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推车可转提篮的座兜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7936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婴儿推车可转提篮的座兜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推车的座兜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婴儿推车的座兜包括一般包括背板01、座位板02、踏脚板03以及包覆在上述背板01、座位板02、踏脚板03外且起到连接作用的布套04,当婴儿推车座兜处于座兜状态时,所述的靠背板、座位板、踏脚板三者形成坐设部,当婴儿推车座兜处于提篮状态时,所述的靠背板、座位板、踏脚板三者形成平板躺设部。现有市面上的座兜的靠背板、座位板、踏脚板单独设置,缝合在布套中,在使用时,靠背板、座位板、踏脚板两两连接处存在段差,使得乘坐者舒适度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婴儿推车可转提篮的座兜结构,该靠背部、座位部、踏脚部之间不会形成段差,提高乘坐者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婴儿推车可转提篮的座兜结构,包括底板以及套设在底板外、用于与车架连接的布套,所述底板为塑料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所述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将底板分隔形成靠背部、座位部和踏脚部,所述靠背部和座位部的连接端的背面分别设有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位于上述布套内,当座兜处于提篮状态时,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的相邻端面相互抵设,靠背部、座位部和踏脚部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形成躺设部。

优选的,所述底板为PP万通板,所述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的厚度小于底板厚度。

所述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形成方式之一:所述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由压痕机构压制形成的。

所述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形成方式之二:所述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是在底板背面切割不完全割穿的切口后形成的。所述底板正面相对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的位置设有相应的布胶带,布胶带的宽度大于第一折痕和第二折痕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的靠背部、座位部、踏脚部形成于同一底板,三者之间不会形成段差,提高乘坐者舒适度;另外,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的设置,在座兜转换为提篮状态时,可起到较好的限位作用,形成平整的躺设部。

2.本实用新型采用PP万通板作为底板,不仅便于形成折痕,而且较为环保,不会对婴幼儿造成不利影响。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现有技术中座兜处于座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座兜处于提篮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处于座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处于提篮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上第一折痕及第二折痕具体实施方式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上第一折痕及第二折痕具体实施方式之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01背板;02座位板;03踏脚板;04布套;

1底板;2布套;3第一折痕;4第二折痕;5靠背部;6座位部;7踏脚部;8第一挡块;9第二挡块;10布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婴儿推车可转提篮的座兜结构,包括底板1以及套设在底板1外、用于与车架连接的布套2,所述底板1为塑料板,所述底板1上设有第一折痕3和第二折痕4,所述第一折痕3和第二折痕4将底板1分隔形成靠背部5、座位部6和踏脚部7,所述靠背部5和座位部6的连接端的背面分别设有第一挡块8和第二挡块9,第一挡块8和第二挡块9位于上述布套2内,当座兜处于提篮状态时,第一挡块8和第二挡块9的相邻端面相互抵设,靠背部5、座位部6和踏脚部7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形成躺设部。

所述底板1为PP万通板,所述第一折痕3和第二折痕4的厚度小于底板厚度。本实用新型采用PP万通板作为底板1,不仅便于形成折痕,而且较为环保,不会对婴幼儿造成不利影响。

所述第一折痕3和第二折痕4形成方式之一: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折痕3和第二折痕4由压痕机构压制形成的。

所述第一折痕3和第二折痕4形成方式之二: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折痕3和第二折痕4是在底板1背面切割不完全割穿的切口后形成的。所述底板1正面相对第一折痕3和第二折痕4的位置设有相应的布胶带10,布胶带10的宽度大于第一折痕3和第二折痕4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靠背部5、座位部6、踏脚部7形成于同一底板1,三者之间不会形成段差,提高乘坐者舒适度;另外,第一挡块8和第二挡块9的设置,在座兜转换为提篮状态时,可起到较好的限位作用,形成平整的躺设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