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5555发布日期:2018-11-02 23:4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平衡车或体感车是交通工具的一种,一般均设置有转向装置,用于转向。在现有技术中,所述转向装置可包括立杆式的转向装置,由用户利用膝盖或手操作立杆,从而控制移动设备的转向。但是立杆式的转向装置在会占用较大的纵向空间,且为了确保其强度还具有一定的自身重量,导致用户的携带及运输等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移动设备,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设备,包括:

车身;

第一车轮,位于所述车身下方的第一端;

第二车轮,位于所述车身下方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为相对端;

驱动模组,用于向所述第一车轮和所述第二车轮提供移动的驱动力;

踏板,位于所述车身之上;

方向调节装置,安装在所述踏板上,在第一姿态下与所述踏板平行设置,在第二姿态下与所述踏板成角度设置,其中,所述方向调节装置的姿态,用于调整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

可选地,所述方向调节装置包括:

调节杆,通过转轴安装在所述踏板上,能够绕所述转轴转动;

传感器,安装所述调节杆上,用于检测所述调节杆的姿态,并输出触发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调节的检测信号。

可选地,所述转轴包括:第一转轴组件和第二转轴组件,若第一转轴组件为轴心,则所述第二转轴组件为转筒;若所述第二转轴组件转动为转筒,则所述第二转轴组件为轴心;

所述调节杆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转轴组件;

所述踏板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转轴组件;

所述第一转轴组件和所述第二转轴组件组装后,连接所述调节杆和所述踏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轴组件位于所述调节杆的中心位置处,并将所述调节杆分为对称的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

所述传感器,用于当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向第一方向转动时生成触发所述移动设备向第三方向转向的第一检测信号;

所述传感器,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向第二方向转动时生成触发所述移动设备向第四方向转向的第二检测信号;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方向调节装置,用于在受到外部施加的第一作用力时,从所述第一姿态切换到所述第二姿态;

所述移动设备还包括:

复位装置,与所述方向调节装置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作用力撤除时,向所述方向调节装置提供从所述第二姿态切换到所述第一姿态的第二作用力。

可选地,所述复位装置,包括:

弹性组件,第三端固定在所述踏板上,第四端与所述方向调节装置连接;

其中,当所述方向调节装置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弹性组件的形变量为第一形变量;当所述方向调节装置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弹性组件的形变量为第二形变量;其中,所述第二形变量大于所述第一形变量。

可选地,所述移动设备还包括:

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方向调节装置的最大转动角度。

可选地,所述移动设备包括:

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方向调节装置的锁定解除状态下,根据所述方向调节装置的姿态生成调整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的调整信号;和/或,用于在所述方向调节装置的锁定状态下,屏蔽表征所述方向调节装置的姿态的检测信号。

可选地,所述移动设备包括:

感应装置,位于所述踏板或所述方向调节装置上,用于检测预定操作;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感应装置连接,用于当感应装置检测到所述预定操作时,控制方向调节功能从所述锁定状态接入到所述锁定解除状态;和/或,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在所述移动设备达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方向调节功能从所述锁定解除状态切换到所述锁定状态。

可选地,所述移动设备包括:

第一容纳舱,位于所述车身之上的两个所述踏板之间;

转换装置,位于第一容纳舱内,与所述感应装置连接,用于将所述感应装置检测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转换装置连接,用于在所述方向调节装置的锁定解除状态下,根据所述数字信号生成调整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的调整信号;和/或,用于在所述方向调节装置的锁定状态下,屏蔽表征所述数字信号。

可选地,所述车身内部设置有第二容纳舱:

所述移动设备还包括:

储能模组,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舱内,与所述驱动模组连接,用于向所述驱动模组提供转换为机械能的原始能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设备,方向调节装置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第一姿态下是与踏板平行设置的,且第一姿态通常是方向调节装置的默认姿态。在本实施例中,相当于提供了一种与踏板平行设置的水平的方向调节装置来取代现有技术中立杆式的调节杆,从而不会因为方向调节装置的设置,加大移动设备机身的身高,不会占用更多的空间,也不会因为立杆本身的缘故导致的携带和运算的不方便。此外,不用用户通过膝盖或手动操作立杆的一端进行方向控制,避免了膝盖调节或仅调节立杆的一端导致的控制难度大及调节精度低的问题,具有调节简单及调节精度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设备,包括:

车身101;

第一车轮1011,位于所述车身101下方的第一端;

第二车轮1012,位于所述车身101下方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为相对端;

驱动模组,用于向所述第一车轮1011和所述第二车轮1012提供移动的驱动力;

踏板102,位于所述车身101之上;

方向调节装置103,安装在所述踏板102上,在第一姿态下与所述踏板102平行设置,在第二姿态下与所述踏板102成角度设置,其中,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姿态,用于调整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

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移动设备可为平衡车、轮椅等各种可以移动的交通工具。

所述车身可包括:移动设备的移动底盘,该移动底盘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一车轮1011及第二车轮1012,该所述第一车轮1011及第二车轮1012,可以通过自身的滚动从而实现移动设备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该移动设备为双轮移动设备,第一车轮1011和第二车轮1012可对称分布在所述踏板102的两端,即分布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车轮1011和第二车轮1012用于共同支撑车身101,并通过自身的滚动实现移动设备的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设备包括踏板102,该踏板102位于所述车身101的上表面。

方向调节装置103,该方向调节装置103用于安装在踏板102之上,且用于调节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例如,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可以控制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例如,向左转,向右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包括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姿态可为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初始姿态或默认姿态。即,若没有外力施加于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时,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在第一姿态下,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与所述踏板102平行设置。例如,所述踏板102包括板身,该踏板102自身位于第一平面内,若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处于所述第一姿态,则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自身位于所述第一平面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为多个平行面的平面集合的统称。显然,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不再是如现有技术中的立杆式的方向调节装置103,是位于垂直于踏板102所在的平面内的,或者,与所述踏板102所在的平面内的始终成一定角度的。

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102运动,例如,相对于所述踏板102转动,从而从所述第一姿态切换到所述第二姿态。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与所述踏板102成角度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与所述踏板102成角度设置时,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和所述踏板102之间的角度为钝角或锐角。在第一姿态下,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处于第一姿态,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和所述踏板102处于同一个平面内,两者之间的角度为0度。当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处于第二姿态时,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与所述踏板102处于不同平面内,两个平面成一定的角度,该角度不为0度,例如,可为钝角或锐角等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根据自身的姿态,调整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例如,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可用于根据自身的姿态,确定所述移动设备的转动方向。再例如,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可用于根据相对于所述踏板102所成的角度,确定所述移动设备转向的角度。又例如,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可以根据自身姿态的变化速率,确定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的变化速率或变化量。还例如,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可以根据自身姿态的变化量,确定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的变化量或变化速率。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可以根据自身的姿态变化方向,确定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的变化方向;可选地,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可以根据自身的姿态变化量,确定所述移动方向的变化量;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可以根据自身的姿态变化速率,确定所述移动方向的变化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方向的变化是与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姿态的变化同步发生的,即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姿态相对第一姿态时的初始姿态有变化,则所述移动方向也有相应的变化。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姿态变化,和所述移动方向的变化并非同步或实时的。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受到外力发生了姿态变化后,作用于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外力撤除,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恢复到初始姿态,但是为了避免移动方向调节过于迅速导致的移动设备的安全事故,可以根据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姿态变化量,确定出所述移动方向的变化量,然后在利用预定速率或者方向调节装置103自身的姿态变化的一些参数,确定出移动方向的变化速率,然后基于移动方向的变化速率,逐步控制所述移动方向的转变达到对应的变化量。

