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轮电动车的自动双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5109发布日期:2018-11-27 23:29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轮电动车的自动双撑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两轮车支撑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两轮电动车的自动双撑。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轻便两轮车成为人们短途活动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两轮车在泊车时,为保证两轮车的稳定性,需要把两轮车上的脚撑打开,使脚撑支撑住两轮车。目前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后脚撑的主体结构一般是一长短固定的倒U型管,在该倒U型管上焊接左右两个固定有孔耳朵。倒U型管固定在车架上,左边焊接踩杆,靠弹簧回位,使用时脚用力踩踏踩杆,手辅助将车身往上提,以便使后脚撑支撑起两轮车。但随着两轮车的载重量加大,两轮车的车身也相对较重,在对重车型或载重较大的两轮车进行泊车时,要使得后脚撑把两轮车的后身支离地面,就显得非常吃力。现有的两轮车用电动撑脚是采用两套传动装置分别对两个脚撑进行控制,结构复杂且占用空间大,因此小型两轮车无法安装电动脚撑;现有技术中,想要在不改变现有两轮车平叉主体结构情况下而直接增加电机减速器是非常困难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两轮电动车的自动双撑,解决现有的两轮车用电动脚撑结构复杂且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两轮车平叉主体结构不变情况下而增加驱动电机和传动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两轮电动车的自动双撑,包括平叉、脚撑、传动装置、驱动电机及延时电路;所述平叉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一平叉杆、第二平叉杆和连接杆,所述第一平叉杆和第二平叉杆平行并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两端;所述平叉水平设置,其上端面固定在双轮电动车车身底部,其开口朝向双轮电动车尾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叉杆下端面且靠近连接杆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二平叉杆下端面且靠近连接杆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块;

脚撑包括构成U型结构的两个脚撑杆和转动轴,两个所述脚撑杆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动轴两端,所述转动轴与所述连接杆平行设置;所述转动轴两端部分别与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形成转动连接;

传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平叉内部,其包括齿轮箱和减速器;所述齿轮箱固定在第一连接块内侧壁,齿轮箱输出轴为所述转动轴;所述减速器输出端与所述齿轮箱输入端连接;

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二齿轮箱上,其输出端与所述减速器输入端连接。

延时电路包括信号电源、驱动电源、转换开关、第一延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第一触发模块、第二延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及第二触发模块,所述信号电源通过所述转换开关的一触点依次与第一延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信号电源通过所述转换开关的另一触点依次与第二延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驱动电源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触发模块及所述第二触发模块与所述驱动电机两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用于延时断开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信号,所述第二延时模块用于延时断开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信号,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提供所述第一触发模块的触发信号,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提供所述第二触发模块的触发信号,所述第一触发模块及所述第二触发模块分别用于驱动所述驱动电机的正反转;所述第一触发模块及所述第二触发模块均不在工作的状态,所述驱动电机的两电源线短接,所述驱动电机自锁。

基于上述结构:将平叉固定在两轮车底盘,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减速器转动,减速器输出端驱动齿轮箱运转,从而带动脚撑转动,脚撑与平叉形成大于90度的交角;脚撑下端与地面接触,将两轮车支起,达到对两轮车支撑的作用;驱动电机和传动装置可以放置在主体结构不改变的平叉内,减少了平叉结构和两轮车底盘的变动;延时电路能够控制驱动电机的转动时间,保证脚撑完成自动撑起或收起的动作。

所述转动轴惯穿所述齿轮箱,所述齿轮箱包括底板、壳体、小齿轮和扇形齿轮;所述底板固定在所述平叉的内壁及第一连接块的一侧;壳体为一侧开口的壳体结构,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底板且内部形成封闭空腔,所述小齿轮和扇形齿轮均设置壳体内部,所述扇形齿轮固定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小齿轮与壳体形成转动连接,所述小齿轮齿面与所述扇形齿轮齿面相匹配;所述扇形齿轮的两个直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壳体底面相接时脚撑为收起状态,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壳体底面相接时脚撑为支撑状态。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有封闭结构的齿轮箱,防止外界沙尘对齿轮的磨损;通过将扇形齿轮设置在转动轴上,减少齿轮箱与转动轴的连接结构,使整个装置结构紧凑,减少空间的占用。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和所述减速器输出轴均为D型轴,所述小齿轮、减速器输入端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所述减速器输出轴匹配的D形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方式简单可靠,无多余零件,减少整体装置复杂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结构相同。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结构相同,可减少整个装置的复杂度,相同的结构也可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与所述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壳体均通过轴套形成转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有轴套,减少转动轴与第一连接块、壳体间的磨损,使装置寿命更长以及降低维修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延时模块及所述第二延时模块均为由电容、电阻及三极管构成的延时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延时模块中,所述电容的负极与所述信号电源的负极,所述电容的正极分别与所述信号电源的正极及所述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b极连接,所述三极管c极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三极管e极与所述信号电源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延时模块与所述第一延时模块结构相同。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电容、电阻及三极管构成的延时电路控制第一控制模块及第二控制模块的得电时间,实现驱动电机的延时停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及所述第二控制模块为均为继电器的线圈部分,所述第一触发模块及所述第二触发模块均为继电器的触点部分,所述第一触发模块及所述第二触发模块的常开触点及常闭触点均并联在所述驱动电源的两电源线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继电器对驱动电机的正反转进行驱动实现,实现脚撑完成自动撑起或收起;当延时电路结束后,由于所述第一触发模块及所述第二触发模块的常开触点及常闭触点均并联在所述驱动电源的两电源线上,驱动电机两电源线将短接,驱动电机内部自锁,实现了双轮电动车的防盗。

