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个人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3978发布日期:2018-06-30 07:43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个人载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的主题涉及特别是在儿童玩具和载具产品领域中的可折叠个人载具。



背景技术:

成人和儿童都熟知可折叠个人载具,诸如滑板车、运载工具和自行车。对于儿童来说,有时可以将载具折叠起来以便紧凑储备和携带。

已知有许多这种可折叠载具,以两个基本原理为中心:拆卸和折叠。在第一组的情况下,载具被拆卸成可以紧凑地组装在一起的基本部件。在第二组的情况下,载具的大部分部件维持其相互连接,但是可以处于工作状态和折叠状态下,在工作状态下,这些部件用作载具和储备部,在折叠状态下,部件的取向和/或位置相对于彼此改变。

例如在US 6152473、US 6530589和http://www.iimo-life.com/vehicle2_01.htm中描述了上述第二组的载具,后者是作为IIMO折叠三轮车出售的产品。

目前公开的主题涉及上述第二组的载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主题涉及一种具有工作状态和储备状态的可折叠个人载具,其中它可以采取非常紧凑的形式。载具的纵向轴线位于其竖直对称平面内并且具有垂直于该对称平面的水平基准平面,并且载具在储备状态下在沿着其纵向轴线的方向上以及在垂直于该轴线的方向上都沿着对称平面和垂直于该对称平面的竖直平面呈现其紧凑形式。

根据本公开主题的第一方面,上述载具可以包括:

-主体构件,该主体构件具有保持座椅的上表面、沿着纵向轴线彼此间隔开的前端和后端、右后侧表面和左后侧表面,所述右后侧表面和左后侧表面都布置成与主体构件的后端相邻并且在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前杆和安装在该前杆上的前轮,该前杆至少间接可枢转地铰接到主体构件以与主体构件的前端相邻以获得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

-右后腿部和左后腿部,每个腿部都具有带后轮的腿部远端和腿部近端,在该腿部近端处,腿部可枢转地铰接至主体构件的相应的后侧表面以获得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至少一个腿部在腿部近端与腿部远端之间具有连接区域;和

-至少一个连接构件,该至少一个连接构件至少间接地连接前杆与所述至少一个腿部的连接区域,使得前杆在其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之间枢转导致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构件使得后腿部沿着主体构件的相应后侧表面在它们各自的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之间枢转。

由于后腿部的近端枢转铰接到主体构件的右后侧表面和左后侧表面以及使用上述连接区域和连接构件进行这种铰接,所以载具的后腿部在它们与腿部近端间隔开的位置处可以没有在它们之间延伸的、用于将腿部可枢转地连接到主体构件的任何公共元件。这允许后腿部的枢转角度如此之大,以至于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后腿部可以占据一个位置,如在载具的侧视图中可以看出,在该位置中,每个腿部的至少大部分面积与主体构件的至少大部分面积重叠,由此在这种状态下允许载具沿着载具的纵向轴线以及垂直于该轴线沿着其对称平面的尺寸显著减小。这意味着,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每个后腿部可以至少沿着其大部分纵向尺寸与主体构件完全或几乎完全共同延伸,例如,每个后腿部可以使其远端接近主体构件的前端到该端(不包括相关联的后轮)不从主体构件的前端向前显著突出的程度。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则前杆是这样一种类型,即,如在处于其储备状态下的载具的侧视图中所看到的,在其储备取向中,前轮被布置在主体构件的前方,每个后腿部的至少大部分连同相关联的后轮可以被容纳在主体构件的后端与前轮之间,由此允许载具在此状态下沿其纵向轴线的长度显著减小。

考虑到上述情况,每个腿部相对于主体构件的形状和宽度可以具有如下形状和宽度:如在载具的侧视图中看到的,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每个腿部不仅可以如上所述沿着它们长度的大部分重叠而且还沿着它们高度的大部分重叠,即,在垂直于纵向轴线且沿着对称平面的方向上,允许载具的总高度在储备状态下在该方向上显著减小。

载具的右后腿部和左后腿部中的每一个相对于主体构件的相应的后侧表面的枢转铰接可以通过相应的铰接轴提供,该铰接轴具有如下外部:该外部从主体构件的相关联的后侧表面突出并且被自由地接纳在后腿部的近端处形成的通道中,该通道在后腿部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之间延伸。铰接轴各自可以与主体构件一体地形成或者通过该轴的内部固定地安装到主体构件。在任何情况下,每个轴的外部,即,每个轴的从主体构件的相关联的后侧表面突出的部分,可被构造成从腿部近端处的内侧表面进入通道并且通过其轴自由端固定地接合与腿部的外侧表面相邻地布置的止动件,以允许腿部绕轴枢转,同时防止腿部从轴上被卸下。这可以例如通过将轴接合端构造成拧入到相应的螺母中来完成,该相应的螺母构成止动件并且被接纳在腿部近端的外侧表面中的袋状部内。

可选地,每个铰接轴可以从相应的后腿部近端的内侧表面突出,与内侧表面一体地形成或固定地安装到内侧表面,并且可以可枢转地容纳在主体构件内相应的后侧表面处。

右左铰接轴可以与载具的对称平面间隔开或者在载具的对称平面处相遇。在后一种情况下,如上所述,两个铰接轴可以形成为单个轴体,其具有布置在主体构件内的中央内部和从其后侧表面突出的两个外侧部分。

每个铰接轴的内部和外部可以共线并且沿着单个后枢转轴线延伸,或者它们可以相对于彼此成角度。

两个后腿部的铰接轴或者至少它们的外部能够沿着它们各自的后枢转轴线以它们之间的非零角度延伸,每个轴线在相应的右左后铰接点处与主体构件的后侧表面相交。

当在载具的后视图中看时,两个腿部的后枢转轴线可以各自与基准平面形成锐角。这可以允许所述后腿部处于工作取向时在所述后腿部的远端之间获得的间距大于在枢转轴线位于平行于所述基准平面的平面中时所述后腿部的远端之间的间距。

