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植保机械切换转向模式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3613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模式切换装置,尤其是一种结构设计巧妙、性能可靠的用于植保机械切换转向模式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植保机械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广泛的应用,由于作业区域面积、形状等因素均不同,需要植保机械在作业过程中对行进和转向模式有很高的灵活性要求,现有的转向模式的切换系统一般为电传系统,结构非常复杂,采购成本高昂,维修费用也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巧妙、性能可靠的用于植保机械切换转向模式的系统。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一种用于植保机械切换转向模式的系统,包括前转向油缸和后转向油缸,所述前转向油缸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条前转向左管路的一端和一条前转向右管路的一端,所述前转向左管路的另一端连接电磁阀的顶部的P口,所述前转向右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转向阀的右上角的D口。

所述电磁阀的左侧、右侧和底部还分别设置有A口、B口和T口。

所述A口连接有一条后转向左管路的一端,所述后转向左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后转向油缸的右侧;所述B口连接有一条后转向右管路的一端,所述后转向右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后转向油缸的左侧;所述T口连接有一条转向阀和电磁阀连接管路的一端,所述转向阀和电磁阀连接管路的另一端连接转向阀的右下角的F口。

所述转向阀的左上角和左下角上还分别设置有C口和E口。

所述C口连接有一条上油管的一端,所述上油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液压油箱的顶部;所述E口连接有一条下泵管的一端,所述下泵管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液压泵的底部。

所述液压泵的顶部连接有上泵管的一端,所述上泵管的另一端连接液压油箱的底部。

本专利所述的一种用于植保机械切换转向模式的系统,当整机进行2轮转向时,液压油箱中的液压油经过转向阀、前转向油缸,从电磁阀的P口进入,T口流出,再经过转向阀返回液压油箱。整个过程电磁阀不工作,只有前转向油缸进行工作,从而实现2轮转向模式;

当整机进行4轮转向时,电磁阀处于工作状态,电磁阀的A口和B口接通,液压油箱中的液压油从电磁阀的P口进入,B口流出,再经过后转向油缸返回电磁阀的A口,最后经过转向阀返回液压油箱。整个切换过程前液压油缸和后液压油缸同时工作,实现4轮转向模式;

当整机进行侧向行走时,先调整后轮方向,然后电磁阀不工作,电磁阀A口和B口关闭,只有前转向油缸进行工作,将前轮与后轮调整至角度一致,实现侧方行走。

本专利所述的一种用于植保机械切换转向模式的系统,结构设计巧妙,性能可靠,整体制造和维护成本不高,有利于大规模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植保机械切换转向模式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植保机械切换转向模式的系统,包括前转向油缸1和后转向油缸8,所述前转向油缸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条前转向左管路7的一端和一条前转向右管路2的一端,所述前转向左管路7的另一端连接电磁阀5的顶部的P口18,所述前转向右管路2的另一端连接转向阀3的右上角的D口22。

所述电磁阀5的左侧、右侧和底部还分别设置有A口15、B口17和T口16。

所述A口15连接有一条后转向左管路13的一端,所述后转向左管路13的另一端连接后转向油缸8的右侧;所述B口17连接有一条后转向右管路14的一端,所述后转向右管路14的另一端连接后转向油缸8的左侧;所述T口16连接有一条转向阀和电磁阀连接管路19的一端,所述转向阀和电磁阀连接管路19的另一端连接转向阀3的右下角的F口23。

所述转向阀3的左上角和左下角上还分别设置有C口20和E口21。

所述C口20连接有一条上油管11的一端,所述上油管11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液压油箱6的顶部;所述E口21连接有一条下泵管10的一端,所述下泵管10的另一端连接一个液压泵4的底部。

所述液压泵4的顶部连接有上泵管9的一端,所述上泵管9的另一端连接液压油箱6的底部。

本专利所述的一种用于植保机械切换转向模式的系统,当整机进行2轮转向时,液压油箱6中的液压油经过转向阀3、前转向油缸1,从电磁阀5的P口18进入,T口16流出,再经过转向阀3返回液压油箱6。整个过程电磁阀5不工作,只有前转向油缸1进行工作,从而实现2轮转向模式;

当整机进行4轮转向时,电磁阀5处于工作状态,电磁阀5的A口15和B口17接通,液压油箱6中的液压油从电磁阀5的P口18进入,B口17流出,再经过后转向油缸8返回电磁阀5的A口15,最后经过转向阀3返回液压油箱6。整个切换过程前液压油缸1和后液压油缸8同时工作,实现4轮转向模式;

当整机进行侧向行走时,先调整后轮方向,然后电磁阀5不工作,电磁阀5的A口15和B口17关闭,只有前转向油缸1进行工作,将前轮与后轮调整至角度一致,实现侧方行走。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