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板车的转向限位结构及具有其的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0271发布日期:2018-10-09 22:02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板车的转向限位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滑板车。



背景技术:

滑板车通常包括车架组件、车把组件和前叉组件,其中,车架组件用于承载骑行者,车架组件的前端具有前叉安装孔,前叉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前叉安装孔中,车把组件用于骑行者抓握并掌控方向,前叉组件的下端安装前轮,上端与车把组件相连,以便跟随车把组件的转动而调整前轮的方向。

然而,现有技术的滑板车往往不能很好地限制滑板车前轮的转向范围,使得滑板车的车把组件容易发生无节制的转向,转向过大则滑板车容易歪倒。特别地,当车把组件相对于车架组件可折叠时,由于二者之间设置有折叠连接结构,使得对前轮的转向范围的限制更加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的转向限位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对滑板车前轮转向范围的限制,不会受到折叠连接结构的影响,从而提高滑板车的骑行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滑板车的转向限位结构,用于对滑板车的前叉组件相对于车架组件的转向范围进行限制,包括:定位筒和折叠连接结构,所述定位筒用于固定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用于固定连接至所述前叉组件,其中,所述前叉组件的上端穿过所述定位筒;所述折叠连接结构和所述定位筒中的一者上设有限位凸起,另一者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一限位凹槽,其中,在装配状态下,所述限位凸起能够在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中运动,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周向端部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凹槽设置在所述定位筒的上端面上,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与所述定位筒的内孔贯通。

优选地,所述限位凸起包括彼此相连的限位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至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面。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固定值所述折叠连接结构。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为圆柱体,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周向端部为弧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折叠连接结构包括位于下方的第一连接部和位于上方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枢轴可枢转地连接在一起,以使所述折叠连接部处于折叠状态或非折叠状态,其中,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定位筒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二限位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可沿轴向滑动的锁块;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部挤压所述锁块,使得所述锁块向下滑动,并嵌入所述第二限位凹槽中,以防止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定位筒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锁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以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挤压作用消除后使所述锁块复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滑槽,所述锁块滑动自如地安装在所述轴向滑槽中。

优选地,所述轴向滑槽包括侧壁和底壁,其中,所述侧壁上设有导向限位槽,所述锁块的侧部设有导向限位滑条,所述导向限位滑条与所述导向限位槽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轴向滑槽的底壁上设有第一轴向沟槽,用于容纳所述复位弹簧,所述锁块上设有弹簧压缩部,所述弹簧压缩部插入所述第一轴向沟槽中,使所述复位弹簧受压地位于所述第一轴向沟槽的下端部和所述弹簧压缩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弹簧压缩部为通过螺纹连接至所述锁块的柱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凹槽与所述定位筒的内孔贯通。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其前轮的转向范围能够得到较好的限制,并且在车把组件能够折叠的情况下也能适用,骑行安全性高。

为实现该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滑板车,包括前叉组件和车架组件,所述前叉组件可转动地穿过所述车架组件的前叉安装孔,并且还包括前面所述的转向限位结构,其中,所述定位筒固定安装在所述前叉安装孔中,所述前叉组件的上端穿过所述前叉安装孔后与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定位筒和所述前叉安装孔之间通过径向凹槽和径向凸起相配合的方式进行周向限位。

本发明的转向限位结构能够在车把组件可折叠的情况下方便地实现对滑板车前轮转向范围的限制,提高了滑板车的骑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滑板车转向限位结构及滑板车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折叠连接结构及转向限位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滑板车的主体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滑板车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折叠连接结构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5为图4的全剖示意图;

图6为图2的滑板车的主体结构处于非折叠状态时的全剖示意图,其中,折叠连接结构的套筒处于第二位置;

图7为图6中的折叠连接结构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8为图2的滑板车的主体结构处于非折叠状态时的全剖示意图,其中,折叠连接结构的套筒处于第一位置;

图9为图8中的折叠连接结构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9a为图9中z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10为图7中的a-a剖视图;

图11为图7中的b-b剖视图;

