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及跨骑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7693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车轮及跨骑型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跨骑型车辆,例如有日本国特开平2-200591号公开的跨骑型车辆。其为如下这样的跨骑型车辆:在轴架(axleholder)的车宽方向外侧部设置叉保护器(forkprotector),且在轴架与叉保护器之间配置有制动软管。在轴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部设有朝向叉保护器突出的一对突起,来对制动软管进行引导。

然而,在日本国特开平2-200591号所公开的那样的跨骑型车辆中,附着于车轮的雨水及泥水等液体不仅可能因轴架的大小及形状,还可能因车轮的形状而向前盘式制动器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在前轮的车轴被支承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轮中,抑制附着于车轮的液体向前盘式制动器的移动。

本发明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一种车轮,其为前轮的车轴被支承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轮,其中,在所述车轮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对附着于所述车轮的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

(2)在上述车轮中,还可以是,所述引导部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设置于与设有侧停车架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3)在上述车轮中,还可以是,所述车轮还具备紧固连结部,该紧固连结部在所述车轴的周向上配置有多个,并且将前盘式制动器紧固连结,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引导部具备配置在将所述车轴与所述紧固连结部连结的假想线上且以与所述假想线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

(4)在上述车轮中,还可以是,在所述车轮上形成有减重孔,该减重孔在所述车轴的周向上配置有多个,并且将所述车轮沿所述车宽方向贯通,在侧视观察下,所述引导部还具备将所述车轴的周向上的所述延伸部的端部与所述减重孔之间相连的连结部。

(5)在上述车轮中,还可以是,所述引导部是与所述车轮形成为一体的肋。

(6)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述车轮,所述跨骑型车辆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对所述车轴进行支承的前叉,所述前叉为倒立式前叉。

(7)在上述跨骑型车辆中,还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前盘式制动器,该前盘式制动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与设有侧停车架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8)在上述跨骑型车辆中,还可以是,所述前叉具备上下配置的上部筒体及下部简体、以及与所述下部简体结合且对所述车轴进行支承的轴架,在所述轴架的所述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对附着于所述前叉的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的前叉侧引导部。

根据上述(1)的车轮,在车轮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对附着于车轮的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由此即使在雨水及泥水等液体附着于车轮的情况下,由于来自车轮轴心的离心力等起作用,因此液体的流动也由引导部引导。例如,通过与车轮的形状相配合而将引导部形成为各种大小及形状,从而能够对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以使液体从目标位置滴下。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车轮的液体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

根据上述(2)的车轮,引导部在车宽方向上设置于与设有侧停车架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由此在使用侧停车架进行停车时,车辆向设有侧停车架的一侧倾斜,因此液体被尽可能地朝向车轮的侧停车架侧引导。因此,能够通过引导部对向车轮的侧停车架侧流动的液体进行引导。因此,在使用侧停车架进行停车时,能够可靠地抑制附着于车轮的液体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

根据上述(3)的车轮,在侧视观察下,引导部具备配置在将车轴与紧固连结部连结的假想线上且以与假想线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由此能够通过延伸部遮挡因离心力从车轮轴心朝向紧固连结部流动的液体。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液体经由紧固连结部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

根据上述(4)的车轮,在侧视观察下,引导部还具备将车轴的周向上的延伸部的端部与减重孔之间相连的连结部,由此能够将由延伸部遮挡的液体朝向减重孔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液体经由紧固连结部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

根据上述(5)的车轮,引导部是与车轮形成为一体的肋,由此与将引导部和车轮分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

另外,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加强车轮。

根据上述(6)的跨骑型车辆,在具备所述车轮的跨骑型车辆中,还具备对车轴进行支承的前叉,且前叉为倒立式前叉,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正立式前叉的情况相比,在前叉上容易形成凹凸,因此在抑制附着于前叉的液体经由前叉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上特别有效。

