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脚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1357发布日期:2019-01-29 18:20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脚蹬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脚蹬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骑行用的折叠脚蹬装置。



背景技术:

全世界都在倡导节能减排,我国是当之无愧的电动车大国。电动自行车因出行方便,可有效减少燃油对大气的污染,有越来越流行的趋势。

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的脚蹬呈横向设置,目前有一些是可折叠式,例如中国专利CN201520614427.0公开了“折叠脚蹬”,如其图3所示,其脚蹬可以半折叠的方式竖直折起来,在闲置状态虽然可以缩小横向占地空间,但是其脚蹬仍然会凸出一定的距离,空间并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且这种脚蹬整体显得复杂,本身的体积就比较大,不便于拆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用性高、拆装方便、最大化减小横向占地空间的折叠脚蹬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折叠脚蹬装置,包括五通管、脚蹬,所述五通管两侧各固定设置盖板;基座固定于所述盖板,脚蹬通过铰轴铰接于所述基座,所述铰轴轴心线垂直于五通管的轴心线。

所述两个盖板通过穿设于五通管的连接件固定。

所述盖板设置有柱状台阶,所述台阶外径小于五通管内径;所述盖板设置有通孔,所述连接件穿过通孔以及五通管内侧将两个盖板锁紧。

所述盖板端部设置有外螺纹,五通管端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相匹配。

所述脚蹬中部侧边设置有插销,盖板侧边设置有螺钉,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插销和螺钉。

在脚蹬转动至水平位置处,所述拉伸弹簧的轴心线位于铰轴的轴心线之下。

所述脚蹬具有转动部和搁脚部,所述转动部铰接并固定于基座。

所述盖板外侧设置有凹槽,脚蹬转动部部分容置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转动部为U型结构,所述凹槽位于基座左右两侧。

所述五通管固定安装于自行车或电动车的车架。

本实用新型折叠脚蹬装置的脚蹬可在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放置,依靠拉伸弹簧的作用力,在两个位置处均不易发生晃动,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在脚蹬折起后,极大地缩减了横向空间占用,非常便于存放、运输;本方案中的脚蹬非常便于拆卸,依据不同的个人或应用场景,可以轻易选择适配不同大小的脚蹬。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脚蹬装置的使用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脚蹬装置折叠状态立体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脚蹬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脚蹬装置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脚蹬装置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6 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脚蹬装置的另一局部爆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折叠脚蹬装置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2、3所示,第一实施例:一种折叠脚蹬装置包括五通管1、脚蹬2,该五通管1呈圆柱状且具有空心结构,该五通管1两侧各设置一个盖板3,所述两个盖板通过穿设于五通管的连接件4固定在一起;基座5固定于所述盖板3,脚蹬铰接于所述基座。该基座5与盖板3可以是一体式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基座5通过螺钉安装于盖板3。

所述盖板设置有柱状台阶31,该台阶31外径小于五通管内径。盖板3固定于五通管1时,台阶31位于五通管内,这样可保证盖板与五通管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4,所述盖板3设置有通孔32,连接件4穿过通孔32以及五通管1内侧将两个盖板3锁紧。该连接件4至少为一根,优选方案为两根,连接件4与通孔32数量相等。图中所示连接件4为两根,两个通孔32分别位于盖板3的上下部,以避开基座5的遮挡。

该脚蹬2具有转动部21和搁脚部22,所述转动部21通过铰轴23铰接并固定于基座5。该脚蹬2中部侧边设置有插销24,盖板侧边设置有螺钉26,拉伸弹簧2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插销和螺钉。该铰轴23轴心线垂直于五通管1的轴心线。所述搁脚部22上侧面设置有防滑纹路。

所述盖板外侧设置有凹槽33,脚蹬转动部21部分容置于所述凹槽33内。在使用状态时,该脚蹬2呈水平方向打开,转动部21搁置于该凹槽33。该水平位置也是脚蹬2可以转动的一个极限位置。在该水平极限位置处,拉伸弹簧25的轴心线位于铰轴23的轴心线之下,这样可以保证脚蹬2承受一定的反向转动力,脚蹬2不易发生晃动,保证了安全以及使用的舒适性。在闲置状态,两侧脚蹬2均可向上90度折起,这时候拉伸弹簧25的拉力又可以保证脚蹬2不会倒下去。

如图5、6所示,所述转动部21为U型结构,所述凹槽33位于基座5左右两侧。

第二实施例:盖板3端部设置有外螺纹,五通管1端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相匹配,以使盖板3螺纹连接至五通管1。本方案其余技术特征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五通管1固定安装于自行车或电动车、电动滑板车的车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