图12为图9中的c-c剖视图;

图13-15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连接部的优选结构;

图16-18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示出了图1中的第二连接部的优选结构;

图19-21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示出了图1中的锁紧手柄的优选结构;

图22-24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示出了图1中的锁块的优选结构;

图25-27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示出了图1中的定位筒的优选结构;

图28为图1中的套筒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连接结构,其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可以方便地实现被连接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在折叠状态和非折叠状态之间的转换,并且可以方便地锁定在折叠状态和非折叠状态,从而可以在折叠状态下实现可提携功能。

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适用于多种场合,只要被连接的两个部分之间存在折叠的需求即可。特别地,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适用于滑板车,可用于连接车把组件和车架组件,从而可使车把组件相对于车架组件折叠,并且可在折叠状态下通过车把组件提携整个滑板车。因此,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滑板车,其包含了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其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12所示。

首先参见图1-12,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9、第二连接部2、锁紧手柄7和锁紧部件7’。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通过第一枢轴12可枢转地连接在一起,从而可相对于彼此枢转,以便在折叠状态(例如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之间存在夹角)和非折叠状态(例如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之间成直立状态,例如二者同轴)之间转换,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分别用于连接待连接的两个部分,例如滑板车的车架组件100和车把组件200等。所述锁紧手柄7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第一连接部9,所述锁紧部件7’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第二连接部2。在非折叠状态下,所述锁紧手柄7能够与所述锁紧部件7’进行扣合,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锁定在非折叠状态下,如图6-9所示;在折叠状态下,所述锁紧手柄7能够与所述锁紧部件7’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2进行抵接,以将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锁定在折叠状态下,如图2-5所示,从而使所述折叠连接结构能够在折叠状态下进行提携。

例如,以图2-12所示的滑板车为例,第一连接部9可以连接车架组件100,第二连接部2则连接车把组件200(如图中所示),或者反之。本发明以下的描述均是以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为例,也即,第一连接部9连接车架组件100、而第二连接部2连接车把组件200的情形。

当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处于折叠状态时,车把组件200相对于车架组件100折叠,使得滑板车可收纳和提携;当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处于非折叠状态时,车把组件200相对于车架组件100竖立,使得滑板车可骑行。

可见,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由于能在折叠状态下将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进行锁定,使得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之间能够有效保持折叠状态,即使有外力作用于二者之一,也不会枢转至非折叠状态,从而可实现折叠状态下的提携功能。当该折叠连接结构用于滑板车时,便可方便地通过车把组件200对折叠状态下的滑板车进行提携。

第一连接部9的优选结构如图13-15所示,第二连接部2的优选结构如图16-18所示,锁紧手柄7的优选结构如图19-21所示。

优选地,如图13-15所示,第一连接部9为中空构件,其侧壁上设有贯通侧壁内外的轴向缝隙901,并且还设有螺纹紧固孔902,用于通过螺纹紧固件(如图1中的螺钉17)的紧固作用而使轴向缝隙901变小,以便将第一连接部9以抱紧的方式固定在待连接的部件上。在具体使用时,第一连接部9套设在待连接的部件(例如图5-9中示出的滑板车前叉组件300)上,并通过螺钉17锁紧,以便抱紧在相应的部件上。第一连接部9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一枢轴孔903,用于安装第一枢轴12,以便将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进行枢转连接。第一连接部9的侧壁上还设有第三枢轴孔904,用于安装第三枢轴8,以便将锁紧手柄7枢转安装到第一连接部9上。第一枢轴孔903和第三枢轴孔904的轴线平行,并且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部9的上侧端(也即与第二连接部2相连的端部,可称为内侧端)的两侧。

