宽方向中央,上述前外壳具有前外壳上部,所述前外壳上部位于上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并且于车宽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仪表单元的车宽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且朝后方且上方延伸,上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位于较上述仪表单元更靠前方,并且位于较上述仪表单元的上端更靠下方,上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位于较上述仪表单元的下端更靠上方,并且于侧视时,上述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延伸线通过较上述仪表单元更靠前方。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由于将仪表单元布置于把手,故而无需于前外壳上部设置仪表单元的布置空间。而且,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位于较仪表单元更靠前方,并且位于较仪表单元的上端更靠下方。因此,与将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布置于较仪表单元的上端更靠上方且较仪表单元的前端更靠后方相比,前外壳上部变得小型化。通过以上所述,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小型化。

而且,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位于仪表单元的下端的上方,故而从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排出的泥水大致沿着前外壳上部的倾斜角朝向上方且后方飞散。本发明者注意到如果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位于较仪表单元的下端更靠下方,那么泥水容易撞击仪表单元。因此,首先,将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布置于较仪表单元的下端更靠上方。而且,于侧视时,使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延伸线通过较仪表单元更靠前方。即使将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布置于较仪表单元的下端更靠上方,如果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角较小,那么泥水也容易撞击仪表单元。此处,到达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的泥水于侧视时朝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延伸线的方向飞散。因此,如果以通过较仪表单元更靠前方的方式设定倾斜角,那么泥水能够容易沿着上述延伸线飞散,而于仪表单元的前方朝上方飞散。因此,能够使撞击仪表单元的泥水变少。

而且,就头灯位于较前轮的车轴更靠前方的车辆而言,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角度容易变得平缓。进而,如果使前外壳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那么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角度易变得更平缓。如果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角度变得平缓,那么附着于前外壳的泥水难以朝左右流动。如此,即使为泥水容易顺着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流动的构成,流动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为止的水也不会冲击仪表单元,而向后方排出。因此,水中所含的泥难以附着于仪表单元的透明外壳。借此,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由此,于布置在前外壳的下部的头灯位于较前轮的车轴更靠前方的构成中,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仪表单元的前端位于较上述头管的后端更靠前方,上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位于较上述头管的前端更靠后方。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仪表单元的前端位于较头管的后端更靠前方,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位于较头管的前端更靠后方。因此,能够使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与仪表单元的前端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距离变短。即,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位于仪表单元的前端的附近。因此,前轮所卷起且流动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为止的泥水容易越过仪表单元。因此,不会使前外壳变长,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长于上下方向长度。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长于上下方向长度。换句话说,连结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与后端的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倾斜角小于45度。因此,例如,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跨坐型车辆般,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与上下方向长度相同或较短。换句话说,和连结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与后端的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倾斜角为45度以上的跨坐型车辆相比,能够使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变得平缓。根据以上所述,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小型化。

关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上述把手具有供骑乘者握持的握持部,上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位于较上述握持部的上端更靠下方。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例如,与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跨坐型车辆般,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与把手的握持部的上端相同或较上端高的跨坐型车辆相比,能够使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变低。根据以上所述,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上下方向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连接于上述仪表单元的底部的线束部,于前视时,上述线束部隐藏于上述前外壳上部的后方。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前外壳上部从前方遮蔽仪表单元的线束部。因此,能够于前视车辆时改善外观,并且能够防止从前外壳朝向线束部飞散的泥水溅到线束部。

