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踏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3522阅读:3221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踏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踏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行车踏板是由金属或硬塑料等材质制成,在踩踏面具有镂空部,其中,常以粗糙面或凸肋等结构来与鞋底嵌合,以增加踩踏面的止滑能力。

然而,这类结构的踩踏面非常坚硬,特别是骑乘在崎岖不平路面,踩踏时触感极差而易疲累,且金属等硬质材质在雨天时反而易有湿滑的情形,相当容易滑脱,造成危险,另一方面,硬质材质不具任何弹性,因此,踏板无法提供鞋底任何反馈力量,抬起踏板较为辛苦。反之为达到较佳弹性而选用全软质弹性件,则会又大幅吸收掉重踩的力道,造成骑乘速度无法提升及踩踏效能事倍功半。

对此,业界遂有人研发出一种改良的踏板,是在金属踏板外周面形成一环绕的凹槽,再利用一射出成型的胶质缓冲垫外周面形成向内凸出的环周与该凹槽相互凹凸套接,使踩踏面变为缓冲垫,藉此提供较舒适的触感,然而,这种结构无非是以金属踏板外周面外层包覆一层缓冲垫取代金属来作为踩踏面,虽然具有踏板触感较为柔软舒适效果,却也因此,缺乏金属踏板提供的卡抵、嵌合效果,止滑效果不佳,即使在缓冲垫上形成凹凸结构来寻求止滑,效果仍然有限,且缓冲垫易因长久使用而变形。再者,缓冲垫与踏板间采凹凸套接结合设计,也容易因踏板的施力方向导致缓冲垫与踏板脱离问题,甚至为达鞋底与踏板间较佳的嵌合效果,而在金属踏板外周面的周缘上、下端形成凹凸结构,则包覆在外层的软质缓冲垫长时间受外力踩踏情况下,易导致硬质的踏板凹凸结构贯穿缓冲垫,而失去缓冲垫提供的柔软、舒适踩踏目的。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兼具防滑、易于驱动、踩踏时不减少输出功率、踩踏触感舒适又具有反馈力量而有省力功效的自行车踏板,成为相当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车踏板,具有柔软的踩踏触感,重踏时鞋子又能确实抓住踏板不易滑脱、又不会造成踩踏力道损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踏板,包含一框体与一踏垫。

该框体概呈环状而包含一外环部,该外环部围构至少一镂空部,该框体外环部相对两面分别为一第一面与一第二面,该镂空部贯穿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该外环部第一面最远离该第二面处定义一第一假想面,该外环部第二面最远离该第一面处定义一第二假想面,该框体更包含一连接部,该连接部供连接至一自行车。

该踏垫为软质且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所制成且嵌设于该镂空部中,该踏垫相对两面分别为一第三面与一第四面,该第三面对应该外环部的第一面,该第四面对应该外环部的第二面,未受外力压迫之下,该第三面凸出于该第一假想面之外,该第四面凸出于该第二假想面之外。

所述踏垫为PU材质。

所述框体为金属材质。

所述框体更包含一中轴,该中轴与所述第一面及第二面平行而贯穿所述外环部,该中轴进一步往外延伸形成所述连接部,该中轴并将该外环部围构的区域分隔为二镂空部,所述踏垫包含一第一踏垫与一第二踏垫,所述第一踏垫与所述第二踏垫分别嵌设于所述二镂空部而分别与该中轴连接固定。

所述第一踏垫与所述第二踏垫分别与所述外环部之间形成一间隙。

所述第一踏垫与所述第二踏垫皆分别在所述第三面与第四面形成复数个间隔排列的凸肋,各该凸肋与所述外环部平行。

所述外环部呈方形,所述各凸肋呈ㄇ形而与该外环部的各边平行。

所述中轴往所述二镂空部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支撑骨架,该支撑骨架的末端分别嵌于所述第一踏垫与所述第二踏垫内以支撑该第一踏垫与该第二踏垫。

所述外环部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分别间隔设有复数个齿部,所述第一假想面与所述第二假想面分别由所述齿部的顶部所定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藉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踏板能常态地提供柔软有弹性的踩踏触感,且当施力踩下时,鞋子能与框体的外环部彼此嵌合固定,以避免滑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面图。

图3与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

附图标号:10:框体;101:第一面;102:第二面;11:外环部;111:齿部;12:中轴;121:连接部;122:支撑骨架;13:间隙;20:踏垫;201:第三面;202:第四面;21:第一踏垫;211:凸肋;22:第二踏垫;221:凸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以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能的实施态样,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畴,合先叙明。