优选地,如图16-18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2为中空的管状构件,其下侧端(也即与第一连接部9相连的端部,可称为内侧端)设有第四枢轴孔201,用于供第一枢轴12穿过。第二连接部2的下侧端还设有第二枢轴孔203,用于枢转地安装锁紧部件7’。第四枢轴孔201和第二枢轴孔203的轴线平行,并且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接部2的下侧端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上侧端(相对于所述内侧端,可称为外侧端)设有外径变小的连接管段202,用于与待连接的部件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过盈连接和/或胶接实现固定连接。在具体使用时,第二连接部2的连接管段202插入待连接的部件(例如图5-9中示出的滑板车车把组件200)中,实现固定连接。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锁紧部件7’包括第二枢轴5和锁紧柱4,所述第二枢轴5枢转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部2,例如其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二枢轴孔203中,并可相对于第二连接部2枢转,所述锁紧柱4的第一端(图1中的下端)固定连接(例如螺纹连接或焊接)至所述第二枢轴5,第二端(图1中的上端)为自由端,用于与锁紧手柄7进行扣合。

对应地,如图20所示,所述锁紧手柄7上设有容纳腔701。由于锁紧手柄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一连接部9上,因此,在非折叠状态下,所述锁紧手柄7能够朝向所述锁紧部件7’枢转,并且在枢转过程中,所述锁紧柱4的第二端能够进入所述容纳腔701,以完成所述锁紧手柄7与所述锁紧部件7’之间的扣合,扣合状态如图7和图9所示。在扣合状态下,锁紧柱4的第二端与容纳腔701之间在轴向上彼此贴靠,使二者无法在轴向上彼此分离,从而可与第一枢轴12共同将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锁定在非折叠状态。当滑板车采用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时,车把组件200便能相对于车架组件100稳定地处于竖立状态,从而可安全地进行骑行。

优选地,所述锁紧柱4的第二端为球头结构,以便于完成与容纳腔701的扣合过程。

优选地,所述容纳腔701为球窝结构,从而可与所述锁紧柱4的球头结构配合实现更为精确的配合。当然,容纳腔701也可以不采用球窝结构,只要能保证扣合过程顺利进行、并且扣合后能够提供必要的轴向贴靠作用即可。

优选地,在所述锁紧手柄7与所述锁紧部件7’之间完成扣合的状态下,所述锁紧柱4的轴线与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轴线互相平行或者之间形成锐角,其中在形成锐角的情况下,所述锁紧柱4的第二端朝向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轴线(也即第二连接部2的轴线)倾斜。上述设置使得锁紧手柄7与锁紧部件7’之间的扣合不容易松脱,从而保证锁紧作用的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锁紧部件7’还包括弹性偏置件6,用于向所述锁紧柱4提供偏置力,使得所述锁紧柱4在未扣合的情况下向外偏转,也即,使得其第二端朝向第二连接部2的径向外侧偏转,以便于与所述锁紧手柄7进行扣合。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弹性偏置件6为扭转弹簧,所述扭转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二枢轴5上,第一端通过所述锁紧柱4进行固定,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2进行固定。

优选地,如图19-21所示,所述锁紧手柄7上设有第一支承部702,所述第一支承部702设置在比所述容纳腔701靠近锁紧手柄7自由端(也即与枢轴连接端相反的另一端,图中为上端)的位置处。在折叠状态下,所述锁紧手柄7能够朝向所述锁紧部件7’枢转,并且在枢转过程中能使所述第一支承部702支承在所述第二枢轴5上,如图5所示,以阻止所述折叠连接结构向非折叠状态转换。在图5所示的情形中,例如,当通过抓握车把组件200而对整个滑板车进行提携时,由于锁紧手柄7的第一支承部702支承在第二枢轴5上,使得车把组件2无法朝竖立位置枢转,只能将整个滑板车提起,于是便可以方便地实现折叠状态下的提携功能。