此外或可选地,右后枢转轴线和左后枢转轴线中的每一个可以相对于载具的对称平面成锐角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后腿部绕后枢转轴线从工作取向枢转到储备取向可以允许它们的远端更靠近对称平面,例如它们的远端与该平面间隔开的程度与它们的近端和该平面间隔开的程度相同或大约相同,从而改善载具在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方向上的“储备状态”紧凑性。

在枢转轴线与对称平面以及与对称平面垂直的平面形成锐角的情况下,尽管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后腿部的远端之间的间距增大,但是实现了上述“储备状态”紧凑性。

主体构件可以具有前主体部分和后主体部分,前主体部分具有其右左前侧表面,后主体部分具有右左侧后表面。右左前侧表面能够布置成比右左后侧表面更靠近对称平面,即,后主体部分在与对称平面垂直的方向上比前主体部分更宽。

另外,主体构件的后部可以具有如在其平面视图和后视图中的至少一个中所见的收敛构造,由后主体部分的右左后侧表面的相应取向提供。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后腿部的与其前近端相邻的内侧表面可以以与主体构件的相应的后侧表面相同的方式取向,并且与主体构件的相应的后侧表面共同延伸,使得这些表面在载具的储备和工作状态下都密切接触。例如,右左对接触的主体构件的后侧表面和后腿部近端处的内侧表面中的每一个的取向可以诸如提供右左枢转轴线的上述锐角中的一个或两个,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轴线可以垂直于相应的接触表面。

主体构件可以是以一体主体的形式,或者它可以由多个元件组装而成。例如,这些元件可以包括组装的右主体半体和左主体半体,使得它们的边缘在载具的对称平面处相遇并且在它们之间限定至少部分中空内部。

前杆可以沿前杆轴线在前杆的与前轮相关联的前轮端和与把手杆相关联的把手杆端之间延伸。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在由前杆所呈现的杆的工作取向上,前杆轴线可以与载具的纵向轴线形成一个角度,该角度显著大于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在由前杆所获得的前杆的储备取向上前杆轴线可以与载具的纵向轴线形成的角度。具体而言,该布置可以使得在前杆的储备取向中,前杆轴线与纵向轴线形成不大于25度、更具体地不大于20度、再更具体地不大于15度的角度可选地,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前杆轴线可以与纵向轴线平行或几乎平行。

前杆可以构成前组件的一部分,该前组件还包括铰接构件,前杆通过该铰接构件绕前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到主体构件的前端,并且该铰接构件连接到一个或多个连接件构件。前枢转轴线可与前杆轴线间隔开,使得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在前杆的工作取向中,前杆布置在主体构件的前方,并且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在前杆的储备取向上,前杆布置在主体构件的上表面的上方,并且沿着沿着主体构件的上表面延伸前杆的至少大部分长度。

通过上述构造,前杆可以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被取向成与纵向轴线向上间隔开的距离比载具的最高点的距离短,除了前杆本身的任意点之外。例如,该最高点可以是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前轮和/或座椅的最高点。

铰接构件可以具有:前杆关联部分,该前杆关联部分以允许前杆绕前杆轴线回转的方式包围前杆;后腿部关联部分,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构件在该至少一个连接构件的与其连接到后腿部的连接区域的端部相对的端部处附接到该后腿部关联部分;以及主体构件关联部分,铰接构件在该主体构件关联部分处枢转铰接到主体构件的前端。

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构件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使得在载具工作期间和当载具的状态改变时,所述至少一个连接构件的长度保持恒定。更特别地,连接构件可以具有足够的刚性,以便当被铰接构件推动时能够将后腿部从其储备取向推到其工作取向。载具可以包括两个这样的连接构件,即右左连接构件,它们各自将铰接构件与相应的右左后腿部的连接区域相连接。

载具还可以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到前轮或与前轮整体地组装的踏板。

载具还可以被构造为用于沿着主体构件调节座椅的位置。

载具可以被构造为允许其用户占据座椅,以由他自己操纵载具或防止用户进行这样的操纵,同时通过由他人操作操纵把手而允许从载具后方操纵载具。在这种情况下,载具能够具有下列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前杆的非一体式设计,前杆的上部和下部可以彼此锁定以起到可通过操作把手杆来操纵的单个整体单元的作用,并且可以彼此解锁,以允许由不包括上部的单独操纵机构来操纵下部,并且在不影响对下部的操纵的情况下允许实现上部的期望功能;

-前杆锁定夹紧件,该前杆锁定夹紧件用于将前杆至少上部锁定到载具的一个元件(诸如例如其固定框架),该元件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不可移动,以防止通过操作其把手杆而使前杆或其上部绕前杆轴线旋转的可能性;

-可折叠后操纵机构,该可折叠后操纵机构在安装到主体构件的后端时与可旋转的后操纵把手一起使用,该机构将把手与前杆或与前杆的至少下部连接,使得对把手的操纵导致前杆或其下部绕前杆轴线旋转以操纵载具;

-搁脚板,该搁脚板在相比前轮更靠近座椅的位置处至少间接地固定地安装到主体构件;该位置可以在铰接构件上,更具体地在其主体构件相关部分或其后腿部相关部分处或在这两个部分之间;搁脚板可以由上述踏板(在其从前轮被拆下时)构成。

载具可以具有任何设计的操纵机构,允许前杆下部在其操作和储备取向之间枢转。根据这种设计的一个示例,操纵机构可以包括以下元件:

-前旋转构件,该前旋转构件固定地安装到前杆;

