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架减振结构及踏板式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9867发布日期:2018-09-01 02:5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摇架减振结构及踏板式摩托车。



背景技术:

对于踏板式摩托车,摇架的一端安装在摇架轴上,摇架的另一端安装在发动机上,且摇架可绕摇架轴转动,用以消除发动机曲轴的一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但由于摇架轴与车架之间采用刚性连接,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依然会传递至车架,给驾驶者带来不舒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摇架减振结构及踏板式摩托车,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

一种摇架减振结构,包括内衬套及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外衬套及套筒,所述外衬套用于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套筒由减振材料制成,所述套筒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内,所述内衬套上设有用于供摇架轴安装的轴孔,所述内衬套套设固定在所述套筒内,所述减振组件上设有限位长孔,所述内衬套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限位长孔内,所述限位长孔用于限制所述内衬套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

上述摇架减振结构,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传递至内衬套,内衬套受到限位长孔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减振组件还包括限位套,所述限位套用于固定在车架上,所述内衬套套设在所述限位套内,所述限位套的内孔为所述限位长孔。内衬套受到限位套上的限位长孔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实现可靠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的外壁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供所述限位长孔定位的定位凸块,所述定位凸块用于与车架上的安装孔的内壁上的定位凹槽适配。将限位套压装在安装孔内时依靠定位凸块和定位凹槽的配合实现限位长孔的定位,保证内衬套的滑动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内,所述限位套的外壁上设有安装凸块,所述外衬套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凸块匹配的安装缺口。利用安装凸块和安装缺口的配合能够将限位套可靠固定在外衬套上,装配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摇架减振结构还包括防尘件,所述防尘件上设有与所述内衬套匹配的密封孔,所述内衬套依次穿过所述限位长孔和所述密封孔。防尘件能够避免灰尘进入限位长孔内,保证内衬套能够在限位长孔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顺利滑动,确保减振效果,同时提高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上还设有贯穿内壁和外壁的漏水孔,所述漏水孔与所述限位长孔连通。进入限位长孔内的水可以通过漏水孔排出,保证内衬套能够在限位长孔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顺利滑动,确保减振效果,同时提高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套分别为第一限位套和第二限位套,所述第一限位套、第二限位套分别设置在所述外衬套的两端,所述内衬套的一端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限位套的限位长孔内,所述内衬套的另一端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限位套的限位长孔内。如此,能够提高内衬套在限位长孔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的稳定性,实现有效减振。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长孔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内衬套位于所述限位长孔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限位长孔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将限位长孔加工成腰形或长方形,将内衬套位于限位长孔内部分的横截面加工成相应的腰形或长方形,限位长孔与内衬套位于限位长孔内部分配合良好,既确保了减振效果,又方便了生产加工。

进一步地,所述外衬套的内孔为所述限位长孔,所述限位长孔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套筒位于所述限位长孔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限位长孔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且所述套筒在所述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套筒在所述限位长孔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套筒在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大,内衬套在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上容易滑动,用以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套筒在限位长孔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小,内衬套在限位长孔的宽度方向上难以滑动,用以吸收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的内孔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套筒的内孔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内衬套位于所述套筒的内孔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套筒的内孔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将套筒的内孔加工成腰形或长方形,将内衬套位于套筒的内孔内部分的横截面加工成相应的腰形或长方形,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套筒在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大于套筒在限位长孔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便于生产加工,另一方面有利于内衬套可靠套设固定在套筒内,保证减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摇架减振结构还包括防尘件,所述防尘件上设有与所述内衬套匹配的密封孔,所述防尘件上还设有凸柱,所述密封孔贯穿所述凸柱,所述内衬套依次穿过所述限位长孔和所述密封孔,所述凸柱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限位长孔内。防尘件能够避免灰尘进入限位长孔内,保证内衬套能够在限位长孔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顺利滑动,确保减振效果,同时提高使用寿命。同时,凸柱能够增加密封孔的深度,提高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踏板式摩托车,包括车架、摇架、摇架轴、发动机及上述摇架减振结构,所述外衬套固定在所述车架上,所述内衬套上设有供所述摇架轴安装的轴孔,所述摇架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摇架轴上,所述摇架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且所述摇架可绕所述摇架轴转动。