优选地,如图5和图19所示,所述第一支承部702的支撑面为内凹的弧形面,在支承在第二枢轴5上时,能够很好地防止二者之间的松脱,保证折叠状态下锁紧的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19-21所示,所述锁紧手柄7的侧部设有第一凸台703,例如设置在左右两侧部的两个第一凸台703。如图16-18所示,所述第二连接部2上设有第二凸台204,例如对应的两个第二凸台204。在折叠状态下,所述锁紧手柄7能够朝向所述锁紧部件7’枢转,并且在枢转过程中能使所述第一凸台703抵靠所述第二凸台204,如图4所示,以阻止所述折叠连接结构向非折叠状态转换。在图4所示的情形中,例如,当通过抓握车把组件200而对整个滑板车进行提携时,由于锁紧手柄7的第一凸台703抵靠所述第二凸台204,使得车把组件2无法朝竖立位置枢转,只能将整个滑板车提起,于是便可以方便地实现折叠状态下的提携功能。

可见,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中,可采用两种方式(第一凸台703和第二凸台204的配合、或者第一支承部702和第二枢轴5的配合)中的任一种或两种来实现折叠状态的锁定。

由上述描述可见,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无论是在折叠状态下还是非折叠状态下,都仅仅依靠锁紧手柄7的枢转运动,即可方便地完成锁定,操作过程省时省力,锁定效果也非常可靠。当需要解除锁定时,只需要手动地向反方向枢转锁紧手柄7即可。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9的第一端面(即内侧端的端面,图中为上端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第一端面(即内侧端的端面,图中为下端面)相对,所述第二凸台204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第一端面上(如图16-1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9的第一端面上设置有避让阶梯905(如图14-15所示),以避让所述第二凸台204,从而使得在非折叠状态下,第一凸台703和第二凸台204不会干涉所述第一连接部9的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第一端面的对接。

优选地,如前所述,第二连接部2为中空的管状构件,如图16-17所示,其管壁上设有挖空区域205,用于在非折叠状态下容纳所述锁紧手柄7。于是,当锁紧手柄7处于非折叠状态下的扣合位置(即锁定位置)时,锁紧手柄7可以整体地隐藏于挖空区域205中,即美观又安全,能够有效防止锁紧手柄7意外松脱。

优选地,如图16-17所示,所述挖空区域205中,用于容纳所述锁紧手柄7自由端的部位的挖空尺寸变大,以便形成用于操作所述锁紧手柄7的操作空间。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9上设置有可沿轴向滑动的锁块14。如图5所示,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部2挤压所述锁块14的第一端(图中为上端),使得所述锁块14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9的第二端(图中为下端)的方向滑动,并且使得所述锁块14的第二端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9的第二端,以用于在折叠状态下防止所述第一连接部9转动,例如可通过对锁块14的周向止挡而防止第一连接部9转动。

上述防止第一连接部9转动的设置对于滑板车而言非常有利。由于滑板车通常包括前叉组件300,前叉组件300的下端安装前轮,为了使车把组件200能够方便地操纵前轮的转向,可通过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连接车把组件200和前叉组件300,例如,第一连接部9与前叉组件300的上端相连,前叉组件300则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车架组件100的前端,因此,车把组件200也能够相对于车架组件100自由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当需要通过车把组件200提携整个滑板车时,如果能防止车把组件200相对于车架组件100转动,则能够增强提携的便捷性和稳定性。

具体地,可在第一连接部9下方的构件上设置相应的限位凹槽,使所述锁块14的第二端嵌入所述限位凹槽中,从而方便地实现对锁块14的周向止挡。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还包括定位筒16,其位于第一连接部9的下方,并固定连接至待连接的部件(例如车架组件100)的固定部分上,所述前叉组件300的上端则穿过所述定位筒16与第一连接部9相连,如图5所示。其中,如图25-26所示,所述定位筒16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二限位凹槽161,在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接部2挤压所述锁块14,使得所述锁块14向下滑动,并嵌入所述第二限位凹槽161中如图5所示,从而可防止所述第一连接部9相对于所述定位筒16转动。

优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所述锁块14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15,以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挤压作用消除后使所述锁块14复位。也即,当折叠连接结构转换至非折叠状态时,车把组件200枢转到竖立位置,此时,滑板车应能够正常行驶,因此不应再对车把组件200进行转动限制。由于复位弹簧15的作用,锁块14能够在第二连接部2的挤压作用消除后自动复位,离开第二限位凹槽161,从而恢复第一连接部9的转动功能。