进一步的,所述转换开关与电动车的电源锁联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转换开关与电动车的电源锁联动,当电动车打开或关闭电源时,均会自动触发转换开关,实现在两轮电动车启动时脚撑自动收起及两轮电动车停止时脚撑自动撑起,减少操作步骤,使得脚撑的立起和撑起简单、快捷。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解决现有的两轮车用电动脚撑结构复杂且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两轮车平叉主体结构不变情况下而增加驱动电机和传动装置。

2.本发明通过电机采用D形轴方式配合和设置有定位槽、定位块等方法,尽可能减少整体装置零件数量以及缩小结构尺寸,保证了本发明的复杂度低、结构紧凑,适用于各类两轮车使用。

3.本发明通过设置有轴套,减少转动轴与第一连接块、壳体间的磨损,使装置寿命更长以及降低维修成本。

4.延时电路能够控制驱动电机的转动时间,保证脚撑完成自动撑起或收起的动作;当电动车打开或关闭电源时,均会自动触发转换开关,实现在两轮电动车启动时脚撑自动收起及两轮电动车停止时脚撑自动撑起,减少操作步骤,使得脚撑的立起和撑起简单、快捷;驱动电源的两电源线分别与第一触发模块及第二触发模块的常开触点及常闭触点连接,驱动电机两电源线将短接,驱动电机内部自锁,实现了双轮电动车的防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支撑状态三维图。

图2是本发明齿轮箱内部三维图。

图3是本发明控制电路图。

附图中,1-平叉、2-脚撑、3-传动装置、4-驱动电机、5-第一连接块、6-第二连接块、7-轴套、8-连接板、11-第一平叉杆、12-第二平叉杆、13-连接杆、21-脚撑杆、22-转动轴、31-齿轮箱、32-减速器、311-底板、312-壳体、313-小齿轮、314-扇形齿轮、314a-第一限位凸起、314b-第二限位凸起、91-信号电源、911-转换开关、92-驱动电源,93-第一延迟模块,94-第一控制模块、95-第一触发模块、96-第二延迟模块、97-第二控制模块、98-第二触发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发明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两轮电动车的自动双撑,包括平叉1、脚撑2、传动装置3、驱动电机4、第一连接块5、第二连接块6、轴套7、连接板8和延时电路9;平叉1包括构成U形结构的第一平叉杆11、第二平叉杆12和连接杆13,第一平叉杆11和第二平叉杆12平行并分别设置在连接杆13两端;平叉1水平设置,其上端面固定在双轮电动车车身底部,其开口朝向双轮电动车尾部;第一平叉杆11下端面且靠近连接杆13处设置有第一连接块5、第二平叉杆12下端面且靠近连接杆13处设置有第二连接块6;第一连接块5、第二连接块6分别固定在第一平叉杆11下端面、第二平叉杆12下端面;脚撑2包括构成U型结构的两个脚撑杆21和转动轴22,两个脚撑杆21分别设置在转动轴22两端,转动轴22与连接杆13平行设置;转动轴22两端部分别与第一连接块5和第二连接块6形成转动连接;传动装置3设置在平叉1内部,其包括齿轮箱31和减速器32;齿轮箱31固定在第一连接块5内侧壁,齿轮箱31输出轴为转动轴22;减速器32输出端与齿轮箱31输入端连接,驱动电机4输出端与减速器32输入端连接;第一连接块5和第二连接块结构6相同;连接板8设置在驱动电机4和减速器32之间,连接板8的两端面分别与驱动电机4、减速器32固定连接;转动轴22与第一连接块5、第二连接块6、壳体312均通过轴套7形成转动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动轴22惯穿齿轮箱31,齿轮箱包括底板311、壳体312、小齿轮313和扇形齿轮34;底板31固定在平叉1的内壁及第一连接块5的一侧;壳体312为一侧开口的壳体结构,壳体312固定在底板311且内部形成封闭空腔,小齿轮313和扇形齿轮314均设置壳体312内部,扇形齿轮314固定在转动轴22上,小齿轮313与壳体312形成转动连接,小齿轮313齿面与扇形齿轮314齿面相匹配;扇形齿轮314的两个直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314a和第二限位凸起314b,第一限位凸起314a与壳体312底面相接时脚撑2为收起状态,第二限位凸起314b与壳体312底面相接时脚撑2为支撑状态。