上述踏板式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传递至内衬套,内衬套受到限位长孔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踏板式摩托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沿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沿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沿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沿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沿限位长孔的宽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沿限位长孔的长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外衬套,100、安装缺口,20、套筒,30、内衬套,300、轴孔,40、限位套,41、第一限位套,42、第二限位套,400、限位长孔,410、漏水孔,420、安装凸块,430、定位凸块,50、防尘件,500、密封孔,510、凸柱,60、车架,600、安装孔,70、摇架,80、摇架轴,90、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结合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包括内衬套30及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外衬套10及套筒20,所述外衬套10用于固定在车架60上,所述套筒20由减振材料制成,所述套筒20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10内,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用于供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内衬套30套设固定在所述套筒20内,所述减振组件上设有限位长孔400,所述内衬套30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限位长孔400内,所述限位长孔400用于限制所述内衬套30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

上述摇架减振结构,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结合图2、3、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减振组件还包括限位套40,所述限位套40用于固定在车架60上,所述内衬套30套设在所述限位套40内,所述限位套40的内孔为所述限位长孔400。内衬套30受到限位套40上的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实现可靠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套40的外壁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供所述限位长孔400定位的定位凸块430,所述定位凸块430用于与车架60上的安装孔600的内壁上的定位凹槽适配。将限位套40压装在安装孔600内时依靠定位凸块430和定位凹槽的配合实现限位长孔400的定位,保证内衬套30的滑动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40上还设有贯穿内壁和外壁的漏水孔410,所述漏水孔410与所述限位长孔400连通。进入限位长孔400内的水可以通过漏水孔410排出,保证内衬套30能够在限位长孔400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顺利滑动,确保减振效果,同时提高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摇架减振结构还包括防尘件50,所述防尘件50上设有与所述内衬套30匹配的密封孔500,所述内衬套30依次穿过所述限位长孔400和所述密封孔500。防尘件50能够避免灰尘进入限位长孔400内,保证内衬套30能够在限位长孔400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顺利滑动,确保减振效果,同时提高使用寿命。所述内衬套30的外壁上设有供所述防尘件50安装的安装台阶,以控制所述限位套40与所述防尘件50之间的间隙。

可选地,所述限位长孔400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内衬套30位于所述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限位长孔400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将限位长孔400加工成腰形或长方形,将内衬套30位于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加工成相应的腰形或长方形,限位长孔400与内衬套30位于限位长孔400内部分配合良好,既确保了减振效果,又方便了生产加工。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长孔400呈腰形,内衬套30位于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呈腰形。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不同的车型,通过测试和计算找出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安装摇架减振结构时,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即可。

可选地,所述套筒20由橡胶制成,所述限位套40由尼龙制成,所述防尘件50由尼龙制成,具备较好的减振能力。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套筒20也可以由泡沫、海绵、尼龙等制成,所述限位套40和所述防尘件50也可以由泡沫、海绵、橡胶等制成。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踏板式摩托车,包括车架60、摇架70、摇架轴80、发动机90及上述摇架减振结构,所述外衬套10固定在所述车架60上,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供所述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摇架70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摇架轴80上,所述摇架70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发动机90上,且所述摇架70可绕所述摇架轴80转动。

上述踏板式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60上设有安装孔600,所述安装孔600的内壁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定位凹槽,所述外衬套10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安装孔600内,所述限位套40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安装孔600内,将限位套40压装在安装孔600内时依靠定位凸块430和定位凹槽的配合实现限位长孔400的定位,保证内衬套30的滑动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

具体地,所述摇架减振结构为两个,所述摇架轴80的一端安装在其中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所述摇架轴80的另一端安装在另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实现摇架轴80的可靠固定。