优选地,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9的外侧壁上设有轴向滑槽906,所述锁块14滑动自如地安装在所述轴向滑槽906中(参考图1)。通过设置轴向滑槽906,一方面便于实现对锁块的安装和限位,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实现锁块14的隐藏,从而使折叠连接结构的外形美观。

优选地,如图13所示,所述轴向滑槽906包括侧壁9061和底壁9062,其中,所述侧壁9061上设有导向限位槽9063;如图22-24所示,所述锁块14的侧部设有导向限位滑条141,所述导向限位滑条141与所述导向限位槽9063滑动配合,从而实现锁块14在第一连接部9上的滑动安装,并防止锁块14脱落。

优选地,如图13所示,所述轴向滑槽906的底壁9062上设有第一轴向沟槽9064,用于容纳所述复位弹簧15;如图1所示,所述锁块14上设有弹簧压缩部13,所述弹簧压缩部13插入所述第一轴向沟槽9064中,使所述复位弹簧15受压地位于所述第一轴向沟槽9064的下端部和所述弹簧压缩部13之间。于是,当第二连接部2挤压锁块14的第一端(即上端)时,锁块14在向下滑动的过程中,弹簧压缩部13将进一步向下压缩所述复位弹簧15,这样,在第二连接部2的挤压作用消除后,被压缩的复位弹簧15便可以立即反弹,从而使锁块14复位。

所述弹簧压缩部13可采用任何合适的结构,例如可以是焊接或一体形成在锁块14背面侧的凸起结构。然而优选地,所述弹簧压缩部13为通过螺纹连接至所述锁块14的柱状结构,为此,如图22-24所示,锁块14上设有螺纹孔142,从而可方便地将弹簧压缩部13安装至锁块14,使得锁块14的制造工艺和安装工艺都得以简化,而弹簧压缩部13则可以直接采用紧定螺钉来充当。

优选地,如图25-26所示,所述第二限位凹槽161与所述定位筒16的内孔贯通,如此可简化第二限位凹槽161的加工过程,同时也能保证锁块14的厚度尺寸足够,从而确保其刚度和强度满足要求。

容易理解,定位筒16不是必须的,因而第二限位凹槽161也就不必须设置在定位筒16上,而是可以设置在折叠连接结构下方的其他构件上,例如滑板车车架组件100的相应位置上,只要该构件相对于车架组件100不动,即可实现对车把组件200在折叠状态下的转向限位。

上述锁块14和第二限位凹槽161的配合使得车把组件200在折叠状态下无法相对于车架组件100转动,从而提高了折叠提携时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

然而,对于滑板车而言,车把组件200在非折叠状态下(也即处于竖立位置)时,往往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操作前轮转向,也即操作前叉组件300,为此,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与所述定位筒16相配合,还形成了一种滑板车的转向限位结构,用于对滑板车的前叉组件300相对于车架组件100的转向范围进行限制。

具体地,仍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转向限位结构包括:定位筒16和前述折叠连接结构。所述定位筒16用于固定连接至所述车架组件100,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也即第一连接部9的下端)用于固定连接至所述前叉组件300,参见图5、图7和图9。其中,所述前叉组件300的上端穿过所述定位筒16,并可相对于所述定位筒16转动。所述折叠连接结构和所述定位筒16中的一者上设有限位凸起10,另一者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一限位凹槽162(参见图25-26),其中,在装配状态下,所述限位凸起10能够在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中运动,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的周向端部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对所述折叠连接结构和所述定位筒16之间的转向范围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凹槽162设置在定位筒16上(参见图25-26),限位凸起10则设置在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具体是第一连接部9的下端,参见图1),并向下突出地嵌入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中。由于第一限位凹槽162沿周向延伸一定的尺寸,因此限位凸起10便可以在第一限位凹槽162的延伸范围内运动,直至抵靠第一限位凹槽162的周向端部为止。

