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管装运车和软管装运车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7645发布日期:2019-01-08 21:4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管装运车和软管装运车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运车,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软管装运车和软管装运车组。



背景技术:

对于工业区而言,一旦园区发生火灾事故,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事故污水,此事故污水与平时正常企业排放进入污水管网中的水质完全不同,是不能利用原有的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的,需利用单独的管网将事故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专用的事故水池中进行处理。但是,工业园区内一般与企业众多,若每个企业均敷设单独的事故污水收集管网,则投资太高,且事故污水收集管网不是常用管网,会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采用临时敷设排放管的方式将事故污水输送至事故水池中,而工业园区一般面积较大,有些企业距离污水处理厂的距离较远,故一般通过敷设车敷设排放管,然而,此种敷设车成本高,且敷设车大多数时间均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造价较低的软管装运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造价较低的软管装运车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软管装运车,包括底板和若干个栏框,各所述栏框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各所述栏框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成用于将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所述软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所述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且各所述管段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第一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出入的第一开口,第二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底板装设有滚轮。

所述栏框有四个,所述放置区域呈方形状,以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前栏框,开设有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后栏框,另两个所述栏框分别对应为左栏框和右栏框。

所述第一开口的长度方向沿上下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开口的上部设至所述前栏框的顶杆处,所述第二开口的下部设至所述底板处,所述第一开口内装设有沿竖向设置的两滑辊,两所述滑辊相对设置,两所述滑辊分别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左侧和右侧,两所述滑辊之间形成供所述软管穿出或穿入的通道。

所述软管的第一端装设有子接头,所述软管的第二端装设有母接头,所述子接头的最大轮廓直径小于所述通道的宽度,所述母接头的最大轮廓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

所述滚轮有四个,四个所述滚轮分别布设于所述底板处,其中两个所述滚轮均为定向轮。

所述母接头与处于所述放置区域外的另一条所述软管的子接头相连接,另一所述软管的母接头与一抽水泵相连接。

包括若干辆软管装运车和用于牵引各软管装运车移动的动力车,各所述软管装运车均包括底板和围设于所述底板上的若干个栏框,同一所述软管装运车中,各所述栏框和所述底板共同围合成用于将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所述软管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所述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且各所述管段于所述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第一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供所述软管的第一端出入的第一开口,第二个所述栏框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且所述底板装设有四个滚轮,其中两个所述滚轮均为定向轮;

其中,各所述软管装运车阵列布置,且相邻的软管装运车分别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软管依次连接在一起,且处于前侧的其中一个所述软管装运车与所述动力车相连接。

同一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栏框有四个,所述放置区域呈方形状,以开设有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前栏框,开设有所述第二开口的所述栏框为后栏框,另两个所述栏框分别对应为左栏框和右栏框;所述左栏框与所述底板的左侧边缘之间、所述右栏框与所述底板的右侧边缘之间、所述前栏框与所述底板的前侧边缘之间和/或所述后栏框与所述底板的后侧边缘之间分别具有预留部,两所述预留部分别开设有若干个所述插销孔;

相邻的软管装运车分别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若干个插销和若干个所述插销孔,各所述插销均为马蹄形插销,并且,同一个所述插销与相邻的两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插销孔配合连接。

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各软管依次连接在一起,各所述软管的一端分别装设有子接头,另一端分别装设有母接头,以分别装设子接头一端端均为首端,分别装设母接头的另一端均为尾端;

其中,各所述软管装运车前后布置,处于最前端所述软管装运车与所述动力车相连接,处于最后端的所述软管装运车的软管上的母接头与一抽水泵相连接,且处于最前端的所述软管装运车和最后端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之间的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各所述软管分别依次首尾连接在一起;

或者,各所述软管装运车阵列布置,处于最后端左侧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的母接头与抽水泵相连接,处于最前端右侧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与所述动力车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于左右方向的同一排中,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各软管分别沿从左至右的方向首尾连接在一起,并且,除了处于最后端左侧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以及处于最前端右侧的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之外,未与其他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软管连接的子接头与相邻前侧中未与其他所述软管装运车上的所述软管连接的母接头连接在一起。

所述前栏框的高度与所述后栏框的高度相等,所述左栏框和所述右栏框的高度相等,且所述前栏框的高度小于所述左栏框的高度。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软管装运车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设置,且由于各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并且各管段依次层叠于放置区域内,方便将软管的第一端从第一开口拉出于放置区域外,以此方便软管的搬运和软管的敷设,而且,结构简单,造价较低。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软管装运车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多辆软管装运车的设置,并通过动力车进行牵引,能够迅速完成从事故水池至事故点之间的软管敷设,并且,由于软管装运车的结构简单,且造价较低,故软管装运车组整体造价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软管装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软管装运车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软管装运车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省略全部的子接头和母接头)。

图中:

1-底板 11-预留部

111-插销孔 21-第一开口

22-第二开口 3-滚轮

41-前栏框 42-后栏框

43-左栏框 44-右栏框

5-滑辊 51-通道

61-动力车 62-软管装运车

7-抽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一种软管装运车,如图1-3所示,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底板1和若干个栏框,各栏框分别设置于底板1上,且各栏框和底板1共同围合成供软管放置于内的放置区域。其中一个栏框上开设有第一开口21,另一个上开设有第二开口22,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相对设置,并且,底板1上装设有滚轮3。其中,软管具有多个依次连接的管段,各管段均呈蛇形水平布设于放置区域内,且各管段于放置区域内依次层叠。

此第一开口21用于供软管的第一端出入。

作为优选地,栏框设置有四个,分别对应为前栏框41、后栏框42、左栏框43和右栏框44,前栏框41、后栏框42、左栏框43和右栏框44分别对应位于底板1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前栏框41、后栏框42、左栏框43、右栏框44和底板1围合成呈方形状的放置区域,第一开口21设置于前栏框41处,第二开口22设置于后栏框42处。第一开口21的长度方向沿前栏框41的上下方向布置,第一开口21的下部延伸至底板1处,上部延伸至前栏框41的顶杆处,即第一开口21的上侧壁为前栏框41的顶杆下侧面的相应部位,下侧壁为底板1的上侧面的相应部位。较佳地,第一开口21内装设有沿竖向布置的两滑辊5,两滑轨5相对设置,两滑轨5的第一端分别装设于前栏框41的顶杆处,两滑轨5的第二端分别装设于底板1处,并且,其中一根滑轨5靠近于第一开口21的左侧,另一根滑轨5靠近于第一开口21的右侧,两滑辊5形成通道51,前述的软管从此通道51穿出或穿入,以更加方便将软管从放置区域拉出。其中,软管的叠放高度不超过最矮栏框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一种软管装运车,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设置,且由于软管于水平截面呈蛇形布设,并且各管段依次连接在一起并以由下至上重叠的方式设于放置域内,方便将软管的第一端从第一开口拉出于放置区域外,以此方便软管的搬运和软管的敷设,而且,结构简单,造价较低。

进一步地,软管的第一端装设有子接头,软管的第二端装设有母接头,此母接头与一抽水泵相连接,软管的母接头与另一根软管的子接头相连接。较佳地,子接头的最大轮廓直径小于通道51的宽度,母接头的最大轮廓直径大于第二开口22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且母接头的最大轮廓直径也大于第一开口21的相对两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这样,母接头始终位于放置区域内,子接头能够从两滑辊5之间穿出。

进一步地,底板1设置有四个滚轮3,且四个滚轮3分别布设于底板1的边角处,并且,四个滚轮3分别对应处于放置区域的范围内,其中两个滚轮3为定向轮,能够对软管装运车进行固定。

当敷设软管时,母接头通过管道与抽水泵相连接,软管的子接头与皮卡车相连接,皮卡车沿敷设线路缓慢行驶,人工敷设过程中使叠设于放置区域内的各管段慢慢被拉出,直至事故点将子接头从皮卡车上卸下,即可完成软管的敷设。其中,敷设前需预估事故点至事故水池之间的距离,以避免软管太短的情况发生。

实施例二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一种软管装运车组,包括若干辆软管装运车62,相邻的软管装运车62分别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且,每辆软管装运车62的结构均与实施例一所述的软管装运车的结构相同。

每辆软管装运车62中,左栏框43与底板1的左侧边缘之间、右栏框44与底板1的右侧边缘之间、前栏框43与底板1的前侧边缘之间和/或后栏框42与底板1的后侧边缘之间具有预留部11,本实施例中,以每辆软管装运车62中左栏框与底板1的左侧边缘之间、右栏框与底板1的右侧边缘之间、前栏框43与底板1的前侧边缘之间以及后栏框42与底板1的后侧边缘之间分别具有预留部11为例,各预留部11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个插销孔111,本实施例中以每个预留部11分别开设有三个插销孔111为例,处于底板1左侧和右侧的预留部11上的各插销孔111分别沿前后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处于底板1前侧和后侧的预留部11上的各插销孔111分别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布置。

为方便描述,以同一底板1上的前栏框41所在位置为本实施例的前侧,同一底板1上的后栏框所在位置为本实施例的后侧,同一底板1上的左栏框所在位置为本实施例的左侧,同一底板1上的右栏框所在位置为本实施例的右侧。

相邻的软管装运车62分别通过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各连接结构均包括若干个插销和前述的各插销孔111,各插销均为马蹄形插销,各软管装运车62可以前后连接,或者各软管装运车62分成若干组,各组中的各软管装运车62左右并排连接,且各组中的各软管装运车62分别并与相邻组中的各软管装运车62前后连接,其中,各软管装运车62分别通过插销和插销孔的配合进行连接。

软管装运车62还包括动力车61,此动力车61用于牵引各软管装运车62移动,此动力车61可为皮卡车或工程车等,动力车61与处于各软管装运车62前部的左侧或右侧的软管装运车62进行连接,以此通过动力车61带动相应的软管装运车62移动。