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踏板,包含一框体10与一踏垫20。

该框体10较佳地为金属所制成(例如铝合成或铝镁合金)且概呈环状而包含一外环部11,该外环部11围构至少一镂空部,该框体外环部11相对两面分别为一第一面101与一第二面102,该镂空部贯穿该第一面101与该第二面102,该外环部11第一面101最远离该第二面102处定义一第一假想面,该外环部11第二面102最远离该第一面101处定义一第二假想面,该框体10更包含一连接部121,该连接部121供连接至一自行车。较佳地,该外环部11的第一面101与第二面102分别间隔设有复数个齿部111,该第一假想面与该第二假想面分别由该些齿部111的顶部所定义。

该踏垫20为软质且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所制成且嵌设于该镂空部中,较佳者,该踏垫20为PU材质,且采用的材料硬度可根据骑乘者体重或骑乘方式(例如习惯坐姿或站姿)来选用合适者;该踏垫20相对两面分别为一第三面201与一第四面202,该第三面201对应该外环部的第一面101,该第四面202对应该外环部的第二面102,未受外力压迫之下,该第三面201凸出于该第一假想面之外,该第四面202凸出于该第二假想面之外。

进一步来说,该框体10更包含一中轴12,较佳者,该中轴12是选用强度较佳的铬钼钢材料制成,该中轴12与该第一面101及第二面102平行而贯穿该外环部11,该中轴12进一步往外延伸形成该连接部121,该中轴12并将该外环部11围构的区域分隔为二镂空部,该踏垫20包含一第一踏垫21与一第二踏垫22,该第一踏垫21与该第二踏垫22分别嵌设于该二镂空部而分别与该中轴12连接固定,较佳地,该中轴12往该二镂空部分别延伸有至少一支撑骨架122,该些支撑骨架122的末端分别嵌于该第一踏垫21与该第二踏垫22内以支撑该第一踏垫21与该第二踏垫22。另一方面,该第一踏垫21与该第二踏垫22分别与该外环部11之间形成一间隙13以提供踏垫20变形的足够空间。此外,该第一踏垫21与该第二踏垫22皆分别在第三面201与第四面202形成复数个间隔排列的凸肋211、221,各该凸肋211、221概与该外环部11平行,较佳者,该外环部11概呈方形,各该凸肋211、221概呈ㄇ形而与该外环部11的各边平行,藉此,该些间隔排列的凸肋211、221能提供多层次的止滑效果,令踏垫20具备更良好的止滑功效。

特别要说明的是,该踏垫20与该框体10能以下列方式所组合而成,但不限于此:可先成型该金属框体后,该框体10的外环部则至少预留一缺口,再将该框体入模并罐注软质的塑(橡)胶原料即成形出该踏垫20,使踏垫20与框体10一体成型。

使用时,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处于将踏板20往上提拉的阶段或处于坐姿而未施以较大踩踏力量时(即一般轻松骑乘状态),使用者的鞋底主要踩踏于该踏垫20,而具有柔软的触感;而如图4所示,当使用者处于上坡路段或采用站姿时,将会对踏板施以较大的力量,此时,踏垫20会因受力而略为变形,使其第三面201略为往下而低于框体10的第一假想面,此时,使用者的鞋底能够踩踏于框体10的外环部11,而与外环部11产生嵌合、定位的效果,让踩踏的力道得直接且快速的传递给传动系统,而让自行车骑乘更快速,但此时,鞋底大部份面积仍然与踏垫20接触,踩踏触感仍然保持柔软,最重要的是,当施力减少(例如将踏板提起时),鞋底往上移动,踏垫20的弹性反馈给鞋底一力量,使鞋底更易提起,达到省力的效果。

再者,本实用新型的该踏垫20与该框体10为一体嵌合成型,故无需担心踩踏过程造成该踏垫与该框体脱离问题,且本实用新型的该踏垫20为一体成型嵌合于该框体的镂空部,故与该框体的外环部11各自形成一独立区,所以用力踩踏过程中下陷的该踏垫完全不会与金属框体的外环部迭合,自然可保持该踏垫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行车踏板兼具舒适、止滑、驱动力佳、反馈良好等优点,不论在坐姿或站姿、上坡或下坡、踩踏或提起时皆能达到省力与触感良好的效果,极具进步之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