替代地,第一限位凹槽162也可以设置在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具体是第一连接部9的下端),而限位凸起10则设置在定位筒16上,并向上突出地嵌入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中,并可以在第一限位凹槽162的延伸范围内运动,直至抵靠第一限位凹槽162的周向端部为止。

由于折叠连接结构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车把组件200和前叉组件300,而定位筒16固定安装至车架组件100,因此上述结构也就实现了车把组件200和前叉组件300相对于车架组件100的转向范围的限制,也就是实现了对前轮转向范围的限制。

具体地,如图25-26所示,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设置在所述定位筒16的上端面上;如图1所示,所述限位凸起10设置在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面上。

优选地,如图25-26所示,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与所述定位筒16的内孔贯通,由此可使限位凸起10的尺寸相应地变大,从而保证其强度和刚度。

优选地,所述限位凸起10可以包括彼此相连的限位部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至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面,优选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连接部9的下端面上,所述限位部则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相配合,执行转向限位功能。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为圆柱体,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的周向端部为弧形结构,从而使得所述限位部在运动到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的周向端部时,二者能够平滑地接触,而且可以实现面接触。在具体实施时,可采用圆柱头螺栓来构成所述限位凸起10,其中,圆柱头螺栓的圆柱头部分构成所述限位部,圆柱头螺栓的螺纹部分则构成所述固定部。

如图27所示,定位筒16包括在轴向上相连的大径段163和小径段164,大径段163和小径段164的内径相同。定位筒16的上端面为所述大径段163的外端面,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和所述第二限位凹槽161设置在该大径段163的外端面上。由于大径段163的壁厚较大,因此,将所述第一限位凹槽162和所述第二限位凹槽161设置在大径段163的外端面上是可行的。

在将定位筒16安装在滑板车的车架组件100上时,可将小径段164插入车架组件100的相应部位(例如前叉安装孔)中,并借助于大径段163和小径段164之间的阶梯结构进行轴向定位。

为实现定位筒16相对于车架组件100的周向固定,定位筒16的小径段164的外侧壁上设有径向凸筋165,用于与车架组件100的相应部位的径向凹槽相配合,从而使得定位筒16无法相对于车架组件100旋转。

优选地,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还包括螺纹连接套11,用于将所述第一连接部9固定至相应的待连接的部件(例如图5-9中示出的滑板车前叉组件300)。螺纹连接套11包括外螺纹部和位于外螺纹部一端(图中为上端)的凸缘部。具体地,第一连接部9通过一对螺钉17的作用抱紧在前叉组件300的上端部的外侧,而前叉组件300的上端部的内孔设有内螺纹,螺纹连接套11的外螺纹部与所述内螺纹接合并拧紧,使得所述凸缘部压紧在第一连接部9内侧的阶梯面上,从而将第一连接部9固定至前叉组件300。

为提高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以及相应的滑板车的美观性和安全可靠性,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还可以包括套筒1,其套设在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的外侧,从而构成一种套筒式折叠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套筒式折叠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9、第二连接部2、锁紧机构和套筒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优选结构如前所述,二者例如通过第一枢轴12可枢转地连接在一起。所述锁紧机构用于将所述折叠连接结构锁定在非折叠状态下,例如包括前述的锁紧手柄7和锁紧部件7’。所述套筒1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径向外侧,从而可将第一连接部9、第二连接部2和锁紧机构都进行至少部分地遮盖隐藏,并且所述套筒1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如图8-9所述,当所述套筒1滑动到第一位置(例如以应用于滑板车为例,套筒1向上滑动到上极限位置)时,所述锁紧机构和所述第一枢轴12暴露出来,此时可以对锁紧机构进行操作,使得所述折叠连接结构能够向折叠状态转换;如图6-7所示,当所述套筒1滑动到第二位置(仍以应用于滑板车为例,套筒1向下滑动到下极限位置)时,所述锁紧机构和所述第一枢轴12至少部分地隐藏于所述套筒1内,此时无法对锁紧机构进行操作,使得所述折叠连接结构不能向折叠状态转换。

