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3610发布日期:2019-09-29 14:46阅读:10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应付不同的路况,自行车通常会配备有变速器,自行车变速器分为外变速器和内变速器两大类,外变速器是采用开放式链条机构为传动系统,结构较为简单,通过拨动链条到不同的齿盘或飞轮上实现不同的链条传动比,但是外变速器的构件外露,容易受到外力的干扰,产生换挡动作不稳定,并且普遍具有使用寿命不长的缺点,换挡过程中噪音较大;内变速器是以行星齿轮机构作为传动主体,同时封闭装配在自行车的后车轮轴的花鼓内,能够克服外变速器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自行车较佳的传动性能,其在自行车的生产应用中越来越普及。然而,这种变速器的控制执行机构是套装在自行车后车轮轴上实现,一般内变速器的档位越多,控制的执行机构也越多,造成内变速器的结构复杂,同时操纵起来也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纵方便的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包括变速箱,及相对设置在变速箱内的主动轴和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两端连接有脚踏,所述主动轴一端设置有与主动轴固接的主动轮组,另一端设置有可与主动轴相对转动的第三从动轮组,所述从动轴一端设置有可与从动轴相对转动的第一从动轮组,另一端设置有可与从动轴相对转动的第二从动轮组,所述从动轴内部设置有第一棘轮组和第二棘轮组,所述第一棘轮组对应第一从动轮组设置,所述第二棘轮组对应第二从动轮组设置;所述第一棘轮组和第二棘轮组均包括有横向贯穿从动轴壁的、二个以上的卡持块,及纵向贯穿从动轴的、可相对从动轴转动的丝杆,及设置在丝杆上的、可与卡持块抵接的螺母;所述螺母的边缘设置有倒角。

作为优选,述卡持块设置为三个,均布在从动轴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螺母数量与卡持块相同,且与卡持块错位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倒角为倒圆角或倒直角。

作为优选,所述丝杆其中一端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转动盘连接有指拨拉线管,所述转动盘设置在变速箱的外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从动轮组连接有牙盘。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轮组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和第三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和第三主动轮的直径依次递增,所述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和第三主动轮间隔排布在主动轴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从动轮组包括有可与第一主动轮啮合的第一从动轮、可与第二主动轮啮合的第二从动轮和可与第三主动轮啮合的第三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的内圈设置有与卡持块配合的凸齿,所述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的直径依次递减,所述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间隔排布在从动轴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从动轮组与第一从动轮组结构相同,且相对镜像设置在从轮轴上,包括第四从动轮、第五从动轮和第六从动轮,所述第四从动轮、第五从动轮和第六从动轮的直径依次递增。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从动轮组包括第七从动轮、第八从动轮和第九从动轮,所述第七从动轮、第八从动轮和第九从动轮为一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主动轮组与第一从动轮组内齿轮的不同组合,第二从动轮组与第三从动轮组内齿轮的不同组合,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齿比,不同的速率,若增加齿轮数,可以获得更多不同齿比和不同行速率,可以是9速、12速、18速等。通过丝杆转动带动螺母的移动,从而抵接卡持块,实现齿轮之间的啮合,其结构简单、操纵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中棘轮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中棘轮组另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中棘轮组另一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另,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未特别说明部件之间的连接或固定方式,其连接或固定方式均可为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螺栓固定或钉销固定,或销轴连接等方式,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述。

