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座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540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跨座型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下降框架的后方配置有电瓶的跨座型车辆(骑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跨座型车辆,其具有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和从头管向后下方(后方且下方)延伸的下降框架,在主框架的下方且在下降框架的后方配置电瓶(例如,参照发明专利文献1)。

在发明专利文献1的跨座型车辆中,下降框架由左右一对下降管构成,后端部附近向水平方向弯曲并向后方延伸。并且,电瓶向车辆的安装通过将电瓶的前侧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与下降框架的前端侧的沿后下方延伸的部分连接,将后侧的下端部与下降框架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后端部和马达单元连接而进行。

现有技术文献

发明专利文献

发明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55426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上述发明专利文献1的跨座型车辆,由于电瓶安装在下降框架的后侧,因此通过下降框架避免了某些物体从电瓶的前方侧直接撞击电瓶。然而,关于电瓶的侧面侧,由于没有阻止某些物体冲撞电瓶的结构,因此存在上述物体所产生的直接撞击施加到电瓶上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向电瓶的侧面侧施加直接撞击的跨座型车辆。

第一发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车辆,所述跨座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

车把,其用于操控前轮;

头管,其支撑所述车把;

主框架,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

下降框架,其从所述头管向后下方延伸;

电瓶,其配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方且配置在所述下降框架的后方;以及

下框架,其从所述下降框架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

所述下框架具有通过所述电瓶的侧面的侧框架。

根据第一发明,能够通过侧框架阻止某些物体从电瓶的侧面撞击电瓶。因此,防止了通过上述撞击而向电瓶的侧面侧施加的直接冲击,能够适当保护电瓶。

第二发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中,所述下框架和所述侧框架彼此一体成型。

根据第二发明,由于下框架和侧框架通过一体成型而作为一个部件形成,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目和组装工时。

第三发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

具备驱动装置,其从从动轴输出驱动跨座型车辆的驱动力,

所述驱动装置具备用于由所述主框架支撑该驱动装置的上下两处支撑部,

所述上下两处支撑部设置于在上下方向上夹着所述从动轴的位置。

根据第三发明,虽然向输出车辆驱动力的从动轴上施加较大的负荷,但由于上下两处支撑部位于在上下方向上夹着从动轴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主框架以稳定的状态支撑驱动装置。

并且,由于驱动装置通过至少两处支撑部被主框架支撑,因此在拆卸下框架时,能够在用主框架稳定支撑驱动装置的状态下进行拆卸。因此,能够提高上述拆卸操作的操作性。

第四发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

具备驱动跨座型车辆的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靠近所述电瓶的位置,

所述下框架支撑所述电瓶和所述驱动装置这两者。

根据第四发明,由于在电瓶和驱动装置的支撑中共用下框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目。

第五发明所涉及的跨座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

具备驱动装置,其将被动力源驱动的主轴的动力从从动轴输出,

所述主轴配置在所述从动轴的前下方(前方且下方),

所述驱动装置具备固定在所述侧框架上的第一支撑部和固定在所述下框架上的第二支撑部,

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支撑部靠后方的位置。

根据第五发明,由于通常将作为大型部件而构成的主轴配置在从动轴的前下方,因此将驱动装置整体作为三角形形状而将装置上部小型化,能够避免驱动装置整体大型化。

并且,由于能够如此将驱动装置的上方小型化,因此能够将第一支撑部配置在比第二支撑部靠后方的位置,并在电瓶保护方面将固定在第一支撑部上的侧框架的端部的位置、长度设置得较为恰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跨座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跨座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图1的跨座型车辆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图1的跨座型车辆的驱动装置的驱动机构的部分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跨座型车辆;3:车把;4:头管;5:主框架;7:左主管;8:右主管;6:下降框架;18:电瓶(电池);13:下框架;14:左下管;15:右下管;27:主轴;29:从动轴;32:侧框架;33:左侧管;34:右侧管;36:第一支撑部;39:第二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跨座型车辆1具有:车把3,其用于操控前轮2;头管4,其自由旋转地支撑车把3;主框架5,其从头管4向后方延伸;下降框架6,其从头管4向后下方延伸。

如图2和图3所示,主框架5用加工管材而形成的左主管7和右主管8构成,各自的前端部固定在头管4(图1)上。左主管7和右主管8具有在中间部稍微向下方弯曲,并且其下端部向前方侧弯曲的形状。另外,在图2和图3中,省略了链条盖等部件或其一部分而进行了图示。

左主管7与右主管8在适当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连接。例如,左主管7与右主管8在其下端部的上方通过在各自的内侧焊接第一交叉管9的两端而彼此连接。并且,左主管7与右主管8的下端部通过第二交叉管10同样连接。

