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变电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简易式变电站蓄电池装卸运输车。
背景技术:
目前,变电站蓄电池多数为铅酸蓄电池,一般分多层存放在室内特制的放置架上,为节约占用空间,多个蓄电池顺序依次紧密排列。单个电池块重量为15-25kg,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把蓄电池块分别从放置架上取出,并搬运到蓄电池室外的车辆上进行转移。由于室内空间小不宜采用小型吊车,且蓄电池无挂接点、排列紧密,也不便于使用小型叉车。
日常中多采用人工搬运转移的方法,该方法的有诸多缺点:一是在于手工从放置架上取下蓄电池块不易,因为单块蓄电池重量较大,且蓄电池表面光滑且排列紧密,无着力点,单靠手指不易取出,搬运难度大;二是将多块电池从铁架上取出已相当费力,再加上全部搬运到客货车上,消耗大量人的体能,特别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降低蓄电池块搬运难度,极大的提高转移效率的一种简易式变电站蓄电池装卸运输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行走小车、杠杆、转运板、蓄电池夹持装置和支架,支架设置在行走小车上,杠杆和支架的横梁铰接或万向连接,所述转运板连接在支架上,所述蓄电池夹持装置位于杠杆前端,能将蓄电池升降并放置在转运板上用行走小车运输。
作为优选,蓄电池夹持装置包括主链、吊盘、分支链、上夹持板、下夹持板和转轴,所述上夹持板一端与下夹持板中部通过转轴连接,所述吊盘通过其上端主链和杠杆前端相连接,所述吊盘下端面的分支链和下夹持板的转轴右端部相连接,当分支链拉紧时,上夹持板和下夹持板能将蓄电池抱紧。
作为优选,蓄电池夹持装置还包括承托架,所述承托架和分支链相连接。
作为优选,分支链包括与下夹持板相连的分支链一和与承托板相连的分支链二,所述分支链二长度大于分支链一的长度。
作为优选,转运板采用伸缩结构。
作为优选,伸缩结构为滑道式伸缩机构,包括抽出板和和设有滑槽的基础板,所述抽出板在基础板上滑动伸缩。
作为优选,转运板与支架上的连接孔配合连接,所述连接孔设有多个。
作为优选,行走小车包括车体和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安装于车体下方,行走装置为万向轮或滚轮。
作为优选,支架包括对称设置于车体上的两对成一定角度的立杆和斜杆,所述横梁设置在两个立杆之间。
作为优选,立杆上设置有多个横梁托架,所述横梁托架设置高度不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利用到蓄电池的搬运和转移过程中,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有效降低劳动强和蓄电池块搬运难度,极大的提高转移效率,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简易式变电站蓄电池装卸运输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蓄电池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分支链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Ⅰ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支架和行走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行走小车;11、车体;12、行走装置;2、杠杆;3、转运板;31、抽出板;32、基础板;4、蓄电池夹持装置;41、主链; 42、吊盘; 43、上夹持板; 44、下夹持板; 45、转轴; 46、承托架; 47、分支链; 471、分支链一;472、分支链二;5、支架;51、立杆;52、斜杆;53、横梁;54、连接孔;55、横梁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简易式变电站蓄电池装卸运输车,包括行走小车1、杠杆2、转运板3、蓄电池夹持装置4和支架5,支架5设置在行走小车1上,杠杆2和支架5的横梁53铰接或万向连接,所述转运板3连接在支架5上,所述蓄电池夹持装置位于杠杆2前端,能将蓄电池升降并放置在转运板3上用行走小车1运输。该装置利用了杠杆原理,实现利用杠杆2起吊重物可以有效节约人力的效果。杠杆2位于支架5的横梁53的正中部,杠杆2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横梁53之间实现铰接或者万向连接。