-后可旋转端口,该后可旋转端口位于主体构件的后端处并且被构造成将后操纵把手固定地接纳在其中,使得把手绕把手轴线的旋转导致端口相应地旋转;和

-至少一对缆线部段,该至少一对缆线部段包括右缆线部段和左缆线部段,每个缆线部段在前旋转构件和端口之间延伸并且与所述前旋转构件和所述端口连接,使得端口沿不同方向的旋转使其牵拉左部段或右部段,并且这种牵拉导致前旋转构件的旋转运动并且随后导致前杆的至少下部的旋转运动,其中右左部缆线部段被构造成在其被布置在前枢转轴线附近的位置处弯曲。

右左线缆部段可以沿着载具的主体构件且在该主体构件内延伸其大部分长度。右左线缆部段可以是固定连接到前部旋转部件和旋转端口的一根线缆的一部分。

根据本申请的主题的另一方面,发明内部部分的第一段中概括描述的载具可以包括:

-主体构件,其具有保持座椅的上表面、沿着纵向轴线彼此间隔开的前端和后端、都布置成与所述主体构件的后端相邻并且在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的右后侧表面和左后侧表面;

-前杆和安装在其上的前轮,所述前杆至少间接可枢转地铰接到所述主体构件以邻近其前端,以获得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

-右后腿部和左后腿部,每个腿部都具有腿部近端和安装有后轮的腿部远端;

-右后枢转轴线和左后枢转轴线,相应的右后腿部或左后腿部绕所述右后枢转轴线和左后枢转轴线可枢转地铰接到所述主体构件的相应的后侧表面,以获得所述腿部的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每个后枢转轴线被取向成在所述载具的平面图中与所述载具的对称平面成锐角,使得后腿部绕所述后枢转轴线从所述后腿部的工作取向枢转到所述后腿部的储备取向允许所述后腿部的远端更靠近所述对称平面,例如以便所述后腿部的远端在所述后腿部的储备取向上比在所述后腿部的工作取向上变得与所述对称平面间隔开更小的程度,并且可选地,所述后腿部的远端相比所述后腿部的近端与所述对称平面间隔开的程度相同或近似相同。

根据本公开主题的这个方面的载具可具有以上关于本公开主题的前述方面所指定的任何特征的任何组合。

根据本申请主题的另一方面,发明内容章节中的第一段中大致描述的载具可以包括:

-主体构件,该主体构件包括保持座椅的上表面、沿着纵向轴线彼此间隔开的前端和后端、右后侧表面和左后侧表面,所述右后侧表面和左后侧表面都布置成与主体构件的后端相邻并且在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

-前杆和安装在该前杆上的前轮,该前杆至少间接地枢转的铰接到所述主体构件以靠近其前端,以获得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

-右后腿部和左后腿部,每个所述腿部都具有腿部近端和安装有后轮的腿部远端;

-右后枢转轴线和左后枢转轴线,相应的右后腿部或左后腿部绕所述右后枢转轴线和左后枢转轴线可枢转地铰接到所述主体构件的相应的后侧表面,以获得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每个后枢转轴线被取向成在所述载具的后视图中与基准平面成锐角,以便在所述后腿部处于工作取向时在所述后腿部的远端之间获得的间距大于在枢转轴线位于平行于所述基准平面的平面时所述后腿部的远端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公开主题的这个方面的载具可具有以上关于本公开主题的前述方面所指定的任何特征的任何组合。

根据本申请主题的又一个方面,发明内容章节中的第一段中大致描述的载具可以包括:

-具有前部和后部的主体构件;

-前杆,该前杆通过前枢转轴线至少间接地可枢转地连接到主体的前部,并且保持载具的前轮,以便在其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之间枢转;

-两个后腿部,每个后腿部经由后枢转轴线可枢转地铰接到主体的后部以呈现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并且保持载具的后轮;

-可旋转的后操纵端口,所述可旋转的后操纵端口被构造成当载具处于其工作状态时将后操纵把手固定地接纳于其中以用于使用所述把手;

-操纵机构,该操纵机构将所述端口与前杆相连接,使得所述端口通过把手的旋转导致前杆的至少下部旋转,以在载具处于其工作状态时操纵载具,该操纵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操纵元件,所述至少一个操纵元件至少部分地在主体构件内延伸,并且被构造成当前杆从其工作取向枢转到其储备取向时在前枢转轴线附近弯曲。

该操纵机构还可包括固定地安装到前杆的前旋转构件以及构成操纵元件的一对可弯曲的右左缆线部段,每一个缆线部段在前旋转构件和所述端口之间延伸并且与前旋转构件和所述端口连接,使得所述端口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导致所述端口牵拉相应的右部段或左部段,并且这种牵拉导致前旋转部件的旋转运动以及随后导致前杆的旋转运动。右左缆线部段可以在主体构件内延伸它们的大部分长度,并且各自都被构造成在前枢转轴线附近弯曲。

根据本公开主题的这个方面的载具可具有以上关于本公开主题的前述方面所指定的任何特征的任何组合。

根据本公开主题的又一方面,在发明内容章节的第一段中大致描述的载具可转换成手推车,该手推车被构造成当期望时防止儿童能够操纵载具,该载具包括:

-具有前部和后部的主体构件;

-前杆,该前杆经由前枢转轴线至少间接地可枢转地铰接到主体的前部,以便在其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之间枢转,并且保持载具的可以安装有或安装有一对踏板的前轮;

-两个后腿部,每个后腿部经由后枢转轴线可枢转地铰接到主体的后部以呈现工作取向和储备取向,并且保持载具的后轮;

该载具还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任何一个、任何两个、任何三个或全部特征:

-前杆的非整体式设计,前杆的上部和下部可以彼此锁定以起到可通过操作把手杆来操纵的单个整体单元的作用,并且可以彼此解锁,以允许由不包括上部的单独操纵机构来操纵下部,并且在不影响对下部的操纵的情况下允许实现上部的期望功能;

-前杆锁定夹紧件,该前杆锁定夹紧件用于将前杆至少上部锁定到载具的一个元件(诸如例如其固定框架),该元件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不可移动,以防止通过操作其把手杆而使前杆或其上部绕前杆轴线旋转的可能性;

-可折叠后操纵机构,该可折叠后操纵机构在安装到主体构件的后端时与可旋转的后操纵把手一起使用,该机构将把手与前杆连接,使得对把手的操控导致前杆的至少下部绕前杆轴线转动以操纵载具;和

-搁脚板,该搁脚板在相比前轮更靠近座椅的位置处至少间接地固定地安装到主体构件;该位置可以在铰接构件处,更具体地在其主体构件关联部分处或在其后腿部关联部分处或在这两个部分之间;搁脚板可以由踏板(在其从前轮被拆下时)构成。

根据本公开主题的这个方面的载具可具有以上关于本公开主题的前述方面所指定的任何特征的任何组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公开的主题并且举例说明其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仅以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描述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A是根据本申请的主题的一个实施例的被示出为处于其工作状态的可折叠三轮车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B是图1A中所示的三轮车的另一示意性透视图,其座椅布置被移除;

图1C和图1D分别是图1A所示的三轮车的示意性侧视图和前视图;

图1E和图1F分别是图1A至图1E所示三轮车的示意性平面图和后视图;

图1G是与图1E所示的三轮车相同的平面图,但没有其座椅和固定框架;

图1H是与图1B相同的三轮车的透视图,其后腿部被移除;

图2A至图2E示意性地示出了如图1A至1E所示的那样折叠三轮车以使其从图2A所示的工作状态进入图2E所示的其储备状态的过程;

图3A是图2E所示的三轮车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三轮车的主体构件和后腿部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C是图2E所示的三轮车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D是与图3C所示相同的三轮车视图,但没有其右后腿部和车轮;

图3E是与图3C所示相同的三轮车视图,但没有其前部组件和其后轮;

图4A和图4B分别是根据目前公开的主题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可折叠三轮车的透视图和侧视图;

图5A和图5B分别是根据目前公开的主题的另一实施例的可折叠三轮车的相应的透视示意图和部分分解示意图;以及

图5C是图5A所示的三轮车的透视图,且其踏板构成搁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上面列出的附图示出了许多儿童三轮车,在整个说明书中各自被称为“载具”,包括图1A至图3E所示的载具1,图4A和图4B所示的载具100以及图5A至图5C所示的载具200。载具1、100和20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位于载具的对称平面SP中的纵向轴线L,并且载具在其工作状态和储备状态之间可折叠:

-在所述工作状态中,可沿着垂直于对称平面并且在本说明书中称为基准平面RP的平面骑乘载具,以及

-在所述储备状态中,载具可以自由地放置在基准平面RP上,使得其纵向轴线L与该平面形成角度LR,该角度LR不超过或至少不本质上超过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在它们之间形成的角度。

在附图中仅关于载具1示出了载具的纵向轴线、对称平面、基准平面和储备状态,载具1的描述完全适用于载具100和200。

参考图1A,载具1包括刚性主体构件10、座椅装置30、具有带踏板P的前轮WF的前组件50、具有相应的后轮WRR和WRL的右后腿部70R和左后腿部70L、以及连接机构90。由于后腿部和它们的后轮具有相同的设计,所以在图1A以外的附图中用单个附图标记70标示,并且它们的轮在下文中被标示为WR。

参考图1B和图1G,主体构件10包括前主体部分11F和后主体部分11R,该前主体部分11F包括前主体端12F,该后主体部分11R包括后主体端12R,前部分和后部分在载具的操作状态和储备状态下具有固定的相互布置。主体构件可以是一体主体的形式,或者更精确地说它可以由多个元件组装而成。

如图1B所示,主体构件10包括:上表面13,其面向上或背离基准平面RP;下表面14,其面向下或朝向基准平面RP;右左前侧表面15F,其在主体构件的上下表面的前部之间延伸并且限定前主体部分11F;以及右左后侧表面15R,其在主体构件的上下表面的后部之间延伸并且限定后主体部分11R,后腿部70可枢转地铰接至后主体部分11F。如在图1G中最佳所示,主体构件10的右左前侧面15F比右左后侧表面15R更靠近对称平面SP,这意味着后主体部分11R在垂直于对称平面SP的方向上比前主体部分11F更宽。

如在图1A和图1C中最佳所示,座椅装置30包括座椅32,该座椅32安装到主体构件10的上表面13,从而至少部分地由后主体部分11R支撑。该座椅装置可被构造成以座椅的区域不同程度地覆盖后主体部分11R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装在沿着主体构件的至少两个不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

座椅装置30还包括靠背34,该靠背34具有:固定靠背部分35,其与座椅32一体地组装的或一体地形成;和可折叠靠背部分37。靠背部分37可绕平行于基准平面RP且通过固定座椅部分35与座椅32间隔开的轴XBR在载具1的工作状态下靠背部分37的大致竖立取向和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靠背部分37的大致水平取向之间枢转。另外,靠背部分可被构造成采用至少两个不同的竖立位置,以允许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选择对骑手/用户的背部的更方便的支撑。

座椅装置30还包括可选的固定框架36,在本示例中,固定框架36可以绕与枢转靠背部分37相同的轴线XBR在其大致水平的工作取向与在折叠载具的过程中使用的大致竖直的非工作取向之间枢转,在大致水平的工作取向上,固定框架36可以防止坐在座椅32中的儿童从载具1掉落。固定框架可以被构造为可拆卸地附接到载具。