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所述方向移动设备不再是立杆式的装置,显然不会增加移动设备的机身高度,不会占用很大的空间,可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利用立杆式的方向调节装置103导致的携带和运输不方便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进行移动方向调整时,不再需要膝盖或者是用户手部操作立杆的一端进行调节,解决了膝盖调节导致的难度大及调节不精确问题,同时避免了手部操作立杆一端导致立杆运动幅度波动不宜控制导致的控制难度大的问题及调节不精确的问题。用户可以利用位于踏板102上的脚掌进行移动方向的调节,具有调节操作简单及控制精度高的特点。

可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包括:

调节杆1301,通过转轴1303安装在所述踏板102上,能够绕所述转轴1303转动;

传感器1302,安装在所述调节杆1301上,用于检测所述调节杆1301的姿态,并输出触发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调节的检测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也包括调节杆1301,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1301是作为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组成部分,即在第一姿态下是与所述踏板102平行设置的,只要在第二姿态时才与所述踏板102成角度设置。显然,本实施例的调节杆1301不会增大移动设备的机身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1301的高度略高于所述踏板102的高度,但是低于移动设备的整体机身的高度的,这样用户的脚踏在踏板102上时,很自然的会踏在所述调节杆1301上,用户双脚位于所述调节杆1301上时,由于调节杆1301各个部分受力均衡,则所述调节杆1301不会产生相对于所述踏板102转动的力,从而维持在所述第一姿态。若用户想要控制所述移动设备转向,可以通过脚部向调节杆1301不同部分施加不同的力度,使得所述调节杆1301收到的多个外力是不均衡的从而使得外力的合力不为零,从而可以相对于所述踏板102运动,从而调节自身的姿态,从而实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的调整。

所述传感器1302可位于所述调节杆1301内,也可以固定在所述调节杆1301的表面,例如,固定在所述调节杆1301的下表面或者前表面。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杆1301的下表面可为被用户脚踏的表面的相反面,所述调节杆1301的前表面,可为调节杆1301与踏板相对的相对面的相反面。

可选地,所述转轴1303包括:第一转轴1303组件和第二转轴1303组件,若第一转轴1303组件为轴心,则所述第二转轴1303组件为转筒;若所述第二转轴1303组件转动为转筒,则所述第二转轴1303组件为轴心;

所述调节杆1301上设置有所述第一转轴1303组件;

所述踏板102上设置有所述第二转轴1303组件;

所述第一转轴1303组件和所述第二转轴1303组件组装后,连接所述调节杆1301和所述踏板10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心可为一个凸出的杆状物,所述转筒可为内部形成有放置所述轴心的容置腔的孔或开口。

例如,若所述第一转轴1303组件为轴心,则所述调节杆1301朝向所述踏板102的一面上设置有凸起,该凸起作为安装在所述转筒内的轴心。若所述第一转轴1303组件为转筒,则所述第一转轴1303组件的中心位置处可设置有通孔,该通孔可以供设置在所述踏板102中心位置的凸起套入。

所述第一转轴1303组件和所述第二转轴1303组件之间可以相对转动,例如,所述轴心在所述转筒内绕所述转筒的中心转动,也可以是所述转筒位于所述轴心外侧,绕所述轴心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轴1303组件位于所述调节杆1301的中心位置处,并将所述调节杆1301分为对称的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传感器1302,用于当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向第一方向转动时生成触发所述移动设备向第三方向转向的第一检测信号;所述传感器1302,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向第二方向转动时生成触发所述移动设备向第四方向转向的第二检测信号;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反。