根据上述(7)的跨骑型车辆,还具备前盘式制动器,该前盘式制动器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与设有侧停车架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由此在使用侧停车架进行停车时,车辆向设有侧停车架的一侧倾斜,因此液体被尽可能地朝着向侧停车架侧倾斜的前叉的车宽方向内侧引导。而且,能够通过车轮对从前叉的车宽方向内侧滴落的液体进行引导。另外,在使用侧停车架进行停车时,在车轮上流过的液体不会传送到与设有侧停车架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前盘式制动器。因此,在使用侧停车架进行停车时,能够可靠地抑制附着于前叉的液体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

根据上述(8)的跨骑型车辆,在轴架的车宽方向内侧还设有对附着于前叉的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的前叉侧引导部,由此即使在液体附着于前叉的情况下,液体的流动也会由前叉侧引导部引导。例如,通过与前叉的大小及形状相配合而将前叉侧引导部形成为各种大小及形状,由此能够对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以使液体从目标位置滴下。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前叉的液体(在轴架上流过的液体)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另外,与在前叉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前叉侧引导部的情况相比,从外部难以观看到前叉侧引导部,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前下部的右侧视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右侧的前叉的主视图。

图4是上述右侧的前叉的车轴支承部的左侧视图。

图5是用于对上述前叉中的前叉侧引导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右侧视图。

图6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轮的右侧视图。

图7是用于对上述车轮中的车轮侧引导部的作用进行说明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若无特别记载,则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并且,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以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通过车把5转向的前轮3和通过包括发动机在内的动力单元10进行驱动的后轮4。以下,有时仅将机动二轮车称为“车辆”。

包括车把5及前轮3在内的转向系统部件由在车架2前端部形成的头管20枢轴支承为能够转向。与车把5连接的未图示的车把转向轴穿过头管20。在车架2的前后中央部配置有动力单元10。在动力单元10的后部,摆臂6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以枢轴6a为中心而向上下摆动。在摆臂6的前部与车架2的后部之间夹装有未图示的后悬架。

例如,车架2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结合为一体而形成。车架2具备:左右配置的一对主车架21,这一对主车架21在从头管20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下方折弯而延伸;未图示的横梁,其以将左右的主车架21彼此连结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左右配置的一对座椅轨道22,它们从左右的主车架21的后上端部向后上方延伸。在左右的主车架21的前下端部设有向后下方延伸的第一发动机吊架25。在左右的主车架21的折弯部21a设有向前下方突出的第二发动机吊架26。

动力单元10安装于左右的主车架21的后下部、第一发动机吊架25及第二发动机吊架26。动力单元10具备曲轴箱11和在侧视观察下从曲轴箱11的上部向前上方突出的并列双缸的气缸部12。

在气缸部12的后壁(具体而言,为气缸盖的后壁)设有与吸气端口连接且调整吸气量的未图示的节气门区。另外,在气缸部12的上方(具体而言,为气缸盖罩的上方)连接有进行向动力单元10的吸气的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配置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的主车架21之间。空气滤清器对向所述节气门区的吸气进行净化。

另一方面,在气缸部12的前壁(具体而言,为气缸盖的前壁)连接有与排气端口连通的排气管(均未图示)。排气管通过动力单元10的下方,并与在后轮4的右侧方配置且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未图示的消声器连接。

在左右的主车架21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8。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座椅轨道22上配置有座椅9。

车架2由车身罩7覆盖。车身罩7具有对车架2的前部进行覆盖的前盖罩7a、对车架2的前部侧方进行覆盖的前侧盖罩7b、对车架2的下部进行覆盖的下盖罩7c、以及对车架2的后部进行覆盖的后盖罩7d。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符号15表示前挡泥板,符号16表示后挡泥板,符号17表示主踏脚板,符号18表示侧停车架。侧停车架18在车宽方向左侧安装于车架2的下端部(具体而言,为左主车架21的后下端部)。