杠杆2和横梁53的交点将杠杆2分成前端和后端两部分,其中前端用来夹住并提起蓄电池,杠杆2的后端用来手持用力,并设有把手,以便于增强该工具使用的舒适性。杠杆2将前端和后端长度比例设置为1:4-1:3,因为该比例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极大降低提升杠杆2前端所需要施加的力,同时也不至于因杠杆2后端设置过长,导致整个工具占地过大。蓄电池夹持装置4可以实现对蓄电池的有力夹持和承托,保证吊起的稳定性。本装置需要通过两个工人进行配合,一个位于杠杆2后端进行杠杆2操作,另一个人位于蓄电池夹持装置4处,协助蓄电池夹持装置4完成对蓄电池夹持的整个过程。转运板3可以在杠杆2前端的蓄电池夹持装置4将蓄电池夹起并抬升一定距离之后,将蓄电池放置在转运板3上,进而通过推动支架5来实现蓄电池位置的变化,对蓄电池进行转移、搬运等操作。
作为优选,蓄电池夹持装置4包括主链41、吊盘42、分支链47、上夹持板43、下夹持板44和转轴45,所述上夹持板43一端与下夹持板44中部通过转轴45连接,所述吊盘42通过其上端主链41和杠杆2前端相连接,所述吊盘42下端面的分支链47和下夹持板44的转轴45右端部相连接,当分支链47拉紧时,上夹持板43和下夹持板44能将蓄电池抱紧。蓄电池夹持装置4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方便的实现蓄电池被从支架上夹住并抬起的过程,同时也能很好的配合杠杆2在上抬或下降过程中的角度变化,实现蓄电池的水平位置以及高度位置上的变化。主链41和上端的杠杆2前端可靠连接,采用链连接的形式,目的是便于主链41下部装置及蓄电池能够更好的配合杠杆2抬起或者下落过程中的位置变化,实现主链41和杠杆2之间夹角大小的任意改变。本实施例中,吊盘42优选为椭圆形的形状,该形状的选择主要是为了配合下部夹持的蓄电池的形状,椭圆的长边方向设置的分支链47对应蓄电池的长边方向进行夹持,椭圆的短边方向设置的分支链47对应蓄电池的短边方向进行夹持,这样分支链47的位置设置更接近于蓄电池的外形尺寸,进而使分支链47和竖直方向形成的角度最小,以便更好的保证夹持的稳定性。上夹持板43和下夹持板44结合使用,类似于夹砖装置的使用原理。当下夹持板44上部水平部分受力时,会使下夹持板44整体绕转轴向受力方向转动,即使上夹持板43和下夹持板二者的下部有集中向中间收拢的趋势,以便于对蓄电池两侧面形成有力的夹持作用,保证上夹持板43和下夹持板44与蓄电池侧部形成的摩擦力足以抵抗蓄电池的自身重力,本实施例中,对下夹持板44水平部分所受外力主要通过吊盘42下部的分支链47施加,因为上夹持板43和下夹持板44的自重集中在上部的分支链47上,而分支链47的下端和下夹持板44的水平端相连,相当于对下夹持板44的水平部分施加了向上的外力,以使上夹持板43和下夹持板44的下端向中间靠拢,实现对蓄电池外侧面进行夹紧,当下部受蓄电池重力时,分支链47作用于下夹持板47水平段的力逐渐增大,进而实现下夹持板44绕转轴45转动,从而带动下夹持板44下端向蓄电池侧进一步夹紧,达到摩擦力进一步增大的目的,最终实现将蓄电池从放置架上吊起。主链上端为一股的形式,下端和吊盘42连接的位置分为三股,并以吊盘2中心为圆心圆周方向均布,进而实现吊盘42水平设置,便于保证其下部装置以及被夹持的物品在水平方向上的稳定性,避免吊盘42上下摆动对夹持物品造成晃动,避免产生坠落的危险。
作为优选,蓄电池夹持装置4还包括承托架46,承托架46和分支链47相连接。使用时,将承托架46分别置于蓄电池的另外两个侧面底部,以保证除了上夹持板43和下夹持板44对蓄电池施加侧向夹紧力的同时还存在承托架46对蓄电池底部进行承托,进一步保证夹持的稳定性,避免蓄电池侧部滑动造成的坠落。
作为优选,分支链47包括与下夹持板44相连的分支链一471和与承托板46相连的分支链二472,所述分支链二472长度大于分支链一471的长度。分支链47分为与下夹持板44相连的三条支链一471和与承托架46连接的两条支链二472,其中分支链一471长度较分支链二472的长度短,因为分支链二472是和下部的承托架46相连接的,承托架为“L”型,承托架的下部水平部分是为了和蓄电池的底部相贴合的,以便于对蓄电池侧面夹持起到进一步保护的作用,增强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而分支链一471是与下夹持板44上部水平部分连接的,下夹持板44的作用是和蓄电池侧壁之间形成摩擦力以抵抗重力,所以分支链一471相对于分支链二472的长度而言,要适当的短一些。分支链一471设置于吊盘42的椭圆形盘的长轴方向上,三条分支链一471均匀布置在该长度方向上,并顺次和下夹持板44的水平部分相连接,保证下夹持板44水平部分受力点相对布置均匀,夹持稳定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转运板3采用伸缩结构。转运板3采用伸缩结构形式,便于配合后期蓄电池从蓄电池夹持装置4卸落到转运板3上的过程。在没有伸缩结构的情况下,转运板3的位置既要避开蓄电池的行走轨迹,又要能够使被夹持稳妥的蓄电池方便的移到转运板3上,这样很难保证转运板3能够对应蓄电池的下表面尺寸足够大,且足够准确,而设计成可以伸缩的形式则可以方便的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实用性更强,夹持转运更容易实现。