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特征在在于:上述仪表单元布置于较上述转向轴的轴线更靠前方。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仪表单元布置于较转向轴的轴线更靠前方,故而能够使仪表单元位于前外壳上部的附近。因此,前轮所卷起且流动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的泥水容易越过仪表单元。因此,不会使前外壳变长,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前外壳上部具有:第1面,其以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后方的方式形成;以及第2面,其以与布置上述第1面的侧相反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后方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7实施形态,附着于前外壳的表面的水因行驶时产生的空气流而以沿着第1面或第2面的方式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前进,从前外壳上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飞散,故而水中所含的泥更不易附着于仪表单元的透明外壳。因此,不会使前外壳变长,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的上述前外壳上部的后缘是以于前视时,车宽方向外端位于较上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更靠下方的方式形成,且于使上述把手旋动到最大角度为止的状态下,上述后缘通过上述把手的下方。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8实施形态,于操作把手时,把手不干涉前外壳上部,故而能够于车辆前后方向使前外壳上部与仪表单元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小。由此,前轮所卷起且流动到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为止的泥水容易越过仪表单元。因此,不会使前外壳变长,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的特征在于:上述前外壳具有从上述头灯的上缘朝后方以及上方延伸的前侧面(frontplane),上述前外壳上部是以相对于上述前侧面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且具有布置于上述前外壳的后方的喇叭,于上述前外壳上部的下端部与上述前侧面之间设置有使上述喇叭的声音通过的喇叭孔,上述喇叭与上述喇叭孔重叠。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9实施形态,于前外壳上部的下端部与前侧面之间设置有使喇叭的声音通过的喇叭孔,故而于前外壳上部的下端部与前侧面之间形成有由喇叭孔所形成的阶差部。因此,前轮所卷起且附着于前外壳的前侧面的泥水难以到达前外壳上部的表面。因此,水中所含的泥难以附着于仪表单元的透明外壳。借此,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于布置在前外壳的下部的头灯位于较前轮的车轴更靠前方的构成中,能够使前外壳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的跨坐型车辆。

附图说明

图1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前视图。

图3是速克达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前方放大图。

图5是从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的驾驶员观察时的速克达型车辆的前方放大图。

图6是前外壳的前视图。

图7是前外壳的立体图。

图8是前外壳的侧视图。

图9是从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的驾驶员观察时的速克达型车辆的前方放大图,且是表示使把手旋转到最大角度为止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如图1所示,应用于本实施形态的跨坐型车辆为速克达型车辆1。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以是其它跨坐型车辆。于以下的说明中,所称的前方及后方是分别指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及后方,所称的左方及右方是分别指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的左方及右方,且为从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1的乘坐者所观察时的左方及右方。此外,所称的上方及下方则是分别指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及下方。图1中的符号fl表示前方。

<车辆整体>

首先,一面参照图1~图3,一面对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图2是其前视图。图3是其俯视图。再者,图3表示车辆的外观,于图1中以虚线表示车体框架2及储物箱13等一部分的车辆内部构造。而且,于图2中,以虚线表示头管21等一部分的车辆内部构造。

如图1~3所示,底架型的车体框架2的前端部将前叉3能够左右旋动地支持,所述车体框架2的中央部支持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4。于所述动力单元4的上方,布置有具备前座部5a及后座部5b的两人乘坐用的座部5。所述座部5是以前端部的铰链销h为中心,相对于布置在车体框架2间的储物箱13能够开闭地安装。

车体框架2的前端部具有头管21。于头管21,能够旋动地支持有转向轴10。头管21及转向轴10朝斜前下方延伸。一对前叉3朝斜前下方延伸,于下端布置有前轮6。于前轮6的上部,布置有挡泥的前挡泥板20。前叉3的上端是经由布置于转向轴10的下端部的底部支架11而安装于转向轴10的下端部。因此,前轮6是经由转向轴10而支持于车体框架2。于转向轴10的上端部,支持有把手7。于所述把手7,安装有仪表单元30。而且,于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布置有后轮8。前叉3的上部、转向轴10及头管21是由前外壳9及护腿板14而从前方及后方覆盖。

<前轮>

其次,一面参照图4一面对前轮6进行说明。图4是图1的前方放大图。前轮6安装于车轴6a。车轴6a是用于将前轮6安装于车体的轴构件,且连接于前叉3的下方部。于侧视时,车轴6a位于前轮6的中心。于本实施形态中,车轴6a直接连接于前叉3的下方部,但车轴与前叉例如也能够经由其它构件而间接地连接。而且,前挡泥板20覆盖前轮6的上部,前挡泥板20的前端20a位于较车轴6a更靠前方。所述前端20a位于较下述头灯15的前端15a更靠前方。而且,所述前端20a位于较下述前外壳9的前端9f更靠前方。

<前外壳>

其次,一面参照图2~9一面对前外壳9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从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1的驾驶员观察时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前方放大图。图6是前外壳的前视图。图7是其立体图。图8是其侧视图。图9是从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1的驾驶员观察时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前方放大图,且是表示使把手7旋转到最大角度为止的状态的图。

(前外壳的整体构成)