下降框架6用一根管材构成,其上端部相对于头管4固定。如图1所示,从下降框架6的上部至头管4的下端部焊接有加固板11,确保了头管4和下降框架6彼此间的充分的结合力。

并且,在头管4、主框架5以及下降框架6结合的部分的附近,设置有跨越(遍及)它们之间而焊接的接合板12,确保了它们之间充分的结合力。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下降框架6的下端部,结合有从此处向后方延伸的下框架13的前端部。下框架13用加工管材而形成的左下管(左边的下框架)14和右下管(右边的下框架)15构成,在中间部向后方弯曲,比中间部靠后方侧的部分与比中间部靠前方侧的部分相比以平缓的倾斜度向后方延伸。

左下管14和右下管15的上端部分别相对于下降框架6下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在下降框架6的长度方向上隔着间隔的两处用螺栓紧固连接。该紧固连接通过安装套筒16进行,该安装套筒16在左下管14和右下管15的上端部在其长度方向上隔着间隔的两处分别向左右突出,且具有贯通左右方向的螺栓孔。

在主框架5的下方且在下降框架6的后方,配置有在电池壳体17(电瓶壳体17)内收纳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而构成的电瓶18(蓄电池battery)。电池壳体17用螺栓等相对于下降框架6的下部、接合板12以及下框架13固定。

为了能够进行该固定,在下降框架6的下部,设置有向左右突出成圆筒状的框架侧嵌合部19。在电池壳体17中,设置有与左右的框架侧嵌合部19嵌合的左右的壳体侧嵌合部20。

并且,为了将电池壳体17固定在接合板12上,使用左右的支架21,其一端侧用螺栓紧固连接在接合板12的左右侧面上,另一端侧用螺栓紧固连接在电池壳体17上。

并且,为了将电池壳体17固定在下框架13上,在下框架13的左下管14和右下管15各自的下端部,朝向上后方(上方且后方)立设有具有螺栓孔的左安装部22和右安装部23。与此相对应,在电池壳体17的下端部,设置有向下框架13侧突出,并具有螺栓孔的左右的突出部24。

在左右的突出部24之间,配置有加强管25,其在紧固连接电池壳体17与下框架13时,同时在左右的突出部24之间由螺栓紧固连接。加强管25具有用于该紧固连接的贯通左右的螺栓孔。通过主框架5的后部和下框架13的后端部支撑驱动装置26,该驱动装置26产生用于使跨座型车辆1行驶的驱动力。

如图4所示,驱动装置26为将通过发动机旋转的主轴27的动力通过副轴28减速,并从从动轴29输出的装置。另外,在图4中,由这些轴、减速齿轮等构成的驱动机构的部分在将其壳体的盖拆下的状态下加以表示,在与该盖的接合面上绘有剖面线。

主轴27配置在从动轴29的前下方。作为发动机,此处使用由从电瓶18供给的电力驱动的电动马达。电动马达的旋转轴与主轴27直接连接。

在主轴27上,固定有驱动齿轮27a,在副轴28上,固定有与驱动齿轮27a咬合的大齿轮28a和小齿轮,在从动轴29上,固定有与小齿轮咬合的从动齿轮29b。小齿轮位于大齿轮28a的背后,图中并未示出。主轴27的驱动力通过这些齿轮被减速并传递给从动轴29。

如图3所示,驱动装置26具有被主框架5支撑的上侧支撑部30和下侧支撑部31。上侧支撑部30和下侧支撑部31具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螺栓孔。在主框架5的第一交叉管9(图2)上,与上侧支撑部30对应地焊接有具有螺栓孔的左右的上侧支撑架9a。并且,在主框架5的第二交叉管10(图2)上,与下侧支撑部31对应地焊接有具有螺栓孔的左右的下侧支撑架10a。

上侧支撑部30和下侧支撑部31分别位于驱动装置26的从动轴29的上方和下方。即,上侧支撑部30和下侧支撑部31设置在上下方向上夹着从动轴29的位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下框架13上,与下框架13一体成型地设置有从其上端部延伸且通过电瓶18的侧面的侧框架32。侧框架32由用管材形成的左侧管(左边的侧框架)33和右侧管(右边的侧框架)34构成。

左侧管33以前端与左下管14的两个安装套筒16的中间的左侧连接的方式与左下管14一体成型,从该前端稍微向左方向延伸后向后方弯曲,并到达驱动装置26的上端部。该一体成型通过例如将左侧管33的前端部焊接在左下管14上进行。

