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4225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篮,尤其涉及一种车篮及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自行车、电单车用于人们的日常代步、出行,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而车篮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在使用这些车辆时能够方便地放置携带的物品而配置的辅助装置。

然而,在自行车、电单车使用中,部分使用者会在车篮中放置过重的物品,甚至在车篮中装载儿童,很显然,过重的物品容易造成车篮损坏,同时,也影响骑行时车辆的平衡;而儿童装载在车篮中,不仅导致容易导致车篮损坏,影响骑行时车辆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对儿童造成直接伤害。

与此同时,近年来,在共享经济发展下,共享单车逐渐投放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共享单车出行,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共享单车的使用具有随意性,利用车篮载重物、载人已成为随处可见的现象,因此,其安全性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有鉴于此,相关技术中的自行车、电单车,其配置的车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篮车辆。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篮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篮,包括:

第一连接构件;

第二连接构件,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活动连接;

载物篮,所述载物篮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上;

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用以在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从第一位置先移动再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之间,用以驱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恢复至所述第一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恢复至所述第一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篮,当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第二连接构件自第一位置先沿竖向向下移动再绕一轴线转动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当载物篮内被载对象(物品或儿童)过重时,载物篮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由水平状态转变为倾斜状态),如此,可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作用,使得使用者了解到该载物篮无法承载被载对象的重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使用者将过重的物品或儿童放置在载物篮中,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车篮因过载而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提高了车篮使用的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车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件为拉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引导机构包括:

第一滑动销,所述第一滑动销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中的一个上,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销滑动配合的直线孔;

第二滑动销,所述第二滑动销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中的一个上且远离所述第一滑动销,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销滑动配合的弯曲孔,所述弯曲孔包括直线段及弧线段;

当所述载物篮受到压力大于所述预定值时,所述第一滑动销在所述直线孔内向下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销在所述直线段内向下滑动进入所述弧线段内并在所述弧线段内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直线段的长度与所述直线孔的长度相等,所述弧线段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滑动销在所述直线孔内向下滑动至极限位置时的轴线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状态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倾斜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直线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中的一个的上部,所述弯曲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中的一个的下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包括第二连接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上部分别设有一第一销孔,两个所述第一销孔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一滑动销;所述直线孔为两个,两个所述直线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上部,两个所述第一滑动销分别与两个所述直线孔滑动配合;

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下部分别设有一第二销孔,两个所述第二销孔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二滑动销;所述弯曲孔为两个,两个所述弯曲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边的下部,两个所述第二滑动销分别与两个所述弯曲孔滑动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上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一挂止部,所述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的下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二挂止部;

所述弹性件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件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和所述第三侧板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上,两个所述弹性件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和所述第四侧板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一连接架,所述连接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上,以供与车体连接。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包括:

车体;

如上所述的车篮,所述车篮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与所述车体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上述的车篮,因此,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车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车篮中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引导机构及弹性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车篮处于第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车篮处于第一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车篮处于第二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车篮处于第二状态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第一连接构件10;

第一连接板101;

第一侧板102;

第二侧板103;

第一挂止部1021、1031;

直线孔h10;

弯曲孔h11;

直线段h111;

弧线段h112;

第二连接构件20;

第二连接板201;

第三侧板202;

第二挂止部2021;

第四侧板203;

第一销孔h20;

第二销孔h21;

载物篮30;

第一滑动销40;

第二滑动销41;

弹性件50;

连接架60。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车篮。

参照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篮,适用于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两轮车或三轮车,包括第一连接构件10、第二连接构件20、载物篮30、引导机构及弹性件50。

具体的,第一连接构件10适于安装固定至车体上,例如第一连接构件10可以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与车体安装固定。示例性的,第一连接构件10可以安装于例如自行车、电单车的车头架位置,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连接构件10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例如还可以安装于车尾等位置。

载物篮30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0上,例如该载物篮30通过螺钉或螺栓等与第二连接构件20连接固定,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载物篮30也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与第二连接构件20连接,例如焊接、挂接等连接方式。

第二连接构件20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活动连接,也就是说,第二连接构件20与第一连接构件10可以相对运动,由于载物篮30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0上,所以,当第二连接构件20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运动时,则载物篮30也随第二连接构件20运动而改变自身状态。

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之间,用以在所述载物篮30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引导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0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从第一位置先移动再转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载物篮30由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所述第一位置高于所述第二位置。

也就是说,在载物篮30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该引导机构可以引导第二连接构件20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并且限定了第二连接构件2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的运动轨迹为先向下移动再转动。而当第二连接构件20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则载物篮30随第二连接构件20运动,进而从第一状态(例如水平状态,如图5至图6所示)转换为第二状态(例如倾斜状态,如图7至图8所示)。

弹性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之间,用以驱动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0从所述第二位置恢复至所述第一位置,使得所述载物篮30恢复至所述第一状态。