作为优选,伸缩结构为滑道式伸缩机构,包括抽出板31和和设有滑槽的基础板32,所述抽出板31在基础板32上滑动伸缩。伸缩结构设置成滑道式伸缩的形式,结构设计简单,便于实现伸缩效果,且滑道制作简单,便于加工制作,基础板32前端上部设有向上的小挡板,抽出板下端后部设有对应的挡板,当抽出板31向前至极限位置时,小挡板和挡板相接触,避免抽出板从前端脱落,保证抽出位置准确,增强了操作的便利性。
作为优选,转运板3与支架5上的连接孔54配合连接,所述连接孔54设有多个。连接孔54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上,是为了保证针对蓄电池存放的位置高低不同,以及横梁53位置高低不同,对应的调整连接孔54的位置,以便杠杆2能实现蓄电池从前端夹持部分顺利放置到转运板3上的动作,该高度可以通过改变转运板3和不同高度的连接孔54相连实现,该连接方式简单易操作,能配合横梁53高度逐一进行对应调整。
作为优选,行走小车1包括车体11和行走装置12,所述行走装置12安装于车体11下方,所述行走装置12为万向轮或滚轮。行走装置13可以方便整个装置的移动操作,便于实现蓄电池的位置转移,滚轮也可以用万向轮代替,可以起到同样的转运作用。
作为优选,支架5包括对称设置于车体11上的两对成一定角度的立杆51和斜杆52,所述横梁53设置在两个立杆51之间。车体11为支架5整体提供了一个水平向的放置平台,同时还相对支架5整体起到配重作用,可以有效保证上部杠杆2在夹持以及提升蓄电池的过程中,不至于因为前后端受力不平衡导致整个支架向前端5歪斜和倾倒,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行走装置12的设置是为了实现该装置的转运功能,因为在蓄电池的转运过程中,既涉及到夹持作用,又涉及到转移功能,当蓄电池被夹起并放置在转运板3上之后,可以通过推动设置于车体11上的斜杆52,将装置和蓄电池整体推送到所需位置。立杆51和斜杆52设置具有一定角度,和车体共同形成三角形形状,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保证了装置的牢固、稳定,另外斜杆52具有推送的功能,保证转移蓄电池过程中推动操作的舒适性,而立杆51的设置则为横梁53和转运板3的安装提供了基础,实现了杠杆2绕一固定点旋转时的稳定效果。
作为优选,立杆51上设置有多个横梁托架55,所述横梁托架55设置高度不同。立杆51上设置的多个横梁托架55是配合横梁53设置的,横梁托架55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上,是为了保证针对蓄电池存放的位置高低不同,对应的调整横梁53的位置,以便杠杆2能实现从最佳角度对蓄电池进行夹持吊起的操作,更加便于人工操作,提高人工操作的舒适性,使转移吊运难度降到最低,同时也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使用方法:
将该装置推至需要转移的蓄电池放置架旁,对应蓄电池的放置高度调整转运架3以及横梁53在立杆51上的高度,调整好后,将杠杆2后端把手向下压,是杠杆2前端带动蓄电池夹持装置4上抬至蓄电池上方后,将杠杆2后端把手向上缓慢提起,以便前端蓄电池夹持装置4缓慢下落,直至下夹持板44和上夹持板43位于蓄电池长向两侧面,杠杆2前端工人将下夹持板44和上夹持板43分别和蓄电池两侧贴合至较近位置,杠杆2后端工人将杠杆2缓慢上抬,伴随分支链一471对蓄电池的两侧壁的夹紧力逐渐增大,直至足以抵抗蓄电池自重时,将蓄电池下底面起吊至脱离放置架表面,前端工人将承托架46下端平面和蓄电池下底面重合,使承托架46对蓄电池提供进一步安全保障,再继续使杠杆2前端上提,直至转运架3上方后,将转运板3抽出,然后上提杠杆2后端,使前端蓄电池夹持装置4将蓄电池放置至转运板3上,然后杠杆2前端工人将承托板46从蓄电池下部移出,蓄电池继续向下,至蓄电池和转运板3接触,此时,分支链一471呈放松状态,进而带动下夹持板44绕转轴转动,松开蓄电池两侧,带蓄电池在转运板3上放置稳定后,推动支架5的斜杆52,将蓄电池推至所需转移到的位置,完成整个夹持转移过程。
该发明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利用到蓄电池的搬运和转移过程中,能节省大量的人力,有效降低劳动强和蓄电池块搬运难度,极大的提高转移效率,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