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机转轴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2034发布日期:2019-01-04 22:4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机转轴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设备加工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新型电机转轴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转轴在进行组装时,需要转运多通过小推车或托盘码垛后转运,但这种转运方式,电机转轴相互之间紧挨在一起,因体积较大,运送、拿取均不方便,需要专业的机械辅助,现有技术中,缺少针对电机转轴运送的装置,现在加工需要人力简单搬运,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影响后续的生产工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缺少针对电机转轴运送的装置,现在加工需要人力简单搬运,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影响后续的生产工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手段:

一种新型电机转轴转运装置,包括转运车本体;所述的转运车本体下部设有车底座,转运车本体侧面设有车侧壁,车底座和车侧壁之间设有转运支架,转运支架包括两根竖向支撑架,两根竖向支撑架之间设有多个横向支撑架,横向支撑架内设有固定槽,固定槽内设有固定腔体,固定腔体顶部设有保护槽,转运车本体边缘设有辅助保护架。通过设置交叉的竖向支撑架和横向支撑架,将放置电机转轴的腔体分隔为单独的置物腔体,提高运输效率,提升运送的安全性能,单独的置物腔体上下对应位置上设有固定槽和保护槽,起到更好的安全运送电子转子作用。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车底座上方设有固定接头,固定接头大小和转运支架的直径相互匹配。

所述的车底座下方设有四个万向轮,所述的万向轮包括轮座、轮座下方设有车轮,车轮中心部设有车轴,轮座上方设有连接片,连接片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车底座下方四个边角。

所述的固定槽设置在横向支撑架的底部,固定槽分为左侧弧槽和右侧弧槽,左侧弧槽和右侧弧槽形成开口向上的半椭圆形固定槽。

所述的保护槽设置在横向支撑架的顶部,保护槽分为左侧弧槽和右侧弧槽,左侧弧槽和右侧弧槽形成开口向下的半椭圆形保护槽。

所述的转运支架中多个固定腔体之间可以设置竖向间隔膜,竖向间隔膜通过间隔连接槽设置在车底座。通过设置间隔膜,更好的分隔电机转子,防止运送过程中相互碰撞、磨损、毁坏。

所述的车侧壁顶部和底部设有牵引挂钩,车侧壁中部设有把手。通过牵引结构和把手,可以机械牵引或人力移动。

所述的辅助保护架设置在车底座左右两侧,辅助保护架通过折叠轴和折叠弹簧连接车底座侧壁。通过设置辅助保护架,提高产品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机转轴转运装置,通过设置交叉的竖向支撑架和横向支撑架,将放置电机转轴的腔体分隔为单独的置物腔体,提高运输效率,提升运送的安全性能,单独的置物腔体上下对应位置上设有固定槽和保护槽,起到更好的安全运送电子转子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辅助保护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转运车本体;2-转运支架;3-把手;4-牵引挂钩;5-固定腔体;6-保护槽;7-固定槽;8-竖向间隔膜;9-车轮;10-连接片;11-轮座;12-车底座;13-车侧壁;14-辅助保护架;15-折叠轴;16-折叠弹簧;17-固定接头;18-隔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3可知,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机转轴转运装置,转运车本体1下部设有车底座12,转运车本体1侧面设有车侧壁13,车底座12和车侧壁13之间设有转运支架2,转运支架2包括两根竖向支撑架,两根竖向支撑架之间设有多个横向支撑架,横向支撑架内设有固定槽7,固定槽7内设有固定腔体5,固定腔体5顶部设有保护槽6,转运车本体1边缘设有辅助保护架14,车底座12下方设有四个万向轮,所述的万向轮包括轮座11、轮座11下方设有车轮9,车轮9中心部设有车轴,轮座11上方设有连接片10,连接片10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在车底座12下方四个边角,固定槽7设置在横向支撑架的底部,固定槽7分为左侧弧槽和右侧弧槽,左侧弧槽和右侧弧槽形成开口向上的半椭圆形固定槽7,保护槽6设置在横向支撑架的顶部,保护槽6分为左侧弧槽和右侧弧槽,左侧弧槽和右侧弧槽形成开口向下的半椭圆形保护槽6,转运支架2中多个固定腔体5之间可以设置竖向间隔膜8,竖向间隔膜8通过间隔连接槽18设置在车底座12,车侧壁13顶部和底部设有牵引挂钩4,车侧壁13中部设有把手3。

参见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机转轴转运装置,车底座12上方设有固定接头17,固定接头17大小和转运支架2的直径相互匹配,辅助保护架14设置在车底座12左右两侧,辅助保护架14通过折叠轴15和折叠弹簧16连接车底座12侧壁。

由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不限于此,任何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想到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的等同的变化或替代,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