实施例二

结合图1、5、6、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包括内衬套30及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外衬套10及套筒20,所述外衬套10用于固定在车架60上,所述套筒20由减振材料制成,所述套筒20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10内,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用于供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内衬套30套设固定在所述套筒20内,所述减振组件上设有限位长孔400,所述内衬套30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限位长孔400内,所述限位长孔400用于限制所述内衬套30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

上述摇架减振结构,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结合图5、6、7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减振组件还包括限位套40,所述限位套40用于固定在车架60上,所述内衬套30套设在所述限位套40内,所述限位套40的内孔为所述限位长孔400。内衬套30受到限位套40上的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实现可靠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套40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10内,所述限位套40的外壁上设有安装凸块420,所述外衬套10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凸块420匹配的安装缺口100。利用安装凸块420和安装缺口100的配合能够将限位套40可靠固定在外衬套10上,装配方便。具体地,所述限位套40通过过盈配合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10内。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40上还设有贯穿内壁和外壁的漏水孔410,所述漏水孔410与所述限位长孔400连通。进入限位长孔400内的水可以通过漏水孔410排出,保证内衬套30能够在限位长孔400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顺利滑动,确保减振效果,同时提高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摇架减振结构还包括防尘件50,所述防尘件50上设有与所述内衬套30匹配的密封孔500,所述内衬套30依次穿过所述限位长孔400和所述密封孔500。防尘件50能够避免灰尘进入限位长孔400内,保证内衬套30能够在限位长孔400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顺利滑动,确保减振效果,同时提高使用寿命。所述内衬套30的外壁上设有供所述防尘件50安装的安装台阶,以控制所述限位套40与所述防尘件50之间的间隙。

可选地,所述限位长孔400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内衬套30位于所述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限位长孔400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将限位长孔400加工成腰形或长方形,将内衬套30位于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加工成相应的腰形或长方形,限位长孔400与内衬套30位于限位长孔400内部分配合良好,既确保了减振效果,又方便了生产加工。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长孔400呈腰形,内衬套30位于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呈腰形。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不同的车型,通过测试和计算找出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安装摇架减振结构时,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即可。

可选地,所述套筒20由橡胶制成,所述限位套40由尼龙制成,所述防尘件50由尼龙制成,具备较好的减振能力。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套筒20也可以由泡沫、海绵、尼龙等制成,所述限位套40和所述防尘件50也可以由泡沫、海绵、橡胶等制成。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踏板式摩托车,包括车架60、摇架70、摇架轴80、发动机90及上述摇架减振结构,所述外衬套10固定在所述车架60上,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供所述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摇架70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摇架轴80上,所述摇架70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发动机90上,且所述摇架70可绕所述摇架轴80转动。

上述踏板式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60上设有安装孔600,所述外衬套10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安装孔600内。在外衬套10的外壁上设有供所述限位长孔400定位的刻线记号,将所述外衬套10压装在安装孔600内时依靠刻线记号的位置进行定位,保证内衬套30的滑动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

具体地,所述摇架减振结构为两个,所述摇架轴80的一端安装在其中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所述摇架轴80的另一端安装在另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实现摇架轴80的可靠固定。

实施例三

结合图1、8、9、10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包括内衬套30及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外衬套10及套筒20,所述外衬套10用于固定在车架60上,所述套筒20由减振材料制成,所述套筒20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10内,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用于供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内衬套30套设固定在所述套筒20内,所述减振组件上设有限位长孔400,所述内衬套30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限位长孔400内,所述限位长孔400用于限制所述内衬套30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

上述摇架减振结构,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结合图8、9、10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减振组件还包括限位套40,所述限位套40用于固定在车架60上,所述内衬套30套设在所述限位套40内,所述限位套40的内孔为所述限位长孔400。内衬套30受到限位套40上的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实现可靠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套40为两个,两个所述限位套40分别为第一限位套41和第二限位套42,所述第一限位套41、第二限位套42分别设置在所述外衬套10的两端,所述内衬套30的一端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限位套41的限位长孔400内,所述内衬套30的另一端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限位套42的限位长孔400内。如此,能够提高内衬套30在限位长孔400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的稳定性,实现有效减振。