所述传感器1302可为各种类型的检测运动状态或姿态的传感器1302,例如,可为位于所述调节杆1301内的加速传感器、陀螺仪、重力加速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各种可以通过运动状态的检测或自身当前自他的检测,确定出所述调节杆1301的当前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感器1302可为一个,位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中或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中,由于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固定连接,若其中一个运动,则另一个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故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其中一个中设置一个传感器1302,就可以检测出调节杆1301整体的姿态。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精确检测调节杆1301的姿态,在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都设置有传感器1302,在控制所述移动设备的运动方向时,是需要结合分别位于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中的传感器1302检测的传感信号来确定的。例如,位于第一调节组件中的角度传感器1302,检测第一调节组件相对初始位置转动了10度;位于第二调节组件中的角度传感器1302,检测第二调节组件相对于初始位置转动了12度,则此时,可以通过取平均值的方式,确定出当前调节杆1301相对于初始位置转动了11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可为调节杆1301的转动方向。若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则所述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若所述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则所述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可为移动设备的不同运动方向。例如,第三方向是向右,则所述第四方向是向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组件比所述第二调节组件靠近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调节组件比所述第一调节组件靠近所述第四方向。即,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为调节杆1301左边部分的调节组件,所述第三方向为向左;第二调节组件为调节杆1301的右边部分的调节组件,所述第四方向向右。这样就满足了用户的使用习惯,这样用户的右脚比左脚向调节杆1301施加更大的力,则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向右调整,若用户的左脚比右脚向调节杆1301施加更大的力,则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向左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1301安装在所述踏板102的运动的前进方向的一侧。

在图1和图2所示的移动设备中所示的方向调节装置103可为双脚调节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可为单脚调节装置。例如,踏板包括供用户左脚踏入的左脚区域和供用户右脚踏入的右脚区域,若是单脚调节装置,可以将方向调节装置设置在左脚区域或右脚区域对应的操控区域内,若设置在右脚区域对应的操控区域内,用户可以利用右脚踩踏方向调节装置103的不同区域,控制移动设备的左转和/或右转等实现移动方向的调整。同样,若设置在左脚区域对应的操控区域内,用户可以利用左脚踩踏方向调节装置的不同区域,控制移动设备的左转和/或右转等实现移动方向的调整。

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用于在受到外部施加的第一作用力时,从所述第一姿态切换到所述第二姿态;所述移动设备还包括:

复位装置,与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作用力撤除时,向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提供从所述第二姿态切换到所述第一姿态的第二作用力。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设备还包括复位装置,该复位装置可以通过自身的形变或者位移,使得所述的方向调节装置103受到的外力(第一作用力)撤除时,从被调整后的第二姿态恢复到初始状态的第一姿态,以方便用户的下一次调整。

可选地,所述复位装置,包括:

弹性组件,第三端固定在所述踏板102上,第四端与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连接;

其中,当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处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弹性组件的形变量为第一形变量;当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处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弹性组件的形变量为第二形变量;其中,所述第二形变量大于所述第一形变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组件可包括:弹簧或弹性塑料等各种具有弹性,可以被压缩或被拉伸的部件。

本实施例中,弹性组件第三端固定在踏板102上,另一端固定方向调节装置103上,若方向调节装置103转动,会拉伸所述弹性组件,会使得弹性组件的形变量增大,故在方向调节组件处于第一姿态的第一形变量是小于处于第二姿态的第二形变量的。所述第一形变量的取值可为0;所述第二形变量的取值大于0。

例如,该弹簧可为设置在所述转轴内的扭簧,该扭簧可以转动,一端固定转筒上,另一端固定在轴心上,当转筒和轴心相互转动时,扭簧的形变量本增大,当第一作用力撤除时,扭簧利用自身的形变量产生的张力,向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提供恢复到第一姿态的第二作用力。此时,所述第一形变量可为0或为正值。

又例如,该弹性组件可为两根整体呈直线型的弹簧,分别设置在方向调节装置103的两端,若方向调节装置103转动时,一端的弹簧正向拉伸,另一端的弹簧压缩,同时导致弹簧的型变量发生变化,这样后续用户脚施加的第一作用力撤除之后,一个弹簧因为自身的拉伸提供方向调节装置103恢复到第一姿态的作用力,另一个弹簧因为自身的压缩提供方向调节装置103恢复到第一姿态的作用力。

可选地,所述移动设备还包括: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最大转动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移动设备的底盘比较矮,即放置到支撑面上,则移动设备的踏板102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很低,若调节杆1301的长度较大,若不限制所述调节杆1301的转动,可以会用于瞬间受力过猛,使得调节杆1301碰到支撑面,从而导致移动设备的移动异常。