换言之,弹性件50连接在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之间,该弹性件50提供的弹性作用力的方向与载物篮30受到压力的方向相反,例如弹性件50提供的弹性作用力向上,而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的方向向下,当载物篮30处于空载时,利用该弹性件50提供的弹性作用力可以支撑该第二连接构件20静止在第一位置,当载物篮30中放入被载对象时,弹性件50产生进一步的形变。

如果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例如该载物篮30放置被载对象的重量较小,此时,弹性件50产生的形变量较小,引导机构只能引导第二连接构件20向下移动一定距离,但不能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发生转动。在此情况下,载物篮30则仅仅是随第二连接构件20向下移动一定距离,而并没有发生转动。

而如果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例如载物篮30内放置的被载对象过重时,则在该压力的作用下,弹性件50的形变量较大,引导机构能够引导第二连接构件20先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然后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转动,直至转动至第二位置。在此情况下,载物篮30则是随第二连接构件20先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然后发生转动。

当载物篮30仅仅是随第二连接构件20向下移动一定距离,而并没有发生转动时,由于该载物篮30并不影响载物性能,因此,在此情况下,该载物篮30依然能过可靠的装载当前重量的被载对象。

而当载物篮30随第二连接构件20先向下移动一定距离,然后发生转动时,由于载物篮30发生转动在会造成载物篮30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载物篮30倾斜(如图7至图8所示),则明显影响载物性能,因此,在此情况下,使用者在发现载物篮30倾斜时,则能够获知该载物篮30无法承受当前重量的被载对象。

可以理解的是,当被载对象从载物篮30中取出,则弹性件50恢复原来的形态,进而迫使第二连接构件20从第二位置恢复至第一位置。并且,从第二位置恢复至第一位置时的运动轨迹刚好与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的运动轨迹相反,也即是,先转动再沿竖向向上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篮,当载物篮30受到压力大于预定值时,第二连接构件20自第一位置先移动再转动至第二位置,也就是说,当载物篮30内被载对象(物品或儿童)过重时,载物篮30的状态会发生变化(例如由水平状态转变为倾斜状态),如此,可以起到主动引导提示作用,使得使用者了解到该载物篮30无法承载被载对象的重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使用者将过重的物品或儿童放置在载物篮30中,由此,一方面,可以防止车篮因过载而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提高了车篮使用的安全性。

参照图1至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件50为拉簧,在载物篮30处于空载时,拉簧提供向上的拉力迫使第二连接构件20处于第一位置,对应的,载物篮30处于第一种状态(例如水平状态,如图5至图6所示)。当载物篮30中放置被载对象,且载物篮30受到的向下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则第二连接构件20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先向下移动再转动,对应的,拉簧进一步被拉长,载物篮30由第一种状态转换至第二种状态(例如倾斜状态,如图5至图6所示)。当载物篮30中被载对象被取出,则拉簧缩短恢复至原来的长度,进而迫使第二连接构件20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从第二位置先转动再向上滑动至第一位置,对应的,载物篮30则恢复至第一种状态。

本实施例中,弹性件50采用拉簧,利用拉簧提供的拉力能够承载一定重量的被载对象,同时,可以使得第二连接构件20能够顺利可靠地恢复至第一位置,确保可车篮使用性能的可靠性。

参照图3至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引导机构包括第一滑动销40及第二滑动销41,其中,第一滑动销4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中的一个上,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销40滑动配合的直线孔h10。

第二滑动销4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中的一个上且远离所述第一滑动销40,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动销41滑动配合的弯曲孔h11,所述弯曲孔h11包括直线段h111及弧线段h112。

当所述载物篮30受到压力大于所述预定值时,所述第一滑动销40在所述直线孔h10内向下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销41在所述直线段h111内向下滑动进入所述弧线段h112内并在所述弧线段h112内滑动。

具体而言,如果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小于预定值时,弹性件50产生的形变量较小,则第二滑动销41只能在弯曲孔h11的直线段h111内向下滑动较小的距离而不能进入至弧形段内,对应的,第二连接构件20只是向下滑动一定距离,但不能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发生转动,如此,即可实现载物篮30仅仅是随第二连接构件20向下滑动一定距离,而并没有发生转动。

而如果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弹性件50的形变量较大,则第二滑动销41能够在弯曲孔h11的直线段h111内向下滑动较大的距离并进入至弧形段内,对应的,第二连接构件20先向下滑动一定距离,并且,在第二滑动销41进入至弧形段时,开始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转动,直至转动至第二位置,在第二连接构件20转动时,则第二滑动销41在弧形段内滑动,如此,即可实现载物篮30是随第二连接构件20先向下滑动一定距离,然后发生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当被载对象从载物篮30中取出,则弹性件50恢复原来的形态,进而迫使第二连接构件20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时,第一滑动销40向上滑动,第二滑动销41先在弧形段内滑动至直线段h111,再在直线段h111内向上滑动。

