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脚踏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脚踏机构以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常用的摩托车上的供使用者脚踏的脚踏机构如附图1所示,其包括有供使用者脚踏的脚踏件18,并且为了能实现连杆的较好的收纳性能,通常会在摩托车的外侧壁设置一连接板19,脚踏件18直接铰接于该连接板19上,当需要使用该脚踏件18时,使用者通过把脚踏件18绕着铰接轴进行翻转,使脚踏件凸出于连接板19之外,从而给予使用者脚部足够的脚踏空间,为了能提供更加舒适的脚踏体验,该脚踏件的外表面也会设置橡胶垫20,当使用者的脚部踩在设置有橡胶垫20的脚踏件18上时,由于橡胶垫20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力,使用者的脚踏感受较佳。
尽管上述类型的脚踏组件,不仅能实现较好的收纳功能,而且能提供较好的使用者脚部踩踏体验,但是经过长时间使用之后发现橡胶垫20会受到频繁的脚踏之后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磨损,而传统市面上的摩托车上并未额外设置多个橡胶垫20,因此,由于受到单个橡胶垫20的使用寿命限制,直接影响了整个脚踏件18的实际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脚踏机构,其具有能提升整个脚踏件的实际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脚踏机构,包括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上连接有脚踏组件,所述脚踏组件包括与连接体相连的连接段以及供使用者脚踏的脚踏段,所述脚踏段上设有至少两片绕脚踏段周向分布的脚踏垫,所述连接段上设有供脚踏段插入的插接孔,所述脚踏组件还包括用于限制脚踏段绕插接孔周向旋转的限位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脚部会与脚踏垫发生频繁地接触,当脚踏垫的外侧壁发生严重磨损时,使用者可解除限位部对于脚踏段绕插接孔周向旋转的限位作用,此时,使用者可轻松地旋转脚踏段,由于在脚踏段上设置有至少两片绕脚踏段周向分布的脚踏垫,当未磨损的脚踏垫位于上方时,即全新的脚踏垫位于能被使用者脚部所踩踏的位置,使用者再通过限位部对脚踏段进行周向的限位作用;
上述使用过程中,主要充分运用了位于脚踏段上至少两片脚踏垫的更替使用,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脚踏件的实际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限位部包括周向分布于脚踏段外侧壁的第一限位件以及分布于插接孔孔壁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相互卡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脚踏段位于插接孔内时,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发生相互卡合,实现自动限制脚踏段绕插接孔周向旋转的目的;另外,当需要解除限位时,使用者只需把脚踏段从插接孔内拔出,此时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即可相互脱离,使用者旋转至理想角度即可重新插入;采用上述结构实现限位部的功能,操作过程非常简单方便。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件为外花键结构,所述第二限位件为内花键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均采用了花键结构,两者相互卡合之后,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之间会产生较为稳定卡合结构,卡合稳定性更高。
优选的,所述脚踏段与插接孔孔壁之间连接有拉力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拉力弹簧的设置,能直接对脚踏段施加往插接孔内拉的力,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防止脚踏段从插接孔内意外滑出,提升其使用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螺钉,位于插接孔内的脚踏段外侧壁上设有与脚踏垫对应设置的切槽,所述限位螺钉螺纹连接于连接段外侧且端部抵紧于切槽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脚踏段位于插接孔内后,使用者通过旋转限位螺钉,并且使限位螺钉与切槽相抵,由于切槽所在的位置与脚踏垫的位置相对,当限位螺钉与切槽相互抵紧后,整个脚踏段上的脚踏垫即可位于理想位置,而设置切槽的目的,能提升限位螺钉与脚踏段之间的抵顶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连接段与连接体之间的连接关系为铰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段能绕着铰接轴进行旋转,当使用脚踏机构时,使用者使连接段发生旋转,并且使整个脚踏组件贴附于连接体外侧壁上,起到减少脚踏机构的横向空间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脚踏垫插接于脚踏段的外侧壁。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脚踏垫是通过插接方式插接于脚踏段,实现整个脚踏垫的可拆卸性,从而方便脚踏垫的更换。