由于套筒1能够至少部分地遮盖隐藏所述锁紧机构和所述第一枢轴12,也能够完全暴露所述锁紧机构和所述第一枢轴12,从而能够在需要折叠时便于进行折叠操作、在不需要折叠时(正常工作时)阻止进行折叠操作,由此既保证了操作的便捷性,同时还确保了正常工作时的安全性。在正常工作时,因为套筒1处于第二位置时,一方面,锁紧机构无法解锁,另一方面,即使锁紧结构不起作用,套筒1本身也能阻止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之间的折叠运动,由此可提供双重保障,确保不会发生因意外而折叠的情形。

在图6-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不仅锁紧机构和第一枢轴12完全隐藏于套筒1内,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也几乎全部隐藏于套筒1内,从而使得这些构件从外侧几乎不可见,于是可通过套筒1提高整个折叠连接结构的外观完整性。

显然,图6-7所示的情形是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的正常工作状态。例如,当其应用于滑板车时,可以将套筒1设置成与其上下两侧的车把组件200、车架组件100具有相同的颜色和/或花纹,从而保证滑板车的美观性。

优选地,当所述套筒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如图8-9所示,所述套筒1的第一端(图中为下端)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外侧端(图中为上端),从而可将第一连接部9的全部、锁紧机构的全部、第一枢轴12的全部、以及第二连接部2的绝大部分均暴露出来,以便于进行解锁操作;当所述套筒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如图6-7所示,所述套筒1的第一端(图中为下端)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9的外侧端(图中为下端),所述套筒1的第二端(图中为上端)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外侧端,从而可将第一连接部9的绝大部分、锁紧机构的全部、第一枢轴12的全部、以及第二连接部2的绝大部分均遮盖隐藏,实现多重安全保障和提高外观完整性。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9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2与所述套筒1之间设置有限位机构,用于将所述套筒1保持在第一位置和/或第二位置中。通过设置相应的限位机构,可以使套筒1能够稳定地保持在第一位置中,也能够稳定地保持在第二位置中,除非有外力(如操作者施加的力)使之向另一位置滑动,由此可防止出现误操作等意外状况。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上靠近外侧端(图中为上端)的位置处的第一组波珠螺丝3,第一组波珠螺丝3例如包括4个或其他数量的波珠螺丝;如图28所示,所述套筒1内侧壁上靠近第一端(图中为下端)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沟槽101,所述第一组波珠螺丝3与所述第一沟槽101配合,将所述套筒1保持在第一位置中,如图8-9和图12所示。

优选地,如图28所示,所述套筒1内侧壁上靠近第二端(图中为上端)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沟槽102,所述第一组波珠螺丝3与所述第二沟槽102配合,将所述套筒1保持在第二位置中,如图6-7和图10所示。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限位机构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9上靠近外侧端(图中为下端)的位置处的第二组波珠螺丝18,第二组波珠螺丝18例如包括4个或其他数量的波珠螺丝,所述第二组波珠螺丝18与所述第一沟槽101配合,将所述套筒1保持在第二位置中,如图6-7和图11所示。也即,通过设置第二组波珠螺丝18,可以使套筒1的上下两端的沟槽均与对应的波珠螺丝相配合,从而更加稳固地将套筒1保持在第二位置中。由于套筒1处于第二位置是折叠连接结构的正常工作状态(即,非折叠状态),因此,对套筒1的两端均进行限位保持能够进一步保证安全可靠性。

在实际使用时,如果需要对折叠连接结构进行折叠,例如对滑板车的车把组件200进行折叠,则可以先将套筒1滑动至第一位置,并由第一组波珠螺丝3和第一沟槽101相配合,将套筒1保持在第一位置中,此时,便可以通过操作锁紧手柄7进行解锁,使得第二连接部2可以相对于第一连接部9枢转而实现折叠,以及可以通过锁紧手柄7将第二连接部2锁定在折叠状态下。