如图4所示,前外壳9布置于头管21的前方。所述前外壳9具有于侧视时朝后方以及上方延伸的前侧面40、及同样地以于侧视时相对于前侧面40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前外壳上部41。

(头灯)

头灯15布置于前外壳9的下部。所述头灯15布置于前侧面40的下方。头灯15具有头灯外壳15c,如图2及图4所示,头灯15的头灯外壳15c布置于前外壳9的下部,其一部分从前外壳9的下部的开口9a露出。于头灯15的内侧,布置有未图示的灯本体。于所述速克达型车辆1中,为了使从头灯15照射的光的光量增加而采用相对大型的头灯。如图2所示,于前视时,头灯15例如为v字型形状,上缘15b是从车宽方向中央朝车宽方向外侧(左方及右方)以及上方延伸。而且,于前视时头灯15例如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线为左右对称。使头灯15的车宽方向长度长于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长度。即,头灯15的车宽方向右端位于较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右端45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右方),头灯15的车宽方向左端位于较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左端46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左方)。而且,头灯15的上端位于较前外壳上部41的下端即前端41f更靠下方。而且,如图4所示,于侧视时,头灯15朝后方以及上方延伸。于侧视时,头灯15的上下方向长度是相比头灯15的前方而后方的上下方向长度较短。而且,如图4所示,头灯15的前端15a位于较前轮6的车轴6a更靠前方。即,头灯15的头灯外壳15c的前端15a位于较前轮6的车轴6a更靠前方。如此,能够避免与布置于头灯15的后方的构件干涉,而能够于有限的空间布置大型的头灯。而且,头灯15的前端15a位于较前轮6的前端6f更靠后方,并且高于头管21的下端且高于底部支架11的上端。于前侧面40的下部且头灯15的上方,布置有较头灯15小且三角形状的位置灯16。如图2所示,位置灯16布置于车宽方向中央。而且,如图4所示,位置灯16整体位于较前轮6的车轴6a更靠前方。再者,头灯的布置、形状、大小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如,头灯的前端也能够位于较车轮的前轮更靠前。而且,例如,头灯的车宽方向长度也能够短于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长度。

(前侧面)

前外壳9具有从头灯15的上缘15b朝后方以及上方延伸的前侧面40。如图2所示,于前视时,前侧面40布置于头灯15与前外壳上部41之间、及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外侧(右方及左方)。而且,前外壳9具有布置于头灯15的车宽方向外侧(右方及左方)的左右侧面49。于前视时,前侧面40及左右侧面49例如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线为左右对称。如图3所示,于俯视时,前侧面40延伸到较前外壳上部41更靠后方。如图4所示,于侧视时,前侧面40的上部且后部与下部且前部相比,前侧面40的前表面(表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较平缓。但,前侧面的布置、形状、大小并不限定于上述。

(前外壳上部)

如图2~4所示,前外壳9具有前外壳上部41,所述前外壳上部41位于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并且于车宽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于下述仪表单元30的车宽方向的一端(右端34)与另一端(左端35)之间,且朝后方以及上方延伸。另外,如本发明般的以相对于前外壳9的前侧面40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前外壳上部41有时也被称作挡板。前外壳上部41是用于使雨滴难以到达仪表单元30的构件。如图8所示,前外壳上部41是以于侧视时相对于前侧面40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即,本实施形态中,“前外壳上部”是指相对于前侧面40朝上方突出的部分(图8的影线部分)。

如图2所示,前外壳上部41是于车宽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于仪表单元30的车宽方向的右端34与左端35之间。换句话说,前外壳上部41的至少一部分与仪表单元30于车宽方向重叠。所述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长度长于仪表单元30的车宽方向长度。如图2所示,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右端45位于较仪表单元30的车宽方向右端34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右方),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左端46位于较仪表单元30的车宽方向左端35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左方)。但,只要于车宽方向上前外壳上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仪表单元的车宽方向的右端与左端之间便可以。例如,车宽方向上的仪表单元的长度与车宽方向上的前外壳上部的长度也可以是相同的。而且,例如,也可为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右端位于较仪表单元的车宽方向右端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右方),而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左端位于较仪表单元的车宽方向左端更靠车宽方向内侧。而且,例如,也可为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左端位于较仪表单元的车宽方向左端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左方),且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右端位于较仪表单元的车宽方向右端更靠车宽方向内侧。而且,也可为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右端位于较仪表单元的车宽方向右端更靠车宽方向内侧,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左端位于较仪表单元的车宽方向左端更靠车宽方向内侧。因此,例如,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长度也可短于仪表单元的车宽方向长度。