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套41通过过盈配合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10内,所述第二限位套42通过过盈配合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10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套41的外壁上设有安装凸块420,所述外衬套10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凸块420匹配的安装缺口100。利用安装凸块420和安装缺口100的配合能够将第一限位套41可靠固定在外衬套10上,装配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摇架减振结构还包括防尘件50,所述防尘件50上设有与所述内衬套30匹配的密封孔500,所述内衬套30依次穿过所述限位长孔400和所述密封孔500。防尘件50能够避免灰尘进入限位长孔400内,保证内衬套30能够在限位长孔400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顺利滑动,确保减振效果,同时提高使用寿命。相应地,本实施例所述的防尘件50为两个,两个所述防尘件50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套41和所述第二限位套42一一对应。所述内衬套30的外壁上设有供所述防尘件50安装的安装台阶,以控制所述第一限位套41和所述第二限位套42与所述防尘件50之间的间隙。

可选地,所述限位长孔400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内衬套30位于所述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限位长孔400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将限位长孔400加工成腰形或长方形,将内衬套30位于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加工成相应的腰形或长方形,限位长孔400与内衬套30位于限位长孔400内部分配合良好,既确保了减振效果,又方便了生产加工。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长孔400呈腰形,内衬套30位于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呈腰形。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不同的车型,通过测试和计算找出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安装摇架减振结构时,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即可。

可选地,所述套筒20由橡胶制成,所述第一限位套41和所述第二限位套42由尼龙制成,所述防尘件50由尼龙制成,具备较好的减振能力。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套筒20也可以由泡沫、海绵、尼龙等制成,所述第一限位套41和所述第二限位套42和所述防尘件50也可以由泡沫、海绵、橡胶等制成。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踏板式摩托车,包括车架60、摇架70、摇架轴80、发动机90及上述摇架减振结构,所述外衬套10固定在所述车架60上,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供所述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摇架70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摇架轴80上,所述摇架70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发动机90上,且所述摇架70可绕所述摇架轴80转动。

上述踏板式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60上设有安装孔600,所述安装孔600的内壁上设有沿其轴向设置的定位凹槽,所述外衬套10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安装孔600内。所述安装凸块420凸出于所述外衬套10的外壁,将外衬套10压装在安装孔600内时依靠安装凸块420和定位凹槽的配合实现限位长孔400的定位,保证内衬套30的滑动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

具体地,所述摇架减振结构为两个,所述摇架轴80的一端安装在其中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所述摇架轴80的另一端安装在另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实现摇架轴80的可靠固定。

实施例四

结合图1、11、12、1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包括内衬套30及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外衬套10及套筒20,所述外衬套10用于固定在车架60上,所述套筒20由减振材料制成,所述套筒20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10内,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用于供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内衬套30套设固定在所述套筒20内,所述减振组件上设有限位长孔400,所述内衬套30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限位长孔400内,所述限位长孔400用于限制所述内衬套30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

上述摇架减振结构,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结合图11、12、13所示,所述外衬套10的内孔为所述限位长孔400,所述限位长孔400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套筒20位于所述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限位长孔400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且所述套筒20在所述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套筒20在所述限位长孔400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套筒20在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大,内衬套30在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上容易滑动,用以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套筒20在限位长孔400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小,内衬套30在限位长孔400的宽度方向上难以滑动,用以吸收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20的内孔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套筒20的内孔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内衬套30位于所述套筒20的内孔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套筒20的内孔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将套筒20的内孔加工成腰形或长方形,将内衬套30位于套筒20的内孔内部分的横截面加工成相应的腰形或长方形,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套筒20在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大于套筒20在限位长孔400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便于生产加工,另一方面有利于内衬套30可靠套设固定在套筒20内,保证减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不同的车型,通过测试和计算找出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安装摇架减振结构时,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即可。

可选地,所述套筒20由橡胶制成,具备较好的减振能力。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套筒20也可以由泡沫、海绵、尼龙等制成。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踏板式摩托车,包括车架60、摇架70、摇架轴80、发动机90及上述摇架减振结构,所述外衬套10固定在所述车架60上,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供所述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摇架70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摇架轴80上,所述摇架70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发动机90上,且所述摇架70可绕所述摇架轴80转动。