反之,如果需要将折叠连接结构恢复至非折叠状态,例如将滑板车的车把组件200竖起以便进行骑行,则可以先操作锁紧手柄7解除对折叠状态的锁定,随后即可将车把组件200竖起,使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呈同轴连接状态,并通过锁紧手柄7进行锁定,之后便可将套筒1滑动至第二位置,并由第一组波珠螺丝3和第二组波珠螺丝18分别和套筒1上下两端的沟槽相配合,将套筒1保持在第二位置中。

优选地,如图28所示,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套筒1第一端(图中为下端)的内凸台103,内凸台103位于第一沟槽101的下侧(即靠近第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一组波珠螺丝3的侧壁突出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外侧面,用于对所述内凸台103进行限位止挡,如图9a所示。也即,当所述套筒1自下而上地由滑动到第一位置时,参见图9和图9a,由于第一组波珠螺丝3的侧壁高于第二连接部2的外侧面,使得第一组波珠螺丝3与第一沟槽101接合后,内凸台103无法继续越过第一组波珠螺丝3,从而套筒1无法继续向上滑动,也就无法与第二连接部2分离,由此保证了套筒1与折叠连接结构之间的不可分离性。

在具体实施时,第二组波珠螺丝18的安装应保证其侧壁不会对内凸台103进行限位止挡,使得内凸台103可顺利越过第二组波珠螺丝18。

在装配时,套筒1可从第一连接部9的外侧端(下端)开始进行套装,并且可在第一连接部9固定至待连接的部件(如前叉组件300)之前进行套装。当需要将第一连接部9固定至待连接的部件时,则可以将套筒1滑动到第一位置,从而完全暴露第一连接部9,并使第二连接部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9处于折叠位置,此时便可以利用螺钉17和螺纹连接套11将第一连接部9固定至待连接的部件(如前叉组件300)上。之后,将折叠连接结构转换至非折叠状态,并将套筒1滑动到第二位置,从而暴露第二连接部2外侧端的连接管段202,此时便可以通过该连接管段202将第二连接部2固定至待连接的部件(如车把组件200)上。至此,便完成了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与待连接的部件之间的装配。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滑板车,如图2-9所示,其包括车架组件100、车把组件200和前叉组件300,并且还包括本发明前面所提供的折叠连接结构和转向限位结构。

具体地,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的两端(也即第一连接部9和第二连接部2)可以分别连接所述车架组件100和所述车把组件200之一,从而方便地实现车把组件200的折叠功能,并且在折叠状态下可通过车把组件200将整个滑板车提携起来,携带方便。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9连接所述车架组件100,所述第二连接部2连接所述车把组件200,也即,第一连接部9位于下方,第二连接部2位于上方,在折叠状态下,锁紧手柄7从下方支承第二枢轴5,使得对于折叠状态的锁定更为稳固可靠。

优选地,当本发明的折叠连接结构包括套筒1时,所述车把组件200上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连接的部位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的最大外径,这样使得套筒1在向上滑动时能够顺利地滑动到车把组件200上,如图8-9所示,从而可最大程度地暴露第二连接部2,以便给锁紧机构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优选地,如图6-7所示,所述车架组件100上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9连接的部位的外径等于所述套筒1的外径,从而使得套筒1处于第二位置时可以与车架组件100上的相应部位形成连贯的外表面,提高美观性。

另外,为实现车把组件200对滑板车前轮转向的控制,所述前叉组件300可转动地穿过所述车架组件100上的前叉安装孔,并通过本发明前面所提供的转向限位结构连接所述车把组件200,其中,所述定位筒16固定安装在所述前叉安装孔中,所述前叉组件300的上端穿过所述前叉安装孔后与所述折叠连接结构的下端(也即第一连接部9的下端)相连。于是,通过转动车把组件200,可以控制滑板车前轮的转向,同时,通过转向限位结构的转向限制,又能将前轮的转向范围限制在预定的范围内。

优选地,所述定位筒16和所述前叉安装孔之间通过径向凸筋165和径向凹槽相配合的方式进行周向限位。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