驱动电机4输出轴和减速器32输出轴均为D型轴,减速器32、小齿轮313输入端上设置有与驱动电机4输出轴、减速器32输出轴匹配的D形孔。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选择60V永磁电机。

延时电路包括信号电源91、驱动电源92、转换开关911、第一延时模块93、第一控制模块94、第一触发模块95、第二延时模块96、第二控制模块97及第二触发模块98,

信号电源91通过转换开关911的一触点依次与第一延时模块93、第一控制模块94连接,信号电源91通过转换开关911的另一触点依次与第二延时模块96、第二控制模块连接97。驱动电源92分别通过第一触发模块95及第二触发模块96与驱动电机4两电源线连接。第一触发模块95及第二触发模块98均不在工作的状态,驱动电机4的两电源线短接,驱动电机4自锁。

第一延时模块93用于延时断开第一控制模块94的信号,第二延时模块96用于延时断开第二控制模块97的信号,第一控制模块94用于提供第一触发模块95的触发信号,第二控制模块97用于提供第二触发模块98的触发信号,第一触发模块97及第二触发模块98分别用于控制驱动电机4的正反转。

在本实施例中,延时电路能够控制驱动电机4的转动时间,保证脚撑完成自动撑起或收起的动作。

第一延时模块93及第二延时模块96均为由电容、电阻及三极管构成的延时电路。

第一延时模块93中,电容C1的负极与信号电源91的负极,电容C1的正极分别与信号电源91的正极及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b极连接,三极管Q1的c极与第一控制模94块连接,三极管Q1的e极与信号电源91负极连接;第二延时模块96与第一延时模块93结构相同。

第一控制模块94及第二控制模块97为均为继电器的线圈部分,第一触发模块95及第二触发模块98均为继电器的触点部分,第一触发模块95及第二触发模块98的常开触点及常闭触点均并联在驱动电源92的两电源线上。在本实施例中,继电器J1及继电器J2选用G5NB-1A-12V继电器。

转换开关911电动车的电源锁联动。通过转换开关911与电动车的电源锁联动,当电动车打开或关闭电源时,均会自动触发转换开关911,实现在两轮电动车启动时脚撑自动收起及两轮电动车停止时脚撑自动撑起,减少操作步骤,使得脚撑的立起和撑起简单、快捷。

如图3所示,在本电路的控制流程为,当需要启动电动车时,将电动车的电源打开,同时,转换开关911由L1切换到L2。信号电源91的电流经二极管D1为电容C1充电,同时,电容C2进行放电,三极管Q2导通,继电器J2的线圈通电,使得继电器J2的常开触电闭合,驱动电机4正转,实现脚撑的收起。当电容C2放电结束后,继电器J2的线圈失电,继电器J2的常开触电恢复,驱动电机4两电源线短接,实现驱动电机4的内部自锁,避免电动车在行驶脚撑晃动。

当需要停放电动车时,将电动车的电源关闭,同时,转换开关911由L2切换到L1。信号电源91的电流经二极管D2为电容C2充电,同时,电容C1进行放电,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J1的线圈通电,使得继电器J1的常开触电闭合,驱动电机4反转,实现脚撑的撑起。当电容C1放电结束后,继电器J1的线圈失电,继电器J1的常开触电恢复,驱动电机4两电源线短接,实现驱动电机4的内部自锁,防止电动车被盗窃。

图3中,二极管D1和二极管D3具有稳压作用,使二极管D1和二极管D3的电压增加从而克服三极管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电压。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与继电器J1和继电器J2的线圈构成一个回路,使线圈储存的能量放完,避免继电器线圈出现火花。

在本实施例中电容C1=电容C2=470uF,电阻R1=电阻R2=10K,根据RC电路放电时间公式,T≈1.1RC,放电时间约等于5.17秒。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