在左侧管33的后端部,设置有边侧安装部35,其具有贯通左右的螺栓孔,并通过螺栓固定在驱动装置26上。右侧管34具有与左侧管33左右对称的相同的结构。

在驱动装置26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支撑部36,其具有用于将该上端部固定在左右的边侧安装部35之间的贯通左右的螺栓孔。

在下框架13的左下管14和右下管15的后端,焊接有具有左右上较长的螺栓孔的左下端安装部37和右下端安装部38。在驱动装置26下部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二支撑部39,其具有用于将该前端部固定在左下端安装部37和右下端安装部38之间的贯通左右的螺栓孔。

即,驱动装置26靠近电瓶18配置,下框架13同时支撑电瓶18与驱动装置26。并且,第一支撑部36位于比第二支撑部39靠后方的位置。

如图1所示,跨座型车辆1的后轮40被支撑在从驱动装置26的左右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的摆动臂41的后端部。左侧的摆动臂41的前端部由在左主管7下端部的弯曲的部分的内侧设置的枢轴板42自由转动地被支撑。

在摆动臂41的支撑后轮40的部分与从主框架5的中间部延伸的座位架43之间,设置有支撑跨座型车辆1的座位44的左右的后部缓冲单元45。

如图3所示,在驱动装置26的从动轴29上,设置有链轮46。从动轴29的驱动力通过挂在链轮46上的链条47传递给后轮40。

在该结构中,在安装电瓶18时,使电池壳体17的左右的壳体侧嵌合部20嵌合于下降框架6的左右的框架侧嵌合部19。并且,在电池壳体17下端部的左右的突出部24之间配置有加强管25,并将左右的突出部24配置在下框架13的左安装部22和右安装部23之间。并且,将螺栓通过它们之间,并用该螺栓将它们彼此紧固连接。

并且,用螺栓将左右的支架21紧固连接在接合板12和电池壳体17上,并且将接合板12与电池壳体17连接在一起。由此,完成电瓶18的安装。

在进行驱动装置26向主框架5的安装时,将驱动装置26的上侧支撑部30配置在设置于下降框架6的第一交叉管9上的左右的上侧支撑架9a之间,使螺栓穿过其间将它们彼此紧固连接。

另外,将驱动装置26的下侧支撑部31配置在设置于主框架5的第二交叉管10上的左右的下侧支撑架10a之间,使螺栓穿过其间将它们彼此紧固连接。由此,驱动装置26的后部被安装在主框架5上。

在进行驱动装置26向侧框架32的安装时,将驱动装置26的第一支撑部36配置在右侧管34的边侧安装部35与左侧管33的边侧安装部35之间,使螺栓穿过其间将它们彼此紧固连接。由此,驱动装置26的上端部被安装在侧框架32上。

并且,在进行驱动装置26向下框架13的安装时,将驱动装置26的第二支撑部39配置在下框架13的左下管的左下端安装部37与右下管15的右下端安装部38之间,使螺栓穿过其间将它们彼此紧固连接。由此,驱动装置26下部的前端部安装在下框架13的后端部。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备从下框架13延伸且通过电瓶18的侧面的侧框架32,因此能够通过侧框架32阻止某些物体从电瓶18的侧面撞击电瓶18。因此,防止了通过上述撞击而施加在电瓶18的侧面侧的直接冲击,能够适当保护电瓶18。

并且,虽然向输出驱动力的从动轴29上施加大的负荷,但由于上侧支撑部30和下侧支撑部31位于在上下方向上夹着从动轴29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主框架5稳定地支撑驱动装置26。

另外,由于驱动装置26通过上侧支撑部30和下侧支撑部31这两处支撑部被主框架5支撑,因此在拆卸下框架13时,能够使驱动装置26在被主框架5稳定支撑的状态下进行拆卸。因此,能够提高拆卸下框架13操作的操作性。

并且,由于在电瓶18和驱动装置26的支撑中共用下框架13,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目。

另外,虽然驱动装置26的主轴27通常构成为大型的部件,但由于将主轴27配置在从动轴29的前下方,因此将驱动装置26整体作成三角形形状而将装置上部小型化,能够避免驱动装置26整体大型化。

并且,由于能够如此将驱动装置26的上方小型化,因此能够将第一支撑部36配置在比第二支撑部39靠后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在电瓶18保护方面将固定在第一支撑部36上的侧框架32的端部的位置、长度设置得较为恰当。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用一根管构成下框架,并将左右的侧框架32与其接合,将它们一体成型。据此,能够实现部件数目和组装工时的减少。并且,可以用一根管材形成下降框架和下框架。

另外,作为驱动装置26的发动机,可以用内燃机构代替电动马达。在这种情况下,电瓶18驱动使内燃机构的曲柄轴旋转的马达,或用于积蓄来自该马达的再生电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