简言之,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滑动销40与直线孔h10滑动配合以及第二滑动销41与弯曲孔h11中的直线段h111滑动配合,可以使得在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较小时,载物篮30有且只能随第二连接构件20向下滑动一定距离而不能发生转动,进而确保载物篮30不影响装载性能。并且,采用第二滑动销41与弯曲孔h11中的弧形段配合,可以使得在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较大时,载物篮30能随第二连接构件20先向下滑动一定距离再发生转动,进而使得载物篮30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倾斜),可以起到良好提示作用,以提示使用者载物篮30不能承载当前重量的物品。此外,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与弹性件50配合,能够使得第二连接构件20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顺利可靠的运动,车篮使用性能稳定可靠。

有利的,当第二连接构件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滑动销41抵靠于所述直线段h111的上端,当第二连接构件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滑动销41抵靠于所述弧形段远离所述直线段h111的一端,如此,利用弯曲孔h11的两端作为限位,可以将第二连接构件20可靠地限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更为有利的,直线段h111的长度与所述直线孔h10的长度相等,所述弧线段h112的圆心位于所述第一滑动销40在所述直线孔h10内向下滑动至极限位置时的轴线上。

由此,当第二连接构件2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滑动销40抵靠于所述直线孔h10的上端,第二滑动销41抵靠于所述弯曲孔h11的直线段h111的上端,而当第二连接构件2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滑动销40抵靠在直线孔h10的下端,第二滑动销41抵靠于所述弧形段远离所述直线段h111的一端。并且,第二滑动销41是以抵靠直线孔h10下端时的第一滑动销40的轴线为中心在弧形段内滑动,如此,可以使得第二连接构件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更加顺利可靠。

参照图5至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状态为水平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倾斜状态。也即是,当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载物篮30为水平状态(如图5至图6所示),当所述第二连接构件2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载物篮30为倾斜状态(如图7至图8所示)。

由此,当载物篮30受到压力小于预定值时,该载物篮30是处于水平状态的,进而确保该载物篮30可靠的装载性能,而当载物篮30受到的压力大于预定值时,该载物篮30由水平状态转换为倾斜状态,如此,在倾斜状态下的载物篮30能够具有更好的主动引导提示作用,避免使用者继续将过重的被载对象放入载物篮30。

进一步的,所述直线孔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中的一个的上部,所述弯曲孔h1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中的一个的下部。如此,便于第二连接构件20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转动后使得载物篮30形成倾斜状态。

参照图3至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构件10包括第一连接板101、第一侧板102及第二侧板103,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01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第二连接构件20包括第二连接板201、第三侧板202及第四侧板203,所述第二连接板201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01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201的两侧以形成u形结构。

第三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3的上部分别设有一第一销孔h20,两个所述第一销孔h20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一滑动销40;所述直线孔h10为两个,两个所述直线孔h1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的上部,两个所述第一滑动销40分别与两个所述直线孔h10滑动配合。

第三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3的下部分别设有一第二销孔h21,两个所述第二销孔h21内分别穿设一所述第二滑动销41;所述弯曲孔h11为两个,两个所述弯曲孔h1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边的下部,两个所述第二滑动销41分别与两个所述弯曲孔h11滑动配合。

也就是说,第一连接构件10和第二连接构件20均形成为u形结构,第一连接构件10的第一侧板102与第二连接构件20的第三侧板202上部之间,以及第一连接构件10上的第二侧板103与第二连接构件20上的第四侧板203上部之间,均通过第一滑动销40与直线孔h10滑动配合;而第一连接构件10的第一侧板102与第二连接构件20的第三侧板202下部之间,以及第一连接构件10的第二侧板103与第二连接构件20上的第四侧板203下部之间,均通过第二滑动销41与弯曲孔h11滑动配合,如此,可以确保第二连接构件20相对于第一连接构件10滑动及转动更加顺利可靠。

此外,第一连接板101方便与车体相连固定,第二连接板201方便与载物篮30连接固定,其固定牢固可靠。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3的上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一挂止部1021、1031,所述第三侧板202和第四侧板203的下部分别设有一向内侧凸出的第二挂止部2021。

弹性件50为两个,两个所述弹性件50中的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一侧板102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1021和所述第三侧板202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2021上,两个所述弹性件50中的另一个的两端分别挂设于所述第二侧板103上的所述第一挂止部1031和所述第四侧板203上的所述第二挂止部上。

也就是说,在第一侧板102上的第一挂止部1021和第三侧板202上的第二挂止部2021之间,以及第二侧板103上的第一挂止部1031和第四侧板203上的第二挂止部之间,分别挂接一个弹性件50(如图4示例中,该弹性件50为拉簧),如此,可以利用两个弹性件50提供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连接构件20能够顺利可靠地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其使用性能更加稳定可靠。

可选地,还可以包括一连接架60,所述连接架60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上,以供与车体连接,如此,利用连接架60方便与车体连接,同时,可以确保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该车辆可以自行车、电单车、摩托车等两轮车或三轮车,其包括车体及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篮,所述车篮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10与所述车体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上述的车篮,因此,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