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轻量化前舱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2131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轻量化前舱托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轻量化前舱托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低碳环保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手段生产出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轻量化的产品是符合低碳环保的主旋律的,同时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前舱托架是新能源汽车机舱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轻量化前舱托架可以减轻汽车的重量,减少工装夹具的使用,有效地提高汽车的工装效率。现有技术中的前舱托架采用的是钢制结构、成型的材料比较单一。在汽车机舱中,前舱托架由控制器安装支架、充电器安装支架、蓄电池安装支架、前机舱托架加强板等焊接而成。焊接而成的前舱托架需要承载控制器、充电器、蓄电池等较大的载荷,这就要求前舱托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

现有技术中的前舱托架采用冲压成型的成型方法,使用B250、B340LA等强度和刚度较高的材料,但是钢制结构前舱托架在生产过程中焊接工序多,重量重,模具、夹具成本高。在使用过程中,前舱托架的密度高重量大,使得汽车的驱动能耗高,不利于节能减排。虽然对现有的钢制结构前舱托架进行有限元轻量化结构优化设计,但是减重比例不超过10%,满足不了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重量轻、整体注塑成型的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轻量化前舱托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轻量化前舱托架,包括前舱托架本体,所述前舱托架本体包括底座、蓄电池安装支架、充电器安装支架、控制器安装支架、减震器安装支架,所述蓄电池安装支架、充电器安装支架、控制器安装支架、减震器安装支架顺序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控制器安装支架通过加强板与减震器安装支架连接,所述蓄电池安装支架两侧对称设有第一蓄电池安装孔和第二蓄电池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前舱托架本体是整体注塑成型的。

进一步地,所述前舱托架本体是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本体。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孔四周设有螺栓孔镶件。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孔镶件是不锈钢螺栓孔镶件。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通过螺栓孔镶件与螺母紧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产品的重量轻,结构简单,相比于钢结构的前舱托架减重比例大于50%;

(2)产品整体采用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整体注塑成型,质量好,经久耐用;

(3)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轻量化前舱托架的成型工艺适用于所有结构形状的前舱托架产品;

(4)相对于采用钢结构前舱托架,采用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注塑成型的前舱托架的成本更低,节约资金;

(5)该前舱托架安装方便,减少了在装配过程中工装夹具的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螺栓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轻量化前舱托架,包括前舱托架本体1,所述前舱托架本体1包括底座11、蓄电池安装支架12、充电器安装支架13、控制器安装支架14、减震器安装支架16,所述蓄电池安装支架12、充电器安装支架13、控制器安装支架14、减震器安装支架16顺序固定设置在底座11上,所述控制器安装支架14通过加强板15与减震器安装支架16连接,所述蓄电池安装支架12两侧对称设有第一蓄电池安装孔2和第二蓄电池安装孔3,所述前舱托架本体1是整体注塑成型的,所述前舱托架本体1是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本体,所述螺栓孔4四周设有螺栓孔镶件5,所述螺栓孔镶件5是不锈钢螺栓孔镶件,所述螺栓6通过螺栓孔镶件5与螺母7紧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玻纤增强复合材料轻量化前舱托架,前舱托架本体1是采用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整体注塑成型的,前舱托架本体1的底座11上顺序设有用于支撑蓄电池的蓄电池安装支架12,用于支撑充电器的充电器安装支架13,用于支撑控制器的控制器安装支架14,用于支撑减震器的减震器安装支架16,螺栓孔镶件5设于螺栓孔4的四周并和前舱托架本体1连接固定在一起,螺栓6穿过螺栓孔5与螺母6紧固连接在一起,把前舱托架本体1与车身的纵梁连接通过螺栓6连接在一起,提高了前舱托架本体的抗压强度,减轻前舱托架本体1的重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