如图6~7所示,前外壳上部41具有:右表面42(第1面),其以右缘42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后方的方式形成;以及左表面43(第2面),其以与布置右表面42(第1面)的侧相反的左缘43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后方的方式形成。即,如图6、7所示,前外壳上部41是以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缘41a为边界分为右表面42(第1面)与左表面43(第2面)。右表面42是以右缘42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缘41a更靠后方的方式且以朝右方以及后方倾斜的方式形成。左表面43是以左缘43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缘41a更靠后方的方式且以朝左方以及后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而且,如图4所示,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与下述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9r相同)位于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并且位于较仪表单元30的上端30u更靠下方。而且,如图2所示,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较仪表单元30的下端30l更靠上方。从仪表单元30的底部33朝下方延伸的线束部18于前视时隐藏于前外壳上部41的后方。

如图4所示,于侧视时,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延伸线el1通过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更具体来说,所述延伸线el1是连结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缘41a的前端9f与后端9r的直线。即,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缘41a的前端9f到后端9r的倾斜角θ1、即于侧视时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是以通过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之处的方式设定。换句话说,于侧视时,仪表单元30是以处于延伸线el1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的倾斜角θ1内的方式设定。此处,附着于前外壳9且到达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9r的泥水朝侧视时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延伸线el1的方向飞散。因此,如果以成为通过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之处的角度的方式设定倾斜角θ1,那么泥水沿着延伸线el1飞散,而容易于仪表单元30的前方朝上方飞散。因此,能够使撞击仪表单元30的泥水变少。所述倾斜角θ1例如设为40度以上且50度以下。但,倾斜角θ1并不限定于此。

而且,如图8所示,前外壳上部41的前缘41a的延伸线即前外壳上部延伸线el2也通过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之处。所述前外壳上部延伸线el2是连结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41f与后端41r的直线。即,从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41f到后端41r为止的倾斜角θ2、即于侧视时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θ2是以成为通过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之处的角度的方式设定。换句话说,于侧视时,仪表单元30是以处于前外壳上部延伸线el2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的倾斜角θ2内的方式设定。此处,如图8所示,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1长于上下方向长度l2。即,前外壳上部41的前缘41a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1长于上下方向长度l2。进而,换句话说,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41f到后端41r的倾斜角θ2、即于侧视时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小于45度。

而且,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9f位于较头灯15的前端15a更靠前方。由于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9f位于较头灯15的前端15a更靠前方,因此即使于前轮6所卷起的泥水附着于头灯15的情形时,泥水也难以进一步从头灯15移动到前外壳9的表面。因此,从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后端41r朝后方飞散的泥水的量减少,能够抑制泥水溅到仪表单元30。再者,前外壳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也可位于较头灯的前端更靠后方。而且,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9f位于较前轮6的车轴6a更靠前方,且位于较前轮6的前端6f更靠后方。

再者,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41f位于较头管21的前端21f更靠前方。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41f位于较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9f更靠后方。

而且,如图6所示,包括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9r)的前外壳上部41的后缘44是以于前视时后缘44的车宽方向外端45、46位于较后端41r更靠下方的方式,于前视时朝车辆侧方以及下方倾斜。如图8所示,前外壳上部41的后缘44是以于侧视时外端45、46位于较后端41r更靠下方的方式,于侧视时朝前方以及下方倾斜。如图9所示,所述后缘44是于使把手7旋转到最大角度为止的状态下,后缘44通过把手7的下方。即,于使把手7旋转到最大角度为止的状态下,于把手7与后缘44之间在车辆上下方向存在间隙,即使为使把手7旋转到最大角度为止的状态,把手7也不会与后缘44接触。

而且,如图4所示,于侧视时前外壳上部41的下部位于在侧视时较前侧面40更靠上方。而且,如图6、7所示,于前视时于上下方向在前外壳上部41的下端部与前侧面40之间设置有使下述喇叭12的声音通过的喇叭孔19。于前视时喇叭孔19位于较前外壳上部41的下端部更靠下方。