上述踏板式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60上设有安装孔600,所述外衬套10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安装孔600内。在外衬套10的外壁上设有供所述限位长孔400定位的刻线记号,将所述外衬套10压装在安装孔600内时依靠刻线记号的位置进行定位,保证内衬套30的滑动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具体地,所述摇架减振结构为两个,所述摇架轴80的一端安装在其中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所述摇架轴80的另一端安装在另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实现摇架轴80的可靠固定。

实施例五

结合图1、14、1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摇架减振结构,包括内衬套30及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外衬套10及套筒20,所述外衬套10用于固定在车架60上,所述套筒20由减振材料制成,所述套筒20套设固定在所述外衬套10内,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用于供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内衬套30套设固定在所述套筒20内,所述减振组件上设有限位长孔400,所述内衬套30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限位长孔400内,所述限位长孔400用于限制所述内衬套30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

上述摇架减振结构,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结合图14、15所示,所述外衬套10的内孔为所述限位长孔400,所述限位长孔400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套筒20位于所述限位长孔400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限位长孔400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且所述套筒20在所述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套筒20在所述限位长孔400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套筒20在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大,内衬套30在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上容易滑动,用以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套筒20在限位长孔400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小,内衬套30在限位长孔400的宽度方向上难以滑动,用以吸收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20的内孔呈腰形或长方形,所述套筒20的内孔的长度方向用于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内衬套30位于所述套筒20的内孔内部分的横截面呈与所述套筒20的内孔匹配的腰形或长方形。将套筒20的内孔加工成腰形或长方形,将内衬套30位于套筒20的内孔内部分的横截面加工成相应的腰形或长方形,一方面有利于确保套筒20在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上的厚度大于套筒20在限位长孔400的宽度方向上的厚度,便于生产加工,另一方面有利于内衬套30可靠套设固定在套筒20内,保证减振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摇架减振结构还包括防尘件50,所述防尘件50上设有与所述内衬套30匹配的密封孔500,所述防尘件50上还设有凸柱510,所述密封孔500贯穿所述凸柱510,所述内衬套30依次穿过所述限位长孔400和所述密封孔500,所述凸柱510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限位长孔400内。防尘件50能够避免灰尘进入限位长孔400内,保证内衬套30能够在限位长孔400内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顺利滑动,确保减振效果,同时提高使用寿命。同时,凸柱510能够增加密封孔500的深度,提高密封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不同的车型,通过测试和计算找出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安装摇架减振结构时,限位长孔400的长度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即可。

可选地,所述套筒20由橡胶制成,具备较好的减振能力。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套筒20也可以由泡沫、海绵、尼龙等制成。

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踏板式摩托车,包括车架60、摇架70、摇架轴80、发动机90及上述摇架减振结构,所述外衬套10固定在所述车架60上,所述内衬套30上设有供所述摇架轴80安装的轴孔300,所述摇架70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摇架轴80上,所述摇架70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发动机90上,且所述摇架70可绕所述摇架轴80转动。

上述踏板式摩托车,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通过摇架轴80传递至内衬套30,内衬套30受到限位长孔400限制沿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滑动,滑动的同时内衬套30促使由减振材料制成的套筒20产生相应的形变,从而吸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如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传递至车架60。此外,其它方向上的微小振动亦可通过套筒20的形变吸收,有利于提高驾驶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60上设有安装孔600,所述外衬套10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所述安装孔600内。在外衬套10的外壁上设有供所述限位长孔400定位的刻线记号,将所述外衬套10压装在安装孔600内时依靠刻线记号的位置进行定位,保证内衬套30的滑动方向与发动机曲轴的二次惯性力方向保持一致。具体地,所述摇架减振结构为两个,所述摇架轴80的一端安装在其中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所述摇架轴80的另一端安装在另一个摇架减振结构的内衬套30的轴孔300内,实现摇架轴80的可靠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