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减震的偏摆机构及应用其的偏摆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9082发布日期:2018-12-28 19:01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减震的偏摆机构及应用其的偏摆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偏摆机构的三轮自行车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带减震的偏摆机构。



背景技术:

所谓偏摆式三轮自行车,指前转向轮系包括两个车辆的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由于其相对于两轮车多了一个车轮与地面接触,在易于产生侧滑的湿滑路面,有十分独特的稳定性优势,大幅减小骑乘人员侧滑摔倒的可能性,在复杂地形地表环境下,行驶安全性较两轮车有大幅提升。

但是现有的偏摆式车辆的减震结构通常为机械式结构,不论是后部二个轮子或是前部二个轮子(倒三轮)的车子,基本使用一根横梁连接左右两个轮子。这种结构的车子,在过弯时,往往会有一侧的轮子翘起,造成车子失衡,会使车子侧翻,并且基本没有减震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偏摆式车辆上的偏摆机构,克服了车辆在过弯时一侧轮子翘起,造成车子失衡的问题,并且带有减震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带减震的偏摆机构,包括支撑轴和设于所述支撑轴两侧的左前臂组件与右前臂组件;

所述左前臂组件包括左上摇臂、左下摇臂和左转向节,所述左转向节分别与所述左上摇臂和左下摇臂铰接;所述左上摇臂和左下摇臂之间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左下摇臂之间设有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左下摇臂铰接;所述右前臂组件包括右上摇臂、右下摇臂和右转向节,所述右转向节分别与所述右上摇臂和右下摇臂铰接;所述右上摇臂和右下摇臂之间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支撑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右下摇臂之间设有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右下摇臂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一体化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左前臂组件和右前臂组件对称设于所述支撑轴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左上摇臂与所述左下摇臂长度相等,所述右上摇臂与所述右下摇臂长度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左下摇臂的二分之一长度,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右下摇臂的二分之一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偏摆机构还包括驻车限位装置,所述驻车限位装置固定设于所述支撑轴上,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驻车限位装置包括限位卡座和限位卡销,所述限位卡座固定设于所述支撑轴上,所述限位卡销与所述限位卡座滑动连接;所述驻车限位装置还包括限位卡槽,所述限位卡槽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或者第二连接件上;当偏摆机构动作时,所述限位卡销与所述限位卡槽脱离接触,当偏摆机构停止动作时,所述限位卡销插入所述限位卡槽,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或/和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侧倾限位柱,所述侧倾限位柱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均为避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垂直于所述左下摇臂,所述第二减震器垂直于所述右下摇臂。

进一步地,所述偏摆机构还包括十字联轴节,所述左转向节分别与所述左上摇臂和左下摇臂通过十字联轴节连接,所述右转向节分别与所述右上摇臂和右下摇臂通过十字联轴节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左前臂组件还包括第一轮轴,所述第一轮轴与所述左转向节固定连接,所述右前臂组件还包括第二轮轴,所述第二轮轴与所述右转向节固定连接。

一种带偏摆机构的偏摆式车辆,所述偏摆式车辆包含如前任意一项所述的偏摆机构。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减震的偏摆机构,克服了车辆在过弯时一侧轮子翘起,造成车子失衡的问题,并且带有减震性能。当车辆过弯时,如果左轮受力,受力轮带着左转向节向上摆动,左上摇臂和左下摇臂跟着转动。此时,第一连接件也跟随一起向上转动,而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为一体化结构,第二连接件在第一连接件的带动下,向下转动,进而压缩第二减震器,使车身保持平衡状态,从而实现了两轮过弯时不翘起的功能。当车辆直行时,两侧轮子同时受力,不会产生偏摆,相当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是固定的,此时如遇崎岖的路面,左转向节和右转向节同时向上运动时,避震器起作用,继而车辆拥有良好的减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偏摆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偏摆机构与车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偏摆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偏摆机构上的A部分驻车限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支撑轴;21、左上摇臂;22、左下摇臂;23、第一连接件;24、左转向节;25、第一轮轴;26、第一减震器;31、右上摇臂;32、右下摇臂; 33、第二连接件;34、右转向节;35、第二轮轴;36、第二减震器;41、十字联轴节;50、车架;51、限位卡座;52、限位卡销;53、限位卡槽;61、侧倾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带减震的偏摆机构,包括支撑轴10和设于支撑轴10两侧的左前臂组件与右前臂组件;左前臂组件包括左上摇臂21、左下摇臂22和左转向节24,左转向节24分别与左上摇臂21和左下摇臂22铰接;左上摇臂21和左下摇臂22之间设有第一连接件23,第一连接件23与支撑轴1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件23和左下摇臂22之间设有第一减震器26,第一减震器26分别与第一连接件23和左下摇臂22铰接;右前臂组件包括右上摇臂31、右下摇臂32和右转向节34,右转向节34分别与右上摇臂31和右下摇臂32铰接;右上摇臂31和右下摇臂32之间设有第二连接件33,第二连接件33与支撑轴10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33和右下摇臂32之间设有第二减震器36,第二减震器36分别与第二连接件33和右下摇臂32铰接;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为一体化结构。