<把手>

其次,一面参照图2~4,一面对把手7进行详细说明。把手7支持于转向轴21的上端部。如图2所示,把手7是于前视时在中央部具有凹陷部7a的大致y字形状。把手7具有供骑乘者握持的握持部7b。所述握持部7b布置于车宽方向两端。如图4所示,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较把手7的握持部7b的上端7bl更靠下方。因此,与如先前的速克达型车辆般于前外壳的上部的后方的空间(由前外壳的上部所形成的空间)布置有仪表单元的构成相比,能够使后端41r位于下方,而能够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上下方向小型化。

<仪表单元>

其次,一面参照图2~5一面对仪表单元30进行详细说明。仪表单元30安装于把手7的车宽方向中央。如图2所示,仪表单元30安装于把手7的凹陷部7a。仪表单元30的下端30l位于较把手7的握持部7b更靠下方。仪表单元30位于较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更靠后方。

仪表单元30是车宽方向长度长于前后方向长度的大致矩形状。如图4所示,仪表单元30的前后方向长度短于头管21的前端21f到后端21r的前后方向长度。而且,于仪表单元30的内部,设置有显示部31。于显示部31,例如显示当前的车辆速度。

而且,仪表单元30具有透明外壳32。透明外壳32布置于仪表单元30的上表面。骑乘者是通过所述透明外壳32而视认显示于显示部31的显示。所述透明外壳32是以于侧视时朝后方以及下方倾斜的方式布置,以便骑乘者容易视认。即,相对于透明外壳32垂直的线朝向驾驶员的脸的方向延伸。而且,仪表单元30整体也以于侧视时朝后方以及下方倾斜的方式布置。但,仪表单元30的大小或安装的方向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4所示,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位于较头管21的后端21r更靠前方,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较头管21的前端21f更靠后方。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与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9r的前后方向距离短于仪表单元30的前后方向长度。仪表单元30的整体布置于较转向轴10的轴线sl更靠前方。而且,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位于较头管21的前端21f更靠后方。而且,如图4所示,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位于较通过前轮6的后端6r的铅垂线vl更靠后方。如图2所示,于仪表单元30的底部33,连接有线束部18。所述线束部18具有防水性,从仪表单元30的底部33朝下方延伸,且连接于布置在前外壳9与护腿板14之间的电气零件(未图示)。

<喇叭>

所述速克达型车辆1具有布置于前外壳9的后方的喇叭12。所述喇叭12是用以鸣响警报声,且布置于前外壳9与护腿板14之间。即,于较喇叭孔19更靠后方存在喇叭12。再者,如图2、图6所示,于前视时喇叭12与喇叭孔19的至少一部分重叠。但,于前视时喇叭与喇叭孔也可不重叠。

<实施方面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具备:车体框架2,其具有头管21;转向轴10,其能够旋动地支持于头管21;前轮6,其经由转向轴10而支持于车体框架2;把手7,其支持于转向轴10的上端部;仪表单元30,其具有透明外壳32;前外壳9,其布置于头管21的前方;以及头灯15,其布置于前外壳9的下部;头灯15的前端15a位于较前轮6的车轴6a更靠前方,仪表单元30安装于把手7的车宽方向中央,前外壳9具有前外壳上部41,所述前外壳上部41位于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并且于车宽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于仪表单元30的车宽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且朝后方以及上方延伸,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9r)位于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并且位于较仪表单元30的上端30u更靠下方,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9r)位于较仪表单元30的下端30l更靠上方,并且于侧视时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延伸线el1通过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由于将仪表单元30布置于把手7,故而无需在前外壳上部41设置仪表单元30的布置空间。而且,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布置于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并且位于较仪表单元30的上端30u更靠下方。因此,与将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布置于较仪表单元30的上端30u更靠上方且较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更靠后方相比,前外壳9的上部变得小型化。借此所述,能够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且上下方向小型化。

而且,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仪表单元30的下端30l的上方,故而从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排出的泥水大致沿着前外壳上部41的倾斜角朝向上方以及后方飞散。本发明者注意到如果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较仪表单元30的下端更靠下方,那么泥水容易撞击仪表单元30。因此,首先,将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布置于较仪表单元30的下端30l更靠上方。而且,于侧视时,使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延伸线el1通过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即使将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布置于较仪表单元30的下端30l更靠上方,如果前外壳9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角较小,那么泥水容易撞击仪表单元30。此处,到达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的泥水于侧视时朝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延伸线el1的方向飞散。因此,如果以通过较仪表单元30更靠前方的方式设定倾斜角θ1,那么泥水沿着上述延伸线el1飞散,容易于仪表单元30的前方朝上方飞散。因此,能够使撞击仪表单元30的泥水变少。

