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轮低速电动车后侧门组件与车身框架的搭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7294发布日期:2018-07-17 23:49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主要提出一种四轮低速电动车后侧门组件与车身框架的搭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后侧门组件和后翼子板均为冲压件,强度高;由于四轮低速电动车的体积小,安装空间小,四轮低速电动车上的后侧门组件和后侧围组件占用空间大,后侧门组件采用钢板冲压式,后外侧围后部采用ABS材料,与8字梁连接后,螺钉多裸露在外,影响车辆的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四轮低速电动车后侧门组件与车身框架的搭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完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四轮低速电动车后侧门组件与车身框架的搭接结构,所述的车身框架为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车身框架的外框由8字梁弯折而成,所述车身框架的顶面与车身底框架之间设置有用以将车身框架分隔为前门框架和后门框架的车身B柱;所述的车身B柱由8字梁弯折而成;四轮车后侧门组件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分别与对称设置的两个车身框架对应;所述的四轮车后侧门组件包括有后侧门总成和后轮眉;

所述的后侧门总成包括有后侧门、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所述的后侧门安装在所述的后门框架上;所述的车身B柱上焊接有用以与后侧门连接的支撑板;所述后侧门的前端壁面上设置有上铰链、下铰链;所述的上铰链、下铰链与焊接在车身B柱上的支撑板螺栓连接,使所述的后侧门从内部与车身框架连接;

所述的后外侧围前部、后外侧围后部分别位于车身框架所述8字梁的前后两侧;所述后外侧围前部的上端具有向前伸出的翻边Ⅰ,且所述的翻边Ⅰ贴合于车身框架顶部8字梁上;所述后外侧围前部的下端与后轮眉搭接;所述的后外侧围前部的内壁面上具有上下设置的三个安装孔Ⅰ;车身框架所述8字梁的前端壁面上焊接有后门板上支承、后门板下支承、后车门内饰板支承;所述的后门板上支承、后门板下支承、后车门内饰板支承分别与后外侧围前部内壁面上的三个安装孔对应设置;所述的后门板上支承、后门板下支承、后车门内饰板支承通过螺栓与所述的后外侧围前部连接为一体;

所述后外侧围后部的上端具有向前伸出的翻边Ⅱ,且所述的翻边Ⅱ贴合于车身框架顶部的8字梁上;所述的后外侧围后部上具有安装孔Ⅱ;车身框架所述8字梁的后端壁面上焊接有与所述的安装孔Ⅱ对应的侧尾门框塑料件上支承和后车门外门板支承;所述的侧尾门框塑料件上支承和后车门外门板支承通过螺栓与所述的后外侧围后部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后轮眉通过弹簧卡片卡接固定于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并使所述的后轮眉覆盖安装于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保证钉不外露及车辆的美观。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四轮低速电动车后侧门组件与车身框架的搭接结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侧门、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均从内部与车身框架连接,后轮眉通过弹簧卡片卡接固定于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并使所述的后轮眉覆盖安装于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保证了后侧门总成、车身框架以及后轮们搭接后的密封效果,同时保证钉不外露,提高了整车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后侧门总成与车身框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外侧围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 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后外侧围后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后侧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后外侧围前部、后外侧围后部、后轮眉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安装孔Ⅱ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6中弹簧夹片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身B柱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后门板上支承、后门板下支承、后车门内饰板支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尾门框塑料件上支承和后车门外门板支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身框架,2、后侧门,3、车身B柱,4、后外侧围前部,5、后外侧围后部,6、后轮眉,7、安装孔Ⅰ,8、上铰链,9、下铰链,10、翻边Ⅰ,11、翻边Ⅱ,12、安装孔Ⅱ,13、弹簧夹片,14、车身B柱,15、支撑板,16、后门板上支承,17、后门板下支承,18、后车门内饰板支承,19、侧尾门框塑料件上支承,20、后车门外门板支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四轮低速电动车后侧门组件与车身框架的搭接结构,所述的车身框架1为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车身框架1的外框由8字梁弯折而成,所述车身框架1的顶面与车身底框架之间设置有用以将车身框架分隔为前门框架和后门框架的车身B柱3;所述的车身B柱3由8字梁弯折而成;四轮车后侧门组件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分别与对称设置的两个车身框架2对应;所述的四轮车后侧门组件包括有后侧门总成和后轮眉6;

所述的后侧门总成包括有后侧门2、后外侧围前部4和后外侧围后部5;所述的后侧门2安装在所述的后门框架上;结合图9,所述的车身B柱3上焊接有用以与后侧门连接的支撑板15;结合图5,所述后侧门2的前端壁面上设置有上铰,8、下铰链9;所述的上铰链8、下铰链9与焊接在车身B柱上的支撑板15螺栓连接,使所述的后侧门从内部与车身框架1连接;

所述的后外侧围前部4、后外侧围后部5分别位于车身框架所述8字梁的前后两侧;结合图2、图3,所述后外侧围前部4的上端具有向前伸出的翻边Ⅰ10,且所述的翻边Ⅰ10贴合于车身框架顶部8字梁上;所述后外侧围前部4的下端与后轮眉6搭接;所述的后外侧围前部4的内壁面上具有上下设置的三个安装孔Ⅰ7;结合图10,车身框架所述8字梁的前端壁面上焊接有后门板上支承16、后门板下支承17、后车门内饰板支承18;所述的后门板上支承16、后门板下支承17、后车门内饰板支承18分别与后外侧围前部内壁面上的三个安装孔7对应设置;所述的后门板上支承16、后门板下支承17、后车门内饰板支承18通过螺栓与所述的后外侧围前部4连接为一体;

结合图4、图6、图7和图8,所述后外侧围后部5的上端具有向前伸出的翻边Ⅱ11,且所述的翻边Ⅱ11贴合于车身框架顶部的8字梁上;所述的后外侧围后部上具有安装孔Ⅱ12;结合图11,车身框架所述8字梁的后端壁面上焊接有与所述的安装孔Ⅱ12对应的侧尾门框塑料件上支承19和后车门外门板支承20;所述的侧尾门框塑料件上支承19和后车门外门板支承20通过螺栓与所述的后外侧围后部5连接为一体;所述的后轮眉6通过弹簧卡片13卡接固定于后外侧围前部4和后外侧围后部5,并使所述的后轮眉覆盖安装于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保证钉不外露及车辆的美观。

本实用新型在搭接时,所述的后外侧围前部、后外侧围后部、后轮眉在安装前事先装配在车身框架的8字梁上;所述的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通过螺钉事先分装在一起后,再通过螺栓与8字梁进行搭接,并且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上设置的翻边结构保证了与车身框架和后侧门组件的贴合,所述的后轮眉通过安装弹簧夹片卡接固定于后外侧围前部和后外侧围后部上,所述的后侧门总成设置有与侧门支撑板连接的侧门上铰链和侧门下铰链,所述的侧门支撑板焊接在车架上,后侧门总成通过螺栓与所述的侧门支撑板连接,使所述的后侧门总成与车架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