<前叉>

一并参照图1及图2,机动二轮车1还具备对前轮3的车轴3a进行支承的左右配置的一对前叉30。在图1的侧视观察下,左右的前叉30以越靠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上下延伸。

如图2所示,前叉30具备上下配置的上部筒体31及下部筒体32、与下部筒体32的下端部结合且对车轴3a进行支承的轴架33。上部筒体31为呈圆筒状的外管。下部筒体32为比上部筒体31细的呈圆筒状的内管。即,前叉30为倒立式前叉。

<轴架>

在前叉30的下端部设有轴架33。在侧视观察下,轴架33呈以越靠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而上下延伸的y字状。

一并参照图2~图4,轴架33具备:车轴支承部34,其对车轴3a进行支承;架主体35,其下端部与车轴支承部34相连,且呈比下部筒体32粗的圆筒状;前伸出部36,其在图2的侧视观察下,在从架主体35的前上部向前上方突出之后,以沿着下部简体32的轴线的方式向后上方倾斜而延伸;以及后伸出部37,其在图2的侧视观察下,在从架主体35的后部向后方突出之后,向后上方倾斜而延伸。例如,车轴支承部34、架主体35、前伸出部36及后伸出部37通过铸造等而形成为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伸出部36上安装有前挡泥板15(参照图1)。在后伸出部37上设有以沿着下部简体32的轴线的方式上下分离而配置的上下凸起部37a、37b、从上凸起部37a向上方分离而配置的上端凸起部37c。

<前叉侧引导部>

如图4所示,在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对附着于前叉30的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的前叉侧引导部40。

在沿车宽方向排列配置的左右的一对前叉30中,在与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前叉30上设有前叉侧引导部4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叉侧引导部40设置于右前叉30。前叉侧引导部40配置在右前叉30中的轴架33的车宽方向内侧。

前叉侧引导部40是与轴架33形成为一体的肋。前叉侧引导部40具备上下排列配置的上引导部41及下引导部42。

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上引导部41配置在与架主体35和后伸出部37的边界部分重叠的位置。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上引导部41以越靠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平缓地倾斜而前后延伸。

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下引导部42位于比上引导部41靠下方的位置,且配置在与轴架33的架主体35及后伸出部37重叠的位置。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下引导部42具有顶部42v位于架主体35下部的前后中央部的v字状的形状。具体而言,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下引导部42具备:第一肋43,其以越靠前侧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平缓地倾斜而前后地延伸,且前后长度比上引导部41长;以及第二肋44,其以沿着架主体35的轴线的方式从第一肋43的前端43a向后上方延伸。

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位于比下引导部42的第一肋43的后端43b靠前方的位置,且位于比第一肋43的前端43a及第二肋44的上端44a靠后方的位置。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上引导部41的后端41b位于比下引导部42的第一肋43的后端43b靠后方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的侧视观察下,下引导部42的第一肋43的后端43b与上引导部41的前后中间部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车轮>

一并参照图1及图6,车轴3a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车轮50。车轮50具备:圆筒状的轮毂51;轮辋52,其配置在车轮50的外周且具有圆环状的形状,并且在外周部安装有轮胎;以及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七个)轮辐53,它们从轮毂51的外周部呈放射状地延伸而将轮毂51的外周部与轮辋52的内周部相连。

例如,轮毂51、轮辋52及轮辐53通过铸造等而形成为一体。一并参照图2及图6,在轮毂51的径向内侧形成有将车轴3a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支承部55。在轮毂51的右侧面的径向外侧设有将前盘式制动器71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部56。紧固连结部56具有向右侧突出的圆筒状的形状,并且在车轴3a的周向上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而配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

在轮毂51的右侧面的轴支承部55与紧固连结部56之间设有将脉冲环81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座57。紧固连结座57向右侧突出,并且在图6的侧视观察下具有矩形形状的座面。紧固连结座57在车轴3a的周向上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而配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各紧固连结座57与六个紧固连结部56中的互不相邻的(即隔开一个而配置的)三个紧固连结部56相连。