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设备上还设置有限位装置,该限位装置用于相知方向调节装置103的最大转动角度。所述限位装置可包括各种限位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杆1301可以设置的比较短,即便调节杆1301转动360度也不会碰触到支撑面,但是可能由于调节杆1301设置的比较短,则用户的双脚需要比较靠近才能很好的控制调节杆1301。而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将调节杆1301设置的足够长,通常可以与踏板102保持同样的长度,这样用户站立在踏板102上,双脚之间的间距可以不受局限,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

可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

第一限位块,位于连接所述踏板102和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转轴1303内,用于阻挡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达到所述最大转动角度的继续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块直接位于转轴1303内,例如,所述第一限位块可为转筒上向内突出的凸起,或者,可为所述轴心向外突出的凸起,在转轴1303内还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限位块的滑槽,该滑槽的对应的角度即为所述最大转动角度的度数。

可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二限位块,安装在所述踏板102上,用于阻挡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达到所述最大转动角度的继续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块,可为安装在所述踏板102上的突起物,一般固定设置,若方向调节装置103(例如,调节杆1301)转动到一定的角度就会被该凸起物阻挡,不能在继续转动,从而防止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过度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移动设备包括:

控制装置104,用于在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锁定解除状态下,根据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姿态生成调整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的调整信号;和/或,用于在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锁定状态下,屏蔽表征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姿态的检测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04可包括各种控制芯片或控制电路,可以基于方向调节装置103的姿态生成调整信号,该调整信号再直接作用于移动设备,控制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例如,将所述调整信号发送给驱动模组,用于通过驱动模组的驱动力的提供,来控制所述移动装置的移动方向。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组可为电力驱动模组,也可以液压驱动模组,或者,还可以是气动驱动模组。

如图1及图5所示,所述移动设备包括:

第一容纳舱107,位于所述车身之上的两个所述踏板之间;

转换装置106,位于第一容纳舱内,与所述感应装置105连接,用于将所述感应装置检测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所述控制装置104,与所述转换装置106连接,用于在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锁定解除状态下,根据所述数字信号生成调整所述移动设备的移动方向的调整信号;和/或,用于在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锁定状态下,屏蔽表征所述数字信号。

所述第一容纳舱107可由两个踏板102之间的拱起形成,转换装置106就位于该拱起内。所述转换装置106可为各种具有数模转换作用的器件或电路。

例如,所述控制装置104通过所述转换装置106与所述感应装置105连接。

感应装置105检测的是模拟信号,由转换装置106转换为对应的数字信号,则控制装置104可以直接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利用专用的转换装置106进行信号的数模转换,而控制装置104不用再自行进行信号的转换处理,能够提升调整信号的生成速率,降低调整信号的生成延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设备也可以不包括独立于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的控制装置104,所述方向调节装置自带生成可以直接方向调节装置103的移动方向的处理芯片或电路。

所述车身101内部设置有第二容纳舱:

所述移动设备还包括:

储能模组,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舱内,与所述驱动模组连接,用于向所述驱动模组提供转换为机械能的原始能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能模组可为储能电池,能够提供电能;所述驱动模组可为驱动电机,可以将所述电能转换为供所述第一车轮1011及第二车轮1012移动的机械能。

若所述驱动模组为电力驱动模组,则所述储能模组为储电模组,所述原始能量为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104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舱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101可为各种材质构成的,例如,金属材质构成的,金属材质构成具有足够的强度,典型的金属材质可为各种合金,例如,铝合金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身101内部设置有第二容纳舱,一方面通过车身内的中空,可以减轻车身的重量,减少移动设备自身的载重,提升移动设备的续航能力;另一方面,为其他装置提供安装空间,例如,控制装置104及储能模组等提供放置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装置104位于第二容纳舱中,而转换装置106位于第一容纳舱中,可以避免控制装置104和转换装置106之间的信号相互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储能模组为蓄电池,则在所述车身101还设置有向所述蓄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接口。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移动设备包括:感应装置105,位于所述踏板102或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上,用于检测预定操作;所述控制装置104,与所述感应装置105连接,用于当感应装置105检测到所述预定操作时,控制方向调节功能从所述锁定状态接入到所述锁定解除状态;和/或,所述控制装置104,还用于在所述移动设备达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方向调节功能从所述锁定解除状态切换到所述锁定状态。