此外,每辆软管装运车62内均按实施例一所述的结构布设标准长度的软管,且每个软管的两端均按实施例一所述的结构分别对应装设子接头和母接头,并且,以各软管分别装设子接头的一端为首端,各软管分别装设母接头的另一端为尾端。各软管装运车6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即阵列布置或前后布置。

各软管装运车的软管的第一种连接方式为:各软管装运车62阵列布置,处于最后端左侧的软管装运车62上的软管的母接头与抽水泵相连接,处于最前端右侧的软管装运车62与动力车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例如采用挂扣结构,于左右方向的同一排中,各软管装运车62上的各软管分别沿从左至右的方向首尾连接在一起,并且,除了处于最后端左侧的软管装运车62上的软管以及处于最前端右侧的软管装运车62上的软管之外,未与其他软管装运车62上的软管连接的子接头与相邻前侧中未与其他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连接的母接头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以各软管装运车62呈三排两列的矩形阵列布置为例,处于最后端的左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的母接头与抽水泵7相连接,处于最前端的右软管装运车与动力车61按常规方式可拆卸连接在一起,于左右方向的同一排中,左软管装运车的子接头与右软管装运车的母接头相连接,此右软管装运车的子接头与前侧的左软管装运车的母接头相连接,以此方便于各软管分别从对应的软管装运车中拉出。此外,各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位按前述连接方式做相对应的调整进行连接。

各软管装运车的软管的第二种连接方式:各软管装运车阵列布置,沿左右方向的同一排中,其中一个软管装运车62上的软管的子接头和另一个软管装运车62上的软管的母接头相连接,随后沿左右方向的同一排中未与其他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相连接的软管的子接头与前侧相邻的软管装运车62上的软管的母接头相连接,以此重复。各软管装运车的软管的第三种连接方式:各软管装运车前后布置,处于首尾之间的各软管装运车上的各软管分别依次首尾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处于最前端的软管装运车62与动力车相连接,处于最后端的软管装运车62上的母接头与一抽水泵相连接,沿前后方向处于同一列的各软管装运车62上的软管依次连接。此外,本实施例中各软管装运车上软管的连接还可以采用其他常见的方式。

准备时,根据事故点至污水处理厂的事故水池的距离以及每辆软管装运车62上软管的长度,配置软管装运车62的数量,并按前述的结构将各软管装运车62与相邻的软管装运车62分别通过插销连接在一起,而后动力车61牵引其上的子接头未与其他软管软装车上的软管的母接头相连接的软管装运车62移动。

以各软管装运车62呈三排两列的矩形阵列布置,并按第一种连接方式对各软管进行连接为例,对软管的敷设进行说明。为方便描述,由前至后的左软管装运车分别对应为第一左软管装运车、第二左软管装运车和第三左软管装运车,右软管装运车亦按前述方式进行定义。

准备时,首先动力车61与第一右软管装运车相连接,第三左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的母接头与抽水泵7相连接,并且,各软管装运车按前述结构分别进行连接。开始敷设时,将第三左软管装运车上的多个插销拔掉,随后通过第三左软管装运车上的滚轮对第三左软管装运车进行固定,随后动力车61牵引除第三左软管装运车之外的其他软管装运车缓慢行驶,由于第三左软管装运车上的子接头与第三右软管装运车上的母接头相连接,故行驶过程中第三左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从第一开口21处被拉出并沿行驶路线敷设于地面处,当第三左软管装运车敷设完毕后,随后人工拔掉第三右软管装运车上的多个插销,并通过第三右软管装运车上的滚轮将第三右软管装运车进行固定,动力车61继续缓慢行驶,将第三右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从第一开口21处被拉出,沿行驶路线上敷设,当第三右软管装运车上的软管敷设完毕后,拔掉第三右软管装运车上全部插销,随后重复前述的步骤,直至剩余第一右软管装运车,而后对第一右软管装运车上的滚轮进行固定,随后人工将软管拉出进行敷设或将第一右软管装运车上的子接头挂设于动力车61上,而后动力车61行驶使软管沿行驶路线进行敷设,直至事故点,这样即可完成事故水池至事故点的软管敷设。

本实施例一种软管装运车组,通过多辆软管装运车62的设置,并通过动力车61进行牵引,能够迅速完成从事故水池至事故点之间的软管敷设,并且,由于软管装运车62的结构简单,且造价较低,故软管装运车组的造价整体较低。

此外,各软管装运车62中,前栏框41的高度与后栏框42的高度相等,左栏框的高度与右栏框的高度相等,并且,前栏框41的高度小于左栏框的高度,并且,各软管装运车62上的各滚轮3分别处于对应的放置区域内,当各软管装运车62闲置时,能够将各软管装运车按顺序上下叠放在仓库中,并使滚轮3放置于左栏框和右栏框之间,这样,节省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和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