座椅可以形成为不具有固定部分和/或固定框架,并且可折叠的靠背部分可以具有不同的轴线,靠背可绕其枢转,而靠背的枢转轴线布置成比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固定框架的轴线更靠近座椅。靠背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或者它可以是被构造成穿在靠背框架(未示出)上的织物外壳的形式,该靠背框架可以永久可枢转地安装到座椅,或者当需要使载具进入其工作状态时,该靠背框架可以可拆卸地附接到座椅。

现在将参考图1B、图1F、图1G和图1H更详细地描述后主体部分11R的形状以及后腿部70可枢转地铰接到该后主体部分11R的方式。

由于右左后侧表面15R的相应取向,后主体部分11R如在其平面图(图1G)和后视图(图1F)中看到的那样具有收敛构造。更具体地说,这些表面15R倾斜成使得在背离后主体端12R(图1G)的方向上和背离基准平面RP(图1F)的方向上彼此更靠近。

参考图1H,主体构件10的后侧表面15R各自设置有铰接轴16,铰接轴16固定地安装到后主体部分11R(仅看见右轴),因而其外侧部分18连同其自由端19从后侧表面突出,用于保持其上的相应的后腿部70。铰接轴16的每个外侧部分18沿垂直于相关联的后侧表面15R取向的对应的枢转轴线XRP延伸,并且在后铰接点PRA(看见仅一个这样的点)处与该表面相交。两个右左后侧表面15R的后铰接点PRA可以被定位成使得连接它们的假想线与载具(未示出)的纵向轴线L相交。

后侧表面15R被取向成使得与其垂直的后轴线XRP与基准平面RP形成期望的角度。更具体地,如图1F所示,后枢转轴线XRP各自与基准平面RP形成锐角α。这允许在后腿部(处于其工作取向)的远端之间相对于相同腿部在其枢转轴线XRP位于与基准平面RP平行的平面中时将具有的间距而言获得增大的间距S。另外,如图1G所示,每个枢转轴线XRP相对于载具的对称平面SP以锐角β取向。这确保了后腿部绕后枢转轴线XRP从工作位置到储备位置的枢转导致其远端更接近对称平面,使得其远端与该平面间隔开的程度与它们的近端与该平面间隔开的程度相同或大致相同,而不管上述增大的间距S。而且,事实上,由于上述角度β,在腿部的储备取向上后腿部的远端甚至可以比其近端更接近彼此,从而改善了在垂直于对称平面的方向上载具的“储备状态”紧凑性,如下面参考图3A和图3B更详细解释的。

参考图1B、图1G和图1H,每个后腿部70都具有长形主体72,该长形主体72具有近端74、承载后轮WR的远端76以及连接区域78(在图1B和1H中仅示出一个),该连接区域78在腿部近端和腿部远端之间,与连接机构90(在图1A中更佳地示出)相关联。每个后腿部70还包括:后腿部外表面75,其背离主体构件;和后腿部内表面77,其面向主体构件方向并且包括连接区域78。

每个后腿部70在其近端附近形成有通道79,该通道79在后腿部的内侧表面77和外侧表面75之间延伸,并且被构造成从腿部的内侧表面将铰接轴16的外侧部分18接纳在其中并且从外侧表面将止动件(未示出)接纳在其中,该止动件被构造成固定地接合轴16的自由端19,以允许腿部绕该轴枢转,同时防止腿部从该轴被拆下。

在腿部的近端处每个后腿部内表面77以与主体构件10的对应的后侧表面15R相同的方式取向并且与主体构件10的对应的后侧表面15R共同延伸,使得这些表面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和工作状态下都可以彼此紧密接触。

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腿部70具有工作取向,其中后轮WR沿平面RP布置在距前轮WF最大的距离处。后轮WR在后腿部70的工作取向上具有彼此共线的轮轴XWR,允许两个后轮WR在载具1的状态下在功能上彼此平行地一起行进。

参考图1D,前组件50包括前杆52,前杆52沿着位于对称平面SP中的前杆轴线XFB延伸,并且具有与前轮WF相关联的轮端52A和与把手杆57相关联的把手杆端部52B。具有把手杆57的前杆52可被构造成绕前杆轴线XFB回转以操纵载具1。在前杆52的工作取向中,其把手杆端52B布置在距参考平面RP最大距离处。

参考图1E,把手杆57在其工作取向上具有把手部分58,该把手部分58大致横向于载具的对称平面SP延伸,使得它们的端部与前杆52且与平面SP最大限度地间隔开,并且它们均可绕大致平行于平面SP延伸的把手杆轴线XHB旋转,使得在把手部分58的储备取向上,它们的端部可以与对称平面SP间隔开最小程度。

前杆52的轮端52A形成有可旋转地保持前轮WF的叉状部54。踏板P各自由相应的踏板轴53保持,踏板轴53通过叉状部54中的开口安装到前轮上,踏板轴53经由该开口自由地通过。每个踏板可被构造成在其横向于其轴53取向的工作取向和其与该轴对齐的储备取向之间回转。踏板连同它们的轴可以从前轮拆下。

参考图1C,前组件50还包括铰接构件60,该铰接构件60用于使前杆52绕前枢转轴线XFP可枢转地铰接到主体构件10的前端12F,该前枢转轴线XFP垂直于对称平面SP(并且平行于参考平面RP),并且该前枢转轴线XFP在前铰接点PF处与主体构件10的前部的每个侧面15相遇。前枢转轴线XFP与载具的纵向轴线L交叉。