所述感应装置105可包括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压力,例如,用户双脚均踏上所述踏板102之后,两个压力传感器均可以检测到压力,从而将压力信号传输给控制装置104,控制装置104就可以控制锁定解除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力传感器不仅会产生压力信号,还可以检测出具体的压力值,所述控制装置103可以根据位于踏板102不同区域或调节杆上不同位置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确定出是否实现锁定解除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

例如,在踏板102的左脚踏板102区域和右脚踏板102区域分别设置一组压力传感器,一组压力传感器包括的压力传感器的个数可为一个或多个。若用户在所述踏板102上站立好之后,重心平衡,应该与踏板102的中心保持一定,则两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在预定范围内,若在预定范围内则认为用户已经处于就绪状态,可以实现锁定解除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

又例如,在方向调节装置的左脚调节区域和右脚调节区域上分别设置一组压力传感器。该左脚调节区域用于放置用户的左脚,右脚调节区域用于放置用户的右脚。若用户在站立好之后,重心平衡,应该与方向调节装置的中心保持一定,则两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在预定范围内,若在预定范围内则认为用户已经处于就绪状态,可以实现锁定解除状态到锁定状态的切换。

以上感应装置105为压力传感器,在具体实现时,所述感应装置105还可包括:弹性形变传感器,若用户踏上踏板102或调节杆之后,会使得其产生形变从而根据自身的形变确定出用户是否执行了预定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需要用户分别踩踏方向调节装置103预定次数,才认为执行了预定操作。预定操作不局限用户站立到所述踏板102上或将脚踏到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上。

所述移动设备达到预设条件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移动设备从运动状态切换到静止状态,例如,根据所述移动设备的运动速度降低到预定值时,就可以认为移动设备从运动状态切换到静止状态。

所述感应装置105检测到用户的双脚从所述踏板102或从所述方向调节装置103撤离,认为所述移动设备达到所述预定状态;

所述感应装置105检测到用户特意施加的指定操作,确定所述移动设备达到所述预定操作。例如,所述感应装置105检测到第一次数的踏压操作,则认为移动设备满足所述预设条件,若感应装置105检测到第二次数的踏压操作,则认为是需要进入到锁定解除状态。第一次数不同于第二次数。

以下结合上述实施例提供一个具体示例:

本示例采用水平脚控杆代替竖直脚控杆或者手控杆,水平脚控杆的转轴置于双轮自平衡车的中间位置,脚控杆与车身为平行关系,当人骑行时,人体脚掌的前脚掌部分别立于水平脚控杆的两端,通过人体左右前脚掌的下踩力度不一样改变水平脚控杆的水平倾转角度,水平脚控杆的倾转带来相应电子元器件的转动从而控制自平衡车的左右转向,由于人体两脚掌同时踩在水平脚控杆上,可以感受到水平杆轻微的倾斜,实现高精度的转向控制。在本示例中的水平脚控杆可为前述方向调节装置的组成部件。

为了避免人上车时单脚上去带来的水平脚控杆倾斜引起的非预想转向,设定需要人体双脚上车后左右循环踩动水平脚控杆两次解锁水平脚控杆转向功能。

如图1及图2所示,本示例由踏板102,方向调节装置103(水平脚控杆),转轴1303组成。

踏板102和转轴1303采用自复位铰接形式,水平脚控杆和杆内置的角度传感器转轴通过两颗螺钉固定连接。当水平脚控杆受到踩动产生绕转轴转动时,转轴带动自平衡车内部角度传感器给平衡车控制器发送转向指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