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车把立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05298阅读:1777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的车把立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结构,尤其指一种自行车的车把立管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技术中一种车把的竖管结构,配合参阅图7、8所示,其包含一竖管本体40以及一前盖50,竖管本体40前端具有一组靠槽口41,该组靠槽口41四角落设有锁合部42,并分别穿设有锁合孔421,该前盖50对应竖管本体40的组靠槽口41具有弯弧状开口的夹靠槽口51,该夹靠槽口51四角落设有锁结部52,且该些锁结部52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分别穿设有锁结穿孔521,另外提供有螺锁件53,由上述结构,在组装时,手把管60是配合组入竖管本体40的组靠槽口41内,再将前盖50配合竖管本体40的组靠槽口41包覆于手把管60外,先将螺锁件53依序通过前盖50的锁结穿孔521稍微锁入竖管本体40的锁合孔421,使得前盖50与竖管本体40间的锁结部52及锁合部42间均具有一迫紧间隙54,再逐一以对角方式将螺锁件53锁紧于锁合孔421,进而达到手把管60的固定。

详观上述已知结构不难发现其尚存有些许不足之处,主要原因归结如下:已知技术中该前盖50与竖管本体40间对合螺锁时,因前盖50与竖管本体40间的锁结部52及锁合部42间均具有一迫紧间隙54,使得前盖50与竖管本体40螺锁结合并固定手把管60时,容易因螺锁不平均而产生间隙不均的情况,进而造成螺锁件53与锁合孔421锁紧时形成角度的错位,无法有效将螺锁件53锁入迫紧,反之必须反复的对角平均锁入迫紧,方能达到前盖50与竖管本体40间有效的迫紧状态,形成结构组装使用上的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失,提供一种自行车的车把立管结构。

一种自行车的车把立管结构,其包含一立管本体以及一组设于立管本体前端的前盖,该立管本体前端具有一横向且开口呈半圆弧状的组接槽,该组接槽的开口上、下端面皆设有二螺锁孔,且该开口上端面的螺锁孔间相连通设有一定位槽,该前盖对应该立管本体的组接槽设有一呈弯弧状的夹合槽,该夹合槽的上、下端面皆设有二锁合孔,且该夹合槽的上端面的锁合孔侧边皆凸设有限位块,用以将该前盖经由限位块对位固设于该立管本体的定位槽,即可确保该前盖与该立管本体间组合的契合度,同时将该些锁合孔与该些螺锁孔相对齐,最后通过锁件锁固完成组装,由上述结构,以构成一种自行车的车把立管结构。

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该立管本体与该前盖在相互锁紧时,增加一凹凸的定位槽及限位块相互嵌合的设计,在使用者握持手把管并施加力量于骑乘时,将会使得该前盖能先以二限位块接触于该立管本体的定位槽,进而让力量可以更加确实地传导至整支立管本体,使整体受力更加平均而非仅将力量落于前盖与锁件间,进而提升立管本体受力的耐用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前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沿A-A剖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沿B-B剖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际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已知技术的分解图。

图8为已知技术的组合剖视图。

图中符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中符号表示:

10 立管本体;11 组接槽;12 螺锁孔;13 定位槽;20 前盖;21 夹合槽;22 锁合孔;23 限位块;24 锁件;30 手把管;

已知技术中的符号表示:

40 竖管本体;41 组靠槽口;42 锁合部;421 锁合孔;50 前盖;51 夹靠槽口;52 锁结部;521 锁结穿孔;53 螺锁件;54 迫紧间隙;60 手把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配合图式简单说明详述如下:

首先,参阅图1、2所示,一种自行车的车把立管结构,其包含一立管本体10以及一组设于立管本体10前端的前盖20,该立管本体10前端具有一横向且开口呈半圆弧状的组接槽11,该组接槽11的开口上、下端面皆设有二螺锁孔12,且该开口上端面的螺锁孔12间相连通设有一定位槽13,该前盖20对应该立管本体10的组接槽11设有一呈弯弧状的夹合槽21,该夹合槽21的上、下端面皆设有二锁合孔22,且该夹合槽21的上端面二锁合孔22的侧边皆凸设有限位块23,用以将该前盖20经由限位块23对位固设于该立管本体10的定位槽13,即可确保该前盖20与该立管本体10间组合的契合度,同时将该些锁合孔22与该些螺锁孔12相对齐,最后利用锁件24通过锁固完成组装。

其结构实际使用的状态,参阅图2并配合图3、4、5、6所示,该立管本体10以前侧的组接槽11供手把管30置入,再将前盖20以夹合槽21对应包覆于手把管30外侧,并利用限位块23对应嵌入立管本体10的定位槽13,使该前盖20与该立管本体10间具有一确实的对齐状态,此时将锁件24先通过前盖20上端锁合孔22并锁入立管本体10的螺锁孔12,使该前盖20二锁合孔22间的限位块23完全嵌入立管本体10的定位槽13内,使前盖20与立管本体10间的上端部先被固定,同时达到下端部的锁合孔22及螺锁孔12的平行状,再将二锁件24通过前盖20下端部的锁合孔22与该立管本体10的螺锁孔12锁结迫紧达到手把管30的固定,使该立管本体10与前盖20间因上端部的螺锁孔12及锁合孔22已相靠贴覆,仅再由下端部的锁合孔22提供锁件24锁入立管本体10下端部的螺锁孔12即达到手把管30束紧固定的状态,以能防止前盖20与立管本体10间因受力不均而产生间隙差异的情况,另外避免锁件24在螺锁时形成错位卡角的状态,且该前盖20上端二锁合孔22侧边的限位块23更嵌入该立管本体10的定位槽13,额外增加该前盖20与立管本体10间的连结强度,使得手把管30受力时能更确实的将力量传导至立管本体10,避免前盖20及锁件24因过度受力而断裂,增添结构的使用强度。

由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可得到下述的有益效果:该立管本体10与该前盖20在相互锁紧时,增加一凹凸的定位槽13及限位块23相互嵌合的设计,在使用者握持手把管30并施加力量于骑乘时,将会使得前盖20能先以二限位块23接触于该立管本体10的定位槽13,进而让力量可以更加确实地传导至整支立管本体10,使整体受力更加平均而非仅将力量落于前盖20与锁件24间,进而提升立管本体10受力的耐用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