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放置多个水壶的水壶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0742发布日期:2018-06-05 18:39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放置多个水壶的水壶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创造涉及自行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放置多个水壶的水壶架。



背景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自行车出行,自行车装备也日益增多,而自行车水壶架则成了大多数自行车必备的装备之一,由于现有的自行车水壶架大多为固定在斜梁上的,且一次只能固定携带一瓶饮用水,所以在骑行中往往会给骑行者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无法牢固的固定住大小不一的饮用水,这也同样给骑行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创造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可放置多个水壶的水壶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一次携带多瓶饮用水的问题。

本发明创造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水壶支架不能有效的固定携带大小不一的饮用水。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创造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放置多个水壶的水壶架,包括车架固定套,连接块,连接板,第一固定块,螺栓,第二固定块,固定槽,水壶套,固定板,弹簧,第三固定块,所述车架固定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车架固定套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块,所述水壶套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块,所述水壶套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固定块,所述水壶套的内部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为三分之一圆弧板,高度等于水壶套高度,且外壁设置有凸起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块与第三固定块结构相同,且与第二固定块内部设置的固定槽结构相匹配。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板为斜面倾斜30度的梯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固定槽顶部设置有挡板。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可放置多个水壶的水壶架,该可放置多个水壶的水壶架首先将其固定在了自行车的横向主梁上,且连接板设置为倾斜板,由于水壶套的一端分别设置了可以相互匹配的固定槽和第三固定块,使得在拥有多组水壶套的情况下可以不断的拼接,由于斜面的连接板设计,使得固定槽可以轻松的稳定放置在第一固定块上,在放置饮用水方面,水壶套的内部安装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一侧连接有弹簧,这样可以使得在实际使用中,水壶套可以用稳固的放置不同大小的引用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放置多瓶饮用水以及不能有效的固定大小不一的饮用水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水壶支架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创造实施例1的水壶套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创造实施例1的水壶套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创造实施例1的固定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创造实施例1的固定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

1、固定套 2、连接块 3、连接板 4、第一固定块

5、螺栓 6、第二固定块 61、固定槽 7、水壶套

8、固定板 19、弹簧 10、第三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创造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创造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一种可放置多个水壶的水壶架,包括车架固定套1,连接块2,连接板3,第一固定块4,螺栓5,第二固定块6,固定槽61,水壶套7,固定板8,弹簧9,第三固定块10,所述车架固定套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所述车架固定套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块4,所述水壶套7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块6,所述水壶套7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固定块10,所述水壶套7的内部安装有固定板8,所述固定板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9。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所述固定板8为三分之一圆弧板,高度等于水壶套高度,且外壁设置有凸起结构。

所述第一固定块4与第三固定块10结构相同,且与第二固定块6内部设置的固定槽61结构相匹配。

所述连接板3为斜面倾斜30度的梯形结构。

所述第二固定块6的固定槽61顶部设置有挡板。

所述弹簧9纵向均匀设置有4个,且一端与水壶套7内壁固定连接

实施例2

一种可放置多个水壶的水壶架,包括车架固定套1,连接块2,连接板3,第一固定块4,螺栓5,第二固定块6,固定槽61,水壶套7,固定板8,弹簧9,第三固定块10,所述车架固定套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2,所述车架固定套1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块4,所述水壶套7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块6,所述水壶套7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固定块10,所述水壶套7的内部安装有固定板8,所述固定板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9。

以上对本发明创造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