在轮毂51上形成有将轮毂51沿车宽方向贯通的减重孔51h。在图6的侧视观察下,减重孔51h具有沿着车轴3a的周向的长孔形状。减重孔51h在车轴3a的周向上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而配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各减重孔51h在车轴3a的周向上,以与紧固连结座57并排的方式配置在相邻的两个紧固连结部56之间。

<车轮侧引导部>

如图6所示,在车轮5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对附着于车轮50的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的车轮侧引导部60。需要说明的是,车轮侧引导部60相当于“引导部”。以下,有时将车轮侧引导部60仅称为“引导部60”。车轮侧引导部60在车宽方向上设置于与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轮侧引导部60设置于车轮50的右侧部。

车轮侧引导部60是与车轮50形成为一体的肋。在图6的侧视观察下,车轮侧引导部60形成为朝向轮毂51呈平缓的凸出的山形。车轮侧引导部60配置在将车轴3a与紧固连结部56连结的假想线c1上。在此,假想线c1是将车轴3a的中心p1与紧固连结部56的中心p2之间连结的假想直线。在图6的侧视观察下,车轮侧引导部60具备:延伸部61,其以与假想线c1正交的方式延伸;以及连结部62,其将车轴3a的周向上的延伸部61的两端部与减重孔51h之间相连。

在车轴3a的周向上,延伸部61配置在相邻的两个减重孔51h之间。延伸部61在车轴3a的周向上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而配置有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各延伸部61与六个紧固连结部56中的互不相邻(即隔开一个而配置)且未与紧固连结座57相连的三个紧固连结部56相连。

在车轴3a的径向上,延伸部61的内侧端位于比减重孔51h的外侧端略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连结部62以在车轴3a的周向上越远离延伸部61(即,越接近减重孔51h的外侧端)越位于车轴3a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平缓地倾斜而延伸。

<制动装置>

如图2所示,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还具备盘式的制动装置70。制动装置70具备与前轮3一体地旋转的圆环状的前盘式制动器71和在制动时对前盘式制动器71施加摩擦力的制动钳72。

前盘式制动器71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与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盘式制动器71安装于前轮3的车轮50的右侧部。前盘式制动器71与车轮50同心地配置。

前盘式制动器71具备:圆环状的制动壁71a,其在制动时由制动钳72夹持;以及制动盘被安装部71b,其配置在制动壁71a的径向内侧,并且具有沿前盘式制动器71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71h。前盘式制动器71在制动盘被安装部71b处通过螺栓等被紧固连结于车轮50的右侧部的各紧固连结部56(参照图6)。

制动钳72由在右侧的前叉30上安装的钳托架90支承。制动软管73的一端部与制动钳72连接。制动软管73的另一端部经由未图示的abs(antilockbrake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回路而与制动杆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符号74是能够将制动钳72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通气装置。

<车轮速度检测装置>

如图2所示,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还具备对前轮3的旋转速度进行检测的车轮速度检测装置80。车轮速度检测装置80具备与前轮3一体地旋转的圆环状的脉冲环81和对脉冲环81的旋转进行检测的拾取传感器82。

脉冲环81安装于前轮3的车轮50的右侧部。脉冲环81配置在前盘式制动器71的车宽方向右侧。脉冲环81配置在前盘式制动器71的径向内侧。脉冲环81与车轮50同心地配置。

脉冲环81具备:圆环状的基体壁81a,其在自身的周向上隔开实质上相等的间隔而形成有多个拾取孔(未图示);以及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舌片状的环被安装部81b,它们从基体壁81a的内周缘部向径向内侧突出。脉冲环81在环被安装部81b处通过螺栓等被紧固连结于车轮50的右侧部的各紧固连结座57(参照图6)。