参阅图1-4所示,一种自行车中轴内变速装置,包括变速箱1,及相对设置在变速箱1内的主动轴2和从动轴3,所述主动轴2两端连接有脚踏4,所述主动轴2一端设置有与主动轴2固接的主动轮组,另一端设置有可与主动轴2相对转动的第三从动轮组,所述从动轴3一端设置有可与从动轴3相对转动的第一从动轮组,另一端设置有可与从动轴3相对转动的第二从动轮组,所述从动轴3内部设置有第一棘轮组5和第二棘轮组6,所述第一棘轮组5对应第一从动轮组设置,所述第二棘轮组6对应第二从动轮组设置;所述第一棘轮组5和第二棘轮组6均包括有横向贯穿从动轴壁的、二个以上的卡持块50,及纵向贯穿从动轴的、可相对从动轴转动的丝杆51,及设置在丝杆51上的、可与卡持块50抵接的螺母52;所述螺母52的边缘设置有倒角520。所述第一棘轮组和第二棘轮组的结构相同。所述丝杆51其中一端部固定连接有转动盘54,转动盘54连接有指拨拉线管55,所述转动盘54设置在变速箱1的外侧,通过指拨拉线管55可以带动转动盘54旋转,从而带动丝杆51转动,实现螺母52的左右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持块50设置为三个,均布在从动轴壁上。所述螺母52数量与卡持块50相同,且与卡持块50错位设置,即不论何时,只有其中一个螺母52会抵接卡持块50,将卡持块50顶出从动轴3与凸齿卡持配合。所述倒角为倒圆角或倒直角,通过倒角推抵卡持块50,使卡持块50移动与凸齿卡持配合。所述第三从动轮组连接有牙盘56,牙盘56可以通过链条带动后轮上的齿轮,从而带动后轮转动。

所述主动轮组包括第一主动轮70、第二主动轮71和第三主动轮72,所述第一主动轮70、第二主动轮71和第三主动轮72的直径依次递增,所述第一主动轮70、第二主动轮71和第三主动轮72间隔排布在主动轴上。

所述第一从动轮组包括有可与第一主动轮70啮合的第一从动轮80、可与第二主动轮71啮合的第二从动轮81和可与第三主动轮72啮合的第三从动轮82,所述第一从动轮80、第二从动轮81和第三从动轮82的内圈设置有与卡持块50配合的凸齿53,所述第一从动轮80、第二从动轮81和第三从动轮82的直径依次递减,所述第一从动轮80、第二从动轮81和第三从动轮82间隔排布在从动轴上。

所述第二从动轮组与第一从动轮组结构相同,且相对镜像设置在从轮轴上,包括第四从动轮83、第五从动轮84和第六从动轮85,所述第四从动轮83、第五从动轮84和第六从动轮85的直径依次递增。所述第三从动轮组包括第七从动轮86、第八从动轮87和第九从动轮88,所述第七从动轮86、第八从动轮87和第九从动轮88为一体设置。

工作原理为:起步时,通过指拔拉线管55可以带动转动盘54旋转,从而带动丝杆51转动,实现螺母52的左右移动,如图3所示,第一棘轮组5中最左端的螺母将卡持块50顶出与第一从动轮80内的凸齿53卡持,使得第一主动轮70和第一从动轮80啮合,第二棘轮组6中最左端的螺母将卡持块50顶出与第四从动轮83内的凸齿53卡持,使得第四从动轮83和第七从动轮86啮合,第七从动轮86带动牙盘56转动,此时速比是最小的,骑行时速度最慢。若想更快,如图2所示,旋转指拨通过指拨拉线管55带动转动盘54转动,丝杆51转动,卡持块50向前移动与第一从动轮80内的凸齿53分离,第一棘轮组5中间的螺母52则将中间的卡持块50顶出与第二从动轮81的凸齿53卡持,使得第二主动轮71和第二从动轮81啮合,第二棘轮组6中间的螺母将卡持块50顶出与第五从动轮84的凸齿53卡持,使得第五从动轮84和第八从动轮87啮合,此时扭力由第八从动轮87输出到牙盘56。同时,这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齿比,不同的速率。若增加齿轮数,可以获得不同的齿比和不同的速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主动轮组与第一从动轮组内齿轮的不同组合,第二从动轮组与第三从动轮组内齿轮的不同组合,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齿比,不同的速率,若增加齿轮数,可以获得更多不同齿比和不同行速率,可以是9速、12速、18速等。通过丝杆转动带动螺母的移动,从而抵接卡持块,实现齿轮之间的啮合,其结构简单、操纵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