优选的,每个脚踏垫远离脚踏段的外侧壁上设有主排水槽以及若干辅排水槽,所述主排水槽的长度方向与脚踏段长度方向一致,若干辅排水槽对称分布于主排水槽两侧,每个辅排水槽一端与主排水槽相通,且另一端与脚踏垫外侧相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在下雨天时,使用者的脚底会沾有较多的水分,当鞋底与脚踏垫发生接触时,鞋底的水分主要会进入到主排水槽,然后水分沿着两侧的辅排水槽排出脚踏垫外侧;另外,设置主排水槽和辅排水槽,也同样能提升脚踏垫外侧壁的摩擦力,提升脚踏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其具有能提升整个脚踏件的实际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还包括上述脚踏机构,连接体为所述车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整个摩托车的脚踏机构内的脚踏垫设置有至少两片,脚踏段发生周向旋转,实现充分利用位于脚踏段周向位置上的脚踏垫,进而提升整个脚踏件的实际使用寿命。
优选的,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通过螺栓连接于车架,脚踏机构安装于挡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腿部位置会与车架相互贴合,而挡板是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上,此时,使用者的腿部会直接与挡板外侧壁相互贴合,不仅能提升使用者的腿部贴合舒适度,而且挡板与车架之间能通过多个螺栓进行相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脚踏机构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摩托车脚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侧视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4的A部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脚踏组件;2、连接体;3、车架;4、连接段;5、脚踏段;6、脚踏垫;7、插接孔;8、限位部;9、第一限位件;10、第二限位件;11、拉力弹簧;12、限位螺钉;13、切槽;14、主排水槽;15、辅排水槽;16、挡板;18、脚踏件;19、连接板;20、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摩托车脚踏机构的结构为:包括连接板19、脚踏件18,脚踏件18直接铰接于该连接板19上,当需要使用该脚踏件18时,使用者通过把脚踏件18绕着铰接轴进行翻转,使脚踏件18凸出于连接板19之外,从而给予使用者脚部足够的脚踏空间,该脚踏件18的外表面也会设置橡胶垫20,实际使用时,使用者的脚部能直接踩踏在脚踏件18的外表面。
实施例一:
参见图2所示,一种脚踏机构,包括连接体2,连接体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脚踏组件1。
以下主要针对脚踏组件1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2所示,该脚踏组件1包括连接段4以及供使用者脚踏的脚踏段5;
参见图4以及图5所示,该连接段4一端铰接于连接体2外侧壁,且另一端上设有插接孔7,该脚踏段5上设有至少两片绕脚踏段5周向分布的脚踏垫6,脚踏垫6的数量最好为两片,并且材质选择为橡胶,两片脚踏垫6分别对称分布于脚踏段5的侧壁上,每个脚踏垫6均插接于脚踏段5;
另外,参见图4所示,脚踏组件1还包括用于限制脚踏段5绕插接孔7周向旋转的限位部8。
其中的限位部8可由以下结构构成:
参见图4以及图5所示,该插接孔7的内孔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9,并且第一限位件9可为内花键结构,即整个插件孔为花键孔;在脚踏段5靠近连接段4的端部设置有第二限位件10,该第二限位件10可为外花键结构,即脚踏段5靠近连接段4的端部位花键轴,当第一限位件9位于第二限位件10相互配合时,即达到了花键轴与花键孔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了限制整个脚踏段5周向旋转的目的。
另外,参见图5所示,脚踏段5与插接孔7孔壁之间连接有拉力弹簧11,拉力弹簧11能对脚踏段5产生向插接孔7孔内拉力的作用,从而起到能防止脚踏段5从插接孔7内意外滑出的目的。
参见图3所示,在每个脚踏垫6远离脚踏段5的外侧壁上设有主排水槽14以及若干辅排水槽15,该主排水槽14的长度方向与脚踏段5长度方向一致,若干辅排水槽15对称分布于主排水槽14两侧,每个辅排水槽15一端与主排水槽14相通,且另一端与脚踏垫6外侧相通。
工作原理:
当其中一脚踏垫6出现较大磨损时,使用者,可直接把脚踏段5从插接孔7内拔出,在拔出过程中需要克服一定的拉力弹簧11的弹力作用,当第一限位件9与第二限位件10完全脱离后,使用者旋转脚踏段5,并使全新的脚踏段5的位置旋转至产生磨损的脚踏垫6处,然后使用者可直接把脚踏段5重新插入到插接孔7内,第一限位件9重新与第二限位件10相互卡合,即可继续使用。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在于,参见图6所示,其中的限位部8可选用限位螺钉12,位于插接孔7内的脚踏段5外侧壁上设有与脚踏垫6对应设置的切槽13,即当脚踏垫6的数量设置有两个,那么切槽13的数量也为两个,并且切槽13切面所处的平面与脚踏垫6所处的平面一致,该限位螺钉12螺纹连接于连接段4外侧且端部抵紧于切槽13上。
工作原理:
其中一脚踏垫6出现较大磨损时,使用者,可通过旋转限位螺钉12,并使限位螺钉12的端部与切槽13槽壁发生分离,此时,使用者便可旋转脚踏段5,并使全新的脚踏段5的位置旋转至产生磨损的脚踏垫6处,然后使用者可直接反向旋转限位螺钉12,并且使限位螺钉12的端部重新与切槽13槽壁发生抵紧,即可继续使用。
实施例三:
参见图2以及图7所示,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3、挡板16,还包括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的其中一种脚踏机构,其中的连接体2为该车架3 该挡板16通过螺栓连接于车架3,螺栓的数量最好不少与三个,并且三个螺栓之间进行三角排布,脚踏机构安装于挡板16上。
以上该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