一并参照图2及图3,拾取传感器82由钳托架90支承。在图3的主视观察下,拾取传感器82以与前叉30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前叉30的后方。拾取传感器82具备通过与脉冲环81的旋转相伴的磁通变化而产生脉冲信号的未图示的拾取线圈。传感器线缆83的一端部与拾取传感器82连接。传感器线缆83的另一端部与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连接。由此,由所述拾取线圈产生的脉冲信号向控制单元输出。例如,所述脉冲信号用于前轮3的滑移率的检测及车速的检测等。

<钳托架>

一并参照图3及图5,钳托架90在车宽方向上具有厚度,并且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形状。钳托架90具备:托架被紧固连结部91,其通过螺栓等被紧固连结于轴架33的后伸出部37的上下凸起部37a、37b;钳紧固连结部92,其通过螺栓等将制动钳72紧固连结;以及传感器安装部93,其安装有拾取传感器82。需要说明的是,在钳托架90的上端部的上方配置有对传感器线缆83进行保持的保持支架94。保持支架94通过螺栓等被紧固连结于轴架33的后伸出部37的上端凸起部37c。

传感器线缆83从拾取传感器82向上方延伸,通过轴架33的后伸出部37的车宽方向内侧而向后上方平缓地弯曲且同时进行延伸,然后向后方折弯,由钳托架90上方的保持支架94保持。并且,传感器线缆83在向后上方平缓地倾斜而延伸后,向上方折弯而延伸,与制动软管73一起朝向车架2(参照图1)配置。由此,与在轴架33的后伸出部37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传感器线缆83的情况相比,从外部难以观看到传感器线缆83,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另外,能够通过轴架33来保护传感器线缆83。

<前叉侧引导部的作用>

以下,对前叉侧引导部40的作用的一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为具备前叉侧引导部40的例子,比较例为不具备前叉侧引导部40的例子。

在图5中,实线的箭头w1表示实施例中的液体的流动。另一方面,虚线的箭头w2表示比较例中的液体的流动。

如图5所示,在比较例中,附着于前叉30的下部筒体32的液体通过自重而朝向下方的轴架33流动。而且,在比较例中,液体经由轴架33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等(参照图5的虚线的箭头w2)。

相对于此,在实施例中,在轴架33上流过的液体由前叉侧引导部40引导。具体而言,在实施例中,在液体滴落到前叉侧引导部40的上引导部41上时,滴落的液体朝向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流动。然后,液体从上引导部41的前端41a向下方滴落,朝向下引导部42的第一肋43的前端43a流动。接着,液体被引导到v字的顶部42v,以顶部42v为起点而滴下(自由落下)(参照图5的实线的箭头w1)。因此,在实施例中,能够避免液体经由轴架33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等。

<车轮侧引导部的作用>

以下,对车轮侧引导部60的作用的一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为具备车轮侧引导部60的例子,比较例为不具备车轮侧引导部60的例子。

在图6及图7中,实线的箭头w1表示实施例中的液体的流动。另一方面,虚线的箭头w2表示比较例中的液体的流动。

如图7所示,在比较例中,附着于车轮50的轮毂51的液体通过自重而朝向下方的紧固连结部56流动。而且,在比较例中,液体经由紧固连结部56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参照图7的虚线的箭头w2)。