铰接构件60包括:主体构件关联部分62,其绕前枢转轴线XFP可枢转地连接到主体构件的前部;前杆关联部分64,该前杆关联部分64沿着其布置在前杆的两端之间的部段连接到前杆52;以及后腿部关联部分66,其构成连接机构90的一部分。前杆关联部分64和后腿部关联部分66被形成为使得,在铰接构件60的工作取向中,前杆关联部分64布置在主体构件关联部分62的前方,并且后腿部关联部分66布置成比主体构件关联部分62更靠近参考平面RP。在所描述的示例中,在前杆52被构造成绕前杆轴线XFB回转的情况下,前杆关联部分64呈套筒的形式,将前杆52接纳在其中,允许前杆52在该套筒内回转。

铰接构件60可以设置有包括按钮61的锁定装置,确保铰接构件60至少在载具的工作状态下被锁定到主体构件10,并且仅当期望改变载具的状态时通过按下按钮61将铰接构件60从主体构件10解锁,并且使铰接构件60绕前枢转轴线XFP枢转。

参考图1A、图1F和图1H,铰接构件60借助于两个纵向连接元件或杆92将前杆52与腿部70的连接区域78相连接,每个纵向连接元件或杆92具有:前连接端92A,该前连接端92A附接到铰接构件60的后腿部关联部分66的一侧,以便使得连接元件92能够相对于后腿部关联部分66绕前连接轴线XFC枢转;以及后连接端92B,该后连接端92B连接到其中一个腿部70的连接区域78,使得连接元件92能够相对于后腿部70绕后连接轴线XRC枢转。连接元件92由刚性材料制成,使得它们的尺寸在其操作期间保持不变。

现在参考图2A至图2E,其示出了折叠载具1以使其从图1A至图1F以及图2A中所示的工作状态进入图2E、图3A和图3C所示的储备状态的过程。在图1A至图1F和图2A中示出载具处于其工作状态,在工作状态下,可以沿着一个平面,即基准平面RP(在图1F中示出)骑乘载具,并且在图2E、图3A和图3B示出载具处于其储备状态,在储备状态下,可以将载具自由地放置在这样的平面上,使得其纵向轴线与该平面形成一个角度,该角度不超过在工作状态下它们之间形成的角度。下面参考轴线来描述该过程,当使载具1从其工作取向进入其储备取向时,载具1的元件将绕所述轴线枢转/旋转,并且参考图2A,这些轴线如下:

-把手杆轴线XHB,把手杆57绕把手杆轴线XHB从其在图2A中所示的工作取向旋转到图2B所示的它们的储备取向,在工作取向下,把手杆的把手部分58布置在它们离前杆52以及离对称平面SP最大的距离处,在储备取向下,把手杆的把手部分58布置在它们离前杆52以及离对称平面SP最小的距离处;

-靠背轴线XBR,关于该靠背轴线XBR,

(a)固定框架36绕该靠背轴线XBR在图2A所示的其工作取向和图2B所示的其竖直取向之间旋转,其工作取向也构成图2E中所示的储备取向,在其工作取向中,固定框架36与参考平面RP形成最小角度,在其竖直取向中,固定框架36与参考平面RP形成最大角度;以及

(b)靠背部分37绕该靠背轴线XBR从图2A所示的其大致竖直工作取向旋转到图2E所示的其大致水平的储备取向,在其工作取向中,该靠背部分与基准平面形成最大角度,在其大致水平的储备取向中,靠背部分37与基准平面形成最小角度;

-前枢转轴线XFP,前杆52通过铰接构件60绕该前枢转轴线XFP从图2A中所示的其工作取向顺时针(CW)枢转到图2D所示的其储备取向,在其工作取向中,前杆52与纵向轴线L以及与基准平面RP形成最大角度,在其储备取向中,前杆52与纵向轴线L以及与基准平面RP形成最小角度;图2C示出了在上述枢转运动期间前杆52到达其储备取向之前由前杆52获得的前杆52的中间取向;

-后枢转轴线XRP(其中仅看到一条这样的轴线),当后腿部70被铰接构件60经由对应的连接元件92牵拉时,后腿部70绕该后枢转轴线XRP从图2A所示的后腿部的工作取向枢转到图2E所示的该腿部的储备取向,在后腿部的工作取向中,后轮与前轮WF最大程度地间隔开,在该腿部的储备取向中,后轮WR与前轮WF最小程度地间隔开;由于前杆52和后腿部70通过连接机构90彼此连接,所以前杆绕前枢转轴线XFP的CW旋转引起每个后腿部绕它们各自的轴线XRP的类似的CW旋转;

-前连接轴线XFC,每个连接元件92绕该前连接轴线XFC相对于铰接构件60枢转;和

-后连接轴线XRC(在图2A至2E中未示出),当前杆和后腿部如上所述枢转时,每个连接元件92绕后连接轴线XRC相对于后腿部70枢转。

因此,当将载具1从其工作状态折叠到其储备状态时,首先使其把手杆进入其储备取向,并且如图2B所示使固定框架进入其竖直取向,然后如图2C和图2D所示使前杆和后腿部枢转到其储备取向;然后使靠背枢转到其储备取向,同时或随后,使固定框架枢转到其水平方向,如图2E所示。另外,折叠踏板P以便在载具的折叠状态下节省空间。然后通过以相反顺序执行上述步骤,可以使载具返回到其工作状态。

参考图3B,由于后枢转轴线XRP之间的角度2β,腿部70绕这些轴线的旋转使其远端76比其近端更靠近对称平面SP,从而允许载具1在其储备状态下的紧凑构造,使得其在主体构件的前端区域处的横向延伸量TF不能超过或至少不显著超过其在主体构件的后端区域处的横向延伸量TR(图3A)。还可以理解的是,在载具1的储备状态下,后轮轴XWR线变得彼此成角度,如在图3A中清楚地看到的那样。

