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杆止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1755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脚踏杆止挡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脚踏杆止挡机构,尤指一种适用机车的脚踏杆止挡机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6、图7A及图7B,其分别为现有脚踏机构的脚踏杆开启状态的立体图、脚踏杆闭合状态的立体图以及脚踏杆闭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图中出示一现有机车的脚踏机构,主要包括一脚踏杆92、一脚踏支架93以及位于该脚踏支架93的一突出部91。

当脚踏杆92闭合时,将与脚踏支架93的突出部91接触而形成撞击与摩擦,作为一抵顶缓冲的机制。然其脚踏支架93的突出部91为外露型式,当脚踏杆92开启时,该突出部91结构将明显可见,并无其它组件可作为遮蔽使用。因此,经长时间使用后,于外观上会产生外伤脱漆,致使消费者抱怨,观感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种脚踏杆止挡机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观感不佳的问题。通过位于所述机构上的止挡部,俾能使脚踏杆于收纳闭合时,减少碰触到脚踏支架的机会,有效解决现有脚踏支架的突出部易于产生外伤或脱漆的情形产生,可避免锈蚀并提升外观的完整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杆止挡机构锁固于一脚踏杆及一脚踏支架之间,包括一滚珠定位片及一止挡片。滚珠定位片具有一插销贯穿孔及复数定位孔,用以对于脚踏杆的开启或闭合状态进行定位。止挡片具有一止挡部,连接滚珠定位片,系作为抵顶脚踏杆的缓冲机构,保持在闭合状态下脚踏杆与脚踏支架仍存在一间距。

上述滚珠定位片及止挡片可为一体式结构或单件式结构。通过将止挡机构与滚珠定位片相结合,可使止挡片的止挡部隐藏于旋转机构内部,于外观上不易察觉。

上述复数定位孔可包括一第一定位孔及一第二定位孔,分别对于脚踏杆的开启及闭合状态进行定位。

上述滚珠定位片与止挡片可相互垂直设置,其中,经垂直后的止挡片角度符合脚踏杆闭合时的抵推路径,可减少组件数量。此外,上述止挡部可设置于止挡片的一内侧面,系为朝向脚踏杆的一侧。

上述插销贯穿孔、一脚踏杆贯穿孔及一脚踏支架贯穿孔可利用一插销贯穿上述每一贯穿孔。藉此,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杆止挡机构不仅可固定于脚踏杆上,更可一并与脚踏支架产生连结关系,简化整体的机构设计。

上述止挡部的厚度可具有一厚度梯度。藉此,通过止挡部的厚度变化,可使脚踏杆与脚踏支架呈现V型间距(内侧较窄外侧较宽),而非平行设置的相等间距,俾能于脚踏杆与脚踏支架的末端增加额外的距离间隙,方便骑乘者于闭合状态开启脚踏杆。

以上概述与接下来的详细说明皆为示范性质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而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与优点,将在后续的说明与图示加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踏机构的分解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踏杆止挡机构的立体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踏机构的脚踏杆开启状态的立体图。

图4A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踏机构于脚踏杆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4B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踏机构于脚踏杆闭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踏杆与脚踏杆止挡机构于脚踏杆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6系现有脚踏机构的脚踏杆开启状态的立体图。

图7A系现有脚踏机构的脚踏杆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7B系现有脚踏机构的脚踏杆闭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1 脚踏杆止挡机构 11 滚珠定位片

111 插销贯穿孔 112 第一定位孔

113 第二定位孔 12 止挡片

121 止挡部 2 脚踏杆

21 脚踏杆贯穿孔 3 脚踏支架

31 脚踏支架贯穿孔 4 插销

40 插销孔 41 垫片

42 固定销 51 弹簧

52 滚珠 91 突出部

92 脚踏杆 93 脚踏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理解和实现本实用新型,现结合附图描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及图2,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踏机构的分解图以及脚踏杆止挡机构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杆止挡机构1系以一插销4锁固于一脚踏杆2及一脚踏支架3之间,该插销4贯穿一插销贯穿孔111、一脚踏杆贯穿孔21及及一脚踏支架贯穿孔31,并于插销4末端组设有一垫片41且利用一固定销42插入一插销4的插销孔40内,将枢转结构锁附固定。

请一并参照图2,所述脚踏杆止挡机构1包括一滚珠定位片11及一止挡片12,在本实施例中,滚珠定位片11与止挡片12系为一体式结构,但不以此为限,亦可为相互组立连接的单件式结构,使止挡片可连同滚珠定位片11隐藏于旋转机构内部,于外观上不易察觉。此外,滚珠定位片11与止挡片12相互垂直设置,经垂直后的止挡片12角度符合脚踏杆2闭合时的抵推路径,可有效减少组件数量。

滚珠定位片11除了具有上述用于穿设插销4的插销贯穿孔111外,另包括一第一定位孔112以及一第二定位孔113,其中,二定位孔112,113及脚踏杆2之间另设有一滚珠52及一抵顶该滚珠52的弹簧51,使得脚踏杆2可定位于一开启状态(滚珠52位于第一定位孔112内)及一闭合状态(滚珠52位于第二定位孔113内)。

再者,垂直于滚珠定位片11的止挡片12的内侧面具有一止挡部121,本实施例的止挡部121为一具有厚度梯度的圆柱状突起物,其中,所述厚度梯度系指止挡部121具有近脚踏支架侧的厚度较薄、远离脚踏支架侧厚度较厚的梯度特性,可使脚踏杆2与脚踏支架3于闭合状态下呈现V型间距,如图4A所示,脚踏杆2与脚踏支架3的间距明显系内侧较窄外侧较宽,而非平行设置的相等间距,俾使脚踏杆2与脚踏支架3的末端增加额外的距离间隙,方便骑乘者于闭合状态下开启脚踏杆2。

请参阅图3,系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踏机构的脚踏杆开启状态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当脚踏杆2以插销4为轴心由一闭合状态枢转至一开启状态时,此时滚珠52将卡合于第一定位孔112的位置,并在此状态下可见到止挡部121系位于贴合脚踏支架3的一止挡片12上,不过止挡部121的所在位置系位于旋转机构的内部,实际上即便在开启状态时都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其具备良好的隐蔽性,并不影响车身的整体美观。

请参阅图4A、图4B及图5,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脚踏机构于脚踏杆闭合状态的立体图、脚踏机构于脚踏杆闭合状态的局部放大图以及脚踏杆与脚踏杆止挡机构于脚踏杆闭合状态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当脚踏杆2以插销4为轴心由一开启状态枢转至一闭合状态时,此时滚珠52将卡合于第二定位孔113的位置,且因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一具厚度梯度的止挡部121,脚踏杆2的内侧段将先接触所述止挡部121,致使脚踏杆2不会碰触到脚踏支架3,同时脚踏杆2与脚踏支架3间保持一V型间距,使得骑乘者更容易于闭合状态下开启脚踏杆2。

通过上述设计,本实用新型的脚踏杆止挡机构1的止挡部121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皆可受脚踏杆2旋转部的遮掩,隐藏于旋转机构内部,于外观不易察觉,此外,所述设计可更减少脚踏杆2与脚踏支架3的碰触机会,有效解决现有脚踏支架易于产生外伤或脱漆的情形产生,可避免锈蚀并提升外观的完整性。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就可使本实用新型有许多变形和变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