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1091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体育比赛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



背景技术:

龙舟比赛是中国端午节的重要民俗活动,是一项对集体配合度要求很高的运动。端午节赛龙舟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地方也有存在。现有的龙舟一般仅能在水中进行,这极大的限制了龙舟种类的发展,也限制干旱少雨地区群众或者不熟悉水性的人群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如何将传统的划龙舟运动移植到少雨多沙的沙漠地区,而不失龙舟项目本有的运动内涵,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包括基架,所述基架的上部安装有用于承载龙舟的托板,所述基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滚动装置和第二滚动装置;所述第一滚动装置为履带轮结构,所述第二滚动装置为滚轮。

本发明的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固定在龙舟的底部,使得赛龙舟得以在沙漠地区开展。本发明中履带轮的结构包括履带及与履带固定的滚动轮,在龙舟比赛的行进过程中,参赛选手通过支撑板在沙地中支撑龙舟,龙舟带动滚动装置前行,履带使龙舟能在松软的沙地上行驶。履带为无动力履带式滚动装置,结构简单轻巧,是使龙舟运动在沙漠得以开展的有益载体。

可选的,所述第二滚动装置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基架转动配合。所述第二滚动装置为滚轮,滚轮安装在基架上。在龙舟向前行进的过程中,滚轮绕第一转轴滚动前行。滚轮的外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转向灵活。

可选的,所述基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安装在第一滚动装置上部;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安装在第二滚动装置上部;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用于连接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连接杆用于承载龙舟的底部。

可选的,还包括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包括:三脚架,所述三脚架固定在第二支架上;方向杆,所述方向杆固定在三角架上,所述方向杆包括方向横杆及方向直杆,用于控制第二滚动装置的转向;手柄,所述手柄位于方向直杆的端部;支点接头,所述支点接头设置在方向杆上,与龙舟上的轴系连接,用于将转动传递给龙舟。在沙漠龙舟加载底部滚动装置向前行进时,参赛者通过方向杆控制第二滚动装置的转动,滚轮的方向偏移后通过第三转轴将扭矩传递到第一滚动装置上,从而实现底部滚动装置的转向。

可选的,所述第一滚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滚动轮,所述滚动轮安装在第一支架上,所述滚轮外圆周光滑,还包括咬合片,咬合片的外圆周具有咬合齿,所述咬合片通过第二转轴与滚轮固定;履带,所述履带套装在滚动轮的外侧,履带的表面具有多个与咬合齿对应的咬合孔。咬合片通过第二转轴与滚轮固定,咬合片为与滚轮对应的圆形,咬合片的外圆周为咬合齿,咬合齿与履带表面对应的咬合齿咬合。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第三转轴,托板上具有供第三转轴通过的轴孔,所述第三转轴外套设有平面轴承,所述平面轴承内圈与第三转轴固定,平面轴承的外圈与托板固定。所述托板包括第一托板及第二托板,所述第一托板设置在第一支架上部;所述第二托板设置在第二支架上部。龙舟的行进过程中需要转向时,通过拉动方向直杆或者方向横杆使得第二支架带动第二滚动装置实现转向。三脚架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角度,便于参赛者施加作用力。

可选的,所述第一滚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滚动轮,所述滚动轮安装在第一支架上,所述滚动轮外圆周具有咬合齿;履带,所述履带套装在滚动轮的外侧,履带的表面具有多个与咬合齿对应的咬合孔。第一支架的两端具有轴孔,滚动轮通过第二转轴转动安装在第一支架上,滚动轮外圆周具有均匀分布的咬合齿,咬合齿与履带的咬合条对应,实现底部滚动装置在人力的作用下前行。

可选的,所述滚动轮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滚动轮、第二滚动轮及第三滚动轮,所述第一滚动轮与第三滚动轮的直径相同,第二滚动轮的直径小于第一滚动轮,所述第一滚动轮及第三滚动轮通过涨紧螺栓连接履带。第一滚动轮、第二滚动轮及第三滚动轮底部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可选的,所述托板具有平行地面的底面,托板的两侧向远离地面的一侧翻折,形成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龙舟的侧壁配合,将龙舟限定在托板内。龙舟固定在托板上,托板的限位部与龙舟的侧壁固定,防止龙舟在托板内晃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固定在龙舟的底部,使得赛龙舟得以在沙漠地区开展。本发明中履带轮的结构包括履带及与履带固定的滚动轮,在龙舟比赛的行进过程中,参赛选手通过支撑板在沙地中支撑龙舟,龙舟带动滚动装置前行,履带使龙舟能在松软的沙地上行驶。履带为无动力履带式滚动装置,结构简单轻巧,是使龙舟运动在沙漠得以开展的有益载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实施例2第一滚动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实施例2中咬合齿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第一滚动装置;2、第二滚动装置;3、履带;4、第一转轴;6、连接杆;7、第三转轴;8、平面轴承;9、转向机构;11、第一滚动轮;12、第二滚动轮;13、第三滚动轮;14、三脚架;15、方向横杆;16、方向直杆;17、手柄;18、支点接头;31、第二转轴;32、咬合齿;33、抓地条;34、咬合片;35、咬合孔;41、第一支架;42、第二支架;51、第一托板;52、第二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包括基架,所述基架的上部安装有用于承载龙舟的托板,所述基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滚动装置1和第二滚动装置2;所述第一滚动装置1为履带轮结构,所述第二滚动装置2为滚轮。