相对于此,在实施例中,附着于车轮50的轮毂51的液体通过自重而朝向下方的车轮侧引导部60流动。然后,液体由车轮侧引导部60引导。具体而言,在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在液体滴落到车轮侧引导部60的延伸部61上时,滴落的液体经过延伸部61的端部而朝向连结部62流动。之后,液体沿着连结部62流动而被引导到减重孔51h(参照图6的实线的箭头w1)。然后,如图7所示,液体以减重孔51h为起点而沿着车轮50的轮辐53滴落(参照图7的实线的箭头w1)。因此,在实施例中,能够避免液体经由紧固连结部56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在前轮3的车轴3a被支承的机动二轮车1的车轮50中,在车轮5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对附着于车轮50的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60。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雨水及泥水等液体附着于车轮50的情况下,由于来自车轮轴心的离心力等起作用,因此液体的流动也由引导部60引导。例如,通过与车轮50的形状相配合而将引导部60形成为各种大小及形状,从而能够对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以使液体从目标位置滴下。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车轮50的液体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60在车宽方向上设置于与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因此,在使用侧停车架进行停车时,车辆向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倾斜,因此液体被尽可能地朝向车轮50的侧停车架18侧引导。因此,能够通过引导部60对向车轮50的侧停车架18侧流动的液体进行引导。因而,在使用了侧停车架的停车时,能够可靠地抑制附着于车轮50的液体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观察下,引导部60具备配置在将车轴3a与紧固连结部56连结的假想线c1上且以与假想线c1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61,由此能够通过延伸部61遮挡因离心力从车轮轴心朝向紧固连结部56流动的液体。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液体经由紧固连结部56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侧视观察下,引导部60还具备将车轴3a的周向上的延伸部61的端部与减重孔51h之间相连的连结部62,由此能够将由延伸部61遮挡的液体朝向减重孔51h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液体经由紧固连结部56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62将车轴3a的周向上的延伸部61的两端部与减重孔51h之间相连,因此在将由延伸部61遮挡的液体朝向减重孔51h引导上特别有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60是与车轮50形成为一体的肋,由此与将引导部60和车轮50分体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另外,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加强车轮5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具备车轮50的机动二轮车1中,还具备对车轴3a进行支承的前叉30,且前叉30为倒立式前叉,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与正立式前叉的情况相比,在前叉30上容易形成凹凸,因此在抑制附着于前叉30的液体经由前叉30而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上特别有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与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前盘式制动器71,由此在使用了侧停车架的停车时,车辆向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倾斜。因此,液体被尽可能地朝着向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倾斜的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引导。而且,能够通过车轮50对从前叉30的车宽方向内侧滴落的液体进行引导。另外,在使用了侧停车架的停车时,在车轮50上流过的液体不会传送到与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前盘式制动器71。因此,在使用了侧停车架的停车时,能够可靠地抑制附着于前叉30的液体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轴架33的车宽方向内侧还设有对附着于前叉30的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的前叉侧引导部40。因此,即使在液体附着于前叉30的情况下,液体的流动也会由前叉侧引导部40引导。例如,通过与前叉30的大小及形状相配合而将前叉侧引导部40形成为各种大小及形状,由此能够对液体的流动进行引导,以使液体从目标位置滴下。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前叉30的液体(在轴架33上流过的液体)传送到前盘式制动器71。另外,与在前叉30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前叉侧引导部40的情况相比,从外部难以观看到前叉侧引导部40,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前叉30为倒立式前叉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前叉30也可以为正立式前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引导部60在车宽方向上设置于与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引导部60也可以在车宽方向上设置于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引导部60是与车轮50形成为一体的肋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引导部60也可以是与车轮50分体地形成的引导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连结部62将车轴3a的周向上的延伸部61的两端部与减重孔51h之间相连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连结部62也可以仅将车轴3a的周向上的延伸部61的一端部与减重孔51h之间相连。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引导部60形成于车轮50的轮毂51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引导部60也可以形成于车轮50的轮辐5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前盘式制动器71在车宽方向上仅配置在与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前盘式制动器71也可以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设有侧停车架18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踏板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一前轮且两后轮的车辆之外,还包括两前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机动二轮车,也能够应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例如为并列双缸的发动机,但也可以为四缸。另外,也可以为具备后倾气缸的发动机。另外,不限于为曲轴沿着车宽方向的所谓的横置发动机,也可以是曲轴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谓的纵置发动机,且在该情况下气缸配置也是各种各样的。并且,动力单元10也可以是驱动源中包括电动马达的动力单元。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