而且,就头灯15位于较前轮6的车轴6a更靠前方的车辆而言,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角度容易变得平缓。进而,如果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那么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角度易变得更平缓。如果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角度变得平缓,那么附着于前外壳9的泥水难以朝左右流动。如此,即使为泥水容易顺着前外壳9的车宽方向中央流动的构成,流动到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的水也不会冲击仪表单元30,而向后方排出。因此,水中所含的泥难以附着于仪表单元30的透明外壳32。借此,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由此,于布置在前外壳9的下部的头灯15位于较前轮6的车轴6a更靠前方的构成中,能够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而且,于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较佳的形态中,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位于较头管21的后端21r更靠前方,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较头管21的前端21f更靠后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位于较头管21的后端21f更靠前方,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较头管21的前端21f更靠后方。因此,能够使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与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距离变短。即,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的附近。因此,前轮6所卷起且流动到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的泥水容易越过仪表单元30。因此,不会使前外壳9变长,而能够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而且,于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较佳的形态中,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1长于上下方向长度l2。

根据本实施形态,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1长于上下方向长度l2。换句话说,连结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41f与后端41r的前外壳上部延伸线el2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θ2小于45度。因此,例如,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跨坐型车辆般,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与上下方向长度相同或较短。换句话说,和连结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与后端的延伸线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为45度以上的跨坐型车辆相比,能够使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倾斜变得平缓。根据以上所述,能够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上下方向小型化。

而且,于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较佳的形态中,把手7具有供骑乘者握持的握持部7b,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较握持部7b的上端7bl更靠下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例如,与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跨坐型车辆般,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与把手的握持部的上端相同或较上端高的跨坐型车辆相比,能够使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变低。根据以上所述,能够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上下方向小型化。

而且,于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较佳的形态中,具有连接于仪表单元30的底部33的线束部18,于前视时,线束部18隐藏于前外壳上部41的后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前外壳9的上部从前方遮蔽仪表单元30的线束部18。因此,能够于前视车辆时改善外观,并且能够防止从前外壳9朝向线束部18飞散的泥水溅到线束部18。

而且,于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较佳的形态中,仪表单元30布置于较转向轴10的轴线sl更靠前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仪表单元30布置于较转向轴10的轴线sl更靠前方,故而能够使仪表单元30位于前外壳上部41的附近。因此,前轮6所卷起且流动到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的泥水容易越过仪表单元30。因此,不会使前外壳9变长,能够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而且,于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较佳的形态中,前外壳上部41具有:右表面42(第1面),其以右缘42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后方的方式形成;以及左表面43(第2面),其以与布置右表面42的侧相反的左缘43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后方的方式形成。

根据本实施形态,附着于前外壳9的表面的水因行驶时产生的空气流而以沿着右表面42(第1面)或左表面43(第2面)的方式朝向车辆方向外侧前进,从前外壳9的上部朝向车辆方向外侧飞散,故而水中所含的泥更不易附着于仪表单元30的透明外壳32。因此,不会使前外壳9变长,能够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而且,于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较佳的形态中,包括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的前外壳上部41的后缘44是以于前视时,车宽方向外端45、46位于较后端41r更靠下方的方式形成,于使把手7旋动到最大角度为止的状态下,后缘44通过把手7的下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于操作把手7时,把手7不干涉前外壳上部41,故而能够于车辆前后方向使前外壳9的上部与仪表单元30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小。由此,前轮6所卷起且流动到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的泥水容易越过仪表单元30。因此,不会使前外壳9变长,能够使前外壳9的上部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小型化,并且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而且,于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较佳的形态中,前外壳9具有从头灯15的上缘15b朝后方以及上方延伸的前侧面40,前外壳上部41是以相对于前侧面40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且具有布置于前外壳9的后方的喇叭12,且于前外壳上部41的下端部与前侧面40之间设置有使喇叭12的声音通过的喇叭孔19,于前视时喇叭12与喇叭孔19重叠。