参考图3A和图3E,由于每个后腿部分别铰接到主体构件的后部的相应侧,所以腿部从其工作取向到其储备取向的枢转角度如此大以至于在其储备取向上,每个后腿部的远端靠近主体构件的前端,并且其从该端部不向前显著突出。因此,如图3C所示,如在其侧视图中看到的载具的储备状态下,各后腿部和相关联的后轮主要被容纳在主体构件的后端和前轮之间,由此允许缩短载具在此状态下沿着基准平面的长度。

此外,参考图3E,每个后腿部70相对于主体构件10的形状和宽度具有这样的形状和宽度,以使得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每个后腿部70在载具的侧视图中能够不仅如上所述沿着它们的大部分长度而且也沿着它们的大部分高度重叠,允许腿部70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不会从主体构件向下突出。

参考图3D,注意到,由于前杆轴线XFB不与前枢转轴线XFP重合,即杆52由于铰接构件60而相对于前枢转轴线XFP偏移OS,因此由杆52执行的旋转运动允许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将杆52定位成其轴线XFB与纵向轴线L形成非常小的角度γ,并且使得其把手杆端52B位于座椅32上方同时被较低地定位成与基准平面RP间隔开一定距离,该距离至少不超过基准平面RP和前轮WF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在本示例中,上述设计允许可折叠靠背部分37在把手端部52B上从上方关闭。

而且,如图3D所示,在载具的储备状态下,前轮WF和后轮WR(仅示出左边一个)不从主体构件10的底面14向下突出。

现在转到图4A和图4B,示出了大致标示为100的载具,该载具被构造为既可以用作儿童可以独自骑乘的载具,也可以作为可由另一个人(例如,成年人)从载具的后部操纵其整个前杆52的手推童车。载具100的与前述载具1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另外,载具100具有后操纵把手80和后操纵机构,用于将把手80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前杆52的旋转运动。

具体地,操纵机构包括:前旋转构件86(在图4B中以虚线示意性地示出),其固定地连接到前杆52并且被构造成与其一起回转;后端口87,其布置在主体构件后部内并且被构造成通过操纵把手80回转;以及一对右左操纵缆线部段84(也如图4B中的虚线示意所示),它们在主体构件10内在所述前旋转构件86与后端口87之间延伸,并且它们的一端固定地附接到前构件86的直径上相对的两侧,并且它们的另一端固定地附接到后端口87的相应地直径上相对的两侧。

该布置使得,由于缆线部段84固定附接到前构件86和后端口87,因此,牵拉其中一个缆线部段84将导致前构件86绕前杆52的纵向轴线XFB旋转,由此导致前杆52回转,从而允许操纵载具。

缆线部段由可弯曲的材料制成,该材料可以是与用于自行车断裂缆线相同的类型,当载具100从其工作状态折叠到其储备状态时,允许缆线部段在前枢转轴线XFP附近弯曲。

图5A示出了载具200,该载具200也可以用作被构造为由儿童自己骑乘的载具,或者被用作经由另一个人操作的后操纵把手(未示出)操纵的手推童车。载具200大致具有与之前描述的载具1和100相同的部件,不同之处在于关于载具200的这些部件中的一些,在图5B中关于可以实现这些部件的一种具体方式提供了更多细节。然而应该理解的是,这些部件通常可以以其他方式来实现。此外,不应将图5B视为呈现这些部件的所有细节,而是仅示出下面描述的那些细节,并且用对应于在对载具1和100的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标记加上200的附图标记来标示这些部件。还应该注意,图5B没有显示标准的或明显的结构元件。还应该理解,该图中以分解方式示出的大多数元件是指载具200的右侧(其在图5A和图5B中最佳地示出),这是载具200左侧的镜像,如果没有另外标示,则与载具200的右侧所示的相同元件也存在于其左侧。

因此,载具200包括具有右左壳体部分210的中空壳体,右左壳体部分210各自包括前外表面215F和后外表面215R(仅在右壳体部分210中可见)以及前内表面215F'和后内表面215R'(两者仅在图5B中的左壳体部分210中可见)。如图5A所示,当壳体部分210沿着它们的边缘被组装时,它们构成主体构件210,且两个壳体部分的前侧表面215F在它们之间限定主体构件前部211F,并且两个壳体部分的后侧表面215R在它们之间限定主体构件后部211R。在本示例中,前后主体部分通过主体构件中间部分211Int彼此间隔开,主体构件中间部分211Int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未标示)分别布置在相应的前侧表面215F和后侧表面215R与前内表面215F'和后内表面215R'之间。

如图5B所示,参考右壳体部分210和左后腿部270,两个壳体部分的后外表面215R各自属于构成主体构件后部211R的一部分的突起217,该突起217形成为使得该表面如上面参考载具1的后表面15R所描述的那样取向。每个突起217固定地保持铰接轴216,该铰接轴216具有垂直于其后外表面215R取向的侧部218并且具有自由端219。

参考图5B中的右腿部270和左腿部270,每个腿部都具有后腿部外表面275和后腿部内表面277,并且具有在后腿部外表面275和后腿部内表面277之间延伸的通道279,该通道279被构造为从腿部的内侧表面277将铰接轴216的外部218接纳于其中以及从腿部的外侧表面275将止动件310接纳于其中,止动件310被构造成被接纳在袋状部312中,通道279终止于袋状部312,并且固定地接合轴216的自由端219,从而允许腿部绕该轴枢转,同时防止腿部从该轴被卸下。

进一步参考图5B中的左后腿部270,每个后腿部在其内侧表面277处包括连接区域278,该连接区域278在本示例中呈从其突出的销的形式并且被构造用于连接两个纵向连接杆292中的一个的后连接端292B,使得连接杆292能够相对于后腿部270枢转。每个连接杆292还具有附接到铰接构件260的前连接端292A,前连接端292A构成前组件250的一部分。