本发明的沙漠龙舟底部滚动装置固定在龙舟的底部,使得赛龙舟得以在沙漠地区开展。本发明中履带轮的结构包括履带3及与履带3固定的滚动轮,在龙舟比赛的行进过程中,参赛选手通过支撑板在沙地中支撑龙舟,龙舟带动滚动装置前行,履带3使龙舟能在松软的沙地上行驶。履带3为无动力履带3式滚动装置,结构简单轻巧,是使龙舟运动在沙漠得以开展的有益载体。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滚动装置2通过第一转轴4与所述基架转动配合。所述第二滚动装置2为滚轮,滚轮安装在基架上。在龙舟向前行进的过程中,滚轮绕第一转轴4滚动前行。滚轮的外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转向灵活。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架包括:第一支架41,所述第一支架41安装在第一滚动装置1上部;第二支架42,所述第二支架42安装在第二滚动装置2上部;连接杆6,所述连接杆6用于连接第一支架41及第二支架42,所述连接杆6用于承载龙舟的底部。

于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转向机构9,所述转向机构9包括:三脚架14,所述三脚架14固定在第二支架42上;方向杆,所述方向杆固定在三角架上,所述方向杆包括方向横杆15及方向直杆16,用于控制第二滚动装置2的转向;手柄17,所述手柄17位于方向直杆16的端部;支点接头18,所述支点接头18设置在方向杆上,与龙舟上的轴系连接,用于将转动传递给龙舟。在沙漠龙舟加载底部滚动装置向前行进时,参赛者通过方向杆控制第二滚动装置2的转动,滚轮的方向偏移后通过第三转轴7将扭矩传递到第一滚动装置1上,从而实现底部滚动装置的转向。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42上设置有第三转轴7,托板上具有供第三转轴7通过的轴孔,所述第三转轴7外套设有平面轴承8,所述平面轴承8内圈与第三转轴7固定,平面轴承8的外圈与托板固定。所述托板包括包括第一托板51及第二托板52,所述第一托板51设置在第一支架41上部;所述第二托板52设置在第二支架42上部。龙舟的行进过程中需要转向时,通过拉动方向直杆16或者方向横杆15使得第二支架42带动第二滚动装置2实现转向。三脚架14与地面具有一定的角度,便于参赛者施加作用力。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动装置1包括:至少两个滚动轮,所述滚动轮安装在第一支架41上,所述滚动轮外圆周具有咬合齿32;履带3,所述履带3套装在滚动轮的外侧,履带3的表面具有多个与咬合齿32对应的咬合条。第一支架41的两端具有轴孔,滚动轮通过第二转轴31转动安装在第一支架41上,滚动轮外圆周具有均匀分布的咬合齿32,咬合齿32与履带3的咬合条对应,实现底部滚动装置在人力的作用下前行。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滚动轮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滚动轮11、第二滚动轮12及第三滚动轮13,所述第一滚动轮11与第三滚动轮13的直径相同,第二滚动轮12的直径小于第一滚动轮11,所述第一滚动轮11及第三滚动轮13通过涨紧螺栓连接履带3。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托板具有平行地面的底面,托板的两侧向远离地面的一侧翻折,形成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与龙舟的侧壁配合,将龙舟限定在托板内。龙舟固定在托板上,托板的限位部与龙舟的侧壁固定,防止龙舟在托板内晃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滚轮外圆周光滑,还包括咬合片34,咬合片34的外圆周具有咬合齿32,咬合片34通过第二转轴31与滚轮固定;履带3,履带3套装在滚动轮的外侧,履带3的表面具有多个与咬合齿对应的咬合孔35。咬合片34通过第二转轴31与滚轮固定,咬合片34为与滚轮对应的圆形,咬合片34的外圆周为咬合齿32,咬合齿与履带表面对应的咬合孔35咬合。履带3的外侧还布置有间隔排列的抓地条33,抓地条33用于在滚动过程中增大滚动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实现履带的稳定前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