根据本实施形态,于前外壳上部41的下端部与前侧面40之间设置有使喇叭12的声音通过的喇叭孔19,故而于前外壳上部41的下端部与前侧面40之间形成有由喇叭孔19所形成的阶差部。因此,前轮6所卷起且附着于前外壳9的前侧面40的泥水难以到达前外壳上部41的表面。因此,水中所含的泥难以附着于仪表单元30的透明外壳32。借此,能够抑制损害乘坐者的舒适性。

<变化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而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于本实施形态中,前外壳上部是以于侧视时相对于前侧面40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但前外壳上部也能够不以于侧视时相对于前外壳的其它部分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例如也可为前外壳包括一个外壳面,其上部中央为前外壳上部。

而且,例如,于本实施形态中,仪表单元30的前端30f位于较头管21的后端21r更靠前方,前外壳9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9r位于较头管21的前端更靠后方,但仪表单元的前端也可位于较头管的后端更靠后方,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也可位于较头管的前端更靠前方。

而且,例如,于本实施形态中,对连接于仪表单元30的底部33的线束部18隐藏于前外壳上部41的后方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线束部也可不隐藏于前外壳上部的后方。

而且,例如,于本实施形态中,对如图4所示般仪表单元30布置于较转向轴10的轴线sl更靠前方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其一部分或全部布置于较转向轴的轴线更靠后方。

而且,对如下情形进行了说明,即,前外壳上部41具有:右表面42(第1面),其以右缘42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后方的方式形成;以及左表面43(第2面),其以与布置右表面42的侧相反的左缘43a(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后方的方式形成;但前外壳上部也可不以车宽方向外侧端部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后方的方式形成。例如,前外壳上部也可于1个平面形成。

而且,例如,于本实施形态中,对前外壳上部41的后缘44以车宽方向外侧45、46位于较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更靠下方的方式形成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例如前外壳上部的后缘也可相对于地面水平地延伸。

而且,例如,于本实施形态中,对如下情形进行了说明,即,于侧视时前外壳上部41的下部位于较前侧面40更靠上方,且于前外壳上部41的下部与前侧面40之间设置有使喇叭的声音通过的喇叭孔19;但也可不于前外壳上部的下部与前侧面之间设置使喇叭的声音通过的喇叭孔,且前外壳上部的下部也可不位于较前侧面更靠上方。即,前外壳上部的下部与前侧面也可无阶差地连接。

而且,例如,于本实施形态中,对如下情形进行了说明,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l1长于上下方向长度l2。换句话说,连结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41f与后端41r的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倾斜角θ2小于45度。然而,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也能够与上下方向长度相同或较短。换句话说,连结前外壳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前端与后端的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倾斜角也可为45度以上。

而且,例如,于本实施形态中,前外壳上部41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端41r位于较把手7的握持部7b的上端7bl更靠下方,但也可位于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或较高的位置。

而且,于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中,也可具有3个以上的车轮而不限于2个。例如,也可具有2个前轮及1个后轮。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运动型或轻型等其它机车。或者,跨坐型车辆并不限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atv(allterrain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其它车辆。

符号说明

1速克达型车辆(跨坐型车辆)

2车体框架

3前叉

4动力单元

5座部

5a前座部

5b后座部

6前轮

6a车轴

6f前端

6r后端

7把手

7a凹陷部

7b握持部

7bl上端

8后轮

9前外壳

9a开口

9f前端

9r后端

10转向轴

11底部支架

12喇叭

13储物箱

14护腿板

15头灯

15a前端

15b上缘

15c头灯外壳

16位置灯

18线束部

19喇叭孔

20前挡泥板

20a前端

21头管

21f前端

21r后端

30仪表单元

30f前端

30l下端

30u上端

31显示部

32透明外壳

33底部

34右端(一端)

35左端(另一端)

40前侧面

41前外壳上部

41a前缘

41f前端

41r后端

42右表面(第1面)

42a右缘(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43左表面(第2面)

43a左缘(车宽方向外侧端部)

44后缘

45车宽方向外端

46车宽方向外端

49左右侧面

el1延伸线

el2前外壳上部延伸线

fl前方

l1车辆前后方向长度

l2上下方向长度

h铰链销

sl轴线

θ1倾斜角

θ2倾斜角

vl铅垂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