如图5B所示,铰接构件260包括:

-后腿部关联部分266,其构成连接机构290(未标示)的一部分并且具有两侧,两个连接杆292的前连接端292A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两侧;

-主体构件关联部分262,其可枢转地连接到前主体部分211F(参见图5A);和

-前杆关联部分264,将前杆252的下部252A可旋转地接纳于其中,使得前杆的上部252B不与铰接构件直接连接。

前杆252的上部252A和下部252B彼此组装在一起,使得当它们通过锁定器320(在图5A和图5B中均可见)彼此锁定时,它们彼此固定地连接以构成单个整体前杆单元,并且当它们彼此解锁时,它们变成功能性地断开,允许下部由下面详细描述的后操纵机构操纵,且允许上部要么具有固定取向或要么可独立于下部旋转。

如图5B进一步所示,载具200设置有用于将铰接构件260锁定在其工作取向上的右锁定机构和左锁定机构,两个锁定机构都沿着前枢转轴线XFP工作,每个锁定机构包括:

-弹簧加载的锁定元件265,其具有沿着其圆周的突起图案(弹簧单独以267标示);

-锁定腔268,形成在相应的壳体部分210的前内表面215F'处(在图5B中的左侧壳体部分中可见)并且具有与锁定元件的突起的图案相对应的凹部的周向图案,使得锁定腔在其工作取向时能够将弹簧加载的锁定元件265适配地接纳在其中;

-铰接腔271,在其面向相应的壳体部分的一侧处形成在铰接构件260的主体构件关联部分262中,并且具有对应于锁定元件265的突起图案的凹部的周向图案;铰接腔271永久地将弹簧267和锁定元件265接纳在其中,并且被构造成当轴向压力施加在其上并且弹簧相应地被按压时允许锁定元件更深地进入铰接腔中;

-按钮261,该按钮261具有叉齿281和对应形状的通道283,该通道283形成在壳体部分210中,以便在其内前表面215F'和外前表面215F之间延伸,通道被构造成当该按钮在载具200的工作状态下和储备状态下处于其最外侧位置时将按钮的叉齿281容纳在其中,并且当该按钮被按压到其最内位置时,该按钮通过其叉齿281将轴向按压力施加在弹簧加载的锁定元件265上;和

-盖299,该盖299覆盖铰接构件260的主体构件关联部分262和前杆关联部分264,并且具有开口285用于将按钮261容纳于其中,以允许用户在需要时接近按钮以便按压按钮。

因此,在载具200的工作状态下,弹簧加载的锁定元件265处于其锁定位置,每个锁定元件被容纳在锁定腔268中并且最小程度地伸入到铰接腔271中。当载具200的状态从其工作状态改变到其储备状态时,同时操作右锁定机构和左锁定机构,以对铰接构件260解锁从而允许其绕前枢转轴线XFP从其工作取向枢转到其储备取向,如上面参考载具1所描述的那样。

通过按压右左按钮261来启动解锁,由此使得叉齿282在锁定元件265上施加轴向压力,促使锁定元件265最大程度地移出锁定腔268进入铰接腔271。在该解锁位置中,锁定元件265不能再防止铰接构件260相对于主体构件210枢转,并且它们与铰接构件260一起枢转并且保持如此接合直到铰接构件260连同锁定元件265枢转回到其工作取向,从而使锁定元件与锁定腔268对齐。当实现这种对齐时,每个锁定元件265被其对应的弹簧267推回到其在锁定腔268内的锁定位置中。

载具200还包括与相对于图4A和图4B所示的载具100所描述的把手80(在图5A和图5B中未示出)一起使用的后操纵机构,该后操纵机构将把手的枢转运动转换为前杆252的枢转运动。该操纵机构包括:

-前旋转构件286,其布置在铰接构件260的前杆关联部分264内,该前旋转构件286固定地附接到前杆252并且被构造成随前杆252其一起回转,

-后端口287,该后端口287在其一端处固定地附接有一对右左操纵缆线部段284,并且其另一端固定地附接到前旋转构件286,从而牵拉其中一个缆线部段284将引起前旋转构件286与前杆252一起回转,进而允许操纵载具;

-后端口杯289,其内部与缆线通道(未标示)汇合,该杯(示出为与左壳体部分组装在一起)固定在主体构件后部211R内,以便将后端口287以允许通过把手80使端口旋转的方式接纳在其中,且缆线部段284经由主体构件210的内部朝向前件286穿过缆线通道。

为了确保当通过使铰接构件260与前杆252和前构件286一起枢转而将载具从工作状态折叠到储备状态时将根据需要使右左缆线部段284弯曲,缆线部段在主体构件210内延伸,使得它们中的每一个在相应的右或左按钮261的叉齿281之间经过,从而允许叉齿固定缆线部段的将要使它们弯曲的位置。

载具200还包括前杆锁定夹紧件300,该前杆锁定夹夹紧件300附接到其固定框架236,用于当载具200处于其工作取向(如图5B所示)时将前杆252的上部252B锁定到固定框架236,当前杆的下部被操纵时,允许该上部252B具有固定的取向。

最后,如上所述以及如图5A所示,载具的踏板P既可安装到前轮WF,允许载具被容纳于其中的儿童骑乘,并且如图5C所示,载具的踏板P又可安装到铰接构件260的后腿部关联部分266,以构成比前轮WF更靠近座椅装置30布置的搁脚板,从而便于将载具200用作手推童车。座椅装置30可被构造成安装在至少两个位置中,一个如如图5A和图5C所示,而另一个(未示出)靠近前杆25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