在较佳实施例中,左前臂组件和右前臂组件对称设于支撑轴10两侧。左上摇臂21与左下摇臂22长度相等,右上摇臂31与右下摇臂32长度相等。采用对称结构设计,左前臂组件和右前臂组件所受车身传递的力相同,更有利于平衡。

第一连接件23的长度不小于左下摇臂22的二分之一长度,第二连接件33 的长度不小于右下摇臂32的二分之一长度。第一减震器26和第二减震器36均为避震器。第一减震器26垂直于左下摇臂22,第二减震器36垂直于右下摇臂 32。第一连接件23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左下摇臂22长度的一半,小于左下摇臂22的长度;第二连接件33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右下摇臂32长度的一半,小于右下摇臂32的长度,如此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的受力臂更长,减震效果更好,偏摆机构的整体受力更均匀。

偏摆机构还包括驻车限位装置,驻车限位装置固定设于支撑轴10上,用于限制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的转动,驻车限位装置包括限位卡座51和限位卡销52,限位卡座51固定设于支撑轴10上,限位卡销52与限位卡座51 滑动连接;驻车限位装置还包括限位卡槽53,限位卡槽53设于第一连接件23 或者第二连接件33上;在较佳实施例中,限位卡槽53设于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相交的正中间位置,开口朝下,限位卡座51和限位卡销52设于限位卡槽53朝向的一侧,并且限位卡座51固定焊接在支撑轴10上。

当车辆运行的时候,偏摆机构动作,限位卡销52与限位卡槽53脱离接触,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就可以转动,整个偏摆机构正常起作用。当车辆驻车的时候,偏摆机构停止动作,限位卡销52插入限位卡槽53,限制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的转动。

在较佳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3或者第二连接件33上设有侧倾限位柱61,或者第一连接件23或者第二连接件33均对称设置侧倾限位柱61,侧倾限位柱 61用于限制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的转动角度。侧倾限位柱61采用弹性材料,例如橡胶等,通过螺栓紧固在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上,当车辆行驶过程中,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处于自由转动状态,当第一连接件23或第二连接件33转动到与支撑轴10成60度夹角的时候,侧倾限位柱61就与支撑轴10抵接,进而就起到了限制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 转动角度的作用。并且,侧倾限位柱61采用弹性材料,本身可以吸收震动,同时保护偏摆机构、提高减震器的效率。

偏摆机构还包括十字联轴节41,左转向节24分别与左上摇臂21和左下摇臂22通过十字联轴节41连接,右转向节34分别与右上摇臂31和右下摇臂32 通过十字联轴节41连接。左前臂组件还包括第一轮轴25,第一轮轴25与左转向节24固定连接,右前臂组件还包括第二轮轴35,第二轮轴35与右转向节34 固定连接。第一轮轴25和第二轮轴35分别固定左轮和右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减震的偏摆机构,克服了车辆在过弯时一侧轮子翘起,造成车子失衡的问题,并且带有减震性能。当车辆过弯时,如果左轮受力,受力轮带着左转向节24向上摆动,左上摇臂21和左下摇臂22跟着转动。此时,第一连接件23也跟随一起向上转动,而第一连接件23与第二连接件33 为一体化结构,第二连接件33在第一连接件23的带动下,向下转动,进而压缩第二减震器36,使车身保持平衡状态,从而实现了两轮过弯时不翘起的功能。当车辆直行时,两侧轮子同时受力,不会产生偏摆,相当于第一连接件23和第二连接件33是固定的,第一减震器26和第二减震器36的受力程度是一样的,此时如遇崎岖的路面,左转向节24和右转向节34同时向上运动时,避震器起作用,继而车辆拥有良好的减震性能。

一种带偏摆机构的偏摆式车辆,所述偏摆式车辆包含如前所述的偏摆机构。使用了该机构的车辆能够根据车辆的重心变化,自动改变左右轮的高度,使左右两个轮了产生一定的倾角,从而克服了车辆在过弯时一侧轮子翘起,造成车子失衡的问题。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